《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贞吉是个什么样的人,岂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了?

但是我知道,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后来也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入了阁!其实他也很难做,就举一个例子吧,那就是海瑞的供词被打回来之后,他怎么做的?

因为对嘉靖帝下的圣旨不满,海瑞愤而辞官,可是辞官回家之后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老婆有喜了,按照海母的说法,还是个男孩。

这让海瑞惊喜不已,惊喜过后便是长久的沉默,他会甘心离职吗?他会甘心让淳安百姓任由田有禄等人欺负吗?

当然不会,等到海瑞得知赵贞吉的所作所为之后,又激发了无限的斗志,既然此时无法跟整个大明朝抗衡,但是赵贞吉嘛,还是可以斗一斗的。

一、

海瑞确实难受,实际上更难受的还有赵贞吉,他才是真正的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当然,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当初司礼监的急递和张居正的信同时到达,他选择了烧掉张居正的信。虽然跟谭伦一直讲的是大道理,是不要违背圣意,实际上这里面也有赵贞吉的另外考虑。

当时赵贞吉也跟谭伦讲了,自己想急流勇退,回泰州专心研究心学。实际上,全剧中说过要隐退的好几个人,包括严嵩、赵贞吉、高翰文、海瑞,能真正做到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实际上对于赵贞吉这样的官员,他嘴上越说不想干了,他越付诸行动往上爬。在单位里面也一样,凡是天天喊着不想干的人,往往比任何人都干的持久。

唐朝灵澈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当官也是一种职业,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你向往自由,但终有一天会回归面包,没有面包的自由,恰是最大的不自由!

扯远了,让赵贞吉更担忧的是什么呢?

他怕自己会沦为清流派的弃子,真不是他多想,想想这段时间他经历的一切:

自己递上去的供词,被司礼监和嘉靖帝原封不动打回,本就担心自己揣摩错了圣意。张居正恰恰给自己写了信,还让自己硬往上顶,讲着这是倒严的大好时机。

二、

而且这封信只写给了自己,并没有写给谭伦,谭伦越是强调自己会跟他一起签字的,赵贞吉就越心里发慌。赵贞吉不过是徐阶的一个弟子,谭伦是裕王身边的人,张居正为什么这样做?

难道不是牺牲赵贞吉,换来严党的倒台?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裕王府等待徐阶到来的过程,大家就已经在邀功了,更是把谭伦和张居正归到首功哦。实际上按身份来讲,张居正和赵贞吉都是徐阶的弟子,是同级,待遇却大不相同。

就像杨角风说的那样,赵贞吉此时的境地跟当初的海瑞如出一辙,都是给画个饼,然后让这俩人往火坑里面跳。

所以,赵贞吉选择了烧掉张居正的信件,完全是自保的一种手段,并不像高拱讲的那样:

“不是世故,而是无耻,当初叫人家冲锋陷阵,于今我们自己的人在背后射人家的冷箭!”

现在再回过头看这句话,赵贞吉对待海瑞是如此,张居正对待赵贞吉同样如此!

有了这个前提,就很容易理解赵贞吉为什么要浙江百姓半价卖生丝,又为什么在织造作坊的归属问题上跟徽商打哈哈了。

在清流派看来,倒严才是第一要事,但对赵贞吉看来,真正的第一要事恰恰是嘉靖帝的圣意:

整个问题的根结就在于国库没钱,当初没钱,现在仍然没钱,这也是严党还没有倒的原因之一。现在鄢懋卿已经下江南巡盐,等于是严党跟清流派的正面对决,比的恰恰是弄钱的能力!

虽说嘉靖帝也讲过赵贞吉是弄不来钱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彻底放弃,不然的话为什么浙江案子已经完结了,两个锦衣卫还天天盯着织造局的作坊?就是看赵贞吉到底能不能真的织出50万匹丝绸来!

三、

赵贞吉天天盯着作坊,可是那些徽商受不了啊,这本就是一个无底洞,谁愿意一直往里面掏钱,却不见回头钱呢?况且作坊的归属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赵贞吉讲过作坊卖给徽商,可是嘉靖帝的圣旨中又明确写道:

“沈一石何许人也……何以将织造局之作坊、桑田,尽归于此人名下?”

等于是嘉靖帝一句话就把沈一石留下来的家产,变成了织造局的家产了,这也让赵贞吉很为难。作坊是织造局的,买生丝让徽商上,织成丝绸又成了大明朝的,真当徽商是傻子啊?

“半价买丝你们都拿不出本钱,当时为什么签约书?”

这几个徽商一口老血喷了出来,约书是签了,关键是这约书只约我们徽商啊,不约你们官家啊。

赵贞吉也聪明,自然要把跟自己的矛盾引到别人身上,于是一个劲地讲自己不抓你们,胡宗宪会治你们的!

这就看出当初把胡宗宪牵扯进这件事的好处了,就演变成了,不是我赵贞吉不给提供军需,是你胡宗宪没有管好这些宗亲!你说,胡宗宪到哪去说理?

也别说没处说理,县丞田有禄已经带着胡公子拜见赵贞吉了,别看赵贞吉平时见面跟胡宗宪很客气,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赵公子就被晾在了这里。

田有禄哭哭啼啼把海瑞辞官又复官的前后经过讲了一遍,赵贞吉问难道浙江省的公文也压不住海瑞?

“海、海知县把巡抚衙门的公文撕了。”

四、

屋漏偏风连阴雨,本来海瑞辞官,是正合赵贞吉的意的,不要觉得他举荐海瑞升官是真心的,他是迫不得已。毕竟自己上面还有徐阶,还有裕王,他不能仅揣摩圣意,还得揣摩一下裕王的心思。

田有禄继续汇报,海瑞不仅仅撕了公文,还说淳安是重灾县,他要上书免了全县的赋税。

这句话算是彻底惹恼了赵贞吉,前面胡宗宪剿倭胜利在望,剿倭胜利之时,就是严党倒台之时。赵贞吉这么拼命的搞钱,一方面确实为了供应战争,另一方面,国库还空虚着呢,海瑞还这么胡闹?

连两个锦衣卫都无语了:

“这个人或许真是脑子有病?”

赵贞吉终于忍不住了,自己这个差事真是糟糕透了,本身就已经危机四伏,自己如履薄冰了,自己的手下还跟自己叫板:

“什么病!就是对抗上司对抗朝廷的病!二位在这里都听到了,我要上疏参他,请二位也向宫里禀奏。”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但是田有禄的话也提醒了他,毕竟自己是巡抚,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胡宗宪,为什么不让胡宗宪表个态呢?

海瑞让田有禄压着胡公子去胡部堂大营,那就是对胡部堂的信任,知道他的为人。胡公子胡作非为,应该不是胡部堂授意,所以交给胡部堂发落,也是维护胡部堂的名声。

赵贞吉也不是傻子,他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况且圣旨中明确了要全力保胡宗宪打赢这一仗。更重要的是,他要赶在鄢懋卿弄来盐税之前,供应胡宗宪打赢这一仗,把胡公子送给胡宗宪,也算是卖他一个人情吧。

说白了,此时的胡宗宪属于清流派和严党都想拉拢的人,各有各的目的,赵贞吉也在此行列。

当然,他还有更深远的打算,别忘了圣旨中还提到的那个齐大柱,只待胡宗宪打赢这一仗。自己完成了嘉靖帝交代的供应军需的任务,铲除了严嵩打算让胡宗宪打持久战的隐患,也算是完成了裕王的任务。那么下一步就是利用齐大柱,找找海瑞的麻烦,解决完这些事,对于赵贞吉来讲,就是天大的功劳,想入阁,也就容易地多了。

赵贞吉毕竟是心气较高的人,最不能容忍下属的背叛,同样的,背叛海瑞的田有禄,也入不了他的法眼,等待田有禄的也是牢狱之灾。

当然,这些是后话……

赵贞吉除了这件事上做的好,后来海瑞进了京,又是他的手下,真是到了八辈子霉了,为了自保,他还是站出来挺了海瑞一把,看起来大义凛然,实际上是在跟海瑞划清界限,高,实在是高!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贞吉是个能臣,几十年的官场生涯把他变成了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做事情滴水不漏,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人。

大部分的人对《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评价不会高。因为这个人能力非常强,也非常自私,不像胡宗宪那样老成谋国。赵贞吉对手下严苛,手底下的人一句话让他不满意便让别人辞职回家。当然,他能力也很强,能够揣摩嘉靖的意思,处理浙江的烂摊子。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污点,有道德优越感,加上知识水平又高,很喜欢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

这样的人,大家自然不会喜欢。《大明王朝1566》还有一个人很像赵贞吉,那便是田有禄。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最像的其实就是这个两个人。因为大部分的人是没有勇气做海瑞的,也没有能力做海瑞。能力强的,年轻的时候可能像王用汲一样,针砭时弊,等自己上去,时间久了,便慢慢被打磨成了赵贞吉。如果没有上去,一辈子待在下面的话,估计便活成了田有禄。赵贞吉和田有禄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人。

现在来结合电视剧的剧情来分析一下赵贞吉。《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登场的一共有三处:1.胡宗宪到南京去找赵贞吉借粮食;2.浙江大案中的赵贞吉;3.海瑞上书以后,“英雄好汉”赵贞吉。

赵贞吉第一次出场是胡宗宪去找他借粮食。在此之前,严世蕃毁堤淹田,淹掉了两个县。为此严嵩还亲自找徐阶谈心,并还表示愿意让出首辅的位子。为了就是让徐阶出面,使得胡宗宪能从赵贞吉那里成功的借到粮食。可是胡宗宪找到赵贞吉的时候,赵贞吉是这样说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我都挡不住。”“改稻为桑的事你能不管就不要再去管。给自己留条退路。”

赵贞吉完全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是不是很无耻。可是又能怎么办,现实便是这么残酷。赵贞吉唯一的后台便是他的师父徐阶,徐阶肯定是不会同意他借粮食的。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太子裕王、徐阶张居正高拱、严嵩严世蕃,哪一个是他能够得罪的。自古至今,为了应付“上边”,像赵贞吉这样的人做了多少糊涂事。为什么海瑞发现大明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嘉靖,便是这个道理。

浙江大案的时候,当时三个最主要的人分别是杨金水、海瑞、赵贞吉。等到这个案子结束的时候,杨金水不得不装疯,下场是非常凄惨的,而海瑞得罪了上面,只有赵贞吉全身而退,并且后来还入阁了。

正如杨金水疯了的时候所说“赵贞吉是个厉害角色,你们要提防着点。”海瑞也曾经这样说过赵贞吉:

“他让我去提审,其用意,就是揣摩宫里的反应。皇上护短织造局,罪责是我的,恶名是皇上的。皇上追查织造局,他既不得罪宫里,又可邀得清名。其用心比郑泌昌更加可诛。一连几天,我审了钦犯他都搁置不办,我们去见他,他却穿着便服在签押房里故示悠闲,这是有意在等几个锦衣卫来,让锦衣卫的人认准了是我在追查织造局,他并不赞同。机心如此,之后他会干出什么事来便可想而知。”

赵贞吉本来是外面调过来的,在浙江并没有什么根基。按道理来说,杨金水毕竟在江南织造局呆了那么多年,他是完全能控制局面。可是,赵贞吉利用不怕死的海瑞迅速打开了局面,杨金水不得不装疯回北京。整个案子,一直是海瑞和王用汲在查,他自己一直在隔岸观火,并且揣测上面的意思,迎合嘉靖。通过浙江大案,赵贞吉成功的向嘉靖表了忠心。

最后一件事情,便是海瑞冒着生命危险上了《治安疏》,在嘉靖责难的时候,赵贞吉挺身而出。说实话,那个情况下,嘉靖非常疑心海瑞的行为是裕王指使的。裕王这些人是想逼宫,让他退位。在这种关键时刻,处理不好,可是要死人的。海瑞当时是赵贞吉的下属,并且这个奏折也是他递上去的。赵贞吉必须站了出来和他撇清关系。当然赵贞吉还是成功的做到了。所以胡宗宪说过赵贞吉有宰辅之才,他的确是有的。

不过,这件事情也让赵贞吉名有了“贪名”的嫌疑,正如高拱所说:

高拱昨夜对赵贞吉殿中那番奏对本还心存好感,这时蓦地明白了,此人貌似忠勇,内实奸猾,所有的心计都是在揣摩顺应圣意,不禁一阵深恶涌上心头:“赵大人,这可不像你昨天奏对时说的话。旨意是叫我们来论海瑞的罪,现在他的罪还没有论,赵大人就先意把罪定了。是不是我们可以不论了。

正如嘉靖所说“做人难,做官难,我看都不难。做个好人,好官才难”。

为什么做好人,好官难?

还不是上面有个天天不体恤老百姓,尽让底下大臣背黑锅的皇帝,大臣能不难么?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在电视剧中是一个典型的官员形象,表现出了在朋党之争下,朝中官员的生存状态。赵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同时也是想做事的官员,然而在面对生存还是毁灭时,面对自己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危时,他畏缩的选择了前者。我们不能说她是小人,我们只能说他只是个普通的人。他明白朋党之争就是党同伐异,即使为国为民,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种能吏,只能黔首缩尾的生存,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赵,你会怎么做?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贞吉是一个典型的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官员,这点跟海瑞恰好相反。

赵贞吉审海瑞

连夜审案,便被海瑞怼了一顿;第二天在内阁大堂,赵贞吉不由分说就直接先给海瑞扣一顶欺君罔上、为邀直名的帽子,当然最后被海瑞翻出了以前的底子,而且直指他想洗脱嫌疑的目的;之后又亲口说出润莲和刚峰是朋党一词。

为了迎合嘉靖而失去群臣的支持

个人认为赵贞吉确实非常想迎合嘉靖严惩海瑞的意图,但他不够成熟的地方在于:只看到了嘉靖想惩罚海瑞,而没看到群臣以及裕王对海瑞的赞许,而这种默认的赞许最终是会成为嘉靖考量的一部分,甚至对于海瑞奏疏中的煌煌巨论也抛开不谈,只想着怎么给海瑞定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好来洗刷自己的嫌疑。

在审海瑞之后,由于过分迎合嘉靖的意图,导致赵贞吉完全丧失了在群臣中的威望,甚至由于他过分考虑自己的利益,就连徐阶也开始对他不满意了。一个失去了群臣威望的内阁阁员,无异于一个马上就要失宠的嫔妃。用今天的话说,赵贞吉舔得太过了。

政治生涯落幕

从任南直隶巡抚期间扣押浙江的救灾粮食;任浙江巡抚期间审案只追求政治立场(倒严)而忽略事实真相,强行追缴百姓欠的赈灾粮款;任户部尚书期间从灾民的口中拿出六十万两银子给嘉靖修宫殿(由此进入内阁)。都可以看出赵贞吉是一个十分擅长揣度上意来保护自己利益的官员,就凭这一点,他跟胡宗宪就完全不同。胡宗宪重在做事,甚至为了做事可以忽略政治立场和个人利益,跟海瑞就更不用提了。

大明朝肯定不止一个赵贞吉,所以二贞的仕途之路也反应出了当时朝局的态势:逢迎上司之人加官进爵,真正做事之人反倒无用武之地。而审海瑞之后,赵贞吉的政治生命也就基本结束了,这跟结尾处提到的隆万新政也相呼应,包括赵贞吉在内的一批官员开始倒下,当然这是后话了。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是个什么样的人?

“职场不粘锅”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贞吉就是传说中的只需花上三分钟就能看透事情本质的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