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哈哈,看我的账号名字就知道我不会按照套路回答,今天就换种视角来谈一下戚继光为什么能抗倭成功?

什么战术啊,战略啊,阵法啊等等,都不谈,也不谈倭寇方面的问题,只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家属随军问题。

我们开展这个问题之前,以《大明王朝1566》的一个现象举例:

一、

戚继光有了齐大柱等义民的帮助下大战倭寇,此战不仅打跑了倭寇,还解救了很多老百姓,而这些老百姓基本都是女性。

这时候一个将官出来了,对一群被解救的女子说话:

“确是亲人都被倭寇杀了,家也被烧了的,才能留下来做军眷,有不愿意做家眷的,现在还可以去投靠亲友。”

结果在场的女子,一个都没有反对,只是干坐在那里流着泪……

一方面,这些女子确实家人被杀,已经无人可投靠;另一方面,则表明,她们不敢拒绝明军,因为不知道拒绝的后果会不会真的能放她们走;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嫁给戚继光部队的士兵,她们从心里是愿意的。

将官见大家都不走,于是宣布:

“那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后台州卫,就是你们的家了。”

随后就是明军战士抓阄配对:

“排下去是几号就是几号……不许嫌弃,不许私下调换……”

其实此命令有点乱点鸳鸯谱,毫无自由恋爱的概念,不过结合那个年代,男女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也可以看出戚继光治军之严,虽然这种情况有点撞大运的感觉,比如小战士抓到了老女人,老战士抓到了小女人,但军规之严,反而杜绝了意外发生。

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难道明军战士还可以在打仗的时候娶妻?

二、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实带兵打仗时一般的将士是不能够带家眷的,即使在现代,也只有达到一定级别,才能有家眷跟着。比如副营职以上,比如服役满十五年以上的军官,比如副连职的在边疆服役满十年……

一方面带兵打仗,家眷随同会影响到战事的成败,无法顾全大局,甚至为了小家而不听军令,导致兵败。另一方面,过去的集权社会,皇上最担心的就是有兵权的将领造反,所以,采取的方式是,将领带兵在外,但是家眷必须留在京城,以便作为人质,防止将军造反。

比如为了唐王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当时他投靠的是大郑皇帝王世充,结果王世充把这项政策发挥到极致。每次派出的将领都是光杆,把他们的家属扣押在都城洛阳,不管是将领溃败开始叛变,总拿家属下手,最终导致了秦琼和程咬金的投奔唐朝。

可想而知,他们的家属会遭到怎样的报复,连李渊都说:

“秦琼不恤妻子来投。”

后来的明朝最后一名皇帝崇祯帝,也是一个多疑的皇帝,不管是对付袁崇焕,还是对付吴三桂,都利用过他们的家属,后来吴三桂的投降清朝,跟李自成杀害他的家人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即使在相当开明的宋朝和明朝,也是不允许带着家眷随军的。

不过,明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把士兵家眷专门安排到一个地方,平时是可以相见的,打仗的时候,家眷留守后方。

朱元璋对此也有解释:

首先,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将士家属的安全,毕竟男子外出打仗,不能让孤儿寡母遭到伤害。其次,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将士们打仗的时候,能全身心投入,而不会时刻顾及家人的安全。

三、

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笼络人心的方式,他的部下也不敢轻易造反,毕竟家人在他手上。

如果这支军队打了败仗,甚至全军覆没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在明代大臣刘辰所著册本《国初事迹》中记载:

太祖谓李善长曰:“出征阵亡及病故军妻,俱令于寡妇营居住,不许出营,令人巡绰及把门,在外男子无故入营问罪。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将士们安心,即使你们阵亡了,你们的家属仍然能得到妥善安排。

所以,明朝初期的将领,基本没有叛变的,从这一方面上看,朱元璋管人确实有一套。

这种寡妇营,后来随着战事结束,也就予以解散,有些重新嫁了人,有些被赠予了一些钱财,遣散回家。

回到我们的剧情,等到了戚继光抗倭时期,由于明朝官兵战斗力下降,戚继光需要在民间招募士兵,先后在丽水和绍兴招兵,结果战斗力不行,再后来开始招义乌兵,实力大增,他前前后后招了二万六千义乌兵。

等到了剧中提到的嘉靖四十年:

“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3000余级,烧杀溺毙无算。”

这时候依靠的就是义乌兵,后来的福建之役,还有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以及后来的广东剿大海盗吴平。

《明史》记载,后来戚继光到北方戍守时,带领了3000义乌兵赴蓟镇任职,并允许士兵携带家属同往。

四、

由此可见,戚继光带兵时,士兵其实是可以携带家属的。

回到《大明王朝1566》中,戚继光也到了选媳妇现场,齐大柱等人还在纳闷呢,难道戚将军也想讨个媳妇?

“倭寇作孽,这些女人都无家可归了,正好,我的这些弟兄们,也都打着单身,逼出来的办法,也算是功德一件!”

后来的柱嫂就非齐大柱不嫁,齐大柱也就无可奈何地默许了,也就是这时候起,其实齐大柱在军中是有家的。不过此时的齐大柱被戚将军升为了百户长:

“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百户长了。”

是不是升为了百户长就可以带着媳妇从军了,剧中倒是没有表,不过齐大柱还想跟将士们一起吃饭的话,大家会笑话他:

“大柱,自家的饭不吃,怎么到这混饭?”

得到齐大柱否定是自家媳妇的话后,大家又起哄:

“都住了几天了,还不是你的女人?”

随后柱嫂就出来劝齐大柱回家吃饭,一遍又一遍的劝,这时候镜头拉远,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整个军营并不是柱嫂一个女子哦,由此可见,戚家军是带着家属在前线的。

所以,戚家军为什么作战如此英勇?

一方面戚继光训练有方,战术得当,另一方面,家属随行,是可以提高战斗力的,或许他也在学习朱元璋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明朝时,相同时期的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日趋严重,对中国货物的迫切需求和长期战乱,加之灾荒连年,这样的社会状况刺激了日本国内各阶层群体向海外劫掠财富的欲望,作为脱离生产的武士阶层生活困顿,但受自身传统武士观念影响不愿“纡尊降贵”同他们不屑的的农民一样下地干农活,于是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抢劫便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而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成了一条导火线。

这些倭冦大多是破落的武士,有着格斗经验,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明朝虽然在武器上流于表面,实则不堪一击,不及倭寇经过改造后的倭刀,这种倭刀采用特殊工艺打制,极为锋利,可以轻易斩断明军的长枪、腰刀等武器。明朝普通士兵作战能力远不如专门从事格斗训练的倭冦,军队战斗力比较差,因此屡剿不绝。倭寇为患甚重,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于是朝廷派戚继光南下平寇贼。

戚继光发明鸳鸯阵,使戚家军几乎可以无伤的打败了倭寇。这是多么卓越的战绩!那么这个鸳鸯阵有什么绝妙的呢?

鸳鸯阵以十一人为一队阵型,由队长带队,最前面由两个人手拿盾牌掩护后面队伍的行进,一人担任长牌手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等,另一人担任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可以与敌近战。再两个人便是狼筅手,狼筅是利用在南方当地生长的毛竹,选其中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下四周尖锐的枝桠,每支狼筅长度很长,三米左右,前头布满了尖刺,将倭寇抵挡在外,用倭刀根本无法在一两招之内将其斩断,就算斩断了,也因为狼筅长度过长,士兵不会很快进入到倭刀的进攻范围,极大束缚倭刀长处的发挥,使倭寇疲于应对,而这时长枪兵、火兵等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镗钯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就是通过这么多个十一人一组的重重叠加,组成了一批大军。但这种鸳鸯阵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实战中呈现以基本状态为主却又多端变化的情况,有效应对战争的各种不确定性,从而在团队合作中保全成员的性命,基本无伤,却能够给予对手痛击,让倭寇覆灭。

我们肯定鸳鸯阵,但戚家军获得的胜利不能全都归功于鸳鸯阵。我们还要看到戚继光作为名将的风范,戚继光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基于实际,洞察对方团结协作能力弱等漏洞,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具有针对性的创造阵法,充满智慧。而这种团体性作战,就像狼筅这种武器,再是先进,也需要其他武器的配合一样,鸳鸯阵作用的发挥还需要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令行禁止是古代强军的基础,在这次战争中也是一大重要因素,戚家军一向纪律严明,有着职业化训练水平,勇往直前。

一场战争是由众多因素组成,无疑,军纪严明、恪尽职守是对士兵的基本要求,而一个先进绝妙的武器阵法则是在战场上如虎添翼。不知你们怎么看,欢迎留下宝贵的意见交流。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凭借的是以下几点: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有钱!

先说器良:

提到戚家军的兵器,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狼筅或者戚家刀。

但其实,戚家军首先是一支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冷热火器混合部队。

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的记载,当时戚家军一哨五十五名战斗人员(不含非战斗人员的火兵),配备十名火绳枪兵,还携带大铳(小型火炮)三门。

除了火器,戚家军的士兵要求长短兼习,即使用远近两种冷兵器。在鸳鸯队中,刀牌手的刀牌为近战兵器,远战兵器为标枪;狼筅手以狼筅为长兵器,以腰刀为短兵器;长枪手以长枪为短兵器,弓箭为长兵器;镗钯手以镗钯为短兵器,火箭为长兵器。即使不在一线的鸟铳手,也配备了长刀作为近战格斗兵器。作为小队作战指挥者的队长,携带了弓箭、长枪、腰刀三件兵器,同时队中还携带了六副拒马枪、一副布城和四百八十个铁蒺藜。

也就是说倭寇还没到戚家军跟前呢,就会被大铳和火绳枪糊一脸,然后被多种冷兵器混合收割。

再说技熟:

对此,戚继光说的很直白:“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而自小在军人世家长大的戚继光武艺高强,又注意博采众家之长。戚继光曾向唐顺之学习长枪。而与戚继光齐名的俞大猷在个人技击技巧上更是出类拔萃,刀枪剑戟无所不精。所以戚继光向俞大猷学习剑法、棍法和镗钯。之后,戚继光收其所长,将二人的技击技巧精心传授给士兵。

戚继光把成绩分为九等,让士兵两人分持不同兵器列练,打赢有赏,打输了挨棍罚银。不光士兵,如果队里成绩不好,队长跟着一起罚,哨里成绩不好,哨长跟着挨打。如此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训练标准,自然练出了一支强兵。

然后说胆壮: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对于这次械斗,戚继光跟俞大猷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自幼随父从军,转历四方。二十二岁参加会试,正遇俺答进犯,担任警戒。后驻守蓟门,曾亲眼目睹鞑靼铁骑,来无影去无踪,动如惊雷,堪称迅猛。而后奉调入浙,与倭寇作战。此类人善用刀剑,武艺高强,且性情暴戾,确为难得一见之强敌。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可怕!可怕!”

看到没有,义乌人凶狠彪悍,比蒙古铁骑和日本武士都厉害!

再然后说说心齐:

嘉靖大倭乱的兴起,跟南方明军的军备废弛关系很大。很多时候正规军的士兵还不如守土的地方民兵好用。于是戚继光上报胡宗宪,要求募兵重练,理由很简单:“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于是胡宗宪给了他三千名额,任其募兵训练。中国上下几千年,留下的兵书相当丰富,戚继光从前辈们的兵书中把最精华的部分统统挑出,配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写成了军事名著《纪效新书》。纵观《纪效新书》,里面各种要求事无巨细,连扎营之后怎么上厕所,要按什么样的模式休息,都一条条列了出来。不光如此,他还要求每一个士兵,把这些站队、纪律方面的要求,统统背下来。不认字不要紧,认识字的念出来,跟着一起背,背不出来,军法从事。

这样练出的军队,心能不齐吗?

最后说说有钱:

胡宗宪真是非常支持戚继光,所以戚家军不差钱!比如训练中,戚家军的火绳枪手能三发中二,立刻赏银一分,三发全中,赏银五分。而作战中士兵斩获一个倭寇首级就奖励30两银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别提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勇夫了。

对于这样的勇夫,倭寇自然就是菜了。

比如著名的宁温台大捷(宁波、台州、温岭)。戚家军连续消灭三股各两千多人的倭寇,前后斩首一千零二十四级(“首级”数标准很严,需要掌握战场后获取完整的尸体,炸死、烧死的敌人,以及投射武器杀死的敌军都不能计入“首级”),仅上界岭之战中,戚继光所部明军便阵斩三百四十四,而损兵不过三人。

这就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有钱的戚家军对倭寇的绝对优势!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戚继光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是大家公认的抗倭名将。他是一位明朝大将,也是一位民族英雄,现在来回看他的这一生,发现他屡立战功,用兵如神。如今很多电视剧里面都喜欢用到戚继光的英雄事迹作为题材,这也是因为他的优秀太瞩目了,所以才会有人喜欢多次去提及。在他和倭寇对抗的这些战役当中,他都是以胜利的姿态回来,他能每次都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学识渊博,善于分析战况。戚继光这个人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在军事书籍方面,阅读量是特别的大。所以在用兵上,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而且他在边疆打仗很多年,和那些只读书而不会使用兵法的人完全不同。他可以说是已经将书籍上的内容,加上他这么些年的经验都结合起来了,因此每次作战他都会分析战况,下达最合适的战令。

原因二,治军严格。戚家军素来都有着军法严明,训练有素的赞誉。这说明戚继光很有领导的才能,他对军中的兵都是严格要求,平日里也对他们加强训练。因此一旦遇到作战情况,戚家军都能反应及时,并且听从指令,这些兵根本就不会有临阵脱逃动乱惊心的举动。

原因三,军民合作。因为抗倭是一件保护百姓的大事,所以他们也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可以说是民之所向。每次在和敌人对抗的时候,当地的百姓们都会积极帮助戚家军,和他们是一条心的。这样齐心协力的作战,战斗力当然就大得可怕。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1.装备领先

戚继光是一位很厉害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兵器和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车、战船,使明军水路装备强于敌人。

2.会选兵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以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去招募了3000人。

3.会练兵

戚继光在金华、义乌所招募的3000人在他的指导训练下,成为了一支精锐部队,这就是后来所称的“戚家军”。他还曾写下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以上三点再加上朝廷和沿海时常被劫掠的百姓的支持,对付倭寇这些装备落后的小矮子,那就是老鼠遇到了猫。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谢谢邀请。戚继光的军队,兵器方面,主要是长短兵器融为一体的鸳鸯阵。长兵器是长矛,短兵器是刀。执矛士兵和执刀士兵结合,若干人为一组,敌人很难招架。戚家军多次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平时纪律严明,训练严格;战场上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至于火炮,远距离海战发挥优势,在短兵相接的主战场上那时还是靠冷兵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