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见杨金水穿布衣,见海瑞穿丝绸这是为什么呢?

沈一石见杨金水穿布衣是因为,他是商人,见海瑞穿丝绸,是因为他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了。

你想啊,做了一辈子丝绸,却没有资格穿丝绸,这种滋味能好受?

关于穿丝绸这一段剧情,我们展开来讲:

一身正气满血复活的海瑞带着兵到了淳安码头,在那里,浙江首富沈一石早已等在船头。

海瑞提出官兵换防,那带头的不信,要看调令,海瑞鸟都没鸟他,后背着手晃了晃胡宗宪给的调兵令,沈一石注视着这一切,已经明白这是场硬仗。

海瑞跟沈一石刚一见面,就先发制人:

“报上贵驾的职务!”

海瑞之所以这样问,一方面也想知道对方是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他挖个坑,看看他会不会跳下去。

“在下沈一石,替江南织造局经商。”

果然,一句话,就让海瑞抓到了把柄,对于玩文字游戏这一块,海瑞绝对是行家,后来的嘉靖帝都玩不过他,不过沈一石也不是吃素的,按照书中的说法是:

“遇强愈强,一直是沈一石的过人处,何况这回来本就是背水一战,遇到这般高人,一路上的惆怅失落立刻被对方无形的机锋激化成一决高下的斗志。”

俩人刚一碰面,仅凭眼神,沈一石就知道海瑞是硬茬,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办交接的,毕竟前面我们也分析过,沈一石已经抱着必死的信念了,反而是海瑞,激发了他的斗志。

海瑞再次搬出了大明律法,在大明,一个较真的清官要想立身,唯有熟读大明律法,找出有利于自己的条文,从法理上制敌,当然,像前一夜遇到不讲理的兵,那另当别论。

“大明官制载有明文,商人不许着纻罗绸缎!”

沈一石倒不怕他提这一条,其实沈一石刚到淳安的时候是穿着官服的,本来就打算穿着官服见海瑞,可是听说了海瑞的事迹后,他改变了主意,换了衣服。

沈一石身后的几个妓女捧着他的官服出来了,想想也是够滑稽的,妓女配官服,可见沈一石心中的官服模样。但是此举也激怒了海瑞,一方面由于沈一石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是沈一石拿出官服的方式:

“原来朝廷还有赏商人功名冠带的特例,难怪这套官服托于妇人之手!”

海瑞其实也有唯身份论的毛病,后来的赵贞吉对海瑞也有类似的言论,深深刺痛了海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明律法有规定的,商人地位较低,不得出仕为官,沈一石的这个官服是被太监疯的,不合规,因为不合规,所以才被妓女托着出来……

沈一石一听海瑞在给他扣帽子,所以也不否认:

“但是我沈某平日,也从来不敢随意穿戴,毕竟不合大明朝的祖制。”

意思是说,确实不合祖制,你也不用拿这个来压我,因为我平时根本不穿的。但是毕竟我沈一石的功名是皇帝亲封的,所以我就不能算纯粹的商人,穿丝绸也并不算违法。

海瑞还揪着皇上赏赐官服的事不放,非要沈一石给个说法,是不是要我海瑞默认这件有违祖制的事呢?

沈一石也没有想到海瑞会这么刚,本意是搬出嘉靖帝来,让海瑞绕过这件事,毕竟今天我们不是来抬杠的:

“海大人,饥民待哺,粮米在船,这才是大事,我沈某是不是该穿纻罗绸缎,可否过后再说?”

沈一石这时候有点玩脱了,本来开始就是怕海瑞对官服有看法,毕竟自己的官服虽是六品,其实没有法律效力。自己换上了绸缎,又被海瑞揪着不放,他不想跟海瑞就这件事再纠缠,索性直接摊牌得了。

可是海瑞却不放过他,还是让他选择到底是穿官服还是穿布衣?

沈一石一看海瑞意志坚决,反问道:

“穿官服、换布衣,与今日的灾民粮米之事,有关吗?”

海瑞索性也摊牌了:

你要是换官服,那就是代表织造局,织造局低价买田有违祖制,我要上书参织造局。如果你穿上布衣,那么我也要捉拿你,你一个布衣,敢做有违祖制的事,我是官,可以当场把你拿下!

海瑞有点小赖皮的样子,就是明确告诉你,我今天就是要搞你,不管你是穿布衣,还是穿官服,还是穿绸缎……

沈一石一听海瑞这么说,再次强调,自己穿任何衣服都与今日赈灾之事没有关系!

可是海瑞还是没有听出沈一石的言外之意,索性直接下了最后通牒:

“来人,先将每条船上,织造局的灯笼都取下来,再将这个人拿下!”

海瑞前面之所以这么说,也不过是树立威信罢了,其实不管沈一石怎么做,海瑞都是奔着两个目的来的:

一个目的是完成谭纶交代的任务,摘掉织造局的灯笼,还嘉靖帝一个清白。

二是扣下这些粮船,救济淳安灾民,防止丝绸大户低价买田,从而逼反百姓,或者没粮赈灾,逼反百姓。

沈一石最后叹一口气,其实他早就应该知道海瑞此行的目的,只不过高手过招,想试探一下对方的能力罢了:

“原来是为了这个,来人,把灯笼下的帖子放下来!”

随后,织造局灯笼下帖子上的四个大字就展现了出来,这四个大字就是:

“奉旨赈灾!”

见到这个场景,反而惊呆了海瑞,因为他所要达到的两个目的一下子就实现了,嘉靖帝不仅脸面保住了,还往上贴金了,百姓的粮食有了,还不用卖地。

但是,海瑞也感到了一丝不安,那就是沈一石的钱都用来赈灾了,那“改稻为桑”还怎么推行?他还有钱再买田吗?

其实沈一石也明白的很,他此举,必然导致“改稻为桑”进行不下去,进行不下去,那么朝廷“掠之于民”就无法推行,无法“掠之于民”,那下一步就是“掠之于商”,而沈一石花光了积蓄,只等一死,他一死,朝廷还是没钱,那么也就只能“掠之于官”了,这背后就是严党的彻底倒掉,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钱字。

而沈一石穿绸缎,也不过是人死之前的回光返照罢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见杨金水穿布衣,见海瑞穿丝绸这是为什么呢?

以下一切内容均基于电视剧分析,和明史无关——事实上电视剧本身和明史,也没多大关系,我们大可以将它当成一部架空电视剧。

沈一石是个商人,但是他又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一方面,作为织造局的商人,有权力的背书,各方面都如鱼得水;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与权力作伴,随时要提防着引火上身——毕竟封建王朝“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什么时候得罪了哪一方势力,可就是灰飞烟灭的下场。

也正因如此,沈一石是个聪明人。一方面,明代为了重农抑商,理论上不允许商人穿绸骑马,沈一石就穿布衣,以示恪守本分(在明朝中后期,早就没人把这个制度当回事了);但是在海瑞面前,沈一石穿了丝绸。这其实是对海瑞的一个试探——水灾之后,郑、何二人要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旗号低价买地,但是沈一石又忌惮海瑞,于是来用这种方式试探海瑞的态度,如果海瑞对他熟视无睹,那么大可以趁机搜刮民财;如果海瑞管了这个闲事,另做打算。

海瑞是谁啊?他要是不管,除非这海字倒着写。于是一番智斗之后,趁机买地也就变成了奉旨赈灾。

但是,赈灾顾及了皇上的面子,救得了沈一石自己?不能。还是那句话,“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他沈一石,伸头一刀,缩头照样一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