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是什么?

最喜欢的台词就是:

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诛灭九族,唯有我大明朝可以诛灭十族!

下面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出处,以及蕴含的意思!

一、

浙江的事,以谭纶带着胡宗宪的亲兵到达告一段落,与此同时京城内嘉靖帝已经坐立不安,二次召见严嵩父子:

上一次嘉靖帝召见严嵩,得出严嵩并不知道织造局买田的事,于是这次让严嵩父子前来问话,一旦得出织造局买田之事是严世藩授意的,那么今晚严世藩必然走不出这个房间门。

而事实上他们两个确实并不知道织造局买田的事,这次被急召入宫,心情忐忑。

上一次吕芳给嘉靖帝用茅台酒洗脚时,描述是京中无风,天气大旱,甚至已经热死很多人了。而这次跟上次已经不同,因为风已经起来了,这个“风”,其实就是“倒严”之风。

吕芳不适时宜的拍嘉靖帝马屁:

“还是万岁爷的诚心大,起风了,这一两天准有雨。”

本来吕芳此举是为了缓和现场的气氛,结果嘉靖帝根本不吃这一套,表面训斥了吕芳,实际上是发泄对严嵩父子的怒火:

“你少说话,让他们说!”

严嵩已经意识到问题不一般,但是并不知道问题点到底在哪里,这时候也不得不先开口:

“严世藩,浙江改稻为桑的事进展如何?灾民是不是都抚恤了?当着皇上,你如实陈奏。”

这时候的严世藩并不知道嘉靖帝想问的是什么,他以为是淳安百姓“通倭”的事,于是回答的也是海瑞去淳安处理“通倭”百姓去了……由此可见,郑泌昌和何茂才给严世藩的书信,仅仅提到这里,后面打着织造局幌子买田之事并没有提。

而严世藩并没有愚蠢到那个程度,明明知道嘉靖帝反感,自然不会做这种织造局买田的蠢事!

二、

嘉靖帝一听,这严世藩不往正题上讲啊,那就只能一点点试探了:

“以改兼赈,是怎么改?”

严世藩回答的也按部就班,基本就是当初高翰文在京城时写的那篇文章,比较理想化,提到丝绸大户去买田。

嘉靖帝又问:

“你说的丝绸大户,是什么大户?”

嘉靖帝心想,你严世藩想蒙朕啊,你所谓的丝绸大户是不是在说朕?

这时候严嵩脑袋左右转,也很纳闷,嘉靖帝为什么要这样问,但是并猜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严嵩猜不出,严世藩更猜不出。

眼看大家僵在了这里,吕芳不得不发话了:

“你说的丝绸大户,不会是江南织造局吧?”

这下子严世藩突然紧张起来,他不会不明白江南织造局这几个字的分量:

“皇上,臣不知吕公公这话,是什么意思。”

吕公公还不放过严世藩,其实他越逮住严世藩不放,也就越能在嘉靖帝面前表明这件事跟宫里无关,跟司礼监无关:

“知不知道,天知道,你也知道。”

这个天,就是指嘉靖帝,这句话就等于告诉了严世藩,你们干的好事,皇上已经知道了,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总之今天,你们不给个说法,估计很难全身而退。

三、

吕芳此话一讲,本来坐着的严嵩,赶紧站起来下跪,他也终于是搞清楚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时候的风更大了,也预示着嘉靖帝已经开始发怒,他从台阶上走下来,八十岁的严嵩随着嘉靖帝的移动而移动自己跪拜的方向,一个臣子能做到这个份上,也只有严嵩了。

嘉靖帝走到严世藩身边:

“当着天,严世藩你要如实回话……严世藩,你听见雷了没?”

嘉靖帝只想知道织造局买田的事,到底是不是严世藩授权的,其他的问题,他并不在乎。而严世藩却听出了嘉靖帝的严厉之处,但凡说错一句话,这个“雷”就要劈到自己身上了。

严世藩发了毒誓,极力撇清这件事跟自己有关,而嘉靖帝也在发誓:

“上天把九州万方都交给了朕……朕要真是这样的天子,天厌之,朕要是这样的君父,万民弃之。”

这句话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所谓的上天就是指嘉靖帝,嘉靖帝把九州万方交给严嵩管理,结果出了这么恶心的事,天厌的,民弃的不是上天,而是严嵩、严世藩。

严嵩也慌了,怒吼严世藩,赶紧回皇上的话!

严世藩面对吕芳的逼问,最后说道:

“臣请立刻在浙江将他们两个就地正法,臣也愿意一同领罪!”

嘉靖帝希望的是严世藩直接领罪,别扯那么多,你们不知情?

国库空虚是你们造成的吧?改稻为桑是你们提出来的吧?以改兼赈也是你们在执行的吧?咋的,你们想甩手,不认账了?想通过“织造局买田”之事绑架朕,那朕还留你们何用?

严嵩不愧是严阁老,马上摘掉帽子,一口承认错误,背不了黑锅的内阁首脑,不是好首脑!

四、

严嵩为什么能屹立多年而不倒,就在于他的背锅神功:

他的回答跟严世藩完全不同,每一句话都透露这一切都是严家造成的,严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件事不怪天,也不怪地,既不往上甩责任,也不往下甩责任,严家也是皇上的,皇上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这就是严嵩的大智慧,相较于严世藩的狡辩,什么改稻为桑正常进行啊,织造局买田之事不关我事啊,你要非追究我的责任,我就只能一同领罪,这种态度怎么会让嘉靖帝放过他?

但是严嵩父子的话,也最终打消了嘉靖帝的顾虑,看来这次真的是冤枉他们了,但是事情已经发生,还得依靠他们去摆脱影响:

“替你爹打着伞!”

这个伞意义非凡,为什么要打伞?

就是因为严世藩招风引雨,殃及到了严嵩,这把伞更是指嘉靖帝,替严嵩打伞,就是替嘉靖帝打伞,挡住犹如风雨一样的骂名。

严世藩面对严嵩推掉雨伞,一肚子的委屈:

“你老替皇上遮风挡雨,可儿子一直在替你老遮风挡雨啊,要杀要剐,不牵扯你就是!”

严世藩的能力其实也不差,这么多年来一直被父亲压着,自己也委屈,这事确实跟严嵩无关,我严世藩会出来顶罪的,替你遮风挡雨。

也正是这句话,让严嵩停了下来,一脸严肃的告诉严世藩:

“严世藩,我告诉你,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诛灭九族,唯有我大明朝可以诛灭十族……”

一句话,就等于告诉了严世藩,不要瞒着我做任何事情,即使我没有参与,最终也会被你牵连的。

联想到最后嘉靖帝只是倒了严党,并没有倒严嵩,这句话还是很耐人寻味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你最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是什么?

吕芳把冻僵的冯保拖到炕上,冯保向干爹认错。吕芳埋怨道“跟了我这么多年了,说过多少次了,牛教三遍也会撇绳了。瞧你那嚣张气,为了往上爬,二十九打死了周云逸,今儿又抢着去报祥瑞。我不计较你,可宫里这么多人能不记恨吗?还有周云逸那么多同僚,还有裕王,要找死也不是你这么个找法。”

吕芳:“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我再教你武官们说的那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看我大明朝的气数,这皇位迟早有一天是裕王的,到了那一天你才真是个死呢。我现在以皇上的名义,派你到裕王府作皇孙的大伴,你要夹着尾巴,真正让裕王和他府里的人重新看待你,如果真有裕王入主大内的那一天,干爹这条老命还得靠你。”

2、胡汝贞斥责马宁远道:“平时叫你读读《左传》,你不以为然;我叫你读一读王阳明的书,你更是不以为然,还说什么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现在我问你,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本意?孔子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这也叫知不可为而为之?”

3、马宁远告诉胡宗宪,这样做事为了让胡宗宪在严嵩面前过关,胡宗宪告诉马宁远:“什么阁老,什么小阁老,什么过关,朝廷的水有多深,你知道不知道(胡宗宪抽了马宁远一个耳光)。”

4、马宁远执迷不悟,部堂感慨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他们拿你的命换银子,那浙江那么多百姓身价换钱,你还得死心塌地的护着他们,还说是为了朝廷为了国策。为了朝廷?什么国策,什么改稻为桑,赚了钱有几文能入到国库?”

5、严格老尊了严世蕃人等的旨,带着胡宗宪的奏疏进宫了,嘉靖悠悠的踱了出来“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有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查查,其民缺缺,人执迷也,其日故久’,是宽亦误,严亦误,岂百姓迷哉,朕亦迷也,尔等不迷乎?”

6、三路诸侯会嘉靖,嘉靖会完了杨金水会胡宗宪,“你杀的人有严阁老的人,有吕公公的人,你就不怕他给你们小鞋穿?”严阁老老辣“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明朝所有的官员都是朝廷的人。”嘉靖“朝廷也就是几座宫殿,几座衙门。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5、嘉靖评价谭纶——“有建树也不一定非要在阵前,斩将夺旗。敢为天下先还不是有建树?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6、胡宗宪去户部借粮,徐阶却送了胡宗宪一句话“你的难我们知道,老夫也送你一句话‘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你有这个心,必有这个果,好自为之吧。”

7、赵贞吉出场,不肯借粮与胡部堂,赵非贪非庸,站在他的立场上也有他的苦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死十万人是个数字,死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我都挡不住啊。”

8、高翰文退出官场时对海瑞的感慨:“大明朝还是你这样的人适合做官”

9、胡部堂教育高翰文也道出了真理:“圣人的书是用来读的,用来办事百无一用。”

10、严、徐二阁老在写青词的时候问小徐:“人生在世,什么人最亲啊?”小徐:“当然是父子最亲。”老严:“未必。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按理说世上最难报之恩当父母之恩,可有几个儿子的作如是想啊。做儿子的都想着父母对他好是应该的,于是恩养就成了当然。”

11、谭子理降海瑞的家眷接来,海瑞大发雷霆,谭子理以理相对:“现任官不带家眷,谁会相信你会在这里会呆多久啊?‘人心似水,民动如烟’你不安住他们的心,老百姓说变就变。”

12、嘉靖把内阁,司礼监,和裕王都叫来了,不谈朝局,只谈父子。俗语曰:“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可有的父亲啊却甘愿为儿子作这个马牛。”

13、富商沈一石评价自己的地位: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云娘。

14、嘉靖让吕芳看着海瑞重审郑、何二人的供词,曰“百姓家常说的一句话‘帮忙帮忙越帮越忙’,第一次呈上来的供词你不给朕看,瞒着朕跑去找严嵩找徐阶,还捧上了一坛四十年的陈酿去劝酒,这杯酒也是你能劝得的?当时听到你去劝酒,朕就想起了太祖高皇帝宴请功臣时说的两句话。知道太祖爷当时说的两句什么话吗?你不知道,可是严嵩和徐阶他们知道,两个大学士,《太祖实录》他们不知读了多少遍了,早就烂熟在肚子里了。端起酒杯的时候,早就想起了太祖高皇帝说的那两句话——‘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有些家你能替朕当,有些家朕交给严嵩和徐阶他们当,可大明朝最后的家还得朕来当!”

15、嘉靖召见严嵩、徐阶,让其二人平起平坐,为安抚他们,曰“朕的这件长袍是哪一年做的?俗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在朕这啊,人也是旧的好,衣也是旧的好。用久了嘛,多少都有些舍不得。世人有个通病,都喜新厌旧,殊不知啊,衣服穿旧了贴身,人用旧了贴心。当家还是得用老人。“老而不死是为贼。年老的在年壮的眼里都成了贼了,也不知我们这些贼偷了他们什么东西?我们这些老的啊,也得识相点,有句俗话叫做‘不痴不聋,不作当家翁’,他们闹腾他们的去,我们做我们该做的。”

16、嘉靖看严、徐二人敬天青词,引了徐阶文中两句话“离九霄而膺天命情何以堪;御四海而哀苍生心为之伤。”吕方的评价:道出了皇上无奈!

17、黄锦被陈洪抽的几个嘴巴子肿还没有消,脚也瘸了。嘉靖揶揄道“远看风摆荷叶,近看病马歇蹄,黄锦啊——至于吗?”黄锦:“回主子,奴婢这还忍着呢”——皇帝和家奴的关系

18、嘉靖批评海瑞曰“刘禹锡有诗云‘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是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江水滔滔拍山而去,江和山又有什么关系?”海瑞承认比喻不甚恰当,嘉靖接着曰“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凭你,读了一些高头讲章,学了你家乡人丘浚一些理学讲义,就来妄谈天下大事,指点江山社稷。你岂止这个比方不恰当?在奏疏里妄谈尧舜禹汤,妄谈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还妄谈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元世祖。朕问你,既然为君的是山,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座山还在?”海瑞回曰“都在,在人心里,在史册里。”

嘉靖借海瑞的话教育自己的后代“你们要把这句话记住了,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实指江山。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19、我就是皇上派到这儿的一条狗,我得看好这个家啊。

20、有时候啊,最亲的不是父子是师徒。儿子将父母之恩视为当然,弟子将师傅之恩,视为报答。(士为知己者死。)

21、屋檐滴水是代接代,新官不算旧官帐,您老将来也是要交职的。

22、我大明朝所有的官都有退路,大不了辞了官,回家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可惟独太监们没有退路,他们只有一个家,那就是宫里。

23、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

24、你还是太书生了。——书生自由崚嶒骨,何况赵大人也是书生。——错了,官做大了便没有书生。

25、文官袍服上织的是禽,武官袍服上绣的是兽。······穿上这身袍服,你我哪个不是衣冠禽兽。

26、两榜科甲,从来取的是乡愿。

你最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是什么?

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该怎么做。

这是吕芳对他冒失的儿子冯保讲的,可以说是非常凝练和有深度的。

1、思危

平身学的圣人古训,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精致考据。更多的是为了通经致用,明理处事。能判断大势,分析是非。

(冯保)

能明白自己的境遇如何?前景如何?危险在那?如何规避危险。

读史明智也就在这里。

2、思退

明代了危险,再去激流勇进,自然会像经济爆发危机一样给出现,一次性崩溃。再无翻盘余地。

在生意上、思想上到可以靠着大潮流下打一个漂亮的反冲击赚一笔然后悠哉游债。

(不愧是干爹)

政治上绝不可以,该退泽退。中枢不适合,那就去地方;或者去闲职。著书立说,读书看戏,学司马光一样,潜心十九年,写作班子写出了《资治通鉴》。

3、思变

以退为进,绝不是以退为退。司马光去著书立说是在寻找自己的下一步路子,在合适的时机将书给了天子,自然就再进龙门。

再者在退的时候,能更深入的学习,学而时习之,习久了也得学。辩证法的要义就在这里。

吕芳是有大智慧的人,悟性极高。这就是属于那种怎么做都是人的人。最后也安全退隐。

还有一句话也很经典:我大明朝所有的官都有退路,大不了辞了官,回家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可唯独太监们没有退路,他们只有一个家,那就是宫里。(严嵩和严世蕃对话)

(严嵩)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你最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是什么?

胡宗宪说的那句:《左传》里那句—“君以此始 必以此终”,多么振聋发聩的一句话,万事皆是这个道理!

你最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是什么?

严党为了补亏空,在嘉靖的默许下,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胡宗宪认为这个国策如果真按严世蕃那么搞,会逼反了浙江的老百姓。为此,他特意上疏朝廷,请求延缓这个国策。严世蕃有自己的难处,自然不肯听胡宗宪的。于是,他便让人背着胡宗宪毁堤淹田,趁机兼并老百姓的田地。

胡宗宪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愤怒,于是便叫来的自己的心腹马宁远,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为之,是什么本意?”“孔子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这句话来自《论语·宪问》,原本是一个看门的人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当然,这句话也是电视剧中胡宗宪一生的写照。无论是胡宗宪在改稻为桑时上疏朝廷、毁堤淹田后到南京去找赵贞吉借粮食,都是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哪怕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甚至还会被当作党争之人,他都义无反顾。

特别是抗倭的最后关头,严嵩为了保住自己,因而需要养寇自重。因此,严嵩让严世蕃写信给胡宗宪,让他不要把倭寇都剿灭了。胡宗宪收到严嵩的信后,左右为难。要知道胡宗宪是非常感激严嵩的知遇之恩的。他多次替严党背黑锅,扛责任,甚至还在嘉靖面前力保严嵩。因为他是严嵩的学生,他应该报答严嵩的恩情。不过在国家利益面前,他还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剿灭了倭寇。

其实后面的海瑞也一样,他并非不知道大明朝官场的情况。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做事单凭天理良心,能为百姓争一分便是一分。所以他在淳安的时候能够豁出性命保住那些受冤枉的老百姓。违抗上司的命令,只为他手下的老百姓能够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他并不单单只能做一个清官,而是他选择去做一个清官。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你最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是什么?

大明王朝是古裝劇的典範,台詞功力堪稱超一流,一大批老戲骨演技爆棚,經典台詞實在是太多,富含哲理,回味無窮。這是一部看了不會後悔的神劇,到現在無法超越。黃志忠演的海瑞,陳寶國演的嘉靖皇帝,倪大紅演的嚴嵩,張志堅演的嚴世藩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感謝導演的良苦用心,讓觀眾大飽眼福。

下一步佳作在哪裡?期待中,,,,人才輩出的中國,相信還有更多的匠心獨到的良心劇出現。是金子不會被埋沒,終會發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