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借粮给官府赈济灾民,是提前谋划好的还是临时起意,你怎么认为呢?
来自杨角风的独家回答:
浙江巡抚衙门第二次议事,议事关键时刻,高翰文突然晕倒,这次晕倒恰恰救了海瑞等人的命!
面对高翰文的晕倒,“改稻为桑”的2.0政策“以改兼赈”也就缺乏了杭州知府的签字,也就失去了法律效应。可是时间不等人,郑泌昌和何茂才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一面派千户带着士兵“押送”海瑞回淳安,一边布置“买田”的事……
杨角风《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35期:大明王朝中沈一石为什么后来临时倒戈,自散家财“奉旨赈灾”?
一、
海瑞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把郑泌昌和何茂才绕了进去,随后带着士兵奔淳安而去。与此同时郑泌昌和何茂才也来到了织造局,他们认为海瑞这一次去了后,事情的发展必然按照自己的预期进行,那么沈一石的运粮船就得快快出发。
码头上,何茂才转来转去,一肚子火没出发:
“总是这样,总是这样,一到要命的时候就不见人!”
这也说明,郑泌昌和何茂才已经快到山穷水尽了,只希望快刀斩乱麻,把“改稻为桑”的事快速落实。他俩认为只要落了实锤,以前什么毁堤淹田,什么胁迫高翰文,什么威胁海瑞,统统是小事,不值一提。
这也是他们最紧张的时刻,心一直在悬着,毕竟经历了这三天的事情,确实对他俩是一个考验。
不过郑泌昌的表情亮了,一副生无可恋的无奈,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件事少了他根本就推不下去,身心俱疲啊。
毕竟他心里还牵挂这高翰文,胁迫归胁迫,高翰文的人身安全还得保护的,不然小阁老那里根本没法交代。毕竟此时“以改兼赈”的方略已经在执行,需要给小阁老汇报情况,当然也得顺带讲一下高翰文的情况。
何茂才面对郑泌昌的提议,表示自己给严世藩写信不合适,郑泌昌无奈地回答:
“你先起个草稿,我回来照抄还不行吗,何大人?”
小阁老推荐了一个高翰文,一来浙江就捣乱,好不容易把他拿下了,又蹦出个海瑞。最后成了这个烂摊子,还得去安抚高翰文,还得给小阁老写信澄清误会,事情做到这个份上,何茂才还不一条心,真累,真TM累!
这也预示着貌似团结成一个铁桶的郑泌昌和何茂才,其实也都有自己的小主意。也就是浙江三员严党成员,郑泌昌、何茂才、高翰文各怀鬼胎,这也预示着严党离崩溃不远了……
二、
此时给了粮船上的灯笼好几个特写,怕观众看不清灯笼上的字,又晃了好几个镜头,终于看清了,是“织造局”三个大字!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郑泌昌和何茂才为什么要在粮船上打着“织造局”的招牌?
这俩货想法很简单,早在海瑞救下齐大柱的时候,他们俩就根据京城来信分析了时局,何茂才的这句话就是他们的心声:
“要搅,就把水全部都搅浑了,到时候他们想要动我们,我们也会让他们连着骨头带着筋!”
打着织造局的幌子去买田,显然是他俩的主意,如果“改稻为桑”顺利,他俩就是功臣,之前的勾当一笔勾销。如果“改稻为桑”不顺利,甚至激起了民变,那么这个锅也可以甩给沈一石,而沈一石背后就是宫里,谁敢一查到底?
这就是他们俩的策略,而且不得不说确实很高明,如果后来没有海瑞的以死力争,此计他俩确实可以脱身,最起码后来的赵贞吉确实停步了……
要不是后来的沈一石临时改变了主意,给灯笼做了手脚,郑泌昌和何茂才说不定真的可以全身而退。
那么此时的沈一石在干嘛呢?
在烧琴呢!
显然,此时的沈一石非常痛苦,他痛苦的根源就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觉得自己太龌龊,太阴暗,太不地道。尤其是对待高翰文,如果没有身份的限制,他们俩完全可以成为好朋友的,甚至可以说是知己。
可惜高翰文的一句话深深刺激了他:
“以后不要再弹《广陵散》,嵇公在天之灵,会雷殁了你们!”
三、
这也是沈一石跟郑泌昌和何茂才不同的地方,后者的卑鄙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连灵魂都是肮脏。而沈一石虽然做着肮脏的事情,但是内心却是在追求光明,这也是他们本质的区别。
这时候管家还过来汇报省里官员的要求,逼着沈一石去做他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沈一石一句话表明他离崩溃真的不远了:
“就说我死了!”
他死了吗?
其实沈一石从这一刻起确实死了,只不过死了的是卑鄙的沈一石,活下来的是他的另一面,是他追求光明的那一面,虽然最终仍然是个悲剧。
芸娘慢慢走过来,因为杨金水马上就要回来,沈一石此时已经心如死灰,打算破釜沉舟了:
“你走吧,你欠我的都还清了,走吧!”
沈一石其实已经敏锐的感觉到,自己的大难降至,毕竟自古如此,国库空虚,寄希望于“改稻为桑”。如果执行不顺利,也就是取之于民的策略失败或受阻,那么下一步就是掠之于商了。而自己作为浙江首富,自然是首当其冲被掠夺的第一批,听郑泌昌的是死,不听他的也是死,总之沈一石此时已经生无可恋。
因为生无可恋,所以烧掉了自己最心爱的琴,赶走了自己最爱的芸娘……
这也为后来沈一石的临时倒戈做足了铺垫,他甚至都穿上了上好的丝绸,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一直一身布衣出场,为人异常低调,这次不仅打扮成大富商,还招妓,还放生,一反常态!
四、
沈一石到了码头,第一句话:
“你,去到钱塘院叫四个姑娘来,现在,坐蚱蜢舟,一个时辰后赶上船队。”
这就是沈一石最后的狂欢,至于有没有玩这四个女子,剧中并没有讲,书中也没有讲,按照沈一石的性格,应该是没有。
第二天,管家又按照沈一石的吩咐买来了锦鲤鱼,而且是打算放生的,放生归放生,却让那四个妓女来:
“多做些功德,下辈子托生做个良人!”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给四个妓女听的,其实更是说给自己听的,就像曾经骂芸娘“贱”,其实也是在骂自己贱!
自己就要嗝屁了,这辈子是不可能从良了,那么就只能指望下辈子了,让妓女放生鲤鱼,其实就是暗示自己即将放生那些灾民……
随后他想给这四个妓女一个机会,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比较沈一石一直比较拧巴,做事比较纠结。
他念诗,让妓女们猜是什么诗?
之所以他要念屈原的诗,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屈原是投江而死,而他最后却是自焚身亡,而原因都是抑郁不得志!
他以为这么简单的事情,妓女只要猜对就能从良,可惜他错了,妓女不懂屈原的《哀郢》,而沈一石也不懂政治的《离骚》……
她们注定会一直都是妓女,而他注定会一直都是商人,虽然明知最终命运会很凄凉,但此时此刻:
“跟着大官人比做良人还好!”
或许这一句话,最终让沈一石下定了决心……
也是他临死前,作为商人,做的最善良的一件事:
“奉旨赈灾!”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借粮给官府赈济灾民,是提前谋划好的还是临时起意,你怎么认为呢?
大明王朝1566好就好在主角光环不强,没有刻意贬低里面的人物。整部剧中很多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很多人物说不上好,也谈不上坏。大家都竭尽所能的活着,各有各的无奈和痛苦,这其实和生活是非常像的。
沈一石就是里面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按理来说,作为浙江的首富,沈一石活得应该非常潇洒。实际上,他只愿意穿布衣,喝白水。因为他始终都清楚自己的地位。在大明朝,像他这样的商人是得不到世人的尊重的。他的万贯家财不过是替朝廷看着,替贪官污吏管着。有朝一日,织造局的杨公公能一脚踢了他。浙江上上下下的官员,他也只能唯命是从。
改稻为桑这件事情,原本他只是奉命行事。可是弄到胡宗宪被撤职,高翰文和海瑞、王用汲来到浙江,他们又和郑必昌、何茂才闹起来的时候,形势就非常危急了。郑必昌、何茂才都看出来了改稻为桑有可能要黄,朝廷上面已经乱起来了。以沈一石的才能,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处境的危险。
但是他又能做什么呢?他其实做不了太多的事情。郑必昌、何茂才让他以织造局的名义去买田,他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好结局了。所以他破天荒的穿上了丝绸,带上了自己的官服,并且还叫上了一群妓女。
可以说这是非常不符合沈一石做事风格的。人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改变平时的习惯。从这里再一次印证了沈一石是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的。所以他肯定是有准备,不会傻乎乎的被别人当枪使。
再分析一下沈一石这个人。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他是不怕死的,可以说是非常从容的死去。这一点,他和杨金水的干儿子李玄是差不多的。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处境,早就预料到有可能会有这么一天。沈一石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要算计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沈一石担心芸娘,他放不下这个女人。从沈一石的处境来看,他的做法无疑是最好的。沈一石明白郑必昌、何茂才是不值得信任的。所以他只能选择保住杨金水。以沈一石和杨金水的交情,加上杨金水的为人,还有杨金水和芸娘的关系,沈一石这么抉择无疑是对的。
很多会想为什么沈一石要去替郑必昌、何茂才做这件事情?他不能拖一拖吗?原因便是上沈一石在郑必昌、何茂才心中是没有任何分量的。沈一石没有办法,此时杨金水又不在,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倘若郑必昌、何茂才摆平的海瑞和王用汲,他们控制了局势,那么沈一石就按照他们说的去做,把改稻为桑这件事情办好。毕竟改稻为桑有功,加上有海瑞和王用汲加上高翰文去顶罪,沈一石是能够脱罪。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海瑞居然挺过来了,这种情况下沈一石就只能借坡下驴了,说是借粮赈灾,为了就是保住杨金水,保住芸娘。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借粮给官府赈济灾民,是提前谋划好的还是临时起意,你怎么认为呢?
从沈一石与海瑞对话的从容,还有给海瑞看的账本,还有织造局灯笼下的“奉旨赈灾”,种种迹象表明,沈一石是提前谋划好的。
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改稻为桑”事件: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财政赤字严重,内阁首辅严嵩提出了在浙江“改稻为桑”,以增加财政收入。可是农民不愿意,所以严党就炸堤淹田,好让丝绸大户低价买田,推行“改稻为桑”国策,借此从中谋利。
没想到炸堤淹田的事被嘉靖帝知道了,但国库空虚,所以嘉靖帝还是想让“改稻为桑”推行下去。所以免去了胡宗宪浙江巡抚职位,让严党一派的郑泌昌接任。同时,任命了清流党推荐的海瑞、王用汲为淳安、建德知县,好让严党不敢做的太过分。
新任巡抚郑泌昌、何茂才为了完成“改稻为桑”,诱使海瑞放了的淳安灾民去向倭寇买粮,让海瑞以通倭罪将他们处斩。同时,安排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名义压着粮船去淳安、建德两县低价买田。
这时杨金水回来了,当他知道沈一石打着宫里的名义去贱买农民田地,明白这是往嘉靖帝头上泼脏水,大惊之下,以八百里加急直接把消息送到宫里。
后来,海瑞、高瀚文在胡宗宪派来的谭纶的帮助下,控制住了局势,前往淳安码头打算抓了沈一石,扣下粮船赈灾时,沈一石却将织造局灯笼下的贴子放了下来,露出“奉旨赈灾”几个字,而且提出他是借粮给官府赈济灾民。
这就是事情的经过,我们再来看一下沈一石是什么人:
剧中的沈一石是浙江的首富,靠着替宫里的织造局干活发了家,为了讨好制造局管事杨公公,所以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芸娘送给了杨公公。
“改稻为桑”开始后,一边是织造局五十万匹丝绸的任务要完成,一边是百姓的田地无法贱买,而百姓又不愿种桑,沈一石进退两难,他铤而走险,将买地用的粮船上挂了织造局的灯笼。
但是最终是沈一石提出自己的粮是借给官府赈济灾民的。
为什么沈一石要这么做呢?
很简单,在官场、商场甚至是官商结合场上混迹了这么多年的沈一石清楚的知道,在自己脚迈入江南织造局的那一刻起,自己就注定了不得善终,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从杨公公躲在京城不回来,高瀚文、海瑞的到来,到郑泌昌、何茂才的丧心病狂,他就已经明白了,下棋的人已经乱了,上面的屠刀已经高高举起,自己必死无疑。
那么,沈一石这样做是自保吗?不是!他明白这样做只是延迟了自己的死期而已,就算这次自己逃过一劫,杨公公也不会放过自己,因为自己耍了他。严党也不会放过自己,因为正是自己才让严党一败涂地。
那么沈一石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为了一个自己心爱的女人,芸娘。因为他知道,如果杨公公死了,芸娘也肯定不能保全。
打着织造局的旗号贱卖农田,这是往皇上身上泼脏水,就算不是杨公公干的,他也必须背锅,必死无疑。
而打着织造局的旗号赈灾,嘉靖帝一定不会降大罪于织造局,反而会将全部的怒火都撒在浙江官府甚至是朝廷内部的党羽之中。
所以沈一石选择了这么做,最终芸娘也因此得以保全。
直到最后,沈一石已死,杨金水即疯,却将芸娘送到了高瀚文的身边,从此结束了流离的一生。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借粮给官府赈济灾民,是提前谋划好的还是临时起意,你怎么认为呢?
海瑞出现之前,沈一石还想着怎么配合浙江巡抚衙门搞定高翰文,顺利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这时候他还相信这个荒唐的举措是国家政策。等海瑞出现、并表现出不要命的架势之后,他才意识到朝廷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上面”已经乱成一团了,“下面”这些人都是炮灰。这时候,他力图自保。
但沈一石没有任何底牌,只有死路一条。他最后的努力就是抱紧杨金水的大腿,首先别把杨金水牵连进去,然后杨金水才有可能救自己。所以他玩了这么一出,甩掉巡抚衙门,先把杨金水保住再说。这时候他还相信那个“老祖宗”是无所不能的。
最后等他明白杨金水自身难保,那自己只有死这一条路了。他是被巡抚衙门坑死的,也是被严嵩父子坑死的,所以他明白过来之后,就用自己的死反坑了郑必昌何茂才严世藩严嵩他们一把。
这个被庙堂大人们视作肥猪的红顶商人,用自己的死亡掀起了倒严的大幕,随后,那些坑害他的人就一个一个地下去找他了。
他是一个身在泥潭、心向高洁的人。为了利益,他可以把自己最爱的女人送给太监玩弄,又让她去陪小太监,让小太监心甘情愿地去死。他内心忍受不了这种肮脏,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向自己的女人发泄怒火。
他向往嵇康,他能感受到嵇康心中的痛苦和无助,并以嵇康的高洁自况。最后,他得到了和嵇康一样的下场,但他没有广陵散可以绝,于是他把琴砸了。
他是一个懦弱、卑微、阴暗、却又自负、清高、善良的人。一个矛盾重重的小人物,一个可怜虫。
这就是中国传统商人的命运,——其实也是中国现代商人的命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