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先生说一定要接追缴欠款的差事,为什么四阿哥没有表态只说了“句夜深了,安歇吧就走了”?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第一次跟老四胤禛见面,两个人就表现的惜惜相惺,举杯共饮。
随后邬思道第一次给老四胤禛分析时局,提出了一定要接下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可是此时的老四胤禛并没有答应邬思道,而是愣了几秒后,突然就打了哈欠,要告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
给足你面子:
邬思道是一个戴罪之人,而且还是一个腿脚不够利索的人,刚从大狱中出来的时候,年秋月给他洗脚就说了:
“郎中说了,您的腿啊是因为在大牢里呆的时间太久了,受了湿气才弄成这样的。”
一句大牢里呆的太久暴露出邬思道是关了很久的,刚刚放出来就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伺候,这种待遇不是一般人能享有的。
等到了京城之后,年秋月还抱着弘昼送了他一副护膝,邬思道嘴上说着不用,其实内心温暖无比。
尤其是老四胤禛回京之后,邬思道还是打扮了一番的,腰板挺得非常直,而且并没有出门去迎接,有一种故作清高的姿态。
而老四胤禛见面后一个鞠躬大礼,就让邬思道的清高抛到了九霄云外,也顾不上腿疼了,跪下还礼。
因为邬思道是汉人,前面年羹尧也提到过,说他规矩多,所以老四胤禛就按照汉族拜师的礼仪,全家奉邬思道为师。
这还不算,两个人进屋后,老四胤禛还张口就背了邬思道十年前写的诗: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邬思道之前参加过科举考试,他写的《士子揭世文》就是揭露科场舞弊案的,后来他蒙冤入了大狱。而老四胤禛这三板斧甩出来之后,让邬思道看到了希望,决定靠老四胤禛实现自己的抱负。
二、
没事走两步?
之所以起了这个小标题,有一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意味。
因为老四胤禛对邬思道足够尊重,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于是两个泪眼汪汪的举杯喝酒,随后邬思道先开了口:
“这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接与不接得先看看借款官员的情形。”
既然邬思道先开了口,老四胤禛当然不能放过这次考察的机会:
“好哇,我正想听听先生的见解!”
是啊,该给的尊重也给了,该拜的师也拜了,该喝的酒也喝了,下一步该邬思道表现一下了,不然的话,我拜你为师为啥呢?
而邬思道也不含糊,一上来就放大招,还没等老四胤禛询问,自己就猜出了老四胤禛目前面临的难题。
随后他就提出了欠款的三类人:
一类是不得已而借之,一类是不安分而借之,一类是贪得无厌而借之。
其实老四胤禛听他这么分析完,讲的都是困难,心中是有些失望的,所以他才会喝了一口酒:
“照先生的意思,这差事我不能接?”
心中肯定在想,你说的追缴户部欠款难,是个人都能分析出来,不然的话这个差事早被别人抢了,难道你邬思道就这点本事?
三、
被戳破的小心思:
邬思道一看老四胤禛误会了自己的意思,马上打断他:
“不,一定要接!”
此时老四胤禛酒也不喝了,疑惑地看向邬思道,心中肯定有一个大大的疑问,难道先生话里有话?
“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邬思道这句话一出,大家仔细观察,老四胤禛的眼睛转了一下,有一种小心思被戳穿的感觉。
随后他就假装打了一个哈欠:
“夜深了,先生,安歇了吧!”
老四胤禛说完这句话,也不管邬思道什么表情,径直就走了。
其实,此时的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怖和惊喜,这种恐怖是来自于邬思道能猜透帝王心思,这种惊喜则体现在拜邬思道为师是走对了。
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要确定的,那就是对于邬思道来讲,他是一个军师,是辅助老四胤禛的,可以出主意,但是最终拍板则由老四胤禛来拍板,毕竟他才是主子。
成大事者最忌讳听风就是雨,不能听他讲有道理马上就按他说的办,听另一个人讲的也有道理,也马上去做,这就说明他自身没有主见了,显然老四胤禛不是没有主见的人!
四、
谁才是主子?
我们看整部剧,老四胤禛这个主子身份演绎的淋漓尽致,比如后来的查刑部冤案,也是邬思道给他出的主意,让他推掉这个差事。
可是老四胤禛表面上并没有推掉,邬思道一看他这样,甚至都收拾行李要走了。但是一晚上的工夫,老四胤禛硬是把自己折腾病了,显然相对于自己的招数,要比邬思道的干巴巴的拒绝要高得多。也就是说虽然军师给分析的很透彻,但是这件事怎么做,由谁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做,什么方式做都得主子说的算。
比如在年羹尧拜访老八胤禩之后,老四胤禛硬是让他跪了一整天,就是让他知道,到底谁才是主子?
其实在见邬思道之前,老四胤禛还没有坚定夺位的意愿,自从那一晚谈话之后,他需要好好理一下思路,这才打哈欠先行告退了,目的也是为了自己回房间慢慢思考。
按照邬思道的分析,他要重点追缴后面两类人的欠款,可是后来的老四胤禛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一类人都不放过,偏偏放过了最该追缴欠款的被康熙帝点名的那三个官员。
并不是说他不知道这三个人犯的错,而是因为他的重点和目的并不在这里。
说白了不仅老四胤禛不相信,连康熙帝也不相信这次追缴户部欠款能成功,他之所以安排这个差事,说到底就是为了验证一件事,那就是看谁有勇气打破这个格局,能改变国库空虚的现状。
所谓的追缴户部欠款治标不治本,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而这个关键点在老四胤禛面见康熙帝的时候就提出来了,那就是土地兼并严重,穷人的土地都并入到士绅一族了,而那类人又不纳税,导致国库收入一年比一年少。所以追缴国库欠款成功不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个皇子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有勇气去打破他,这才是康熙帝最终的目的!
而老四胤禛即位后,第一件新政就是“摊丁入亩”,而这个政策早在他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就已经跟康熙帝达成一致意见了。
所以,老四胤禛打哈哈要告退,并不是因为不赞同邬思道的说法,而是因为他突然有了新的主意,关于这个主意到底是什么,在前两期有详细的阐述,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查看,这里就不啰嗦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说一定要接追缴欠款的差事,为什么四阿哥没有表态只说了“句夜深了,安歇吧就走了”?
因为四阿哥很无奈啊!邬先生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更是另胤禛钦佩的人,古语说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邬先生跟他说了让他接这趟差事,他就得当回事去做!而雍正的正常思维跟八阿哥他们是一样的,这趟差谁爱接谁接,自己肯定不接!因为这是一趟得罪人的活,所谓的卖力不讨好的活,干好了自然得到皇上的赏识,干不好,到头来两边不是人,既在皇上跟前失宠,又得罪了百官,所以他不想去接这趟差,因此对邬先生的话难免心中有梗!
等到听了邬先生的解释以后,对邬先生是深感佩服,一个整天待在王府教孩子读书的人竟然如此的了解天下大势,更是如此了解康熙的圣意!身为康熙的儿子理应为老子分忧,这是康熙希望看到的结果,而现状是康熙那么多儿子,个个都不想接这趟活,都往外推,这对胤禛来说是一个得宠的好机会,康熙也深深的明白这讨债的活确实不好干,干好干坏先不说,能够替康熙分忧的这份心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分!所以即使干的不那么近乎人意,康熙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所以邬先生看到了这一点,让胤禛必须得去接这一趟活!
最终结果还是挺完美的,虽说有些事情做的过了头,但是最终还是另康熙欣慰的,那么对胤禛争夺皇位这件事上有着重要意义!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说一定要接追缴欠款的差事,为什么四阿哥没有表态只说了“句夜深了,安歇吧就走了”?
邬先生是来了一句 那皇上不是连一个可以分忧的皇子都没有了吗
但是雍正对这个差事不感冒 当时他还想笼络人心 不愿去得罪人
而第二天 面见康熙 康熙一番话 雍正才意识到邬先生是对的 不但接了差事 还说了一句 大不了我做一个孤臣
至此以后 雍正才不敢怠慢邬先生 到这肯定有人要问 那秋月呢 雍正为什么要把秋月从邬先生身边抢回来
至于秋月 雍正不是不知道邬先生喜欢秋月 也不是雍正自己喜欢 我是觉得 雍正不敢让邬先生成为年羹尧的妹夫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说一定要接追缴欠款的差事,为什么四阿哥没有表态只说了“句夜深了,安歇吧就走了”?
《雍正王朝》中,四爷江南办差回京,受封雍郡王,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两个儿子弘时和弘历拜邬思道为师,同时也是正式将邬思道纳入府中,使其成为自己的幕僚。
在于邬思道商讨是否接受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邬思道为雍正进行了分析,但是最后却以雍正一个哈欠,然后说了一句:“夜深了,早点歇息吧。”而收场。
四爷为什么要这样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这是四阿哥胤禛与邬思道的第一次长谈,对于这位邬先生对于自己的态度,对于自己的衷心,以及自己与邬先生的定位看法,都没有确定下来,不得不谨慎行事,以至于老十三在于老四分享张五哥刑部冤案的事情是,老四还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怎么就言听计从”了呢,邬先生也在先前误信雍正答应了康熙而嚷着要走,说明此事双方还诶有形成默契,都还有观察和考察中。真正让雍正放心把全盘安排交给邬思道的是小弘历在狩猎场上与康熙的一番对话,深得康熙赏识,也让雍正对于邬思道另眼相看,全完的信任。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在双方相互博弈,不显示自己的最后决定,也是有情可原的。
其次,四阿哥一回府上又是拜见又是促心长谈,可谓是将邬思道抬的非常高,又是带着全家参拜,又是同桌共饮,这虽然是礼贤下士的表现,但是捧得太过于高了,特别是在第一次接触之时,四阿哥也不想把自己的位置放的这么低,毕竟自己是主子,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为自己找回一点场子,也是让邬先生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应该如何处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再次,邬思道的回答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精彩的让雍正自己也怀疑,一个久居绍兴刚来北京,并且一直潜在府邸的人,怎么会对朝堂的情况这么了解,一个刑余之人怎么会有这个高深的道行,所以雍正需要一点时间,好好回想一下邬思道说的话,也要回想一下其中的缘由,以便万无一失。
当然,本身雍正也是真的是累了,一路奔波再加上经历了朝阳门码头的一事,也确实比较疲惫了,而他也还要准备第二天与康熙的汇报,所以接口离开,也是在所难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