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穿着的衣服为什么会有“兵”和“勇”的字?

这个问题非常好解释,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城管,有些是有编制的,有些是没有编制的。

我们也经常听到某某违法了,最后一查,原来他是临时工,是协警,虽然都穿同样的制服,但是胸牌上写的是协警。

理解了这个问题,也就好理解清朝士兵胸口和后背衣服上为什么有的绣勇字,有的绣兵字了。

最开始的时候,带兵字的就是正规军,战斗力爆表,是成建制的部队,带勇字的是临时招募的,虽然勇气可嘉,但战斗力不行,也就是拉上来充数的,大都不具备正规战斗功能,后勤、刺探、跑腿的比较多。

在清朝前期,整个情况是这样的,但是到了后期,这种状况却发生了改变。

比如仍然是绣兵字的,这时候的兵已经不是以前的兵了,他属于兵户,也就是世世代代都当兵,因为是当兵的,所以他的收入主要靠兵饷,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打起仗来瞻前顾后,贪生怕死,当兵成了一种营生手段以后,战斗力自然下降。

后来鸦片战争和一系列战争爆发以后,这些八旗兵和绿营兵一触即散,毫无战斗力而言。比如洪秀全的部队就横扫这些带兵字服装的清军。

后来没有办法,只能允许乡间招募兵勇,由各地长官自行招募乡勇,这些兵都是带勇字衣服的。

后来把乡勇改为勇营,创立勇营制度,从此以后“勇”字士兵逐渐代替“兵”字士兵成为了国家的正式军队。

这就是关于清朝士兵衣服上绣字不同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