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着四爷和十四爷的面,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在《雍正王朝》中,九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多次把康熙帝气得够呛,其中一次比较严重的是老十四胤禵和老十三胤祥因为复立太子的事而打了起来,结果把康熙帝气晕了。

等到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跟随母亲乌雅氏来赔罪的时候,康熙帝突然册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

相信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件事,在那个年代,一个后宫妃嫔想要晋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最常用的一个途径是获得皇帝的宠爱,比如侍寝一次就可以升更衣,在《甄嬛传》中有几个称号叫“答应”、“常在“、”贵人”,这三种级别,其实就是侍过一次寝后皇帝宠爱便可直接封。

如果一直没有生育,除非是皇帝当年直接封的皇后,否则很难继续晋升。但是如果生下了皇子或者皇女,则可以升嫔,生下两个皇子就可以升妃。如果第一个皇子皇上也非常喜欢,也是可以直接升妃的。

靠生育皇子晋升是最常见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靠娘家给力,比如年羹尧成为了大将军,那么他的妹妹年秋月就可以升妃。

也就是说后宫最常见的几种晋升方法是皇帝宠爱、生儿育女、娘家给力。

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的母亲乌雅氏,是在生下皇六子的时候被晋升为德妃。在皇宫里,只有妃以上才可以直接抚养皇子,所以老四胤禛并不是亲生母亲乌雅氏抚养长大,而生老十四胤禵时乌雅氏已经是德妃,所以老十四是乌雅氏亲手抚养大的。

但是老四胤禛的母亲德妃乌雅氏被升为皇贵妃时,既不是她又生下了皇子,也不是她受到康熙帝的宠爱,更不是她娘家人对朝廷有功,就是平白无故的被升了皇贵妃,这就非常蹊跷了。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看一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

二、

在之前康熙帝率领众皇子皇孙去狩猎时,发生了假传太子手令兵围八大山庄事件,事后康熙帝就此事采取了引而不发的态度。回到皇宫后,撤掉了太子,同时让众大臣举荐新的太子人选。

其实康熙帝就是试探谁最有可能在陷害太子胤礽,结果就上演了一场好戏,这场好戏随着隆科多举报他六叔佟国维而告终。

后来康熙帝复立太子胤礽,这让老十四胤禵非常不满,他认为废太子不能重新入候选名单,坚决支持老八胤禩成为太子。这让太子胤礽一派的老十三胤祥非常不满,随后两个人扭打在一起。

康熙帝匆忙赶过来,就听到老十冲老十三喊了一句:

“你只不过是废太子的一条狗!”

气得康熙帝大骂:

“那你又是谁的一条狗?”

然后,康熙帝训斥了这一干人等,里面就包括老八胤禩。结果老十四胤禵当场顶撞康熙帝,气得康熙帝举剑就砍,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跪在旁边的太子胤礽一把抱住康熙,而老八胤禩跪着死死拖住康熙的腿,老四胤禛则直接用手捏住剑锋,血流不止!

然后康熙帝就被气晕了,随后在他们来请罪的时候,突然就封了德妃为皇贵妃!

三、

其实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康熙帝已经坚定了储君的人选,就是老四胤禛!

但是确定了储君的同时,康熙帝也看到了其余皇子势力的强大,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需要保护老四胤禛。这种保护又不能明着说出来,只能通过某种隐形的方法加以保护。

尤其是看到老十四竟然为了老八当场顶撞自己,自己尚且难以对付,更何况以后的老四胤禛,他又这么善良,还拿手去接刀刃,自己实在是心疼他,也担心以后他处理不了兄弟间的问题。

康熙帝通过册立乌雅氏为皇贵妃的方法达到了鲜为人知的目的:

首先,母以子贵,如果以后老四胤禛上位,那么他的母亲必然是出身高贵,不然难以服众。但是刚才杨角风也提到了,老四胤禛非乌雅氏抚养长大,如果康熙帝明面上表明老四胤禛便是储君,那么他应该封赏佟佳氏才对。康熙帝之所以这样做,也是给老十四胤禵一个错误的印象,让他感觉自己因祸得福,或许因为自己的刚直不阿,让康熙帝喜爱,自己也即将被重用!

其次,康熙帝通过这个方法瓦解老八胤禩一党同盟,老十四是军队出身的一把好手,老八胤禩又掌握江南大财团。他们两个结合,对老四胤禛非常不利。

通过这次册封老十四的母亲乌雅氏为皇贵妃,让老十四明白自己跟其余几位皇子不同。尤其是老八胤禩,康熙帝也不止一次讲过,他是“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这等于无形中把老十四拉拢到了老四身边!

康熙帝在册封乌雅氏的同时,还提了一个要求:

“胤禛,你给朕生的那个孙子弘历,朕很喜欢,明天你给朕带进宫里来!”

四、

这等于给老四胤禛吃了一颗定心丸,也就是说,康熙帝一方面在转移诸位皇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把未来的希望带在了自己身边。

果然,老四胤禛后来也在邬思道的分析中,得知了康熙帝的一片苦心。

于是跟老十四化干戈为玉帛,举荐他当了大将军王,让他误以为自己才是康熙帝心中的储君人选。也成功的把老八胤禩一党同盟瓦解掉了。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老八胤禩一伙开始跟老十四胤禵一伙搞起了对抗!老十四胤禵又因为感觉自己才是储君人选,不顾老八胤禩的阻拦,打了一个大胜仗,解决了康熙帝的后顾之忧。

当然,康熙帝这道旨意也有副作用:

副作用就是乌雅氏也以为自己的老十四胤禵即将成为新皇帝。后来老四胤禛上位后,让乌雅氏非常不满,在《清世宗实录》中有一句记载,说的是乌雅氏听说是老四胤禛继位为皇帝时,她非常惊讶的说:

“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

然后不当皇太后,不让大家行礼,也不移居宁寿宫,还寻死觅活的,让雍正帝十分苦恼!

最后更是因为老十四胤禵被软禁一事找雍正帝大闹,但是不久就暴毙身亡了,实在是可惜!

所以,康熙帝的这个举动意义非凡,成功的让众矢之的的老四胤禛从枪林弹雨中解脱出来,也为后面老八一党的内讧做好了铺垫。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上期回顾:雍正王朝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帝说他“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何意?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着四爷和十四爷的面,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康熙在晋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提升雍正和十四爷胤禵的身份。

按照清朝时期的规矩,要先讲“子以母贵”,再讲“母以子贵”。

此时的康熙的众多皇子中,太子的地位是最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原因就在于太子的生母正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而康熙的另外两位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以及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都没有为康熙诞下子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子中,唯一一个由皇后所生的皇子,出身和地位也是最高的。

除了太子之外,出身和最高的便是十阿哥胤䄉了。十阿哥的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外公是康熙初年的辅政大臣遏必隆,亲姨姨就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背后还有这个钮祜禄家族的支持,所以十阿哥在出身上,也是仅次于太子的存在。

而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位列康熙的“四妃”之一,按照“惠宜德荣”的排序,乌雅氏是排在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以及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之后的。由此可见,雍正和十四阿哥的出身在所有参与了“九子夺嫡”的阿哥之中,排在中间水平。

而这次,康熙提升了乌雅氏的级别,并且是直接提升为皇贵妃,相当于“副后”的级别,此时康熙的后宫并没有皇后,而乌雅氏也就成为了后宫之主,因而在出身上,雍正和十四阿哥也就此超过了十阿哥,与太子相比也是不相上下的。

康熙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利用雍正和十四爷,维持局势的平衡和稳定。

首先,康熙需要雍正在更好的辅佐天子的同时,能够对太子进行监督与限制。

雍正在“百官推举新太子”的过程中,既没有谋求自立,也没有朝堂上的主流声音随声附和,而是选择了顾全大局继续扶保太子,这就让康熙赶到了非常的欣喜和欣慰,也得到了康熙更多的信任。

此时的雍正已经被彻底打上了“太子党”的标签,康熙也希望雍正继续支持、辅佐太子,与此同时,康熙更加看重的是雍正的刚正不阿、以国为本的品质,因而康熙更需要雍正能够不断匡正太子的得失,监督并且限制太子的不端行径。

而提升了雍正的出身,实际上就是拉近了雍正与太子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增加雍正的话语权,让太子感觉到压力和紧迫感,不敢在做出僭越之事来,这才是康熙最希望看到的。

其次,康熙需要在八爷党内部制造矛盾与间隙,削弱八阿哥的个人影响力。

在八爷党的组成中,八阿哥胤禩是首脑,九阿哥是财神爷,十阿哥仗着自己身份的优势做执行的先锋,十四阿哥只是一个支持者,实际上并不处于绝对的核心中。

康熙这样的安排,提升了十四阿哥胤禵的出身、地位,使之超过了十阿哥出身,成为八爷党中现在身份最为高贵的皇子,一方面,树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更加是对八阿哥影响力与威信的弱化。康熙希望借助这样的方式,在八爷党内部制造一些间隙,同时借助提升十四阿哥地位的同时,打击八阿哥本身。

再次,康熙希望雍正和十四阿哥这对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能够团结和联合起来。

康熙当着雍正和十四阿哥的面,加封乌雅氏为皇贵妃,更多的是在给这兄弟二人提了一个醒,让他们二人能够明白,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们两个更加应该的是团结在一起。兄弟二人应该有的是联合与合作,而不是互为竞争对手相互攻击,他们这样这会让他们的母亲乌雅氏更加的伤心难过,也是对于康熙的不孝。

所以,康熙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建立兄弟二人的同理心,让雍正和十四阿哥能够就此消弭矛盾,进而能够团结起来,成为自己和太子的重要支持力量。

实际上,历史上的乌雅氏并没有被康熙册封为皇贵妃,之后也没有当上皇太后。

康熙在位期间,一共册立了三位皇后,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除此之外,还册封为两位皇贵妃,即温僖贵妃钮祜禄氏以及贵妃佟佳氏。而德妃乌雅氏,自从被康熙册立为妃后,就再也没有得到册封。

所以,历史德妃没有被康熙册封为皇贵妃,并且也没有做成雍正朝的皇太后。

雍正元年(1723年)5月22日,63岁高龄的乌雅氏病重,雍正本已经为乌雅氏拟定徽号为仁寿皇太后,但是等不及恭上徽号,乌雅氏就于雍正元年5月23日崩逝于永和宫,因而乌雅氏最后的谥号为孝恭仁皇后,而她在世时,既不是皇后,也不是太后,也没有被康熙册封为贵妃,而是在死后因为“母以子贵”,成为了康熙朝的第四位皇后。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着四爷和十四爷的面,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古代后宫,不仅是皇帝的“后花园”,也是朝堂的“延长线”。后宫的风出草动,可以产生“蝴蝶效应”,波及朝堂就会云海翻腾;朝堂的一举一动,同样会触动后宫格局。这种“互动”关系,在秦朝体现得尤为明显,秦国要进攻楚国,秦王就会宠信齐国老婆而冷落楚国老婆,反之亦然。

之后的历朝历代,继承并发扬这种宫廷传统,涌现出子凭母贵、母凭子贵、外戚干政务等新玩法。偶有“后宫不许干政”的命令,但挡不住椒房枕边的悄悄话;妃子外围力量强大,即便人老珠黄,皇帝也要有所表示。《雍正王朝》中,德妃的出生并不高贵,只是普通官吏家庭,但她为康熙生了两个厉害的儿子,足够撑死一片天。康熙晋升的德妃为皇贵妃的背后,有更强的政治意图。

事件发生的背景

当时,胤礽被废不久,康熙号召各路诸侯举荐新太子。在这一过程中,众生相暴露无遗,朝廷命官为了自己的光明前途,纷纷结党营私。八爷为了夺嫡,暗地里为自己拉选票,声势浩大,连康熙都大为惊讶,你小子做这么大,是何居心。

于是,老爷子拉着佟国维,两人一起做了一个局。八爷不知道行情,跳了进去,被康熙修理了一顿,差点进了宗人府。由于图谋失败以及立场的不同,老八团队与老四团队发生激烈矛盾,胤禵与胤祥大打出手。更过分的是,胤禵居然为了老八,顶撞康熙,把老爷子给当场气晕了。事后,康熙不仅没有怪罪胤禵,反而封其母为皇贵妃,并把兵部交给他。

儿子争气,给母亲长脸

剧情刚刚展开,四爷已经表现出治国理政的手腕。从下江南筹款赈灾到追比户部欠款,胤禛已经由一个小兵,历练成了“孤臣”,并成了康熙的得力干将。尤其在举荐新太子时,他隐藏自己的野心,表现得深明大义,赢得康熙好感。

康熙提着刀,准备砍向胤禵,胤禛居然赤手接住刀刃,满满的兄弟情义,事后还故意在康熙面前露出受伤的手。将德妃晋升为皇贵妃,是对胤禛的一种认可,既提升他的地位,也勉励他好好干。

至于胤禵,在举荐新太子的过程中,虽然立场有问题,但也表现出兄弟情义,这一点就是康熙所欣赏的。冲突过后,德妃带着胤禵负荆请罪,多少也给康熙找回颜面。九子夺嫡中,胤禵是最小的一位,老爷子气归气,总不能跟个“小孩子”一般见识。

康熙都没制服胤禵,德妃出面就顺利搞定,给个皇贵妃名分,是对她的一种“奖励”。

制造新的力量中心,平衡朝廷各方力量

八爷党的力量与意图已经展现出来,这对皇权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康熙必须加以制衡。要对付一个强大的势力,除了外围进攻,也可以从其内部瓦解。

德妃的位置尊贵了,胤禛与胤禵也能水涨船高。胤禛与八爷,可谓车不同轨、曲不同调,两人从来都是面和心不和,但是,胤禛是“孤臣”,如果跟老八正面交手,恐怕火候还不够。提升胤禛的地位,就是为其赋能,让他能够在外围制衡八爷时显示更强大的作用。

胤禵是八爷党的内部人员但十分边缘,康熙要从内部分化老八,胤禵是一枚很适合的棋子。人在力量弱小的时候,会想着大树底下好乘凉;人一旦强大,就会自立门户,作为有夺嫡心思的胤禵,尤其如此。

康熙提升了胤禵的地位,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的心态。再对比康熙对老八的态度,胤禵就容易产生一种幻觉,我大逆不道顶撞皇阿玛,不仅没有被处分,反而地位上升,老爷子是不是有意栽培我,将来会不会传位于我。老八看到胤禵的待遇,心里也难免会产生一点化学反应,对胤禵不再信任。事后不久,老八就开始试探胤禵,就说明他们已经出现向心力。

此外,胤礽好歹也是当了几十年的太子,虽然被废,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康熙的态度表明,接下来还准备将其复立。只是经历过废立风波,父子之间出现隔阂,康熙需要用胤禛和胤禵来牵制胤礽。

秋媚说:康熙提拔德妃,并不是因为感情深,而是她背后的力量可以成为借力打力的工具。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着四爷和十四爷的面,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在二月河先生的系列作品中,当以《雍正王朝》最为经典,在此基础上改变而成的同名剧《雍正王朝》,更是令人看后拍案叫绝。如今再次回味这部巅峰之作,不仅钦佩作者妙用伏笔的功底。长久以来,雍正在九子夺嫡中的表现,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大家也存在着不少困惑,那就是:康熙究竟为何选择了皇四子胤禛呢?

史学研究中,曾将雍正继位问题列为清宫疑案。不过,随着相关史料的披露和研究的深入,已经得以认定,雍正的继位确实为康熙本意。然而,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康熙选择了胤禛呢?

在众多说法中,康熙看中了皇孙弘历,曾长期被人挂在嘴边。按照这一说法,康熙之所以传位给雍正,是因为觉得弘历将来必然会大有作为,能成为大清江山的继承人。不过,此说影响虽广,却也不乏过分夸大之嫌。

作为历史小说作家的二月河先生,在撰写清代帝王三部曲时,虽然有演绎成分,甚至有虚构的情节,但还是有深厚的历史功底为基础的。在《雍正王朝》中,九子夺嫡的故事最为精彩,同时也解释了雍正夺嫡成功的原因。

在情节设置上,《雍正王朝》列举了胤禛获胜的多重原因,诸如皇太子胤礽荒淫怠政,皇八子党过于张扬等等,其中也将康熙恩宠弘历巧妙地加入了作品之中。然而,在众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必然与一条是最为重要的。这条原因,是隐藏于作品当中的,并不易被人察觉,但当读懂之后,却不禁拍案叫绝:

十三爷胤祥与十四爷胤禵在宫中互斗,之后胤禵又顶撞了康熙,气得康熙拔剑欲斩胤禵,众皇子纷纷拉住康熙,而胤禛却用手死死攥住了剑锋,直气得康熙晕倒。康熙醒后,显得非常无奈,但却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便是晋升胤禛与胤禵生母德妃为皇贵妃。

这个情节看似非常普通,但却是九子夺嫡的高潮,皇子之间直接拳脚相加,康熙也气得剑拔弩张。然而,一场斗争之后,所有人却迅速归为平静,康熙随即又晋升了胤禛与胤禵的生母。乍一看,情节设置多少有些显得令人费解,然而,这确实作品的巧妙之处。

历史上胤禛胜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颇具争议的。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便是,胤禛在整个斗争中一直在韬光养晦。说白了,他在用“不争”的方式来参与夺嫡,并且成功了。作为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如何将这种“不争”表现出来呢?

毫无疑问,二月河先生安排了前文所讲的情节,那就是胤禛用自己的手,来攥住康熙的剑。这一举动,只有胤禛做了,与其他兄弟仅是拉住康熙不同,胤禛用自己的血向康熙传递出了一个信号:我将兄弟比皇位看的更重要!

康熙是何等人物,能不懂么?他早就厌烦了皇子们的明争暗斗,此时终于有一个儿子,不惜自己流血来救自己的兄弟,可谓令这位饱经沧桑的帝王,感受到了一股久违的温暖。就在这一刻,他的心偏向了胤禛。

母以子贵与子以母贵是相辅相成的。康熙看重胤禛,因而晋升了其生母为皇贵妃,同样,由于康熙心理已倾向于传位给胤禛,所以才又先太高他的生母,以便为日后胤禛登基做准备。

讲到这里,或许大家也就更加钦佩二月河先生的高明之处了:他用一个细节,将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关键原因,巧妙地揭示了出来,而又不露痕迹,堪称巧妙!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着四爷和十四爷的面,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雍正王朝》中,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后,下旨在京官员共同推举一位皇子做新太子。然而,让康熙想不到的是,在京那么多官员,居然绝大部分都保举八阿哥胤祀,八爷党的势力如此之强大,这是身为帝王所不愿、也不敢面对的事情。于是,康熙不得不复立二阿哥胤礽为太子,以平衡势力、稳定朝局。众人在推荐太子议会结束后,从上书房到乾清门的路上,保举八阿哥为太子失败的九阿哥、十阿哥看到了跪在乾清门口的二阿哥心里不爽,就说了二阿哥是开缺太子没资格参与举荐的话来,这惹怒了仗义的十三阿哥胤祥与他们争吵。这时八爷党里的十四阿哥胤禵就跳了出来,与十三阿哥动手打了起来。皇子打架一般人处理不了,德楞泰禀报了康熙,康熙到了乾清门处理儿子打架的事情,由于十四阿哥或有意或无意的疯狂顶撞康熙,康熙动了大怒,当场昏厥。经太医看过没事后,十四阿哥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在另一个儿子四阿哥的陪同下,将十四阿哥捆了交给康熙定罪。然而,康熙却没追究任何罪,还当着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面,晋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如题所问,为何在此情况下,康熙要晋封德妃为皇贵妃呢?私以为,要理解其中真意,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见下:

第一,为何十四阿哥要跳出来为八阿哥抗争?

按理说,在旧时代,皇帝说什么话,做什么决定,无论对错,臣子都必须听之行之就好,毕竟“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煌煌“天理”。康熙皇帝要复立二阿哥胤礽为太子,是国事,也是家事,是任何人都要遵守的事。或许九阿哥、十阿哥年轻气盛、心里不服,口不择言地说了几句二阿哥,可是被仗义的十三阿哥听到了,对这种落井下石、窝里斗的废物行为是极其不满的,为太子、为自己的二哥感到不爽,于是就与九阿哥、十阿哥争吵起来。十四阿哥作为八爷党的一份子,自然不能不参与这样的团体事件,要不然于己不利,于是,他以更加激烈的方式与十三阿哥打架。

十四阿哥以这种更加极端的方式与十三阿哥争吵,包括他与康熙的那一番很是大胆、莽撞的理论,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第一种角度是,十四阿哥用心是良好的,是真心为八阿哥感到不爽,仗义抗争。康熙下旨举荐太子,按照常规票多的人获胜,可是康熙没有、也不必要按照游戏规则,同意立票数最多的八阿哥为太子,复立了一个不是游戏参与者的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这种有点耍赖的行为,八爷党绝对是不爽的。但也没办法,毕竟康熙是皇帝,也是他们的父亲,心中有火也只能压着。后面八爷党看到了早就看不下去和已被搞倒的太子,而如今居然又重新做回来了,看到二阿哥自然火气就大。于是连同对康熙的不爽,将怒火全部烧到二阿哥胤礽那里。而此时,胤礽刚刚被告知要被复立为太子的消息,自然是不敢怎样,一切能忍的、不能忍的都要忍着。

可是没想到十三阿哥居然跳出来,为太子说话,与八爷党为敌,这就将八爷党里十四阿哥彻底的激怒了,所以十四阿哥为了八爷与十三阿哥打架,一定要向康熙讨个说法。因为八爷党的首领、自己的八哥遭到不公,于是十四阿哥大胆挑衅敌手,冒死向康熙讨要说法,这种行为虽然对八爷党有些不利的影响,但从情感上确实很仗义。本来他秉性如此,加上情绪之下的行为多是真实的,因此可以说十四阿哥的用心是好的。

第二种角度是,十四阿哥用心极坏,看到八爷失去圣心,趁机落井下石,跳下贼船。一方面,康熙复立二阿哥胤礽为太子,就是因为康熙通过废除太子又让朝臣举荐新太子这一策略,发现八爷党的势力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大。身为皇帝,而且是年迈的皇帝,不管是从江山稳定和权力掌控,还是自身安全来考虑,都是极其害怕任何人的势力过大的。因此,康熙不得不复立二阿哥为太子,为的是稳住各方势力,也是打压八爷党的势力。或许十四阿哥也懂得一点帝王心术,知道皇帝最忌讳别人势力过大。而此次举荐八爷为太子,正犯了忌讳,知道八爷势必要失势,康熙年迈之际八爷经此一变,恐怕再无机会了。况且,十四阿哥依附八爷党,也不是为了八爷,而是为了在八爷的大树下,发展自己的势力谋求发展。如今八爷失势了,靠也靠不住了。

另一方面,可能十四阿哥也早就看出来八阿哥早就被康熙踢出局了,因为早在八爷为了扳倒太子诱审肖国兴事件后,康熙对图里琛说八阿哥是“该死”、“其心可诛”,这种份量极重的“内部消息”有可能被泄露出去的,或许十四阿哥就知道了此消息。加上热河狩猎时,因为八阿哥“围而不杀”的“仁爱之心”获得了众臣的一致认可,可是康熙也没肯定和赏赐八阿哥。所以,推断出了八阿哥已经被康熙踢出局了。十四阿哥本来也不是为了依附而依附八哥,且就算是为了依附而依附八哥,八阿哥都失去圣心了,依靠也没用了。

因此,综合以上两方面,十四阿哥从自身利益出发,必须要跳下八爷这艘破船。可是,由于十四阿哥是八爷党的身份,不发方便,更不容易轻易与八爷党划清界限,所以迟迟没行动。而此举荐太子失败,九阿哥、十阿哥与十三阿哥争吵,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与十三阿哥争吵,和康熙莽撞论理,不仅可以跳下八爷的贼船,还可以获得诸多好处。其一,可以获得仗义、不顾生死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名声,可以为自己获得美名和声望;其二,可以借着仗义为兄弟之名,光明正大的将八爷彻底踢出局,因为十四阿哥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夺嫡成功的,绝不是为了八爷党。而十四爷越是仗义、莽撞的与康熙论理,就越是让康熙恶心八爷党,觉得八爷党牢不可破,八爷也就越没机会。将八爷踢出局,自己的机会也会多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后面八爷骂:“乌雅氏这条老母狗,生的儿子没一个好东西!”的原因。其三,可以将自己耿直、不怕事的一面也彰显出来。

那么,十四阿哥到底是真仗义呢,还是阴谋搞掉八阿哥这个威胁人物呢?私以为,阴谋搞掉八阿哥可能性更大一些。理由,其一,目标导向,十四阿哥本来就不是八爷党,依附八爷党,只是因为八爷党势力大,可以当大树依靠,遮风挡雨;其二,就算以前十四爷没有夺嫡之心,但是经过第一次废太子和此次复立太子,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等得力一些的阿哥,已经被踢出局了。而太子当前的位置也只是不得已复立的,剩下的阿哥们也就四阿哥还有竞争力,十四阿哥此番与十三阿哥打架是瞧准了才走的,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其三,借机光明正大的搞掉八爷,对他又绝对的好处;其四,此种方式搞掉八爷,不仅没风险,还好处多多;其五,十四阿哥根本就不是善茬,从他模仿太子手谕,鼓动八爷阴谋陷害太子调兵谋反可以看出他的阴险,计谋是他的,成了他有功,泄漏了也有八爷顶罪,不得不说十四阿哥阴险至极。

综上,私以为,十四阿哥跳出来为八阿哥抗争,表面上是仗义为之,其实是十四阿哥阴谋八阿哥,为己谋利。

第二,康熙如何看待十四阿哥与十三阿哥的这场打架、顶撞自己这件事?

如上所分析,虽然十四阿哥与十三阿哥打架、顶撞康熙其阴谋为己的可能性极大,但是作为皇帝和父亲的康熙还没认识到他的十四子如此阴险的。因为十四阿哥年纪尚轻,性子本来就是那样,这次为八阿哥仗义出头合情合理,完全符合十四阿哥的秉性,虽然会使八阿哥处境更加不利,但不至于怀疑十四阿哥有这种坏心思。实际上,康熙意识到十四阿哥不简单是在太子第二次被废前,八爷党通过套路高福,得到了太子找任伯安要《百官行述》的书信。本来八爷是让十四阿哥写信告太子状连同书信寄给康熙的,可是十四阿哥却什么也没写只是将太子的书信寄给了康熙,所以康熙说看起来,胤禵也会用心思了。

康熙将那封信往桌上一扔:“十四阿哥的折子呢?”

张廷玉:“回圣上,只有太子的这封信,没有十四阿哥的折子。”

康熙:“哦?”

张廷玉:“臣也纳闷,难道十四爷也有难言之隐?”

康熙:“看起来,胤禵也成熟了。张廷玉,朕如果再次废了太子,你说,千秋万代以后,史书上会怎样评价朕?”

因此,此次事件,虽然十四阿哥将康熙气到晕了,实只是被情绪激怒了。康熙反而认为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够仗义,重情义。特别是对为了兄弟用手夺刀子的四爷尤其满意。所以,在康熙看来十四阿哥与十三阿哥的这场打架、顶撞自己这件事只是情绪事件,没考虑到十四阿哥阴谋的可能性,所以也没追究罪责。实际上,此次事件,康熙只是一个处理儿子打闹事件的父亲。

第三,康熙为什么要晋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德妃乌雅氏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生母,按理说十四阿哥如此顶撞康熙,不惩罚就是好的结局了,那又怎么还要加封他的母亲为皇贵妃呢?其实,这里面有康熙的多方考量。

从众皇子的才德来看,经过第一次废太子,大阿哥、三阿哥已经被康熙踢出局了。而八阿哥更是在意图诱审肖国兴扳倒太子后,早被康熙踢出局了。太子又不靠谱,复立只是从朝局方面考虑,靠谱一点的人也就是只剩四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了,另外九阿哥、十阿哥等一众皇子就不是办事的人。十三阿哥由于母亲的特殊性,所以不大适合作为储君。只剩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两人比较适合作为储君,且都是德妃生的,母凭子贵,所以晋封德妃为皇贵妃,是在为选继承人做准备。

此次事件,虽然十四阿哥将康熙顶撞到气晕了,其实如上分析,康熙还是觉得十四阿哥够仗义,不错的,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就提拔十四阿哥管理兵部的原因。不过晋封德妃为皇贵妃,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阿哥的出色表现。

四阿哥本身办事能力就不错,深得康熙喜欢。在热河狩猎后,又看中了四阿哥的儿子弘历,儿子有出息了说明父亲调教的不错和父亲本身也不错,对四阿哥印象也就更好了。特别是在此次推举太子中,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听从邬思道的建议,推荐了废太子,尤其得到了康熙喜欢。在十四阿哥顶撞康熙后,康熙要杀十四阿哥时,只有四阿哥一个人用手挡刀实实在在的在保护兄弟,虽然从他的目的看起来有点腹黑,可是任谁都否认不了,用手挡刀这事确实做得够实在、够情义。加上他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带胤禵找康熙领罪,手上还有伤的四阿哥也跟着来,照顾母亲和弟弟,同时看望被气晕的父亲,真正做到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四阿哥这样的表现,对康熙来说是十分满意的。

另外,从十三阿哥为太子出头,康熙要杀十四阿哥时用身体护着他,在康熙看来也是十分欣慰的。其实,十三阿哥表现如何,可以引申为四阿哥如何,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因此,康熙决定晋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康熙又把目光转向了乌雅氏:“你生的这两个儿子呀……哼!李德全。”

李德全:“奴才在。”

康熙:“告诉上书房,拟两道旨:一,这次推举太子,除佟国维外,所有的人一律不予追究。二,晋封德妃为皇贵妃。”

结语

综上,康熙当着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面,晋封他们的母亲为皇贵妃其实是对他们的人品和行为的绝对肯定,甚至可以说向他们兄弟俩关于继位人交了底。不过,可能康熙做梦都想不到,他这两个儿子才是最厉害、最阴险的角色。当然了,人无完人,选帝位继承人就是要选有能力、有手段、够狠,并且能够把握好尺度就是极好的人,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符合条件,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被晋封皇贵妃也是理所当然的啦。以上是个人见解,望给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着四爷和十四爷的面,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在《雍正王朝》中,晋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一事看似不大,但却是康熙的大手笔。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通过推举新太子一事,康熙发现八爷胤禩的势力惊人,靠一次两次打压是没效果的,必须严防死守,否则以他的势力,把康熙本人掀翻都完全有可能。

所以,康熙必须要从八爷党内部分化瓦解,削弱他的势力。

于是,他发现老十四胤禵是个合适的人选。

在伪造太子调兵手谕造成太子被废之时,康熙应该就发现了胤禵就是那个伪造手谕的人,但之所以不动声色呢,一方面是要放长线,钓大鱼,利用后续的推举新太子事件将老八胤禩钓出来,另一方面,康熙发现胤禵绝不是真心支持胤禩一党的,他也有野心。所以,与其直接打掉胤禵,还不如利用他的野心,给八爷集团制造些麻烦。

之后,康熙便利用推举新太子事件钓出了八爷集团。但到最后,胤禵却跳出来与十三阿哥胤祥争执,并为胤禩仗义执言。康熙当时正在气头上,抽出剑来就要砍死胤禵。胤祥第一个推走胤禵,胤禛第二个上来空手夺剑,然后康熙就气晕了过去。

不过,康熙醒过来以后应该是想明白胤禵的小心思了,他这一通仗义执言看似是在为胤禩说话,其实却是句句把胤禩往沟里带。康熙这时候最反感胤禩收买人心了,可胤禵还一个劲儿地为胤禩仗义执言,那岂不是火上浇油?

所以,这时候胤禵是有坑老八的小心思的,毕竟他的终极理想不是辅佐老八上位,而是他自己上位。

而在宫廷,母凭子贵是通行的法则。一个后宫嫔妃之所以能获得更高的位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儿子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康熙深谙后宫与前朝紧密相连的法则,于是他提高了德妃乌雅氏的位置,升为皇贵妃,这暗示着她的两个儿子胤禛和胤禵要得宠了。

胤禛的得宠无可非议,他此前表现一直十分不错,而在推举新太子的过程中呢,他能从大局着眼,提出复立胤礽为太子,又在胤禵顶撞康熙之际,空手夺刃,足见其孝悌之心。而且康熙还把胤禛的儿子弘历带进宫里抚养。康熙这么做,实际上是给胤禛一个明确的信号,母以子贵,你继续努力办差,皇位早晚是你的。

而胤禵呢,竟然也得宠了。康熙不仅没追究他顶撞自己的罪责,还令他兼管兵部,后来又封他为抚远大将军王,令其节制西北大军,实际上是在通过提升他的地位,故意引导他和胤禩去争,去斗,以便对八爷党的势力进行分化瓦解,以便他能够分而治之。

后来果然,胤禵觉得自己一朝得宠,看到了夺嫡的希望,于是便与八爷党渐行渐远,开始自己培植势力,试图冲击皇位。到后来,胤禩为了阻止胤禵,甚至狗急跳墙,把胤禵的天石贺礼都换成了死鹰,足见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