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国库追债,魏东亭为何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债实情?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是有点难的!

魏东亭是康熙的发小,也是一起跟着康熙帝打天下的近臣,功劳是大大的。最主要的是能一直红火这么多年,其把握时局的能力自然超乎常人。

也就是说,魏东亭以多年跟康熙帝打交道的情况看,对康熙帝下达的追剿国库欠款的指令是明白的很,那么康熙帝对追剿库银之事是什么打算呢?

康熙帝作为清王朝最牛的皇帝,对于国库欠款之事,肯定比四阿哥胤禛更加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他自所以选择让心硬如铁的四阿哥胤禛主办这件事,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种是锻炼四阿哥办事的能力,这毋庸置疑,整个雍正王朝中,康熙一直在锻炼四阿哥。

第二种则是这种事只有四阿哥能做,安排这件事的时候,康熙帝就提到了孤臣,也就是暗示四阿哥,不要怕得罪人。

对于魏东亭来讲,他自然知道追剿钱款一事,确实是国家遇到了问题,西北用兵,南方又受灾,处处要花钱,而国库确实是空虚了。

此时,他就会分析,到底哪类人的欠款可以拖一拖呢?

我们就要看邬思道给四阿哥胤禛分析欠款人等了:

第一类人:这类人是清官,在京的京官俸禄少,平时的应酬比较多,银子不够花,可是事情还要做。虽然借钱的人数比较多,但是欠款数额少,不占亏空的大头。

第二类人:这类人就是曾经跟着康熙帝打天下的功臣,除了患难与共的兄弟就是建功立业的高官,这类人的钱也大都花在了康熙帝身上,他们有钱,可以有选择的追剿。

第三类人:这类人最可恶,是贪得无厌型的,看见别人借了,自己也要借,数额也不少,这才是四阿哥要追剿的重点。

邬思道能分析出来这么多,跟着康熙帝这么多年的魏东亭难道分析不出来?

他当然要分析出来了,他属于第二类人,而且欠款都是因为康熙帝的几次南巡导致的,按照追剿的顺序来讲,自己怎么着也不会最先被扒出来!

可是,四阿哥做事太刚硬了,虽然邬思道给他分析过了,可是他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任命田文镜这个愣头青做事,田文镜属于那种按指令办事的人,毫不讲情面,也不顾及对方的脸面。从后来雍正当皇帝推行新政,所有文官都参田文镜办事跋扈也能看出来。

这么多该抄家的你不去抄,偏偏逮着魏东亭不放!

此时双方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四阿哥胤禛和田文镜想的是,康熙帝的宠臣魏东亭如果都还了欠款,那么其他人还有什么话要说?

反过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魏东亭都欠钱不还,其余人还会还钱吗?

当然,一开始魏东亭是抱着一线希望的,他把太子那边的两个人给供出来了,无意中把太子牵扯进来了,于是事情扩大化。

本来,他完全没有必要操之过急,静观其变就可,非那么较真干嘛呢?即使抄家,也不说第一个抄你的家,你不要着急嘛。

这一急,就乱了分寸,成了有野心人的枪使唤了。

这还不算,他还找到了十三阿哥府上,求助十三阿哥。

在这里不得不说,魏东亭还是非常聪明的,他告诉了十三阿哥,并且告诉他,这件事只告诉了十三阿哥。

就是说他欠下的钱基本都花在康熙帝身上了,而且康熙帝心里也非常清楚。只不过四阿哥催的紧,如果十天不还钱,就要抄家,他实在没办法了。

后来十三阿哥送他些银子,他并没有要,自己叹口气走了。

魏东亭为什么要找十三阿哥呢?

其实很简单,他说的这事只跟十三阿哥讲,而十三阿哥又是有名的仗义执言,其实就是告诉十三阿哥,只有他能帮自己向皇帝求情!

不得不说,十三阿哥没有领会魏东亭的意思,没有帮他给康熙帝讲,而是去找了四阿哥,只不过四阿哥不见他,把他给打发回来了!

魏东亭回家后一直等着康熙帝来救他,可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他为什么不主动去找康熙帝呢?

前面他跟十三阿哥的对话中也提到了,康熙帝对他欠款一事是非常清楚的,再加上自己跟十三阿哥讲了这件事,按理说,康熙帝应该有所指示,可惜一直没有。

于是他判断的结果是,自己是活不了了,只有自己死了,康熙帝念及旧情,欠款一事说不定就不用还了,如果自己不死,真的被抄了家,那么全家都完了。

于是他选择了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性命,一方面保全了康熙帝的脸面,一方面又保住了自己魏家的脸面。

果然,康熙帝比较内疚,但是张廷玉一句话就给康熙帝解了围。

他的意思是说,魏东亭欠款跟康熙帝无关,而是他不懂得经营,不会理财导致的,而且户部的亏空还是要继续追的,魏东亭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与该不该清查亏空这件事无关!

于是张廷玉破解了魏东亭的以死抗还欠款的动机,也保护了康熙帝的脸面。

当然,魏东亭的欠款一方面确实跟康熙帝南巡有关,更重要的还真是他不懂得经营,家中还有一个败家子,这种事情他自己清楚的很!

整个追剿欠款的事,魏东亭不跟皇帝说出实情,是因为,他明白,皇帝当然知道他的事,这没必要说。

他的死,一方面是四阿哥那边追的紧,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不够灵活,死脑筋,并且把太子牵扯了进来,这就给其余皇子留下了把柄,自己搅合进皇子们的泥潭了,想全身而退,那是不可能的!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雍正王朝》国库追债,魏东亭为何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债实情?

作者:金满楼

魏东亭这个人物,在《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中都出现过。

而且,在康熙一剧中还是比较重要的角色,而在雍正一剧中,却被设计为因亏空逼债而自尽的悲情角色。

从历史上说,其实并没有魏东亭这个人物。不过,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原型的话,那就是江南织造曹寅,也就是不朽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

曹寅是康熙的奶兄弟,其母孙氏是康熙幼年时的乳母。

因为这层关系,曹寅13岁时即选为御前侍卫,随后又入宫陪康熙读书。两年后,康熙打破惯例,将曹寅正式升为侍读。

早在康熙二年,曹寅的父亲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像这样的肥缺,也只能是皇帝信任的人才可能出任。

在江宁织造任上,曹玺干了21年后卒于任所。

之后,曹寅也被派为苏州织造,3年后转为江宁织造,原职由其内兄李煦继任。魏东亭南京任职,也与此是重合的。

曹寅上任时已是康熙中期,此时三藩业已平定、台湾也已收复,国力处于上升阶段。

为更好的了解并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康熙于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连续四次南巡。

而这一期间,也是曹家及苏州织造李家、杭州织造孙家最为风光之时。

康熙六次南巡中,有五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在任内赶上四次,每次他都远迎接驾,将昔日的“大哥”接至署中。

但好景不长的是,曹寅后于康熙五十一年因病去世,而其因为接驾留下的巨大亏空无法弥补,而这也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追逼亏空的历史背景。

当然,历史上的曹寅绝没有像魏东亭一样被逼得自尽,而康熙对曹家也是一再保全。

曹寅去世后,康熙决定让曹寅之子、年仅24岁的曹颙继任江宁织造,其目的就是为了保全曹家。

但天违人愿的是,曹颙的身体也不好,任职仅3年即去世。

而更糟的是,曹颙年轻无子,余下曹寅、曹颙两代孀妇(另一说是曹颙妻子马氏腹中尚有一遗腹子,即曹雪芹),无人奉养。

为此,康熙亲自主持为曹寅立嗣,最后,曹寅之弟曹荃第四子、当时尚未满二十的曹頫被选中为嗣,并随即奉命继任江宁织造。

康熙一而再、再而三的保全曹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寅死后留下了巨大亏空,如由他人继任江宁织造及两淮巡盐御史的话,势必令曹家陷入灭顶之灾,这显然不是康熙原因见到的。

事实上,康熙心里也清楚,自己对此也不无责任,如其所说:“曹寅、李煦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

康熙没有明说什么情由,不过众大臣也十分清楚,曹寅等为南巡接驾耗费巨大,各类花销真像《红楼梦》说的,“把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而康熙只能暗中领情而不便令其赔补。

康熙驾崩后,雍正对曹家开始还算宽容,但因为曹頫在很多事务上一再犯错,最终因骚扰地方一事而被老账新账一起算,曹家最终被革职抄家,陷于雪崩。

曹家被抄家后,刚满18岁的曹雪芹回到京城。从昔日的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坠入“绳床瓦灶”的穷困潦倒,这一急剧的人生转折最终催生了那部不朽的传世名著《红楼梦》。

就此而言,曹雪芹本人是不幸的,但中国文学,却得此大幸。

《雍正王朝》国库追债,魏东亭为何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债实情?

二月河写的【雍正皇朝】里,魏东亭是一个忠君之人。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平三藩、征台湾、战准噶尔,所有壮举,康熙一代帝王完成了。

康熙晚年懒于朝政,大事交给太子,其余皇子协理。

康熙历年征战,国库虚空。晚年仁政,吏治败坏。遇到天灾,国库却拿不出钱赈灾。原来一早被一些官员以各种理由借走了。

康熙下令追缴户部欠款,这可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冷面王胤禛躺枪。

除了皇子,追缴欠款首当其冲剑指魏东亭,他是康熙的伴读,关系很好的人,他要起带头作用。

魏东亭为官清廉,德高望重。康熙曾两次南巡住在魏东亭的家里,魏东亭为了伺候好康熙,不仅耗尽了毕生的家财,不得已也向国库借了钱。

此事仅有魏东亭和康熙知道,这次四爷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他虽是事出有因,但是也不能明说。

怎么能说?皇帝会龙庭大怒甚至牵扯其家人。

康熙出巡住在魏东亭家,而魏东亭却要借国库的钱来周转。天威何在?

一切都是为了皇帝,如今却要追缴,于国于情于心都难以说出口。魏东亭四处求助无果,唯有以死谢罪。

康熙听闻魏东亭死讯后说了句:他的死朕亦有过。

康熙一开始就知道魏东亭欠款一事的,却在他死后才为他还债。帝王之心深不可测,他为了整治吏治,这个做法是表明态度坚持追缴欠款。真真最是无情帝王家啊。

谢谢邀请

《雍正王朝》国库追债,魏东亭为何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债实情?

很多事,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直接说,只能深埋心底一辈子。

《雍正王朝》中,魏东亭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本该家产万贯,颐养天年,结果却因还不上欠款,还被卷入夺嫡之争,最后一死了之。剧中,魏东亭的欠款,可以说有几分情有可原,但他为何宁死也不愿对康熙说出实情?

欠款的部分原因,在于自己治家不善

胤禛在魏东亭的追悼会上,已经将话挑明了,是魏东亭的儿子喝花酒、养小老婆,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这才导致魏东亭找户部借款。子不孝,父之过,魏东亭教子无方,治家不严,这才出现问题。

胤禛都知道你家的丑事,康熙会不知道吗?在这种情况下,你魏东亭跑去找康熙,人家直接给你揭老底了,你怎么办?那时辰,大家都尴尬。

深受皇恩,不想当面给康熙制造麻烦

魏东亭是正白旗的包衣奴才,从小就跟康熙一起玩耍,还协助康熙立下战功。后来,正是凭者着这层关系,魏东亭南下江南,长期把持两淮盐政与织造局。这可是当时肥得流油的差事,也让魏家富甲一方。可以说,康熙对魏东亭,恩同再造。

但是,这种包衣关系也有很不好的一点,那就是仆对主有很强的人生依附关系。不管是出于感恩还是孝顺,魏东亭都要对康熙忠心耿耿,哪怕倾家荡产甚至付出生命。

追缴户部欠款是清代的一粒尘埃,但落在魏东亭身上就是一座山。他作为欠款的个体,还钱是天经地义之事,只是他实在无钱可还。那他的钱都去哪儿了?

除了被不孝子败家,其实大头都被康熙给花了。康熙到江南游玩,魏东亭为表示孝心,多次邀请康熙住在家里。天子的衣食住行,用极尽奢华来形容也不为过,花费可不是一般的惊人。这事走正常渠道,可以到内务府报销一部分,但大多都自费了。魏东亭即便再宽裕的经济状况,也经不住康熙这么玩。于是,问题就来了,你魏东亭心甘情愿请客吃饭,把自己给吃穷了。

本来,这事搁在平时,魏东亭私下找康熙谈谈,委婉一点把困难说出来,康熙很大可能会念在往日的情分上,给他点体己银子。但胤禛追缴户部欠款那会,是非常时期,如果魏东亭这个时候跑去找康熙,这不是叫人家为难吗?如果救了魏东亭,其他人肯定不服,会导致追缴工作流产;如果不救,康熙心里又过不去。

魏东亭作为一个追随康熙几十年的忠臣,考虑问题的方式都是帮主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求着康熙免债,这纯粹是制造问题。

魏东亭之死,不单单是还不上债

还没开始追债,魏东亭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关系。他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跑到朝阳门码头接风。但是,这些雕虫小技都没用,人家不买他的帐。

由于魏东亭是欠款大户,他也因此成了重点追缴对象,成了还款压力最大的那个人。病急乱投医,魏东亭求人不成,反到成了皇子争斗的工具。八爷利用他攀比人家,把太子给拉下水;九爷利用他,挑拨四爷与十三爷的关系。这样一来,他就像一个被人踢来踢去的皮球,踢过几次后就彻底爆了。如果魏东亭还能坚持活几天,等到老臣集体赖账或有人出来收买人心,他就可以峰回路转。

秋媚说: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魏东亭事件给人的启发就是,即便有钱也不能摆谱,接待上级要适可而止,懂得感恩也要有私心。

《雍正王朝》国库追债,魏东亭为何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债实情?

在《雍正王朝》里,魏东亭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款实情,不只是魏东亭聪明,更是一种无奈,因为真正的实情没法说,彼此都有小九九。同样的事情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魏东亭接待康熙南巡的花费,只是他借钱的理由。康熙南巡,几次住在魏东亭家。魏东亭为了接待康熙,修园子、铺路,花了大笔的银子,不够便问户部借。

康熙走后,除了吃了用了的,剩下的不动产等还不都是魏东亭家的?住在园子里的还不是魏家的子孙?魏家子孙吃爷爷老本,穷奢极欲、好逸恶劳的本质没变。这一点,在后来胤禛奉命吊孝的时候,在剧情中有所表现。

所以的确魏东亭的确为了表忠心,为了招待好康熙,问户部借了大笔的银子。缘起是无罪的,也是尽本分的。但魏东亭实际上也是有私心的,问户部借的银子,他原本是没有打算还的。

如果不发生康熙48年那场大水,户部的亏空的事情没被揭露出来。这笔账也没人敢问魏东亭要的。大家彼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魏东亭自然老死,这笔账也就不了了之了。关键这情况不止魏东亭一个人,魏东亭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功臣们问户部借钱消费,并且借了没打算还。这本质上就是康熙和魏东亭这帮功臣们之间的默契。

清承明制,在雍正养廉银制度之前,官员的俸禄是很低的。但是这些功臣们对康熙而言,犹如打江山,汗马功劳,无以言表。所以康熙以朝,做大事,要马儿跑,只怎能让马不吃草?所以康熙对功臣从来不禁贪的。功臣们问户部借了银子,反正不是康熙内帑的银子,康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不知道。

现在朝廷出现亏空,无钱救灾。康熙让自己的儿子胤禛来追比户部欠款,顺应天意,理所应当,这让魏东亭怎么说?

所以魏东亭是有苦难言,要么把这些年吃进去的吐出来。那自己这一辈子为康熙犬马劳顿,最后什么也没捞着,不能为子孙留一点家当,等于白干。

要么就死赖着拖着不还,这等于不顾民生艰难,不体谅朝廷难处。甚至是对抗朝廷,对康熙不忠。

而且魏东亭是绝对不能去找康熙的,说我欠的钱都是因为接待你南巡用掉的,你现在让我还钱,我没钱。这就是故意让康熙难堪,魏东廷一带头,其他功臣都效仿,魏东亭的一生忠心都白搭了,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不说子孙受牵连也是可能的。

魏东亭让康熙难堪,康熙无非算账,吃的用的花了多少,康熙认掉,那些剩下到了魏家的,岂不都得吐出来?真到那时,就没有什么情面可讲了,对于魏东亭而言,这叫偷鸡不成蚀把米。

所以魏东亭真正可选的只有两条路,还钱或者还命。还钱是不可能的;还命之后,话由康熙说出来,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把欠的钱还上,如此子孙后代什么都落不着了,自己一辈子也就白干了。而且这样做有一个隐患,那就是暴露家底,还会留贪名的风险;关键是自己带头还了钱,还会遭其他功臣们的忌恨。

所以只有自杀,这样造成一个被逼债自杀的局面。不但引起康熙的愧疚,还为子孙们保住了家产。康熙认为魏东亭果然忠臣,到死也没说还不上的钱,是因为给自己花了,替自己保住了面子。

最关键的是,魏东亭还留了一个“讲仁义”的人情给康熙。康熙一可怜这些老兄弟们,拿内帑的银子替老兄弟们一还,里子面子都有了,皇帝带头还钱,其他借钱的人谁有钱敢不还?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国库追债,魏东亭为何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债实情?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古今调查,调查古今,让我来帮你回答。

像魏东亭这样的借款人到底有多少?一向以精明自诩的皇四子胤禛心里只怕早就有数,纵然是装糊涂,邬思道的三个分类在前,难道胤禛一点没听进去?很显然,他不仅听进去了,而且心里门儿清。

按理说,按照邬思道的方法,欠国库的官员进行逐一分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该打的打,该杀的杀,该慢慢追缴的慢慢追缴,最终将这件差事完成,必定收效甚好,深得康熙心意,赏他个亲王之封,也算又向夺嫡的路子上更进一步。可是,大家看到的是,皇四子胤禛制定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收款策略,并限定了一个追讨欠款通牒日:10天。

10天意味着什么?欠个三两五两的斯文债好还,可是欠他个几万几十万两的,恐怕就不不那么好还了,且这里面关系复杂,比如魏东亭这位一生跟随康熙皇帝打江山的老臣,居然欠了国库几十万两,自己持家不善,家中出败儿,要在10天还出来,恐怕就难了。

是个人都知道,对于魏东亭这样的老臣,依照邬思道的办法,慢慢追缴,既不会激起官怨,也能留下体面,还给康熙皇帝留下情面,岂不是“一石三鸟”的好事?

邬思道是这样想,你是这样想,我是这样想,皇四子胤禛不见得是这样想,因为他听完邬思道的见解,打“哈欠”了。邬思道似乎有点懵逼,但是作为胤禛请回家的谋士的第一次出谋划策,他没有像第二次劝阻胤禛不接手刑部冤狱案一样,闹着马上就要走,很显然,邬思道也看出了胤禛的真实想法。

要把差使做好,对于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要是把差使干坏,同时又将事情把控得恰到好处,不会出大的乱子,这就要讲方法水平了。对于皇子们来说,参与政事,是磨炼本事,为皇帝分忧,同时又是给皇子们一个希望,去争去大堂上的尊位。

若说胤禛没有夺嫡的心思,干嘛冒险拉回来一个犯了法的邬思道?

所以,对与皇子们来说,所谓差使,既是磨炼,也是皇子们充分利用才智,争夺嫡位的砝码和手段。每一件差使的背后,都会有很多利益的权衡和考量,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差事。

从后面追欠的情况来看,我们知道其中最大的欠款大户,是皇太子胤礽。胤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惜卖官鬻爵,还被康熙皇帝发现了,这无疑为不断走向决裂的父子关系雪上加霜,这也正与《雍正王朝》的最大主线——“夺嫡”遥相呼应,不过这次还要加上一个老十胤䄉,当街卖家当,实则是丢尽皇室的脸面。

所以,魏东亭的出现,不过是要引出皇太子胤礽欠款的事情,魏东亭不过是自己把自己当枪使了。因为,朝廷的最大欠款户,是皇太子胤礽,也必须是胤礽,才是问题的根本。

事关皇太子,国家的储君,未来的夺嫡之路,皇四子胤禛焉有不上心之意?怎么玩起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游戏?

很显然,胤禛事前是作过功课的,并非他故意要行事操切。而对于魏东亭这样的人的出现,皆在他意料之中。

为何说魏东亭自己把自己当枪使了一回,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老四胤禛在追欠这个问题上,不是按照常理在出牌,不是按照分类追缴这个基本方略在行事,而是实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策略,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将这件事做好,而是另有目的。魏东亭虽然身为老臣,与康熙皇帝关系要好,但是却不谙其中的路数,所以将自己送上断头绳。

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雍正王朝》上半部的主线和主题是“九子夺嫡”,所以,故事的内容不会偏离这个主题,追缴国库欠款这件事,同样也是为主题服务的,同样不会偏离这个主题。那么追欠与夺嫡如何关联上呢?

夺嫡的目标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推翻皇太子胤礽。所以,追欠,当然就是要让皇太子胤礽下不来台,让他从储君之位一步步倒下来,这就是主线。

之前说过了,因为要在“10日”内追缴所有欠款,就必然让欠款大户皇太子胤礽慌不择路,因为这是康熙皇帝的要求,皇太子也不敢马虎,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子胤礽为了弥补亏空,只好按照几个水货下属的提议,实行卖官鬻爵。

殊不知,这件事让其中一个皇子(胤褆)知道了,于是透露给了康熙皇帝,让康熙皇帝知道了。康熙皇帝知道了,脸色当然不好看,只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太子身上,捅出去有失皇室的身份和脸面,所以没有揭发太子。但是,太子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就每况愈下了。

我们不管这件事是不是皇四子胤禛其中捣鬼,但是很显然,皇四子追缴国库欠款的所作所为,暗地里的目标还是对准了太子胤礽的。

魏东亭脸皮薄,加之自家多败儿,持家不善,没有像其他老臣那样去求康熙皇帝,实在是愚蠢之极。这说明他在朝廷上虽然是康熙的老臣,但是政治上还显得比较稚嫩,最终陷入夺嫡的漩涡致死。

很多人对魏东亭之死分析得很多,认为他“深受皇恩”,自家败儿,被人当枪使,其实不全然。这样的分析缺乏系统大局意识,脱离了“夺嫡”这一主题。魏东亭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对局势把握不够透彻,他完全可以像其他老臣一样,一把鼻子一把泪的向康熙皇帝求情。事实上,康熙最后还是给他解决了问题。

最后,我们来把思路再梳理一下。当胤禛接下这件差事之后,讨教了邬思道,自己也做了很多功课,了解了欠款背后的很多事,最后定下了一个“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追欠策略。因为这件事如果做好了,胤禛自己虽然也能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但是最大的风头却是皇太子胤礽,因为他是朝廷最大的欠款大户,胤禛本身就有夺嫡的意愿,如果这件事让皇太子得益,还不如捅个马蜂窝,让他下不来台。只有皇太子下不来台,他自己才有机会在夺嫡的路上更进一步。在这样的政治权衡和较量下,魏东亭一脚踏进来,他没有看清夺嫡问题的本质,所以卷入夺嫡的至死漩涡。

当然,胤禛在处理这件事上也讲究了技巧,就是利用自身行事比较操切这点短处,规避了康熙皇帝对自己的怀疑,况且他还留下了三个用公款赚钱的替死鬼,所以,最终也只是受到康熙皇帝的批评而已。

问题是,皇太子胤礽似乎又抢了风头。但是,他不知道,康熙皇帝已经知道他卖官鬻爵了,对他的失望更进一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