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这句话的原话是这样的: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作者是明代诗人曹学佺,这是他写的一副非常著名的对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仗义执言的,讲义气的人很多都是从事卑贱岗位的,例如屠夫等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读过书的人往往会做出违背良心的,背信弃义的事情!
关于这则对联的由来是有一个故事的:
作者曹学佺当官的时候,他所在的地方,有一皇亲宗室,他家的家奴特别的骄横无理,养了一只恶犬,到处欺压百姓,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
话说这天,这个家奴又带着恶犬上街,见人就咬,结果一个秀才没躲开,被恶犬扑倒在地,眼看这个秀才就要命丧犬口,这时候路旁边的一个屠夫持刀过来,手起刀落,砍下了狗头,这下家奴傻眼了……
但是曹学佺刚正不阿,要狠狠的处罚那个家奴,还要家奴赔秀才医药费。家奴就回去告知了皇亲,于是皇亲贿赂了秀才,让他翻供,说是跟家奴是好朋友,那天是逗狗玩,要治屠夫的罪!
再审的时候曹学佺勃然大怒,痛打秀才,最后秀才招了自己被收买的事,于是真相大白!
后来曹学佺怒写对联: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个对联就是这样由来的,后来在传播中,形成了一句俗语。
当然所蕴含的意思也变得更加广了一些,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还是有些道理的,只不过比较片面而已!
比如杀狗杀猪的人大都没有读过书,也是穷人,穷人最能理解穷人,也是真正要帮助和同情穷人的人,因为深有体会,所以发自内心!
而读书人,思想就比较复杂,想得多歪门邪道就多,往往就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一些利益账算的比较清楚,也就变得为了利益而背信弃义!
但是实际上,这句话放在现在就毫无道理了……
这句话非常容易误导大家,让大家以为有文化的人就是负心的,没有文化的人反而是仗义的,这是多么的可笑!
不管有没有文化,最基本的教养是要培养的,如果屠狗辈从小被灌输的是错误的价值观,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可控,从而失去了仗义的范畴。甚至会出现愚忠的情况,他们以为这是“义”,其实这是助纣为虐,历史上这类人有很多的。
而读书人坚守信仰的人更多,比如文天祥,曾国藩、诸葛亮、于谦等等,这就是文人的骨气,也没有见过他们负心!
说到底,仗义不仗义,负心不负心,关键还得看对谁,对于一个奸臣或者昏君,你仗义就是愚忠!而如果你选择的是负他,反而是正确的道路。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大家都能正确的站好队,我想也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了……
真正出现问题的是,你有没有找到正确的价值观,有没有找到正确的人!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这两句对联,讲的是讲义气多半出自底层民众,有知识的人却做出违背良心、情义的事。是不是真的核实一下离婚率那类人比例较高便知。应该说有一定道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蝇营狗苟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这首诗是明朝官员、学者、诗人曹学佺写的。
故事里说当时的皇亲家奴纵狗咬伤了读书人,一个屠夫出手杀狗救读书人成为被告,当时曹学佺在广西为官正好审理此案判屠夫无罪,可是读书人迫于皇亲国戚的淫威作伪证目的就是希望曹学佺判自己救命恩人的死罪。刚直不阿的曹学佺痛斥这个忘恩负义的读书人并宣判仗义出手的屠夫无罪。
曹学佺在四川为官期间,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来清军攻入闽中时自缢殉国,说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爱民的好官。
学习历史之前我们要了解历史,然后我们才能够正确解读历史,因为历史是一切见识的起点,它犹如一面镜子,不仅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还会告诉我们要到哪里去,反思历史我们该怎么做。
这首诗我们要一分为二来解读。
我们知道曹学佺是个官员、学者、诗人,简言之他就是读书人,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读书人的曹学佺为什么要骂读书人呢?明朝末期,皇帝听信谗言,当了甩手掌柜,宦官当权,人心惶惶,国家动荡不安。为什么宦官当权国家就动荡不安呢?你想这宦官当权能有什么好事?宦官最大的本事就是溜须拍马左右逢迎,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们哪懂得治国安邦的道理啊?他们只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欺压百姓陷害忠良!当时老百姓闻虎色变的东厂就是阉党头头魏忠贤和手下阉人们为非作歹的地方。
曹学佺就是被魏忠贤打击陷害才梗着脖子辞官回家的。
当时那些节操掉一地的读书人恨不得跪在魏忠贤面前求收养求阉割,也期躲过无妄之灾和杀身之祸。
有鉴于此,才引出曹学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的感慨来。
为什么曹学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呢?
屠狗辈泛指生活在社会底层比如杀牛杀猪杀狗的人,而此处的屠狗辈指的是隐藏在民间侠肝义胆的草莽英雄。
说到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屠狗辈的故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典故就是说刘邦麾下大将樊哙冲入项羽设置的鸿门宴救出刘邦的故事,樊哙就是一个杀狗买狗肉的人。
曹学佺的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当时那段历史来解读这两句诗,而不是以偏概全来解读屠狗辈和读书人到底谁讲义气。
比如古时候民间有俗语“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老百姓的意思就是车夫啊船夫啊黑店家和脚夫二道贩子这些人丧尽天良作奸犯科,即便没有罪都应该杀掉。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这首诗里对屠狗辈和读书人的看法带着深深的时代印迹,也说明作者是个敢爱敢恨、爱恨分明的人。
(这里是头条号今宵别梦寒,欢迎兄弟姐妹们在评论区发表你的高见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谢谢!)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一副对联。是明代诗人曹学佺所写。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在法家眼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屡见不鲜,在古代行侠仗义大都是“屠狗辈”的事。
这这个屠狗辈引用的是《樊哙列传》的故事,在鸿门宴上,项庄拔剑欲杀刘邦,项伯拔剑掩护刘邦不被杀死,于是张良慌忙出门告诉樊哙,樊哙随即带剑拥盾闯入帐中,瞪着项王,咬牙切齿。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起源
这句话出自一副对联,相传明朝诗人曹学佺所作,在明末清初之时,崇祯皇帝上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没有苟且偷生自行了断,而明朝读书人呢?没有几个愿意随着明朝这艘破船沉下去,明朝历史是展示国人劣根最极致的朝代,往往是宦官当政,比文人当政,国力而更加强盛!文人误国体现淋漓尽致。文人呢,满口仁义道德,终日沉迷于党派之争,根本不会以死报国,严重违背了儒家忠君爱国的大义思想。
而曹学佺本人看不惯读书人的此等作风,在崇祯自杀后,自己也投水,单被家人救起,随后鼓动明朝新皇帝隆武亲征,1646年八月,隆武亲征失败,清军拿下福建,隆武帝随即绝食而忘。9月17日,福州被攻陷的第二日,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家中自缢而亡,临死前留下一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蝇营狗苟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其实讽刺古代读书人或者儒家弟子的寡廉鲜耻的说法很多,这都不算啥,还有一句叫:寡妇守节义无反顾,儒生卖国争先恐后。
说白了,古代屠狗辈是社会上文化不高的低下阶层,他们作坏事也坏不到那里去。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辈就是杀猪杀狗的,没读过什么书。
读书人则是少数较富裕的人,他们有学问知识高,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若是作恶,为害就更大了。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个人亲身经历。有家人进icu,外面的有钱的读书多的犹犹豫豫,在乡下的不辞劳苦,一趟又一趟,对比明显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古语: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说的有道理吗?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古语。这个古语比较尖锐,可以说是直击人性要害,但是又十分的引人争议。此古语叫做: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说的有道理吗?其实这句话,是古代时期的一个对联而已。因为所表达的这种思想比较尖锐,一直被留传着。翻译下来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往往屠狗杀猪这样底层的人越仗义,越是读书的人越负心。这个对联是出自明代诗人曹学佺之手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个对联呢?这还得从一件事说起。在明朝的时候,皇室宗亲一直以来行事都比较的蛮横,而且他们喜欢玩了,喜欢养一种性格非常火爆的斗犬。
他们用这些斗犬进行赌博。俗话说得好,打狗看主人。这些狗是一般人惹不起的。而这些狗主人的奴才,更是仗着主人的地位,做事十分的蛮横。有一次,皇上的一个奴才,闲的没事干,就把斗犬给放了出来,故意让斗犬撕咬过路人,以此取乐。
都知道这奴才,是皇帝的人,所以都不敢上前管这件事。斗犬生性凶猛,把一个秀才给扑倒在地。眼看就要咬中要害这个时候,终于有一个人,也扑上来了,打退斗犬救下了秀才。这个救下秀才的人,就是一个屠夫。这个案子正好让曹学佺给受理了。
他在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也是不畏强权,认为屠夫是没有罪过的,更具备有勇气的事,他要求让皇上赔偿那个被咬伤的秀才费用。皇帝当时觉得自己很丢人,但是在法律上你应该这么做,所以也不能明面上说什么。但是他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暗中贿赂,那个被狗咬伤的秀才,给他很多钱财。让秀才说,他是与斗犬在玩耍,并没有撕咬他。
案子重审,曹学佺再次审讯他们。秀才就出卖了救他的那个屠夫。当时审理这个案件的曹学佺十分的生气。所以当即就写下来这个对联儿: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所以我们看这个对联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事件之中才写的。并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屠夫被都是仗义,人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负心人士。
所以说这句话,如果做一个格言警句来看的话,是没有道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