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做了哪些愚蠢的决定,导致满手好牌打成烂牌?
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主要是因为,他办错了1件事,用错了2个人。
作为大明朝最神秘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16岁被立为皇太孙,21岁继位称帝,25岁下落成谜。
有人说,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万念俱灰,便在皇宫里放了一把大火,自焚而死。
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以建文帝的“死亡”正式画上了句号。
但朱棣在大火中,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骨,所以,世人纷纷传言,建文帝其实并没有被大火烧死,而是落发为僧,四处云游去了。
就连朱棣也对此怀疑不已,在之后的22年时间里,朱棣始终未放弃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于一个“非同寻常”的继位。
1392年,38岁的皇太子朱标,突然病逝。朱元璋悲痛异常,这是他最中意的帝国接班人,可如今,不仅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棘手的难题又立刻摆在了面前:
接下来该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长幼顺序,皇次子朱樉年岁最长,但朱元璋认为他“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按照实力大小,皇四子朱棣在诸王中最强,但朱棣非马皇后所生,也就是说,他不是嫡出,光这一点,朱棣就与皇位无缘了。
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不立太子,直接立朱标的次子、年仅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
结果,朱允炆屁股还没坐热,就发现爷爷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大明王朝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遍布着手握武装的藩王们。
如果这些藩王一致对外还好,可万一他们哪天想起自己身上还留着太祖皇帝的血脉,想过一把皇帝的瘾,这可怎么办?
在死党黄子澄的建议下,建文帝朱允炆决定削藩。
他的削藩策略是:先弱后强。
于是,实力最弱的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先后被贬为庶人,或被流放、或被逼死。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就是傻瓜也看出来,建文帝对削藩是志在必得了。
眼下摆在燕王朱棣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举兵反抗博一线生机,要么被他的侄子削掉藩位、贬为庶民、任人宰割,在装疯卖傻一段时间后,朱棣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明史》
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
起兵之际,朱棣只有区区几万藩王之力,占据的也不过只有北平一地。
而建文帝坐镇京师,手握百万之兵,一声令下,可以召天下臣民进京勤王。
但最后建文帝为什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朱棣又凭什么“逆袭成功”的呢?
建文帝为什么会把好牌打成烂牌?这么说吧,从小在深宫中长大的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获得了法统上的皇位继承权,但不管从个人才能、还是执政经验上,他跟叔叔朱棣都不在一个段位上。
1、建文帝性格软弱
建文帝的这个性格特点,说好听点,是“宽厚仁慈”,说难听点,就是“拎不清”。
这从两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第一件事:靖难前夕,放走朱高炽三兄弟。
1399年6月24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
按照礼制,燕王朱棣应该亲自到南京祭拜,可当时建文帝的削藩已经闹得人尽皆知,朱棣担心皇帝会对自己下手,所以,只派了三个儿子作为代表前去。
兵部尚书齐泰、魏国公徐辉祖力劝建文帝:“务必要把这三人留在南京为质,以防燕王作乱!”
可建文帝思来想去,一方面不忍心软禁自己的堂兄弟,另一方面还想继续麻痹朱棣,所以在犹犹豫豫中,朱高炽三兄弟被放走了。
朱棣本来对造反还有点后怕,这下见三个儿子平安归来,彻底没了后顾之忧,一家人都到齐了,那就反吧!
后来,朱棣的三个儿子在靖难之役中大放光彩,打了不少胜仗,建文帝只能顿足捶胸、悔不听辉祖之言!
第二件事:临战之际,交代诸将不可伤害朱棣。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数次身陷险境,但都因建文帝的一道奇怪命令,化险为夷,以致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大将出征前,朱棣给将士们训话,交代最多的就是一句:“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也就是说,你们打仗可以,可千万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战场上刀枪无眼,杀人极其容易,可不能伤及对方主帅,这仗还怎么打?将士们还敢使出十二分的力气,跟对方拼命吗?
带着这样一个“紧箍咒”,朱棣哪怕只身闯入南军大营,都没人敢动他分毫。
藳城之战,朱棣的燕军死伤殆尽,而一直坚守在前线的朱棣竟毫发无损;
东昌之战,朱棣身为主帅,甚至敢单骑殿后!
是朱棣真的不怕吗?不是!朱棣的底气,都是侄子建文帝给的。
翻开中国古代史,藩王造反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像建文帝这么“仁慈”的,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建文帝既想成功削藩、又不想背负恶名,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这种”贪念“一起,就注定他的下场好不了了。
2、建文帝既无人可用,又用人不当
建文帝能当上皇帝,得感谢皇爷爷朱元璋,可他在登基后,面临的困境,也全拜皇爷爷朱元璋所赐。
为了给子孙留下一个“安稳”的江山,朱元璋亲手将开国功臣、干将强吏杀了个干干净净,以致建文帝打仗时,竟在朝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大将来用。
然而,这些都不是建文帝的错,他错的是用人不当。
建文帝的用人水平有多差呢?咱们看他重用的这两个人就知道了。
一个是翰林学士黄子澄,一个是三军统帅李景隆。
黄子澄是建文帝的死党,也是建文帝最为信任的智囊团之一,他给建文帝出了哪些主意呢?
他建议削藩时,先弱后强,结果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
他建议放回朱棣的三个儿子,结果让朱棣如虎添翼、没了后顾之忧;
他推荐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出任三军统帅,结果搞得全军覆没;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他建议和燕王划江而治,结果南京城不战而降……
而李景隆的经历就更奇葩了。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却被朱棣的一万多人打得屁滚尿流;
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增兵60万,却把大半军队和补给都“送给”了朱棣;
济南保卫战,李景隆手下有十几万军队,却只身一人逃回了南京……
对这么一个“常败将军”,建文帝不仅没砍了他以平民愤,还安排他守卫金川门。
结果,朱棣刚到南京城,李景隆就开门迎降了。
让这样的人身居高位,就是十个建文帝也坐不稳皇位啊!
难怪《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如此评语,真不冤枉他。
3、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失当
藩王势力过强,对皇权迟早是个威胁。所以,建文帝的削藩没有错,他错的是削藩的方式。
其实,关于如何削藩,汉武帝已经做了一个好榜样,那就是推恩令,鼓励藩王生儿子,藩王的儿子们越多,留在藩王手中的封地和实力就越小,对朝廷的威胁也就越小。
照这个方法,建文帝只要加强监督、耐心地等下去就行,反正他比这些叔叔们都要年轻嘛,可心急的建文帝,听信了黄子澄的建议,偏抛弃这一温和的方式不用,硬要强行削藩!
强行削藩的结果就是,建文帝得罪光了实力不强和实力中等的藩王,逼急了实力最强的藩王。
通过削藩和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建文帝亲身给我们展示了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建文帝或许是个仁慈的君主,但他真不是一个明君呀!
朱棣为什么能“逆袭成功”?翻遍中国古代史,朱棣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所以,他的能力和实力绝对不可小觑。
朱棣10岁被封为燕王,15岁和徐达的女儿大婚,20岁到北平就藩,这里远离都城,经常需要和彪悍的北元残部干仗,朱棣在一次次的军事历练中,迅速成长为了最强的藩王之一。
1、朱棣有很强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朱棣是最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一个。
在镇守北平时,朱棣曾先后2次,带兵深入漠北,追击北元的残余势力;在他登基后,朱棣又前后5次御驾亲征、讨伐蒙古诸部落。
在战争中,朱棣不仅树立了崇高的军事威望,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除此之外,朱棣在靖难之役刚开始打响时,还争取来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全由蒙古人组成,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支骑兵武装,朱棣软硬兼施,愣是兵不血刃地得到了8万多精锐之师。
朱棣的带军能力和权谋手段,几乎可以碾压建文朝的所有大将。
2、朱棣手下能人辈出
跟建文帝的无人可用、用人不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棣的手下能人辈出,文有姚广孝、武有朱能、张玉、沐晟等大将。
就连朱棣的儿子们,也个个能征善战、英勇无敌。
长子朱高炽仅凭几千老弱病残,就抵挡住了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取得了北平保卫战的胜利;
次子朱高煦在白沟河之战,斩杀瞿能父子,解除了燕军的一大威胁;
就连燕王妃徐氏在危急时刻,都能率领城中妇女作战。
真可谓“虎父无犬子、一门皆才俊”啊!
3、朱棣运气好
我们常说一句话:小成靠人,大成靠天。
虽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朱棣的成功,真是运气好到爆棚。
1400年,白沟河之战,李景隆率领60万大军,把朱棣的燕军打得是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为了提振士气,朱棣身先士卒、冒死冲入敌营,连斩敌军数员大将,可身边的敌军却越杀越多,眼看朱棣就要体力不支,这时突然刮来一阵“妖风”,不仅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还把敌军将士吹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占据上风的朱棣趁机命令士兵发起反攻,一时间箭如雨下,李景隆带头逃窜,此战之后,建文帝实力大伤,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战役了。
据《明史》记载,这样的“妖风”,一共刮了三次,次次有利于朱棣。
更巧合的,还有灵璧之战。
1402年4月,建文帝的中央军退守灵璧,因城中缺粮,遂决定以三声炮响为号,突围出城。哪承想,燕军的进攻信号也是三声炮响。
于是,炮声响起,中央军大开城门,准备往外逃,燕军厉兵秣马、准备往里攻,结果可想而知,建文帝的中央军全军覆没。
这么巧合的事,我除了归因于朱棣运气好,实在找不出别的解释理由了。
总结:由于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江山,所以后代学者,大多对建文帝持一种同情的态度。
但客观地说,建文帝的确没有做皇帝的才能和天赋,朱棣能开疆拓土、编修《永乐大典》、出使西洋、弘扬国威、天子守国门,这些如果换成建文帝,他能做到吗?
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如果当初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皇四子朱棣,让建文帝当个富贵王爷,结局岂不皆大欢喜?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做了哪些愚蠢的决定,导致满手好牌打成烂牌?
说实话,建文帝赢在了起点,却输在了终点,也输给了朱棣的胆量。
我们以这张地图为例,靖难之役,大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朱棣最艰难的阶段,这段时间,他游走在北平、河北、山东三地。
那时候,山东就是他运转兵力南下的极限。再继续南下随时又被切断后路的可能。
第四阶段,就是朱棣统兵绕过1000公里防线,奇袭南京、登上帝位的传奇故事。
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登位不到一年内,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皆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被逼自杀。
公元1399年,七月。
北平的朱棣靖难起义,扛起了叛乱大旗。
北平、河北、山东这三个战场,因建文帝雄厚的兵力,白沟河一战,李景隆损失近60万大军,朱棣虽然前期胜利较多,但也并不能抹除明王朝正统兵力的碾压性优势。
尤其是攻打山东期间,济南城的盛庸和保定的平安双向配合,一个宁死不出城,一个则统领了二十万大军在保定一带不断袭扰后方,导致想要南下攻城的朱棣十分的被动。
那时候,朱棣的想法还十分符合战争逻辑,他尚不敢直接深入1000公里直扑南京。因为朱棣如果真的敢下定决心南下,一旦失败,不仅他的大本营北平荡然无存,他南下的军队也极有可能被包抄吞并。
朱棣攻打山东战役中,因为盛庸、平安两位军事将领的高度配合,朱棣首尾不能相顾。他害怕被包围在济南一带,最终只能选择放弃攻打济南,退回了北平。
时间来到靖难战役第三年,朱棣再次从北平南下,在德州再遇悍将盛庸。这一次,一向长于守城的盛庸选择出城进攻朱棣,双方交战正酣,狂风大作,盛庸大败退回城中。
事情还没有结束,朱棣和盛庸在城外交战时,北面的平安也领兵南下包抄朱棣,两军再度交战。
结果可能出乎大家的想象,同样狂风大作,平安大败,败退真定。
与此同时,明朝大军又从真定、山海关两地北上进攻朱棣。
朱棣再一次选择北上回援。
靖难战役前三年,朱棣的想法始终都是巩固北平、荡平河北、威逼山东,然后稳步南下,攻占应天。
明王朝强大的兵力始终在掣肘着朱棣,他的大本营北平始终被明军主力牢牢牵制,使他连基本的战略计划都无法完成。
这一切的改变,还要靠南京城的细作。
靖难战役的第四年初,南京的一名小太监传信,南京城极度空虚。
朱棣惊呆了!!!一个伟大且冒险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
走,南下。
于是,整个靖难战场出现了滑稽的一幕。
朱棣的大军往南跑,河北、山东的明朝军队也跟着往南追。
不同的是,朱棣的燕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明朝军队却极为被动追击,在追击过程中不断损兵折将。
南下途中的灵璧一战,朱棣重创朝廷追击主力,这股主力还包括从应天城北上拦截的主力。
此后的朱棣再无后顾之忧,顺利饮马长江,拿下了应天成。
事后,我们再来分析这场战争。
朱棣到底赢在了哪里呢?
其实,我倒觉得未必朱棣的战术有多高明,也未必是建文帝就蠢得不知所以。我们今人审视古代历史很容易陷入上帝视角的误区,也很容易以成王败寇来的结果来分析一场战争。
试想,如果朱棣当年南下被包抄歼灭呢?
后人又如何评价这场战争呢?那时候的评价会不会是朱棣太蠢了呢?
我个人的理解建文帝没有做过什么愚蠢的决定,他只是输在了四叔的胆量上。
因为,有时候胆量恰恰是必杀技。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做了哪些愚蠢的决定,导致满手好牌打成烂牌?
感谢悟空邀请!
“靖难之役”是明朝皇室内部关于帝位的一场争夺之战,这场战争使得“燕王朱棣”成为了“明成祖”,作为失败的一方,建文帝本身是有着很大的优势能够压下这场“叛乱”的,而建文帝又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呢?
靖难之役的导火索——建文帝“削藩”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朱家天下”的稳固,就把自己的儿子这样的皇室子孙分封到了各地为王。在一开始时,这些分封之后的藩王,在他们的辖区都有着不小的权力,这对朱元璋来说不算什么,朱元璋能震住他们,但对于朱元璋的接任者,也就是建文帝来说,藩王势力过大是会对建文帝的皇权造成威胁的,所以,建文帝不能让这些藩王势力不受掌控,于是,建文帝就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就是实行“削藩”政策,并且处理的特别果断利落,先后废除了五位亲王。
而分封的诸王中,燕王朱棣是比较有实力的一个,军功赫赫,很有威望。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没能当上皇帝本身心中就比较不满,而自己的这个侄子,也就是建文帝开始了“削藩”,并且十分果断,废了五位亲王,朱棣心中明白,自己没有被废,是因为自己实力相比于其他藩王较大一些,所以建文帝还没有动手,但是,“削藩”的刀早晚会落到自己头上。所以朱棣感觉与其坐以待毙,等着建文帝来“收拾自己”,不如果断出击,与建文帝来一场较量,分个胜负,还能去争一争帝位。
于是,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的“靖难之役”就开始了。
建文帝是如何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在“靖难之役”之初时,朱棣其实只有八百亲兵,当时的军队在所有权上都是属于国家的,也就是都归皇帝,藩王是没有自己的所谓“私军”的。但是,朱棣当年四处征战,军功赫赫,在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再加上朱棣本身是朱元璋的儿子,有着皇室正统的身份,又有着“靖难”的名号,所以,前来拥护朱棣的人很多,使得朱棣的军队人数增长很快。
- 而在这个时候,朱棣属于是刚起兵,朱棣的军队也只是在北平一带,相比于建文帝一方,可以说朱棣的势力还是很弱的,而建文帝一方在各方面都占有着压倒性优势。但是,对建文帝来说,无将可用,因为明朝的功勋老将们被朱元璋杀的差不多了,建文帝只能起用了一位幸存的老将军耿炳文,但是这位老将军并没有能够把叛乱镇压。
- 于是乎,建文帝就换了主帅,换成了一个叫做李景隆的人,这个李景隆呢,军事才能相比于朱棣,属于不够看的,而朱棣得知主帅换成了李景隆,非常开心,而后来李景隆的所作所为也是深得朱棣的心意。
- 除了更换主帅不明智之外,建文帝还下了一个让人无奈的规定,就是不让人伤害朱棣。东昌之战,朱棣亲身征战,建文帝一方的兵将多次有机会杀了朱棣,但是因为建文帝的命令,束手束脚,也不敢伤害朱棣,又不好去活捉他,只得放任朱棣在战场上冲杀,如果建文帝不下这样的命令,那明朝后来的历史也就没朱棣什么事儿了。
建文帝将自己手中的好牌打的稀烂,使得最后,朱棣兵临城下,发生了“金川门之变”。而在金川门开门迎降的,就有建文帝曾经任命的主帅李景隆。
靖难之役之后,明朝江山易主,朱棣由燕王成为了“明成祖”。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做了哪些愚蠢的决定,导致满手好牌打成烂牌?
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削藩事件,这些削藩事件很少有失败的。之所以都不容易失败,一是因为削藩是众望所归,代表全国各阶层的利益,包括老百姓的利益。毕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藩镇割据,藩王造反。二是中央军队强大。不管藩王怎么打,其力量都是比较弱小的。其军队无论人数、实力都是不够的。而朝廷不但有强大的军队,还能获得各方的支援。三是朝廷削藩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根本就不用宣传,大家都明白这样做没有错。
建文帝削藩,也占有这样的优势,他也是理由堂堂正正,也获得了全国性的支持,也是中央军队十分强大。但最终他苦战四年,却被打败了,而且的皇位也被夺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建文帝会输得这么惨呢?
(建文帝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削藩策略和战争策略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削藩策略。我认为,建文帝削藩这件事没有错,但是削藩的策略是欠考虑的,处置是不恰当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打草惊蛇。建文帝削藩,采用的是由弱到强。先削夺那些能力不强的藩王,包括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朱允炆集中性地对这五王进行削藩,这无疑是一种打草惊蛇的表现。
其他藩王都明白,接下来就是对付自己了。
外国人有一句话叫“斩首行动”,中国古代也有一句话叫“擒贼擒王”。只有这样做,才会付出极小的代价。李世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动“玄武门政变”取得成功的。刘邦抓韩信,也是这样成功的。显然,建文帝的做法,第一步就错了。
事实上,建文帝并不是没有机会,朱棣曾经违背朱元璋遗嘱,到南京祭拜去世的朱元璋。建文帝当时大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下就把朱棣给擒拿了。但他偏偏放朱棣回去,派军队去打。这不是太笨了吗?
(朱元璋剧照)
其二,心狠手辣。建文帝之前在削夺五个藩王的时候,对这五王打击得非常严厉。如果这五王确实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如此严厉打击,也没有错。但问题是五王基本上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事情却如此大动干戈,明显就是为了削藩,做得毫无亲情可言,也毫无人性可言。这一点,所有的藩王都看见了,内心都非常不满,也非常恐惧。
其三,一视同仁。建文帝削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团结一部分人,打击另一部分人。这样有步骤又节奏地来,并以此达到全面削藩的目的。
可是建文帝并没有进行分化瓦解,而是一视同仁。一副要把全天下的藩王一股脑儿全削掉的样子。这样怎么能得到其他藩王的支持呢?
其四,不给保障。藩王们可能也明白,自己的势力太强,会影响朝廷的统治。但是,建文帝得想一个妥善的安置策略啊。动不动就寻一点理由,把藩王废为庶人。同样是老朱家的后人,凭什么你朱允炆就是一言九鼎享乐无数的皇帝,而其他藩王却必须是庶人呢?
赵匡胤要削夺大臣的兵权,但他采用的是“杯酒释兵权”的方法,他是用金钱买权力。被削夺了兵权的大臣,其实也不吃亏。建文帝却一下把藩王们变成庶人,谁受得了这个呢。
没有想好安置策略,就匆匆忙忙削藩。让藩王们情绪非常激动因而冒险对抗,结果糟糕,是可想而知的。
(耿炳文剧照)
二、战争策略。比削藩的策略更糟糕的,是建文帝的战争策略。
其一,选将错误。在四年的战争中,建文帝先后撤换了三任主将。第一任主将是老将耿炳文,第二任主将是纨绔子弟李景隆,第三任主将是资质平庸的盛庸,没有一个有打仗的能力。
本来燕军的力量根本没法和朝廷军相比,就算朱棣夺了宁王朱权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力量其实还是比较小的。但是,建文帝的朝廷军却一败百败,让燕军像切蛋糕一样,一下接一下切去。
选将错误,固然是朱元璋杀功臣造的孽,但也不得不说,朱允炆看人的眼光,确实是非常有限的。
其二,遥控指挥。朱棣和朝廷军打仗,几乎都是亲临前线,冲锋陷阵。他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还有几次亲自去中央军的营寨中杀一圈出来,面不改色。而且整个战场形势,他也都了如指掌,能够及时调整。
但是朱允炆却只是躲在皇宫里遥控指挥,从来不去前线。更不打感情牌,笼络将士。这是他和朱棣最大的区别。
其三,疲劳作战。建文帝和朱棣的战争,打了四个年头。这个时间打得太长了,一直没有成效,最终将领疲惫、士兵疲惫,都集中不了注意力了。
而朱棣在熬过了朝廷军的数次攻击以后,准确地找到了反攻点。他不再不攻城拔寨,一城一池地争夺,而是长驱直入,直捣京城。这种删繁就简的打法,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他也因此迅速获得国家。
总之,建文帝方法步骤及战争策略都不恰当,他确实是有一手好牌,但是都给他打得稀烂。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做了哪些愚蠢的决定,导致满手好牌打成烂牌?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太祖朱元璋之孙,皇太子朱标之子,明朝第二任国君,由于其父朱标早逝,按照明律朱允炆先被太祖定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年号建文元年。
建文帝登基执政以后为了巩固皇权,实行了一糸列的变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削藩。朱允炆知道自己是个子侄帝,上边众多的叔叔辈的藩王不是手握重兵就是坐镇一方,对自己的政权构成了威胁,如果不削弱这些人的势力将影响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开始了削藩之举。这也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其中就有燕王朱棣。
朱棣,生于1360年洪武帝朱元璋封他为燕王,封地在北方,对于侄子朱允炆继位朱棣本身就不服,再加上这么快就削藩,这不是耍他的命吗。但是自己的三个儿子还被扣压在北京当人质,朱棣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等待时机。其间也装疯卖傻请求皇帝遣反他的儿子们。直到1399年他的几个儿子陆续回到他的身边,于是燕王再无顾忌举兵对抗朝庭。建文四年燕王帅兵攻克京师,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随属卒于火难,史称靖难之役。
纵观整个靖难战役之过程,笔者认为建文帝作了以下几件错事导至自己身陷囵圄
1,为保皇权急于削藩,登基才短短的几个月就开始削藩,自身的政权还未巩固就开始算计别人,这叫饥不择食。
2,放虎归山,本来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留在京城做人质,燕王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3,用人不当,错用主帅李景隆导至皇城被攻破。
4,心慈手软,建文帝几次将燕王朱棣围困,但不愿担侄子杀死叔叔的骂名而让朱棣一次次脱困。
以上几点个人看法,如有不敬请谅解。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做了哪些愚蠢的决定,导致满手好牌打成烂牌?
明惠皇帝朱允文,有小仁而不识大体,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卒,九月立允炆为皇太孙。
曾有逻者获六盗,太孙谓一人非为盗者,言“此人眸子瞭然,顾视端祥,”讯之果然。有小智而无大勇,难为守成之君呢。
然而,即位后急于削藩,造成皇族惊惧,又不以燕邸为首选,使其回旋有势,谋叛有时。真所谓系羊系足不系颈呢,本来燕王三子在京师,又将以放回,燕王天顾忌矣。
选帅用李景隆,一败再败,反使燕有可攻之势,并“势益张”。用人不当,反资敌而自损呢。
盛庸败敌于夹河,又诏,“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眼看燕王“穿营而去”,军不敢发一矢。实有妇人之仁,而无帝王之量呢。
建文四年六月,京师陷,帝不知所终。这也算一手好牌,让他打成烂局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