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这里的太守指的是谁?
来答这道题目,出于对白居易的喜爱。因为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新乐府》第二十九首的《红绣毯》(正文作“红线毯”)。有一段时间,出于对白居易的喜欢,我能够一字不漏的背诵其代表诗作《长恨歌《琵琶行》等,这在我的朋友圈里都是有名的。 白居易留存下来的诗作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朝诗人当中是首屈一指的,同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讽喻诗是白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居易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而《红绣毯》就是这一类诗。
白居易所说的红线毯出自安徽宣城。宣城地处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敬亭山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红线毯又名丝头红毯,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称之为“五色线毯”。宣城每年10月进贡朝廷的红线毯,面积十余丈,花的图案虚空柔软,作为“殿上毯”,供宫中舞女在上面舞蹈,足可使美人细足陷没于毯内。白居易《红线毯》诗中详细描写了红线毯的制作工艺、工序、种类、质量,从中可以看到红线毯制作过程,不仅仅涉及纺织业,还涉及染织业、缫丝业。同时,诗中还写道,与宣城红线毯相比,“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说明宣州红线毯是皇家独占的高级奢侈品,质量远胜于当时驰名已久的山西太原生产的毡毯和四川成都生产的锦毯。
现在来到本题的落脚点: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用两千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作为安徽的东南门户,皖南重镇,自古以来,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尤其是李白的偶像谢眺,跟宣城难解难分,以至被后人称为“谢宣城”。要说白居易诗中所指的宣城太守是谁,已无法考证,我想白居易所说的这个太守不是实指一个人,而是类指一批人,这类人不顾百姓承受能力,拼命为皇帝上贡地毯,力争在皇帝面前落下个好印象,以至于今后可以做更大的官,得到更多的好处。
在此,感谢白居易,正因为这首诗,让我知道了宣城,知道了宣城还有那么多的故事,还有那漂亮的红线毯。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这里的太守指的是谁?
宣城,位于安徽东南,古称宛陵、宣州,皖南重镇,尤其是南北朝分立以来,因为靠近统治中心,地位尤其重要,在此地担任太守的名人很多,尤以谢眺为最,这位“小谢”被后人称为“谢宣城”,也是李白的偶像,李白在多首诗里提到他。
“宣城太守知不知”出自白居易的诗《红线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本诗所谓的“红线毯”。整体上这首诗表达的是对宣州太守不顾惜民力,为邀媚宠上拼命进贡当地特产“红线毯”的批判,但这位太守具体是谁不得而知,没有具体指向。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这里的太守指的是谁?
《红线毯》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诗中说的宣城太守泛指地方官,不是具体某个人,指某些投机取巧、邀媚取宠的官员群体。某些地方官员为了个人仕途晋升把进貢当作出政绩,不顾民力,造成铺张浪费,有违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实际上是一种官场上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某些上层贵族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统治集团某些人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结尾两句,可以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
白居易以一种超然物外的第三人观察者的角度,用细腻的笔触在诗中对这种投机取巧的官场现象进行谴责、讽刺、鞭挞。表面上看起来白居易关心低层老百姓疾苦,对丑陋的官场、上层统治集团,似乎义愤填膺,让人觉得白居易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经过一番查阅,还真发现白居易确实到过宣城,而且白居易科举考试和官场起步都与宣城有很大关系!
宣城太守会不会就是宣歙观察使崔衍?崔衍正是白居易到宣城投靠、攀缘的官场显宦、文化名人,白居易口中的崔中丞!崔衍时任宣歙观察使、统领宣、歙、池三州兼采石军使,就是唐朝在江南所设的方镇节度使,所以白居易恭称崔衍为中丞。
白居易因叔父在崔衍手下任宣州溧水县令,799年,27岁的白居易在兄长和叔父推荐、引介下,拜见了崔衍。
崔衍读罢白居易的行卷,欣然同意让他参加当年秋季宣州的乡贡考试。白居易的答卷得到崔衍赏识,被破格选为宣州“乡贡”,获得了去京城长安参加省试的资格。
第二年进士及第后的白居易重返宣州,专程拜谢崔衍破格推举之恩,并希望继续得到崔衍的提携。白居易在《上宣歙崔中丞》一诗中,称自己是“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谁。提携增善价,拂试长妍姿。”,称赞崔衍“行为时领袖,言作世蓍龟。盛幕招贤士,连营训锐师。”并表明自己“扶摇重即事,会有答恩时”。
其实啊,整个是拉关系、走后门,钻制度漏洞、涉嫌舞弊的秘密活动。因为白居易所在户籍可能考生水平高,竞争激烈,宣城可能是偏僻小地方,考生水平低,竞争没那么激烈,容易录取,所以才冒籍宣州(就是宣城)。
古代也有为了升学考试改户口的事,讽刺不?真的很讽刺!
注:宣歙,唐方镇名。乾元元年(758)置观察使,治宣州(今属安徽),领宣、歙、饶三州。次年废。大历元年(766)复置,改领宣、歙、池三州及采石军使。元和六年(811)罢领采石军使。景福元年(892)升为宁国军节度使。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这里的太守指的是谁?
来答这道题目,出于对白居易的喜爱。因为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新乐府》第二十九首的《红绣毯》(正文作“红线毯”)。有一段时间,出于对白居易的喜欢,我能够一字不漏的背诵其代表诗作《长恨歌《琵琶行》等,这在我的朋友圈里都是有名的。
白居易留存下来的诗作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朝诗人当中是首屈一指的,同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讽喻诗是白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居易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而《红绣毯》就是这一类诗。
白居易所说的红线毯出自安徽宣城。宣城地处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敬亭山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红线毯又名丝头红毯,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称之为“五色线毯”。宣城每年10月进贡朝廷的红线毯,面积十余丈,花的图案虚空柔软,作为“殿上毯”,供宫中舞女在上面舞蹈,足可使美人细足陷没于毯内。白居易《红线毯》诗中详细描写了红线毯的制作工艺、工序、种类、质量,从中可以看到红线毯制作过程,不仅仅涉及纺织业,还涉及染织业、缫丝业。同时,诗中还写道,与宣城红线毯相比,“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说明宣州红线毯是皇家独占的高级奢侈品,质量远胜于当时驰名已久的山西太原生产的毡毯和四川成都生产的锦毯。
现在来到本题的落脚点: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用两千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作为安徽的东南门户,皖南重镇,自古以来,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尤其是李白的偶像谢眺,跟宣城难解难分,以至被后人称为“谢宣城”。要说白居易诗中所指的宣城太守是谁,已无法考证,我想白居易所说的这个太守不是实指一个人,而是类指一批人,这类人不顾百姓承受能力,拼命为皇帝上贡地毯,力争在皇帝面前落下个好印象,以至于今后可以做更大的官,得到更多的好处。
在此,感谢白居易,正因为这首诗,让我知道了宣城,知道了宣城还有那么多的故事,还有那漂亮的红线毯。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这里的太守指的是谁?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用两千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唐代一位佚名作者所作,讽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州官,不顾百姓承受能力,拼命地为皇帝上贡地毯的事。此太守如此卖力,图的什么?当然是升官!
宣城,安徽的东南门户,皖南重镇,自古以来,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尤其是谢眺,跟宣城难解难分,以至被后人称为“谢宣城”,李白对这位“小谢”尤其青睐,诗里面没少提到他。当然,最让宣城出名的不是以上众位太守,而是前面诗中那位姓名已不可考的宣城太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