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男子为何要束发?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老祖宗留下了许多传统。有的传统我们现在还在遵守,有些传统随着世代的变革已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男子束发”现如今只能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才能寻到踪影。其实,在满清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就是系结头发,表示已成童;20岁时行冠礼,冠礼也就是成年礼(也称成丁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冠礼是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这样看来,古人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
古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农耕民族的生活相关,男子把头发束起来,再带上头巾,就不怕头发弄到眼睛了。由于头发能调节头部气温,这样既保证在烈日下头部不会太热,也能保证冬天头部不会受冷。
后来《孝经》流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大行其道,为了保护头发,束发成为男子的选择,从而成为中国数千年的传统。
我国古代的男子为何要束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我国古代的男子为何要束发?
在清朝之前,汉族男孩在八九岁之前是不束发的,头发自然下垂,这就是所谓的“垂髫”;八九岁之后到十五岁,头两侧扎两个发结,就像羊角一样,名为“总角”;十五岁的时候解散总角,扎成一束但是不冠,成童;二十岁时行冠礼,成年。一般来讲,成年人的头发都是需要束起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