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一个古代皇帝有好几个称谓,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并且在皇帝生前、死后起个什么名号也是大有学问可讲的。要问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庙号、谥号的区别。简单地说,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始于商朝成汤时期。但是,谥法在秦朝时曾一度中断。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谥法才恢复过来。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一般说: 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朝恢复了谥号后,一直到隋朝时,皇帝的谥号都不太长,一般都是一两个字。汉武帝的谥号就是“武”字,也称做“孝武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全称应该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所以,我们称呼汉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唐朝皇帝的谥号取得越来越长,称呼起来很不方便,更加夸张的是,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再加上自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这时以称呼其庙号比较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例如李渊谥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答完这道题,出了一头汗,真不知道,皇帝们的后人这么费事有什么用,再好听的尊号,也抵不过后人对你的评价,现在人们不是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吗?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对皇帝的称呼,其实就是用皇帝的什么号的问题,皇帝在世时,一般会有年号,去世后,会有谥号和庙号,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废除了庙号和谥号,统称一世、二世乃至千万世。汉朝又恢复了谥号和庙号,一般只要被承认的皇帝都有谥号,但庙号使用很严格,只有功绩很大影响很大的皇帝才有,比如西汉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个,连汉景帝、汉昭帝这些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都没有庙号。十六国以及南北朝乱世,出现庙号泛滥的情况。所以称呼皇帝大多用谥号,即什么帝,比如汉文帝,隋文帝。从唐朝开始,皇帝一般都有庙号,而且庙号的制定比较规范,谥号却开始乱起来了,不但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而且大多雷同且名不副实,难以记忆,造成使用上的困惑。所以唐朝以后大多使用庙号,即什么祖什么宗,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首先指正一下,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些毛病!首先“帝号”是“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的统称!其次在历史上也没有“宗号”这一说,应该是“庙号”才对!所以,问题当中的“帝号”和“宗号”应该是指“谥号”和“庙号”。“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用的,是后人追加的,只有年号是皇帝身前才有的!
我对古代谥号、庙号、年号,虽然没有深入研究,但是也略知一二!所以,更正一下再回答!问题当中说汉朝到隋朝的皇帝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为什么皇帝都称呼“宗号”?因为在唐朝以前的封建王朝,庙号非常严格,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但是,古代皇后死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更重要的一点是,汉朝到隋朝皇帝的谥号都很短,普遍采用“谥号”的称谓!比如汉文帝(庙号汉太宗)、汉景帝(没有庙号)、汉武帝(汉世宗)、汉昭帝(没有庙号),当中的“文、景、武、昭”都是谥号!如果汉朝皇帝称呼庙号,不恰当,因为一些皇帝死后没有庙号!此外,年号是汉武帝时期才有的,且年号不固定,所以只能称呼谥号了!像隋文帝和隋炀帝当中的“文和炀”也是谥号,这些谥号是在皇帝死后,根据身前的功绩大小,后人追加的!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太长年号又不固定,历史学家不方便采用谥号和年号,在称呼皇帝的时候,采用的是庙号称谓,也就是问题当中说的“宗号”什么什么宗!因为汉朝到隋朝的谥号只有一个字,到了唐朝以后,谥号几个字到几十个字不等,且皇帝继位频繁的变更年号,称呼谥号和年号就不方便!比如唐太宗,虽然说年号只用了一个“贞观”,但是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长,而庙号始终只有两字,称呼庙号比较简便!所以,太宗、高宗、玄宗、中宗等等都是庙号!我国历史上的清朝,皇帝称呼的是年号,没有称呼庙号和谥号!因为明清两朝皇帝的年号只有一个,所以大多数皇帝就称呼年号了。
主要是唐朝以后的皇帝谥号太长,如果谥号不长我国历史上的皇帝,应该都会采用谥号的称谓!但是,唐朝以后的皇帝由于谥号太长,没办法只有采用庙号!到了明清两朝,年号很固定,一个皇帝一生就采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清两朝一般称呼年号!不过,明朝也可以称呼庙号又可以称呼年号,比如明太祖(庙号)朱元璋也可以称作洪武帝(年号洪武),明成祖(庙号)朱棣也可以称作永乐帝(年号永乐)!到了清朝,基本都称呼年号,比如康熙帝、乾隆帝,如果你说清圣祖、清高宗估计没有几个记认识,一旦说皇帝的年号,那普遍都记住了这个皇帝是谁!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这个提问本身有问题。关于帝王的称呼,没有帝号、宗号之说。一般情况是商代的帝王称天干地支加名字,周以后、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宋时代称庙号、明清时期称年号。
下面稍稍详细地介绍一下。
我国古代帝王一般有五种称呼。名字、谥号、庙号、尊号、年号。
与普通人一样皇帝有名字,但在周以后皇帝的名字是不能叫的,说好的,这是忌讳。说严重的,是大逆不道。不仅不能叫皇帝的名字,而且与皇帝名字的相同的音、同音字也不能说,不能写。而已经存在的就要改。许多著名的地名、人名就此改了名,比如嫦娥原来收姮娥、开封原来称启封、信阳原称义阳等等。因为帝王的名字不能称呼,因此,帝王世家起名很讲究,基本特点,一是单字,减少避讳。二是生僻,越生僻越好,这样才不至于影响百姓生活。因此,能够把皇帝名字认全的都不是一般人。
皇帝不能称名字,那称什么呢?商代用天干地支称呼,如帝武乙,帝辛。周代称谥号。所谓溢号,就是对已逝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等追赠的具有评判性质的名号。因为具有评判性质,因此,就有褒贬。谥号也就有上谥、中谥和下谥之分。谥号是帝王死后用一二个字对他人生的总结。由大臣礼官讨论后所得,算是盖棺定论吧。后来帝王的谥号越来越长,甚至长达十八个字,于是后人就不再用谥号。帝王的第三个称呼是庙号,庙号则指为已逝帝王在太庙立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太宗、高宗、太祖、高祖等。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汉朝有功有德的皇帝才会有庙号,才会被称为祖、宗。到了唐朝以后所有皇帝都称宗。因此,唐以后的皇帝多以庙号来称呼。如果庙号与谥号并称,则庙号居前,比如高祖文皇帝即为隋文帝杨坚的全号。帝四个名称是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从唐代武则天、中宗之世起,又有为生在皇帝上尊号的,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同治帝尊奉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尊号是在庆典的时候累加上去。帝王的第五个称呼是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开始于汉武帝,此后,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年号。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几年换一次,甚至一年换几次。而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到了明、清时期,皇帝基本上不改年号,所以后人用年号称皇帝,如永乐、万历、康熙、乾隆等等。
这些称呼大都是帝王过世以后的称谓,尤其是谥号、庙号等。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标题有点不严谨,应该是唐之前称呼帝王多采用谥号,而唐之后称呼帝王多用庙号。为什么会这样?
在唐之前,对于庙号的使用是很严谨的。庙号通常是对大有作为、品德高尚的明君或雄主的特殊褒奖,除了秦始皇因感觉上谥号或庙号属于“子议父、臣议君”的大逆不道行为,所以生前严令不准在自己死后上谥号或庙号,其他皇帝(包括先秦的诸王)都有谥号,但不一定享有庙号,所以这段时间史书在称呼一个帝王时通常称谥号,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晋武帝、北周武帝、隋文帝等。
唐朝建立后,尤其是一代圣主李世民死后,其最初的称谓是“唐太宗文皇帝”,按照以往的惯例应该称“唐文帝”,但后人以为光一个“文”字不足以褒奖李世民的功绩,因为相比李世民“贞观之治”的文治贡献而言,李世民的武功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青年李世民曾亲率唐军打下大半个中国,为唐朝统一建立了赫赫军功,登基后李世民并没有停止其军事上前进的进步,先后指派李靖、李绩、侯军集等人灭东突厥、高昌、薛延陀、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被四夷尊为“天可汗”,连毛爷爷都高度赞誉“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于是后世子孙便将李世民的谥号改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后来唐朝的每一位皇帝的谥号就开始效仿,总之不是一两个字能应付过去的,这样的称谓不便于记忆,同时自唐开始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褒的庙号如太宗、高宗、武宗、文宗、宣宗,贬的有徽宗、钦宗、厉宗,从此,史书在记载皇帝时,便通常称其“庙号”,到了明朝以后,由于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后,又改用年号记录。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本质上就是用了一个尊称叫皇帝。谁知道皇帝太贪心,这个尊称越来越长,加了一堆看似好字的废话。没法了,就换一个简单称呼。后来这个也越来越长,那就再换。最后就用年号得了,这个再取长了,老百姓天天用的玩意儿,就不合适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