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到隋唐时期北方的纯汉族人口的比例是怎样的?

常言道:内因决定外因,是八王之乱导致了五胡乱华。为了把这个问题回答的完整一些,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自古就有一种说法,叫作:红颜祸水,意思是说漂亮女人是祸害国家的根源(其实这是对美女的传统偏见)。然而,引起八王之乱直接的原因却是一个长得非常丑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皇后贾南风。

她到底有多丑,史书记载:丑而短黑,眉后有疵。按现在的话就是:不仅丑、而且个子矮、皮肤很黑、眉毛后面还有一颗黑痣。这样的女人,就是放在现在,也是个困难户。可是,这个女人因为有个好爸爸,不仅没有剩下,反而还当上了皇后。并且她还没有因为自己长得丑而自卑,而且还强势心狠、杀人不眨眼、干政弄权,直接引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内乱,导致边防空虚,最终引起了“五胡乱华”,使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空前的大浩劫,好不容易才大一统的中华大地,又一次进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同时造成了悲惨的结果。这个结果直接的体现就是人口的锐减。在古代,朝代强盛的标志主要是有众多的人口,广大的土地,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发展壮大的连续性,如果人口很少或者人口锐减,说明这个朝代遇到了大问题。根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后,全国有249万户,1616万人。但根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中国人口发展史》记载,由于门阀制度(依附于门阀士族的浮客、奴婢、客女以及官户、匠户、乐户、佃农等大量未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的存在,许多户口被隐藏,西晋的实际户口为在册户口的2倍多,有3500万人,其中北方2450万人,南方1050万人。经过五胡乱华,汉族人还有什么呢?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超过400万左右。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五胡乱华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五胡乱华又称永嘉之乱。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但事实上他们只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在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之众,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他们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胡人残暴肆虐,滥杀汉人。汉人为了免于被屠杀,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胡人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屠城掠地千里。 “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黄河两岸的汉族差点被灭了种。只等到冉闵横空出世,下达“杀胡令”,才将汉人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侨人)为躲避北方战祸而大量南迁,据统计约90万人。 后来,在前凉前燕、前秦稳定时期北方人口增长很快。经符坚统计户口,北方人口约1600万(没把五胡民族约400万人口计算在内)。由于胡人之间打仗不全部用汉兵,民间汉人恢复增长,中国人口恢复到3128万,其中东晋人口665万、北方汉族人1970万、北方胡族493万。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战争愈发残酷。而南方东晋在刘宋建立前的二十年内,也是大小战事不断,此时全国人口总数再次下降。史载刘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670万,加上各种缺漏少报,实数在750万。萧衍时梁朝版图不如刘宋,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犹有过之,尤其建康城,有户28万,以每户5口计,人口竟达140万。北方在北魏统一以后,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从事生产,魏孝文帝又实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洛阳、邺、长安又恢复了繁荣,北方人口当然也是在持续增长。有学者多以《魏书》为根据,判定北魏最盛时人口约3200万。 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人。其中,南朝800万人,北朝汉族3200万人,混血儿640万人,鲜卑杂胡600万人。这一态势,直接延续到隋朝建立。

五胡乱华到隋唐时期北方的纯汉族人口的比例是怎样的?

五胡乱华!汉人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人口急剧下降!

五胡乱华到隋唐时期北方的纯汉族人口的比例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只能分析,谁都不可能给出准确答案。

五胡乱华是今天文化圈、历史圈、网络上被拿出来说的最多的一个时期,专家名人们给出的猜测是,汉人没有了或比例很小了。理由是有大量人口南迁和十室九空,人没了。这种说法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但这是需要使用各方证据去佐证的。你不能仅凭文字记录了惨烈而主观臆断。文字可靠吗?这是很成问题的,且不说会不会故意夸大其词,就记录历史这件事要想准确是很难的。尤其是数据方面。

我个人认为五胡乱华对于北方汉族人口比例影响很小。理由如下。

第一、农耕对于游牧最大的劣势是不能对牧区实施有效占领,游牧是打不死的小强。你消灭不了它。它往草原深处一跑你就没有办法。而游牧对于农耕最大的劣势是人口完全不成比例。游牧面对农耕人口时就是面对汪洋大海。满清入关时多少人?内地多少人。完全不成比例。今天在有现代化运输生产条件下整个蒙古国也就二百万人口。

网上有个叫刘平的人夸游牧贬汉族,他说汉族人历史几千年来没吃过饱饭,我的回答是游牧吃得饱饱的,为何自古人口不增长?农耕天天挨饿为何人口始终是汪洋?农耕民族不是生存不艰难,而是相对于游牧生活还是优越的。那今天大家都吃饱了,还不是往内地发达地区跑。地理条件就已经决定了谁生存更容易。游牧天天打打杀杀,疯了吗?衣食无忧何必呢?不仅结伙南下抢劫,内部之间杀戮劫掠也是家常便饭。因为生存资源不够嘛。游牧人口为何不增长,难道不是因为口粮不够在劫掠杀戮中消耗掉了吗?没粮食生育也会有意无意的控制的。

这个事实就可以很明确地说,五胡乱华时外来的人口会很有限,农耕人口就算有南迁也必然是外来者的汪洋大海。因为人口完全不成比例。

第二、少数民族政权汉化只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口不成比例。否则谁会汉化?如果现代文明,双方落差太大还有可能,羡慕你的文化主动汉化这种说辞实在太低级。西夏自己建立政权还故意少数民族化呢。满清一开始是想满化,可是到了康熙时代发现有危机,所以立刻转向主动汉化。人口的巨大落差摆在那里。北魏汉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落差太大,否则怎么可能呢?

第三、五胡乱华是长期混战,不仅外来者与汉族政权混战,而且外来者自己也互相残杀。它是一个很长的动荡期,而非建了政权修养生息。这种相互杀戮人口折损是会很大的。汉族人口骤降,难道外来者是铁打的,不折损?没道理嘛。汉族折损非常多,那比例微小的外来者折损就会少?没有充足人口供应,也没有很安稳的修养生息时间,必然是损耗远大于增长。黄种人其实在中东和古罗马都存在过,但没有人口供应又是异貌,只要有战乱,自然就会被消耗淹没掉。冉闵再来一个杀胡令,对异貌和异装者进行杀戮。五胡里的非黄种本来就是少数,如何经得起杀戮?

第四、五胡里羌不必解释,氐人是历史上跟随黄种的D系矮黑后裔,其由于长期混血,面貌上很难区分。但是氐人今天还在川藏地区,说明什么?说明逃出去了。基因上也没有发现。羯人应该是类似土耳其人,名称也是类突厥,而且会修筑地下建筑特点也符合,土耳其境内今天都有大规模的地下建筑。土耳其不算后来融入的阿拉伯基因,那也是日耳曼基因R1b和跟随民族高加索基因G系、北欧基因l系为主。l系虽然叫北欧基因,但实际上是被日耳曼人带入欧洲并在古罗马边缘地带。白突厥其实是日耳曼人,后来的白突厥则是日耳曼留下一部分带领高加索两种跟随民族G系和l系构成的。羯人大概率是与之有关的群体,可是汉族基因根本就没有这些基因。还不像D系有一点存留,且南北汉族都有。羯人是被记录最凶残的一支,他们哪去了?无非两个可能,消耗掉了和逃出去了。他们的影响只是停留在文字记录里而已。

鲜卑分了白种和黄种两部分。白种部分也是日耳曼基因,因为从体系上是如此,属于沿海支大鲧族的联姻对象遗留,东胡就是大鲧族北逃的部分。当中核心是大鲧族O1,满皇族就是,跟随民族为C系和D系两种混过血的矮黑后裔。还有就是联姻对象白种日耳曼基因。今天锡伯族的文化元素可以反应出来,其摸你黑文化与西南佤族和遗留在彝族里的文化是一致的。西南则是大鲧族被发配四川这一支的遗留,大禹就是这一体系。大禹主体重新返回,跟随民族和部分大禹族则留下四川,后来就流落云南和贵州。贵州芭沙人剃头,都姓衮,被归入苗族,但其实不是苗族。他们就是大鲧族流落四川又到贵州的遗留。百越则是大禹后裔从中原返回江浙老家的遗留。西南和东北都存在C系和D系就是因为大鲧整体被一分为二分别发配四川和东北。这样的话,真正的白种鲜卑也并没有影响汉族血统,因为基因里根本没有。汉族基因里只有一丁点R1a基因,与与斯拉夫、古罗马和印度白种、中古波斯一致,来源都不同。而且这个基因与苗蛮系古代一直是联姻联盟关系,波斯为何与中国友好,且关系先秦时代就有,你能说是何时融入的。其实最早湖南境内就有,周灭商后随泰族南逃了,最后融入泰族和形成柬埔寨。就是《离骚》这个词的原形以扫族,姜子牙老婆扫帚星。说白了就是白帝少昊氏。古罗马被称为大秦知道原因了吧。俄文使用了3和6作为字母,文化一破译,就发现3代表黄种老三苗蛮,6代表以扫族。湖南话三一如六,一代表黄种老大支系N系乌拉尔民族。他们在西部的分支就是黄白匈奴了。考古发现西戎与斯基泰文化一致。汉族就是周秦时代西戎北三苗羌人返回。所以R1a真的说不清何时融入的,且比例只有1%。白匈奴在蒙古里也有,蒙古是黄匈奴为核心,基因就是北三苗,与汉族一致。就是说五胡里的匈奴与汉族是同源的。乌拉尔系和白匈奴则因为汉朝远走了。

今天看东北民族里普遍都有大比例O3,只有两个来源,一是汉族人流落,二是源自匈奴鲜卑化流入东北各民族里。匈奴被汉朝打击,没有远去的入了东胡。今天看,匈奴人口一定是数倍于鲜卑,否则不会出现鲜卑包括姓氏在内的文化呈现出北三苗源头。韩国也有大比例O3,结合语言相貌,有可能是匈奴里的O3也有融入,不仅仅来源于汉族。这类鲜卑和匈奴是否融入了汉族,我觉得尽管基因无法区分,但按常理融入也会有限。内迁汉朝的匈奴都没法融入,因为当时农耕强势,看不上游牧人。这也是发生乱华的一个原因。二是同样的问题,人口不多,如果不逃出去,后来的蒙古、东北各民族就没法解释了。包括党项人。隋唐时代可能会有一些,可还是那个问题,基因无法显示,人口比例有限。南北汉族今天呈现的基因比例大体也类似。那些名人天天胡人胡人,如果你问他胡人是什么?胡人与匈人有何区别?保证他答不上来。因为根本就没有去研究一下。都是道听途说,看了几行字就下的结论。他们把很多传统文化说成外来也是这个路数,凭猜测,凭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高晓松说二胡是外来的,胡就说明问题了。你听听,就这么简单。我不是说他怀疑的没有道理,而是不能那么简单下结论嘛,这需要充分研究的。比如我说二胡与F是一个词,他又如何?F是后字和司字的上半部分,就是大禹和古希腊冥神手中的两股叉,我有证据证明沿海支就是冥神系,是基层炎帝系衣钵的群体。他又如何呢?对不对,没那么简单。阿富汗是二虎汗的意思,阿富汗就是大夏,与夏人有关系。呵呵,好了,就这样了。凡事多少得研究分析,也未必就对,但张嘴就下结论一定不好。

五胡乱华到隋唐时期北方的纯汉族人口的比例是怎样的?

大概十分之一吧。

五胡乱华到隋唐时期北方的纯汉族人口的比例是怎样的?

战争使大量人口锐减。这是造成了相互掠夺侵占土地的开始。所以说在五胡乱华到隋朝统一中国,人口的比例和数量是直线下降的。后隋统一中国之后。杨坚实行了藏富于民的政策。人们肚子吃饱了就可以繁衍后代使人口大量的产生。五胡乱华时期主要是以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侵占中原地区的土地为主。这也是造成了汉族人比例下降的一个原因。其实在任何朝代的兴衰变迁过程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人口的增减也是如此。

五胡乱华到隋唐时期北方的纯汉族人口的比例是怎样的?

第一历史上从没有什么所谓的纯汉族,你当人是种马啊?还有纯血?

第二十六国是一个大分裂的战乱时期,所有族群不止汉人都不同程度的遭受浩劫,你当冷兵器时代的刀矛是智能制导武器?

第三无论十六国时代如何混乱,作为最大的族群,汉人依然是最大的存在。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等都是十六国时期的豪门望族,他们都是汉人不是外星人。

第四西晋亡后原晋王朝的国民以汉人为主流向有三,一前凉张轨二衣冠南渡三幽州慕容鲜卑部,而前秦符坚灭前燕统计人口足足有一千万,其中大部分是汉人。

第五十六国基本上都以汉化为荣,匈奴刘渊本人精通汉学不说,建国后以汉为国号甚至自承蜀汉刘阿斗为先祖。前赵石勒建君子营以儒学为国学。统一前十六国时代的符坚更是以儒学为前秦官方意识形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