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使朱元璋挥泪勒死自己的三大爱将之一?你怎么看?

邵荣的一生,让人记住了一句经典的话: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邵荣戎马一生,立战功无数,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史料上,尤其是在《明史》上,有关邵荣的记载寥寥无几,惨不忍睹。有时在提及他的战功时,还故意隐去的他姓名,以邵某替代,让后人读之寒心。

在本文开始之前,首先要更正一个概念:邵荣是一位猛将不假,但绝不是朱元璋的爱将。因为他在以郭天叙为统帅的红巾军中的地位曾经是与朱元璋平起平坐的。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前期,可以说邵荣手中掌握着所有的兵权。朱元璋早就对他有了防备之心。

邵荣(?—1362)元末著名红巾军将领,跟从郭子兴起兵于濠州。郭死后,郭子兴二子郭天叙接过这支红巾军的帅印。至正十六年初,郭天叙以及张天祐在攻打集庆路途中被降将陈埜先杀害。朱元璋顺势成为这支红巾军中的最高统帅。此前郭天叙接任后,为了压制朱元璋而刻意将邵肆、邵荣等人提拔到与朱元璋相同级别的地位,而后邵肆战死,郭天叙部将中便以邵荣地位最高。纵然朱元璋势力自成一系,邵荣对朱元璋也没有过多的尊崇。然而当郭天叙、张天祐二人遇害之后,邵荣的处境则变得十分尴尬。此时的郭天叙部将都以邵荣为首,而整支红巾军却又以朱元璋为尊,处于这种地位的邵荣引起朱元璋的忌恨。 但即便如此,邵荣还是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攻克门户太平府后挥军直逼应天府,在危机关头,是邵荣在击败陈友谅军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至正二十二年三月,当处州(今浙江丽水)听闻金华叛乱后,苗军降将也响应发动叛乱。此时刚镇压完金华叛乱的李文忠打着邵荣旗号虚张声势,迫使妄图趁火打劫的张士诚部不敢轻举妄动,而后邵荣领兵前往征讨,将处州叛乱平定。然而后世史书却意图淡化邵荣的功绩,竟将处州叛乱的平定归功于李文忠的及时应对,而将邵荣记载为“邵某”。

从此,邵荣陷入一个怪圈,他越是能打,越是能胜,就会更加引起朱元璋忌惮和排挤。至正二十一年初,韩宋政权封朱元璋为“吴国公”,他便趁机开始积极进行内部结构调整。跃然于行省之上的朱元璋首先任命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徐达为行中书省右丞,仅次于邵荣,常遇春为参知政事。 此后朱元璋做了一个更关键的决定,他于当年三月将军事机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并任命其亲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此时的邵荣、徐达、常遇春等人均被调往中书省,直接受到朱元璋节制,而全军最高军事统帅则交由朱文正。立下赫赫战功邵荣被明升暗降。邵荣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此时,如果他能压抑一下自己的情绪,可能结果会好一些。可是,他犯了一个大忌讳,他与其部下酒后“常愤愤出怨言”。这些言语传毫不例外地传达到朱元璋耳中,邵荣等人深知朱元璋极为记仇,便准备先发制人,打算趁当年八月朱元璋阅兵之时发动叛变。 但阅兵之时的朱元璋察觉情况不对,便提前离场,邵荣等人计划落空,后来其部将宋国兴秘密向朱元璋汇报此事。朱元璋知晓前后之事后,遣中间派廖永忠以及元朝降将康铎邀请邵荣赴宴,于酒席上将邵荣、赵继祖两人擒下。在得到常遇春等人的竭力认同下,朱元璋最终将邵荣、赵继祖二人缢杀。

杀邵荣时,朱元璋还假惺惺地痛哭流涕,后来他还向邵荣的部将倾诉,只为表明是邵荣负他,而非他非要将其置之死地。

可叹一代英豪,死后,连个劳苦功高的好名声都没有留下。

什么原因使朱元璋挥泪勒死自己的三大爱将之一?你怎么看?

说起朱元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冷酷无情,过河拆桥。称帝后,他杀了许多开国功臣,比如蓝玉、胡惟庸等人,开国功臣除了汤和等寥寥无几几个人幸免于难,其余皆屠杀殆尽。究其原因就是他的不自信,认为别人欲图他的江山。其实早在他称帝之前,就曾经勒死了“三大爱将”之一的邵荣。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是明朝开国皇帝,从小家贫,25岁之前的职业就是讨饭、做和尚。26岁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朱表现的相当出色,郭子兴很赏识他,把义女“马大脚”许配他为妻,朱元璋成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因病去世。军中大权成了朱的囊中之物。这一年他28岁。

朱元璋年轻有为,在红巾军中迅速崛起。不免引起了郭子兴旧部将士邵荣的不满。邵荣,生日不详,卒于1362年,是追随郭子兴濠州起兵的嫡系首领。

据史料记载,邵荣文武双全,在和陈友谅鄱阳湖之战时,常遇春被陈友凉的无敌舰队打得找不到北,朱元璋危机时刻,急调邵荣支援,他带着舰队加入战斗,最终转败为胜,陈友谅舰队被一把火烧的狼狈逃窜,战乱中陈被流矢射死。这次决定性的战役,邵荣功不可没。

▲郭子兴

郭子兴去世后,邵荣自然成了朱元璋的手下,这时朱元璋又接受了小明王的册封,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在郭子兴活着时,邵荣已经是平章政事了,也就是说,他的级别和朱元璋平起平坐,想想看,朱元璋要对他发号施令,邵荣肯定不买账。

更加让邵荣气愤的是,朱元璋把他的发小常遇春和汤和提到了很高地位,而自己的好友、得力助手赵继祖却被屡屡打压。其实想想也不奇怪,做领导的谁不提拔自己的人呢?

邵荣、常遇春和徐达成了朱元璋三大爱将。本来邵荣和朱元璋平起平坐,现在等于和常遇春和徐达平起平坐了。朱元璋用发小拉低了邵荣的地位。《明史·常遇春》传中说“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朱元璋此时还没有称帝,他开始布置自己的“小朝廷”。郭子兴的旧部被排斥在圈外。这就引起了一些将领的不满。所以邵荣与其部众酒后“常愤愤出怨言”。

时间长了,朱元璋有所警觉,这时他的发小赵继祖劝邵荣早点造反,杀了朱元璋自立为王。邵荣深以为是。于是二人准备先发制人,打算趁当年八月朱元璋阅兵之时发动叛乱。

但阅兵当天,朱元璋刚出门,一阵大风刮断了旗杆,他觉得今天出行不利,于是没有去阅兵,邵荣等人计划落空,后来其部将宋国兴秘密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朱元璋设计邀请邵荣和赵继祖赴宴,常遇春和徐达于酒席上将邵荣、赵继祖两人擒下。

朱元璋端着一碗酒来到了邵荣面前,对他说“我朱某对你不错,为何要谋反”还没等邵荣说话,旁边的赵继祖大怒道“要杀要剐随便,别婆婆妈妈的”落到你手上,我俩就没想活着出去!在你手下,哥俩受够窝囊气了。”听到发小这番话,邵荣觉得很委屈,自己战功赫赫,却不被朱元璋所容,不觉伤心落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朱元璋想起了出生入死的情景,不觉也落泪了。

▲邵荣和赵继祖

此时赵继祖又嚷嚷上了,大丈夫死则死矣,生有何欢死又何惧!朱元璋很佩服赵继祖的英雄本色,想把二人关押到死,此时常遇春和徐达不干了,对朱元璋说“大哥啥时候变得如此妇人之仁?”假如大哥那天阅兵,估计命早就没了!一句话提醒了朱元璋,朱元璋为二人连敬三碗酒,随后挥泪勒死了邵荣和赵继祖。

有道是“利可共不可独”,江山是大家用命换来的,朱元璋独吞了胜利果实,排挤郭子兴旧部邵荣。从后来发现轨迹来看,朱元璋是一个可患难不可共安乐的皇帝。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和关注】

什么原因使朱元璋挥泪勒死自己的三大爱将之一?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自幼生长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为了生存,他当过和尚,也做过乞丐。农民起义军掀起了反抗暴元的统治时,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没过多久,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红巾军的首领。之后,朱元璋消灭了自己的对手,灭亡了元朝,夺得了天下。

朱元璋能夺取天下,与他有一帮优秀人才的辅助有关。他手下不仅有刘伯温、李善长等极富谋略的人才,还有徐达、常遇春等猛将,家中又有马氏贤惠大气,朱元璋这才能成就大事。而朱元璋起兵初期,拥有三位最得力的干将,分别是邵荣、徐达和常遇春。

后面两位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是邵荣很多人都不了解。邵荣是追随郭子兴在濠州起兵的嫡系将领,之后变成了朱元璋的部下。在朱元璋与陈友谅最后的决战时,邵荣带着自己的舰队帮助朱元璋反败为胜,陈友谅还被流矢射死。所以邵荣的地位和资历还在徐达和常遇春之上,可是邵荣最终下场并不好,他被朱元璋下令勒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文我们说了,邵荣是郭子兴的旧部,朱元璋也曾是郭子兴的部下,所以一开始朱元璋和邵荣是平起平坐的。朱元璋接替郭子兴的位置之后,提拔了自己的发小常遇春、汤和等人与邵荣同样的地位,邵荣自然心里有所不满。

所以,朱元璋对邵荣发号施令,邵荣一开始是很不耐烦的,但是邵荣在大局上还是成为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此时的朱元璋虽然还未称帝,但是他也开始为自己布局,开始组建自己的嫡系班底了,郭子兴的旧部自然就被排除在外。

朱元璋的做法自然引起了郭子兴旧部的不满,引起了一些将领的不满,邵荣和他们经常在酒后说出自己的怨言。时间一长,朱元璋也有所警觉。这时,邵荣的发小赵继祖劝邵荣自立山头,杀了朱元璋,邵荣也认可了他的想法,准备先发制人。

邵荣等人准备在朱元璋阅兵之时动手,但是阅兵当天,朱元璋刚出门就撞见一阵大风刮断了旗杆,他觉得是不祥之兆,于是没有出门,邵荣等人的计划落空,邵荣的部将将他要谋反的事情告诉了朱元璋。最后朱元璋设计将邵荣、赵继祖两人抓了起来。

两人被抓之后,朱元璋问邵荣,自己待他不薄,为什么要反叛。邵荣觉得自己为朱元璋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朱元璋排除在嫡系班底之外,不知不觉就落下了男儿泪。朱元璋想起以前并肩作战的日子,也不由得落泪。最后在徐达和常遇春的提醒下,朱元璋还是狠下了心,将邵荣勒死,一代猛将就此丧命。

什么原因使朱元璋挥泪勒死自己的三大爱将之一?你怎么看?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