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皇帝会下令诛杀九族指的是哪九族?还有五服指的又是什么?
我们在看古装剧时,经常会听到犯了罪的人,被诛九族。其实在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不是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朱棣威胁方孝孺诛九族,方孝孺回一句“诛我十族又如何”,于是,朱棣就诛其十族了。但据权威史料《明史》中却没有对方孝孺的“诛十族”有具体记载,但株连确实是有的,大约牵连了数百人,方孝孺本人也被处以千刀万剐的极刑。而最后给方孝孺收尸的《明史》中有记载是其门徒后辈。试想,倘若方真被诛灭了十族哪里还找得到给他收尸的人呢?并且,《明史》中的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也就是说明成祖只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
“九族”说法的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古代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诛九族目的在斩草除根就是完全除去复仇人的实力和人脉。从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来越来越残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九族”指亲属。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五服是指:一服(一族):夫亲(我)、妻亲(老婆)。
二服(三族):父亲(爸爸)、母亲(妈妈)。兄亲(哥哥)、兄姊(嫂嫂)。弟亲(弟弟)、弟妹(弟妇)。男亲(男儿)、男女/男妇(儿妇)。<入赘>姊亲(姐姐)、姊兄(姐夫)。妹亲(妹妹)、妹弟(妹夫)。女亲(女儿)、女男/女婿(儿婿)。
三服(五族):祖父(老爷/爷爷/奶爷)、祖母(奶奶)。伯父(伯爹)、伯母(伯娘)。叔父(叔爹)、叔母(叔娘/婶娘)。从父兄(哥哥)、从父兄妇(嫂嫂)。从父弟(弟弟)、从父弟妇(弟妇)。侄男(侄子)、侄妇(侄媳妇)。孙男(孙子)、孙妇(孙媳妇)。<入赘>姑母(姑娘)、姑父(姑爹)。从父姊(姐姐)、从父姊夫(姐夫)。从父妹(妹妹)、从父妹夫(妹夫)。侄女(侄女儿)、侄婿(侄女婿)。孙女(孙女儿)、孙婿(孙女婿)。<入赘子>姑表兄(哥哥)、姑表兄妇(嫂嫂)。姑表弟(弟弟)、姑表弟妇(弟妇)。甥男(外甥)、甥妇(外甥媳妇)。外孙男(外孙)、外孙妇(外孙媳妇)。
四服(七族):曾祖父(太爷/太公)、曾祖母(太太/太婆)。伯祖父(伯老爷)、伯祖母(伯奶奶)。叔祖父(叔老爷)、叔祖母(叔奶奶/婶奶奶)。从父伯父(伯伯)、从父伯母(伯姆)。从父叔父(叔叔)、从父叔母(婶婶)。再从父兄(哥哥)、再从父兄妇(嫂嫂)。再从父弟(弟弟)、再从父弟妇(弟妇)。从父侄男(侄子)、从父侄妇(侄媳妇)。侄孙男(侄孙子)、侄孙妇(侄孙媳妇)。曾孙男(曾孙子)、曾孙妇(曾孙媳妇)。<入赘>姑祖母(姑奶奶)、姑祖父(姑老爷)。从父姑母(姑姑)、从父姑父(姑夫)。再从父姊(姐姐)、再从父姊夫(姐夫)。再从父妹(妹妹)、再从父妹夫(妹夫)。从父侄女(侄女儿)、从父侄婿(侄女婿)。侄孙女(侄孙女儿)、侄孙婿(侄孙女婿)。曾孙女(曾孙女儿)、曾孙婿(曾孙女婿)。<入赘子>姑表伯父(伯伯)、姑表伯母(伯姆)。姑表叔父(叔叔)、姑表叔母(婶婶)。姑表叔表兄(哥哥)、姑表叔表兄妇(嫂嫂)。姑表叔表弟(弟弟)、姑表叔表弟妇(弟妇)。从父甥男(外甥)、从父甥妇(外甥媳妇)。侄外孙男(侄外孙)、侄外孙妇(侄外孙媳妇)。曾外孙男(曾外孙)、曾外孙妇(曾外孙媳妇)。
五服(九族):高祖父(祖太爷/祖太公)、高祖母(祖太太/祖太婆)。伯曾祖父(伯太爷)、伯曾祖母(伯太太)。叔曾祖父(叔太爷)、叔曾祖母(叔太太)。从父伯祖父(伯爷)、从父伯祖母(伯奶)。从父叔祖父(叔爷)、从父叔祖母(叔奶)。再从父伯父(伯伯)、再从父伯母(伯姆)。再从父叔父(叔叔)、再从父叔母(婶婶)。三从父兄(哥哥)、三从父兄妇(嫂嫂)。三从父弟(弟弟)、三从父弟妇(弟妇)。再从父侄男(侄子)、再从父侄妇(侄媳妇)。从父侄孙男(侄孙子)、从父侄孙妇(侄孙媳妇)。侄曾孙男(侄曾孙子)、侄曾孙妇(侄曾孙媳妇)。玄孙男(玄孙子)、玄孙妇(玄孙媳妇)。<入赘>姑曾祖母(姑太太)、姑曾祖父(姑太爷)。从父姑祖母(姑奶)、从父姑祖父(姑爷)。再从父姑母(姑姑)、再从父姑父(姑夫)。三从父姊(姐姐)、三从父姊夫(姐夫)。三从父妹(妹妹)、三从父妹夫(妹夫)。再从父侄女(侄女儿)、再从父侄婿(侄女婿)。从父侄孙女(侄孙女儿)、从父侄孙婿(侄孙女婿)。侄曾孙女(侄曾孙女儿)、侄曾孙婿(侄曾孙女婿)。玄孙女(玄孙女儿)、玄孙婿(玄孙女婿)。<入赘子>姑表伯祖父(伯爷)、姑表伯祖母(伯奶)。姑表叔祖父(叔爷)、姑表叔祖母(叔奶)。姑表叔表伯父(伯伯)、姑表叔表伯母(伯姆)。姑表叔表叔父(叔叔)、姑表叔表叔母(婶婶)。姑表叔表叔表兄(哥哥)、姑表叔表叔表兄妇(嫂嫂)。姑表叔表叔表弟(弟弟)、姑表叔表叔表弟妇(弟妇)。再从父甥男(外甥)、再从父甥妇(外甥媳妇)。从父侄外孙男(侄外孙)、从父侄外孙妇(侄外孙媳妇)。侄曾外孙男(侄曾外孙)、侄曾外孙妇(侄曾外孙媳妇)。玄外孙男(玄外孙)、玄外孙妇(玄外孙媳妇)。
我国古代皇帝会下令诛杀九族指的是哪九族?还有五服指的又是什么?
中国古代封建帝制时的皇帝为了彰显其权力及律例的威慑,会尽量的扩大当事人受刑罚所株连的范围。
九族
皇帝下令要诛杀的九族既包括纵向的九族,具体为: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也辐射横向的九族,具体为:自己、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再堂兄弟姐妹、三堂兄弟姐妹。这样的灭九族等于是把一个族门斩草除根杀了个干干净净,实为残酷。
五服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即由亲及疏五种丧礼服饰的总称,是中国传统礼制中为去世的亲属服丧的礼节,因血缘关系亲疏的不同,在丧礼过程中所穿的服饰也有别,如此一来,局外人根据丧服即能看出服丧人和逝者关系的亲疏。
常言道:“出五服”,现在的意思就是说没有血缘关系了。婚恋时容易扯上亲属关系的都要算“五服”,“五服”以内算是近亲,近亲结婚是被禁止的。
我国古代皇帝会下令诛杀九族指的是哪九族?还有五服指的又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统治之下,经常有“抄家”和“灭族”的事件发生,尤其是一些朝中大官,一旦犯了在错,就往往避免不了被皇帝下令落个“诛杀九族”的下场。
所谓“九族”,是指一个大家族的亲属关系。但关于“九族”,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如果再分得细点,就是: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二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
2、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
3、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那为什么要“诛杀九族”呢?
“诛杀九族”目的,就是在于“斩草除根”——以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例如,“少康中兴”就是“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的情况,就是国灰除之不尽的后果,再例如,吴国的大将伍子胥与“吴伐楚”,都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为了防止复仇,皇帝便施行了“诛杀九族”的刑法。
而且,关于“族诛”的酷法,是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始了的。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而且,株连最广的,便是明成祖杀方孝孺,其刑法竟然诛其“十族”。
不过,“诛杀九族”的刑法,到了明朝之后,基本就不怎么施使了。而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人,便是大奸臣——胡惟庸:
据说,在明朝洪武十三年的时候,权势倾天的大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一个甘泉,于是便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 这可是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但是,当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车马前,紧拉住马缰绳,死活不让朱元璋再往前走。问其原由,他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死不说话。朱元璋感到事情不妙,便立即返回了。之后,他便登上皇宫的城墙,往胡惟庸家里仔细观看,竟然发现,胡惟庸家的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并且刀枪林立。朱元璋看罢,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并“诛杀九族”。
所谓“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种“丧服”;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丧制度,也说明了血缘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因此,不同的“丧服”,则意味着没的亲属关系
因为我国向来以父宗为重,子女跟随父亲的姓氏,亲属的远近也根据父宗来划分,比如:
1、“斩衰”,是最重的丧服。这种衣服,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成,断口处外露不绞边,丧服上衣叫“衰”,因而称为“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丧期为三年。在古代有明确的规定:臣子为君王、男子及未嫁女为父亲、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丈夫都需要服斩衰。
2、“齐衰”,这种衣服,是用粗麻布制作,因为断口处绞边,所以称为“齐衰”。服丧期分为三年、一年、五月、三月四种,以三年为最重。古人规定:儿女为父母、儿媳为公婆需要服齐衰三年;丈夫为妻子、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都要服齐衰一年。
3、“大功”,这种衣服,用粗熟麻布制作,服丧期为九个月。规定:男子为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母及姐妹;已嫁女为伯父叔父及亲兄弟,都要服大功。
4、“小功”,这种衣服,用稍粗熟麻布做成,服丧期为五个月。规定:男子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姐妹;外孙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都要服小功。
5、“绍麻”,是最轻的丧服。这种衣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工也较细,现在民间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服丧期为三个月。规定: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都要服绍麻。
我国古代皇帝会下令诛杀九族指的是哪九族?还有五服指的又是什么?
九族一般指代的是以自己为坐标点往上数四代即高、曾、祖、考(父亲),然后再以自己为坐标点往下数四代即子、孙、曾、玄。诛九族一般诛的就是这九族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九族指代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起来为九族,若是以这种说法,诛九族就是这九族了。
五服一般讲的是在古中国的礼法之下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来划分的,亲疏不同,服丧的礼仪制度也不一样,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很看重这些是以觉得很遥远。现在很少提及了,说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出五服,意思是关系很疏远了,不用为之服丧,该干嘛干嘛。
我国古代皇帝会下令诛杀九族指的是哪九族?还有五服指的又是什么?
在历史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一个词“诛九族”,根据记载,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并不少,我们甚至还能听到像满门抄斩、连坐、流放三千里等与之相关的刑罚,那么诛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九族呢?
“诛九族”的习惯来自于春秋战国之后的秦国,当时“诛三族”为主,九族是延伸出来的,泛指受害人身边几乎所有亲戚。从上至下,它的范围非常广,是古代一种十分残忍的刑法制度,多用在谋反大罪上,准确概念的争议也很大。
诛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历史上的说法非常多,我这里取最得大家公认的一种,那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三大族,父族共有四类,一是受害人的姑姑和她的儿子,二类是其出嫁的姐妹和外甥,三类是出嫁的女儿和外孙一家,四是受害人自己的家庭;母族指的是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姨姨和她的儿子;妻族有两类,一个是岳父一家,一个是岳母一家。
诛九族是古代一种非常不人道的刑罚方式,在历史上还有一个诛十族的人,这个人就是明朝方孝儒。明成祖朱棣登基之时,威望非常高的方孝儒明确表示不合作,朱棣对他怀恨在心,命他起草诏书,他宁死不从,且辱骂皇帝,朱棣忍无可忍之后,以诛十族对他进行了严酷的刑法,一并诛杀下来共诛了873人,连他的学生也未能幸免,流放充军者更是达到了数千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连坐惨案。
亦文亦物出品,原创不易,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我国古代皇帝会下令诛杀九族指的是哪九族?还有五服指的又是什么?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在很多古装剧中,“株连九族”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名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诛九族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惩罚,不管是要诛杀当事人,还会牵连自己的家人。一般来说只有犯了谋逆大罪,才会被株连九族。
那么九族到底是指哪九族呢?诛九族源于秦国变法后的“夷三族”法,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恐怖刑罚。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祸及家人”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不孝不义的大罪,株连九族则是一种直接灭门的残酷刑罚。
株连九族其实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就有了类似的刑罚,在《尚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关记载,《周礼》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真正将此刑罚写入律法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从《史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夷三族写入律法是秦国变法之后出现的,具体是哪三族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父亲、母亲及妻子所在的族群,有的认为是父母、妻子和兄弟。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只要家族中有人犯了“夷三族法”,那么这个家族也算完了。
古代皇帝是一个高危职业,每时每刻都有人想要刺杀皇帝,尤其是秦始皇这种灭了六国的千古一帝,树敌就更多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荆轲行刺失败后,居然被灭了七族。灭族对犯罪者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就算自己不怕死,也不得不顾虑家人的安全。
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封建皇权的不断加强,夷三族已经不能震慑住一些乱党了,于是在三族的基础上又扩充出了“诛九族”、“株十族”等残酷刑罚。这就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株连九族”了。
九族到底包括哪些人,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三字经中说到的“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也就是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共九族。
第二种说法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自己本族,出嫁的姑母及儿子一族,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族,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族。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族,外祖母娘家一族,姨母及其儿子一族。妻族二是指岳父一族,岳母娘家一族。总共九族。
株连九族就是从血缘、社会关系上让罪人永世不得翻身,将罪人的家族、人脉统统削除,这就是所谓的斩草除根。值得注意的是“满门抄斩”和“诛九族”之间并不相同,满门抄斩杀的人比较少,杀的也是血缘至亲,远方的表亲可以幸免于难。但是诛九族,那就是将整个大家族连根拔起。比如明朝的丞相胡惟庸,被朱元璋血洗的时候,牵连诛杀人数超过三万人。
在家族关系中,九族的含义我们大家都能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但是有些人却不知道“五服”其实也是家族关系的一个名词。五服制度就是中国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规定而来血缘亲疏关系的不同,不同的亲朋好友去世了应该穿什么丧服。
所以说,五服既是一种血缘亲属关系,也是一种服丧规则。在丧礼中,亲属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孝意和哀悼,会在规定的亲疏等级中,通过穿着不同礼制的孝服来区分亲疏,称作“尊礼成服”。
五服又指五种孝服,服制按服丧期限和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最亲的斩衰服丧三年,用极粗的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第二亲的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和下边。其它的三个等级分别用粗熟布、稍粗熟布、稍细熟布为丧服。最后一等的丧服是最轻的,表示边缘亲属。
现在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叫“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见了”,还有一个说法是“亲只三代,族符万年”。前面一句俗语主要指围绕母系关系形成的亲戚,后面一句俗语的前半句跟第一句俗语差不多,后半句则是只父系绵延下来的宗族会传承万年。
五服也是指五代人,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从自己往上推五代,往下推五代就是自己的宗族的人,表明与自己血缘亲疏远近的一种标志。如果不是同一个高祖,那就算出了五服了,就不算直系亲属了,也就不用穿孝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