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两银子有多少购买力?

一两银子在每个朝代的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相当2065元人民币。宋朝的钱币制度混乱,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很发达,货币需求量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有770个为一贯。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到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至1848元。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大米二石,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按现在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明朝一两银子约是人民币660.8元。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每年世界银产量的70百分号 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了,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值200元人民币左右。通过以上可以得出的结论: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