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历来没有被军阀长期割据?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一旦天下由治入乱,有合到分,各地豪杰必然纷纷雄起,或逐鹿天下,或割据一方。

得中原者得天下。

因此,“居天下之中”的河南,自古就是逐鹿之地,而非割据之所。

因此,起家于河南的军阀,要么很快被淘汰出局,要么发展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霸主”,不再只是一个地方性割据势力了。

乱世中的河南

一、春秋时期:没有能完全割据河南的诸侯。

春秋之初,河南地区的诸侯原本是实力最雄厚、政治影响力最高的。

尤其是郑国,在春秋初期是“小霸”,强盛数代。

然而,随着兼并战争的正式展开,情况却完全变了。

东边的齐、南边的楚、北边的晋,西边的秦,都迅速壮大。他们的疆域,有的已经包含了今天数省之地!他们以其稳固基地,进则逐鹿中原,退则足以固守。(如晋文公在决心与楚争雄前,就认为胜则霸业可成,败则“表里山河,足以固守”。)

然而,河南地区,则长期诸侯林立,郑、宋、卫、曹、许、蔡、申等国,加上周天子自己,都不能独据河南,即便有诸侯能强盛一时,也不能大范围拓展疆域,他们最多只能控制河南一部分地区,而不能成为独据河南的势力。

相反,晋楚争霸、秦晋相抗、齐晋角逐,皆用兵于河南。河南地区的一众中小诸侯卷入漩涡,成为大国的附庸,“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日子过得很惨。

二、战国时期:朝秦暮楚之地。

战国时,大部分时间内,魏、韩、赵、楚、秦各占河南一部分。

然而,对河南地区起支配作用的,是统治中心不在河南的诸侯。

魏国最为典型。

当魏国的统治中心在山西安邑时,西攻秦,东破齐,南败楚,“天下莫强焉”。尽管也处四战之地,但基本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比如,魏文侯、武侯将重点放在攻秦时,齐、楚也曾攻魏,但魏国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对秦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再回头对付齐、楚。

然而,当魏国将统治中心迁入河南大梁后,就完全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了。

“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一旦魏国试图有所发展,其统治中心就会受到直接威胁,就会被竞争对手“攻其必救”,完全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合纵,则楚或齐主盟;连横,则韩魏依附于秦,统治中心在河南的诸侯只能“朝秦暮楚”。

无论秦齐楚赵,均不允许河南地区出现独霸河南的强国!

三、秦末。

秦末,天下再次分崩离析。

然而,唱主角的,是西楚与汉,河南地区成为楚汉逐鹿之地(双方主力长期对峙荥阳-成皋)。

无论是以复六国之名复辟的魏韩,还是后来项羽分封的诸侯,连国都立不稳!

四、西汉末年。

起义军推翻王莽统治后,天下再次分崩离析。

当时的河南地区,洛阳有绿林30万众,睢阳有刘永、新野有邓奉、方城有董诉。

然而,真正成气候的,还是“乱世务边”的刘秀、公孙述、隗嚣。

洛阳绿林号称30万,但是,在长安丢失后,洛阳地区的绿林众将人心离析,刘秀以军事进攻+政治诱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

而刘永、邓奉、董诉之流,则被刘秀的偏师就轻松解决!

五、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猛人曹操,倒是凭借惊人的能力,以兖州为基础,脱颖而出。

曹操能成功,关键有三。

1、早期袁绍的支持。

曹操以“割据政权”奋斗时,处境十分艰难。

打完黄巾打袁术,打完袁术征陶谦,几乎没有安稳之日。

在征陶谦时,陈宫、张邈引吕布入兖州,曹操差点连兖州都丢了!

这个过程中,盟友袁绍屡次派兵支援曹操。无论是战袁术,征陶谦,还是驱逐吕布,盟友袁绍都曾派兵支持曹操。

没有袁绍的支持,早期的曹操,可能已经淹没于无休止的征战中了。

2、曹操很快就成为“中央政府”的代表。

195年,曹操收复兖州,196年,曹操就抓住机遇,“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如此,尽管曹操的地盘,依然只有兖、豫,但他已在政治上占据优势地位,已不是所谓割据政权了,而已成为中央政府的代表了。

由此,他可以以汉天子的名义,或安抚关西众将,或联吕布攻袁术,有了更主动、灵活的外交手段,相当程度上摆脱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了。

3、曹操集团远远胜过群雄的能力。

这个就不赘述了。

总之,只有曹操这种能力最杰出的人物,才可能从“四战之地”杀出重围,脱颖而出。

六、隋末。

隋末战乱,河南又成为最热闹的地方。

当时,天下最强的军队有三支:隋炀帝带去江都的骁果禁军(后为宇文化及部);大隋留在洛阳的政府军主力(后为王世充军);瓦岗英雄!

当时最精锐的政府军与反政府军,都角逐于洛阳!

早年,曾经建议杨玄感抓紧时间入关中的李密,杀红了眼,待在洛阳附近不走了,大杀八方!

李密先是大败洛阳的政府军,压制王世充于洛阳城内。

随后,江都隋军杀隋炀帝,要西返,也来凑热闹。

李密又与宇文化及激战,损失惨重后取胜!

然而,连番惨烈死杀,瓦岗军已经元气大伤,最后,被喘过气来的王世充所破!

就在最强的军队损耗于洛阳时,太原李渊起兵,入关中,后出关扫荡,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李密、王世充,都是才能卓绝之人,其奸雄之略,未必次于曹操。

然而,在河南,他们就要面临一波又一波的反复厮杀,一轮又一轮的反复竞争!即便如此,依然很难真正在河南站稳脚跟!

如此,只要采取“乱世入边”策略的英雄能力同样突出,他们将很快在实力上取得足够优势,并迅速平定气喘吁吁的中原割据者。

想要长期割据河南?太难了!

七、唐末。

朱温,是曹操之后,又一个从四战之地崛起的势力。

朱温能够脱颖而出,既与其杰出的能力有关,也与唐末独特的形势有关。

唐末分崩离析前,主要精兵有三股:高骈统领的大唐中央军;李克用统领的沙陀军;黄巢起义军。

朱温,原本就是黄巢军的重要将领,统领黄巢部分精锐部队。

在镇压黄巢起义和奉诏讨伐秦宗权过程中,黄巢手下的精干,如霍存、葛从周、张归霸、张归厚等人也都归附了朱温。

黄巢起义过程中,大唐的中央军主力,已在高骈的统领下,背弃大唐,试图割据淮南,以求全取江淮财赋!

沙陀军,在李克用的率领下,以河东为根据地,陷入与唐天子纠缠不清的恩怨之中。唐天子时而要兴兵讨伐李克用,时而又要调李克用勤王···李克用东奔西走,忙得不亦乐乎又没有太多好处···

一句话:唐末时,政治中心在关中,财富中心在江淮,中原之地,当时已不是群雄唯一焦点···

所以,角逐中原开局时,尽管朱温的地盘不大,但他的军力是最为精锐的,而且,周边藩镇的军力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因此,朱温得以施展其纵横捭阖之才,阵战攻守之略,脱颖而出,以至顺利代唐,但同时,由于奈和不了精锐的沙陀骑兵和淮南精锐,他又无法统一北方,其功业与曹操无法相提并论。

缺乏长期割据的地理条件

如上所说,河南,长时间都是逐鹿之地,而非割据之所。即便是自河南崛起的势力,都会在短时间兼并山东,发展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权,而不只是割据河南的势力。

相比之下,无论是关中、巴蜀、河北、江东,甚至是湖南、两广,都曾发展出过长时间割据一地的势力。

就地理形势而论,河南地区一马平川,虽然有“洛阳八关”之类的要塞,但其险阻,与秦岭、长江、淮河、太行等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控制河南的势力,要么打别人,要么被别人打,无遮无拦!

强者居此,可控御天下,弱者居此,难居一方!

首当其冲,没有喘息之机

就地缘而论:四方势力,任何一个势力强大了,要往外发展,都要“抢中间”,“居天下之中”的河南都是其第一目标。

就文化而论:河南,是中原的中心!中央政府一般被称为中原王朝!有志于天下者,一旦后方稳固,也无不以河南为第一目标。

得中原者得天下,夺取河南,往往是大志之人发出统一号角的第一个目的地!

你想要这里搞割据?没门!

河南,强者居此,控御天下,弱者居此,无立足之地。

据河南,要么攻出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政府,要么···顺天应人,追随强者吧!

想在这里长期割据?找错地方了!

为什么河南历来没有被军阀长期割据?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偶尔闹脾气的黄河虽然给中下游沿岸不断带来麻烦,但也提供给中原地区人民以滋养生命的土地和水源,哺育我们先人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给他们优质的粮食、华美的冠裳、灿烂的文化、朴素的信仰。

而河南是古代中原的核心区域,从商到周,这里也确定了统治中心的地位,逐鹿中原,问鼎天下,是每一位王者的终极夙愿,在历史上,定都于中原、尤其是洛阳的朝代国祚累计近千年之久。

但洛阳也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地理位置太过开阔,无论是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是东南方向的敌情,一概无险可守,所以但凡定都在此的王朝,除非保持高压的对外扩张态势,想要收缩防守,就地理位置而言,远不如拥有潼关天险的长安和蜀道天堑的四川盆地。与少数民族或王朝内部的连年征战也使得中原地区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自魏晋开始,中原为代表的北方经济开始面临南方经济的挑战;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建成,气候条件更有优势的江南一带经济逐渐替代了中原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元之后,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力,南方的经济优势更加突出。反观中原地区,一直到明清时代、民国时期,再到抗战,都是传统交战区,在近代史上,黄河水患不断(更有人为的炸开花园口事件),百姓流离失所,自然也支撑不起巨量的军费粮饷,客观的说,河南已经从古代的富饶之地已经变成了典型的不发达地区。

穷就罢了,南北交界之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九战之地,也就是兵家必争所在,越穷,越打,越打,就越穷,掉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在近代史上,除了豫西南由于地处山区,出了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军阀”别廷芳外,更多是直奉皖旧军阀、蒋冯阎新军阀竞争逐鹿的舞台。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往往屁股还没坐热,形势就产生了急遽变化,又被新势力赶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成立,河南人民始才有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为什么河南历来没有被军阀长期割据?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军事史上有一个词,叫四战之地。范晔在《后汉书·荀彧传》中言: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颍川,是秦朝时候就设置的一个郡,在今天的河南中部。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四战之地”,四面比较平坦,所以无险可守,在战乱之时,就容易受攻击。

这样的地方,不适合作为割据之地,你刚宣布造反,还没来得及坐上皇位,四面八方的威胁就来了。

中国古代史上,有三个区域,特别适合作为割据之地:“三晋高凸”、“蜀道四塞”、“岭表远险”。

阎锡山

三晋就是说山西高原,地势高,高屋建瓴,近代的阎锡山,就是据此而成山西王。四川盆地是个好地方,但是就是比较闭塞,周边几个关口守住,是个称王的好地方,张献忠这个大西王,就是看中了这里。四川独特的地理形势,也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说法。岭表就是指岭南,这地方天高皇帝远的,出个啥事,皇上知道的时候,皇位都坐上几个月了。

而河南呢,天下之中,不管是定都西安的周秦汉唐,还是定都南京与北京,河南都是不远不近的地方,一旦出什么事情,朝廷很快就知道了。

再者河南没有什么险可守,虽然西边有点山地,但是别的方向都是一马平川,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

所以在宋代,为了挡住金兵南下,不惜决开黄河。近代的花园口,同样的悲剧又一次发生。

要知道水火无情,黄河决开,民为鱼虾,这可是祸国殃民之惨事,但是为了阻止敌军,竟然能做出这样舍车保帅的决定,充分说明了河南这个地方无险可凭。

这就是历史上,河南少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为什么河南历来没有被军阀长期割据?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无险可守,难守易攻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九州腹地”意为处于中原腹地,“十省通衢”意为交通四通八达。

河南省内基本都是平原地形,包括组成华北平原最重要部分的豫东平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战之地。

而且,河南省东面与山东、安徽接壤,西面与山西接壤,北面与河北、山西接壤,南面与湖北接壤,是名副其实的四通八达之地。

只要有军阀敢长期驻扎在这里,来自周围省份的军阀会长驱直入,将河南军阀围攻在老巢,腹背受敌,无人敢尝试。

第二,河南为众矢之的,都想争导致都争不到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周围四通八达,有防守困难的缺点,也有放眼全国的重要战略位置。

中国自古就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的说法,谁想得到天下,谁就得在河南这块儿走一圈,打服了敌人便称王称霸,打不服就回家喝茶。

所以,各路军阀,比如实力最强大的直系与皖系军阀,对这块兵家必争之地觊觎良久,但怕群雄必至,只能投鼠忌器。

这样一来,河南这块地方就空了出来,成为一个缓冲地带,也算让河南人民尽量远离战争之苦了(当然不可能)。

第三,河南饱受黄河泛滥影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与黄河纠缠不清,河南人民经常受黄河决口的灾难,比如有名的黄泛区。

有历史记载到两千多年里,黄河发生决口就有一千五百多次,重要改道二十六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河就发生过四次大规模决口。

最严重的的1938年那一次,是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试图阻止日军南下,但日军没阻止多久,淹死、饿死了八十九万老百姓。

黄河泛滥会造成黄泛区,荒沙弥漫,百里不见炊烟,怎么可能种得了粮食呢?

所以,若军阀长期占领河南,必须要忍受黄河泛滥而决口的影响,还得花大力气治理黄河、治理黄泛区,有点得不偿失了。

第四,河南地区太过贫穷,无法供养庞大军队

虽然河南沃土千里,良田无数,但一方面受黄河的影响,粮食歉收,比如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饥荒就发生在河南。

另外,以农业为主的河南,工业化进程缓慢,没有重工业,没有出海口,没有便利的条件,无法供养庞大的军队。

河南古称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腹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

中国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在没有强大的实力之前,没有人敢染指河南,因为等待他的不是一统天下,便是群起而攻之。

但是,尽管河南没有军阀长期割据,但河南百姓也没有逃脱战争的危害。因为这里早就成了军阀打斗的战场,可怜的百姓又该何去何从呢?

为什么河南历来没有被军阀长期割据?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这个题目是个伪命题,河南并非没有被军阀长期割据,北洋军阀中直系大将吴佩孚就曾长期驻军河南,虎踞中原,练兵整武。直皖战争和直奉大战期间,吴佩孚就驻扎在河南郑州、洛阳一带,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直系大将吴佩孚

1920年初,驻军湖南的吴佩孚为反对皖系段祺瑞,便以“清君侧”之名共计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随即率部北归,对段祺瑞进行威胁。1920年5月25日,吴佩孚部从湖南撤防北归,一路上高唱吴佩孚作词的《登蓬莱阁歌》,高调北返。

吴佩孚(左)和段祺瑞

6月上旬,吴佩孚部来到河南郑州驻扎下来,与皖系军阀的部队对峙。7月初,直皖两派开火,这就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直皖之战。在奉系张作霖帮助下,直系大败皖系,与张作霖一起控制了北京政府。

直系军阀首脑曹锟

直皖战争后,曹锟所代表的直系军阀控制了直隶、山东和河南几省,曹锟以直鲁豫巡阅使的名义驻节保定,吴佩孚以直鲁豫副使名义驻节洛阳,开始了在河南的统治时期。

随即,直系与奉系翻脸,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奉系被赶回关内。直系曹锟、吴佩孚独自控制了北京政府,为此立下汗马功劳的直系大将吴佩孚,在北洋军阀中的威望也达到顶峰,人称大帅,与曹锟齐名,成为直系的首脑人物。

晚年吴佩孚

此时的吴佩孚,手握十万重兵,雄踞洛阳,虎视天下。由于吴的直鲁豫巡阅副使公署和两湖巡阅使公署设在洛阳,所以这里也成了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各省代表常驻于此,各国驻华使节及北京政府总理、总长络绎中州道上,不断前来请命。1923年4月,吴佩孚50大寿,各路诸侯云集洛阳为其祝寿,康有为特地献上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这是吴佩孚的巅峰时期。

为什么河南历来没有被军阀长期割据?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军阀们表示:因为我们脑子没病!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河南可以成为军阀割据的首选。事实上军阀割据并不是对什么地方都照单全收,比如河南就不是。

这种局面一直到北洋军阀混战时都有体现,此时河南的周边省份几乎都有军阀,特别是山西,阎锡山经营山西几十年,将山西打造成自己的独立王国。

那么,为何河南如此不受军阀们青睐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位置太尴尬

地处天下之中是河南最大的特点,中原之名由此而来,但是这也成为河南最大的掣肘。

因为自从宋朝以后,政治中心就和经济重心相继离开了河南,呈现南北分立的局面。

一般而言,军阀要想成事,就一定要占据好点的地盘,为将来统一天下做准备。要么占据东北,可以随时占领北京,辐射蒙古;要么占据东南,可以获取雄厚财力,扩充势力。

此时的河南,两头不沾,向北和向南都非常遥远,这使得占据这里的军阀非常尴尬。

那既然不能成大事,像阎锡山这样固守总可以吧,毕竟河南离政治和经济中心都比较远。但是不要忘了,此时的河南在天下之中,周边都是虎视眈眈的军阀,不具备像西北军阀和西南军阀这样没有后院起火的情况。此时的河南就像战国时期的魏国一样,地处四战之地,根本就不可能独霸一方。

最要命的是,虽然河南西部有大面积的山区,但其主要人口和城市位于中东部的平原,这使得河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虽然交通便利,但从军阀割据的角度绝对是极端不利的,北宋都城开封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且,一直以来,河南尤其是洛阳都是关中平原的陪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关中平原的互动,河南是独木难支的!即使经济在发达,在安全性上也得不到保证。

所以,以河南为核心的军阀割据是难成大事的,河南只能作为周边军阀地盘的延伸。

2、环境太恶劣

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但是也正因为开发时间太早,所以环境条件难以同周边区域相比。

伴随河南环境恶化的,是黄土高原环境的破坏,这使得黄河的水土流失越来越远严重,河南因此成为黄河水患的重要影响地。

黄河自洛阳以东,河床逐渐高出地面数十米,形成了地上悬河,这是悬在河南人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军阀割据,难以进行大规模河道治理的时代,黄河绝对是时刻威胁两岸群众的重要灾害。

而开封城摞城奇观的出现,也说明了黄河对河南地区的重大影响。

要知道,军阀割据虽然经常打仗,但是也是需要相对稳定的社会和相对充足的社会生产能力,天天被黄河威胁是不可以的!

1938年为抵御日军的进攻锋芒,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大堤,人为导致黄河决口,致使超过8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而且,威胁河南的不仅仅是黄河,事实上因为河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特殊位置,且加上20世纪上半叶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动,使得河南也成为我国水旱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1942年7月到1943年春的河南大饥荒,就是军阀混战、战乱不止时期的一次巨大灾难。此次灾难死亡超过150万人,超过300万人口逃亡到其他省份。

3、战略价值小

从古至今,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战略要地。

比如占据北京就可以俯瞰华北平原,威慑东北和蒙古高原,也可直通西北。

类似于北京这样的战略要地,我国还有很多,比如说徐州、武汉等。

但是河南地区,由于其地形开阔,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因此战略价值较低。洛阳虽然易守难攻,但是没有关中平原配合的洛阳孤掌难鸣。

这就导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想要统一天下,占据河南并不能改变天下大势,但是将河南周边的区域陆续拿下,河南也就成了囊中之物。

列强作为北洋军阀的幕后金主,自然对河南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占据河南不如花精力搞定河南的周边地区。

所以以河南为中心发展割据势力,绝对是下下之选。军阀们可能读书少,但绝对不好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