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尚有余力的俄国为何要停战?

日俄战争中,俄国虽然连遭失利,但如果坚持打下去,形势仍对俄国有利。

然而,俄国却选择了停战。

这是为什么呢?

打下去,形势对俄国仍然有利

自日俄战争爆发以来,俄国连遭败绩。

陆战,俄军在辽阳会战、沙河会战、奉天会战,连战连败。

海战,俄太平洋舰队先败旅顺,从波罗的海舰队抽出的精锐又在对马海战中遭到全败!

然而,到1905年5月时,俄国仍有一直打下去的能力。

俄陆军尽管连遭败绩,但主力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且能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获得欧洲赶来的增援。

当时,在四平街前线,俄军638000,日本50万,而在海参崴、伯力、哈尔滨,也驻扎了15万俄军,就兵力而言,俄军依然占据显著优势。

就地域而言,俄军仍有无可比拟的纵深可与敌周旋,即使四平丢了,还可在公主岭、长春打,即使公主岭、长春丢了,还可退往满洲里、伯力、海参崴,再不济···还有西伯利亚!

不夸张地说,如果俄国人想耗,可以和日军奉陪到天荒地老!

而连战连胜的日本,反而快要支撑不下去了。

日军虽强,但日本毕竟是一个新兴的小国,为了进行这场战争,已经背负了11.25亿日本的债务,已经到了国力能承受的极限。

同时,随着战线的推移,日本的补给线也越来越长,后方的压力越来越大!

单纯以国力论,俄国还耗得起,而日本,已经耗不起了。

然而,即便如此,对俄国来说,尽快结束战争仍是最优的选择。

俄国国内局势,要求尽快结束战争

从财政上看,日本比俄国困难一点点。

然而,从国内局势来看,沙皇的形势却十分危险。

1900年-1903年,俄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生产锐减,工人失业,收入下降,劳动条件恶化,国内矛盾已深。

而日本谍报人员也煽风点火,支持俄国国内反对势力,使俄国国内形势十分严峻。

1905年1月,俄国国内爆发了“流血星期日”事件,十万工人带着妻小,走上街头,要求沙皇召开制宪会议,赋予人民权利。

这次事件被镇压后,各地的抗议活动却越演越烈,整个俄国社会出现了发生全国革命的迹象。

这种情况下,沙皇要征发民力进行战争,显然是很困难的。

与此同时,由于俄国连续失败和政局不稳,欧美财团也不愿再支持这笔风险过大的投资,不愿贷款给俄国了。

如此,俄国既无法通过借债,也难以通过加重民众负担来继续维持战争了!

日俄战争,争夺的毕竟只是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利益,而现在沙皇面临的,是统治覆灭的危机!

沙皇有能力再打下去,但再打下去却显然不明智!

相比之下,明治天皇面临的主要压力却是:国内民众过于好战!他们都积极支持对俄作战,认为击败俄国,并像当年甲午战争一样,从对手那里获得巨额赔款是“获得回报”的唯一途径。

战争初起时,沙皇的决心是“以一次小胜来稳定国内人心”,然而,此时,要获得“一场小胜”,已是奢望了。

已无胜算

如果俄国人想耗下去,他们确实可以一直耗下去,日本也绝不可能像甲午战争一样,以“直隶决战”,动摇大清统治国本为威胁。

然而,俄国人要在战场上取胜,已没有机会了。

由于海战惨败,俄国已经失去了制海权。

而陆战连续惨败,又使俄国陆军士气低落,虽能维持防线,但也无力发起大规模反击。

胜利,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如果日军的目标是莫斯科,是要征服俄罗斯,那么,沙皇或许反而能团结人心,继续作战,然而,如今的战争发生在对大多数俄国人来说遥远得有些陌生的远东,那么,尽快结束这场已经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已是沙皇唯一现实的选择的。

当然,沙皇毕竟不是慈禧太后,要结束战争,还需要一个条件:体面的和平。

还算体面的和平

尽管日军在不断取胜,但最先提出停战谈判的,却是日本人。

日本人找到美国总统,希望美国出面调停。

谈判开始后,日本代表提出:俄国赔款17亿日元,割让若干土地。

俄国谈判代表非常强硬:要钱没有,要地的话,萨哈林岛(库页岛,当时已被日军占领)可以给天皇做安慰,条件就这么个条件,不服就接着打!

听起口气来,好像俄国是战胜者一样···

当初敲诈李鸿章一敲一个准的日本谈判代表,遇到硬茬也只好见好就收了。

对沙俄来说,战场上打得稀里糊涂,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战争,算是“及时止损”了。

今天,我们不想再对此事做总结陈词了。

两个国家在我们的国土上争夺利益,作为一个中国人,除耻辱外,再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尚有余力的俄国为何要停战?

日俄战争是双方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满洲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日本和俄国之所以会结仇,主要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胁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该条约有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激怒了俄国,于是有了俄伙同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清政府追加了赔偿3000万两白银。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下了《辛丑条约》,其它国家撤出了北京,而在东北的俄国却赖着不走,还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府”,又占奉天,想独占整个东北,这同日,英,美在华利益发生了冲突。英美又不想和俄国直接发生冲突,就扶持,怂恿日本去打俄国。

1904年2月8日,日本主动向俄国不宣而战,英美出钱出武器全力支持,虽然日本国力不如俄国,但在远东有优势,俄国被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由于俄国在远东处于守势,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从欧洲调来海军,英国又封锁海峡,只能饶行非洲,当时西伯利亚铁路尝未修通,无法从欧洲调集军队和物资,国内矛盾也非常尖锐,再说战前俄国欠下30亿金卢布的外债,每年利息就不堪重负,一旦引发财政危机,很可能引发国家动乱,所以不愿打下去了。

反观日本,虽然战争消耗很大,可有英美撑腰,大部分的钱是从美国借的,如果失败,美国的钱就要打水漂了,美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日本的底气稍微大一点。

战争后期双方都已精疲力尽,谁也不愿打下去了,在美国的调解下开始谈判,俄国人的态度非常强硬,根本不承认失败,最后双方都做了让步,日本放弃了战争赔款,俄国放弃了朝鲜势力范围和满洲利益。

其实俄国要继续打下去日本非败不可,后期俄国己强行开通了西伯利亚铁路,兵员和物资都有了保障,主要是不愿同日本玩命,就是打败日本也得不到多少好处,俄国的战略重点毕竞在西部,当时国内问题已影响到了沙皇的统治,所以最后在美国的调解下只要不过于难堪也乐见其成。

欢迎大家留言,共同讨论。

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尚有余力的俄国为何要停战?

首先,不是尚有余力的俄国要停战,是日俄双方要停战!!

日俄战争俄国是失败方,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几乎被全歼,俄陆军也是旅顺,得利寺,辽阳被日军多次击败,击溃,退守到长春以北,这时亲日的美英开始调停,由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出面,1905年9月,日俄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条约内容就是把中东铁路日本战争中控制的部分,从旅顺到长春(南满铁路)经营权归日本,大连,旅顺归日本,库页岛划线,南部归日本!但日本原本希望获取的战争赔款一分都没有,仗俄国打败了,吐出去又是本来就不是俄国的领土(中国的)和南满铁路权益,朴条约对战败的俄国一方相对有利,签完条约,日本国内反倒不满意,一度爆发了抗议—日比谷事件,认为老罗斯福偏坦俄,连美领馆都烧了,但俄就是一分战争赔款也不肯出,不同意就再干…日本虽然是胜了,付出了代价也很大,几十万军人的伤亡,巨大的战争开销财政压力,再加上是自己的盟友美英的调停,尽管不尽满意,也无力再战!!就认可了《朴茨茅斯条约》,签字了!俄国败了也不赔款,当然更愿意接受条约,也签字了!老罗斯福还因调停日俄双方成功获得了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

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尚有余力的俄国为何要停战?

1904年,日本与沙俄为了瓜分我国东北和朝鲜的势力范围,双方谈判破裂剑拔弩张,日本不宣而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为了争夺殖民地进行的非正义战争,陆战在我国东北南部进行,海战主要集中在对马海峡。当帝国主义在我国领土上厮杀时,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竟然宣告“中立”,使中国锦绣山河任人蹂躏,1905年,沙俄海陆两军都遭到惨败,这时沙俄爆发革命,日本也要得民穷财尽,无力再战,最后在美国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俄战争结束,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图为日俄战争中沙俄东西伯利亚军团。

先说一下陆战,日俄战争陆地上最后一次是奉天会战,持续19天,最后俄军战败。双方的兵力和装备是差不多的,俄军30万,日军27万,但俄军因为连吃败仗,士气十分低落,在沙俄国内,列宁领导的革命活动,处处揭露战争的罪恶,使得战场上的士兵意志消沉,日本国内虽然因战争已发生严重金融危机,但不断胜利使士气越来越高,结果是日军孤注一掷,对奉天俄军形成包围,俄军放弃奉天城撤往北部,日本陆军因消耗也无力北上,陆战结束。

图为日俄战争中日军在旅顺登陆。

再说一下海战。日俄战争时的沙俄在远东地区舰队是分散的,在海参崴、仁川、旅顺、大连都有舰只,但缺乏统一指挥,又比较轻敌,没想过互相配合争夺制海权的问题;而日本海军在战略上是非常懂制海权的,不但陆海相互合作,各舰队密切配合,采用偷袭的战术瓦解沙俄太平洋分舰队,黄海一战,制海权已牢牢控制在日本人手里,沙俄舰队全躲在港口里无法出来,最后被全歼;而赶来增援的波罗地海舰队,远赴作战,燃料不足,完全是羊入虎口,很快就溃不成军,最被全军覆灭。

1905年9月,在美国朴次茅斯海军基地,日俄双方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

虽然沙俄陆战海战均被打败,但并未彻底失败,海参崴舰队和各地舰队都在集结,陆军后力量远比日本雄厚,而日本以“国运相赌”损失已达最大限度,每天战费100万,日本政府已负债17亿,无力维持,两国都不想打了,都做好了停战的准备。先是日本通过美国向沙俄转达谈判意图后,沙皇死鸭子嘴硬,不同意和谈,但此时国内反战运动高涨,已经引起沙俄资产阶级强烈不满,威胁到沙皇的政权,对于沙俄来说,不打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是不会使大力气的,最后由美国和英国正式斡旋下,日俄代表会晤讨论缔结停战和约,不久签订《朴次茅斯和约》。

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尚有余力的俄国为何要停战?

因为就算俄国再战下去赢了日本,其实对其本身也没有意义,再者当时的俄国后院起火,也根本就没什么心思再与日本将战事继续下去,停战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尽早扼住俄国,日本挑起日俄战争

原本日本与俄国之间也没什么冲突,然而随着近代俄国拓张到日本海沿岸,以及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远东的迅速崛起,这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纷争就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东北与朝鲜半岛地区,一直是日本与俄国相争的利益焦点所在。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东北与半岛地区,是日本向大陆拓张的必然之路,而对于向来匮乏优良出海口的俄国而言,这两个地方也是势在必得,本来在当地占据优势的乃是俄国,日本影响力相对比较薄弱,为了争取更多利益,日本必须将矛头对准俄国。

晚清时期,俄国先后占据外东北的大片地区,不断染指东北之地,这引起了日本的警惕,不过由于俄国的领地太过广阔,加上其本身的主体力量大多集中在欧洲,为了赶在俄国在东北坐稳之前扭转形势,日本最终发起了日俄战争,想要将俄国赶出去。

实力相差悬殊,但俄国依旧被日本胖揍

战争之前,俄国与当年的清廷都是一样的态度,认为日本是个蕞尔小邦,根本就不值得动什么大力气去对付,倘若俄国认真对待,实在会丢失颜面。

事实上,俄国会这么想也有一定道理,当时的俄国人口1.4亿,日本人口4400万,俄国常备陆军105万,预备役375万,海军舰艇200多艘,日本陆军37.5万,战时全部可动员的兵力也仅200多万,海军舰艇80多艘,似乎俄方优势很明显。

然而,俄国 九成的兵力都部署在欧洲地区,远东的正规军非常有限,而且俄国的海军舰艇虽然数量多,但大多都超龄服役,相当老旧,相比之下,日本的舰艇多是英国制造,性能优良规格统一,作战性能远胜于俄国。

而且最要命的是,俄国的领地实在太辽阔,所以战线拉得非常长,原本的优势却变成了巨大的劣势,战事开始后没多久,俄国就被日本打得丢盔弃甲,最终无奈停战。

其实俄国硬挨,也还能胜日本

尽管当年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但实际上,若是俄国那时与日本硬杠,结果也未必真的会输,大几率可能是会赢。

一场日俄战争,俄国受损巨大的同时,日本付出的代价也并不小,这场战争几乎耗尽了当时的日本国库,赢得战争之后的日本其实虚弱不堪,所以日本也非常害怕俄国与日本将战争继续下去,而这也是后来日本提出赔款之类的要求,却被俄国聚居,日本不敢吭声的原因。

当然,俄国自己心里也清楚日本的真实情况,也知道倘若自己奋力一击,日本受不住,最后胜利的依旧是自己,可这样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权衡之下,其实并不划算。

日俄战争,并非仅是日俄两国的事情

表面上,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之间的战争,可实际上,当时的列强各国纷纷已经明确站队,因日俄战争的立场而分成了两队。

首先是日本方面,原本支持挑动日本进攻的就是大英帝国,英国一直害怕不断南下的俄国最终会与自己争夺长江流域的利益,所以不断支持日本,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等本来想走苏伊士运河等前往远东,也被英国背地使绊子。

除了英国,美国也是日本的支持者,而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美国原本主张“门户开放”,想要进入东北,但几次三番都因为俄国的阻挠而失败,所以美国也支持日本。

而俄国方面略微神奇,因为支持俄国的是德国与法国这对冤家。法国支持俄国的原因,是希望巩固俄法同盟,共同对付德国,而德国支持俄国,是想让俄国分散大量精力到远东地区,这样可以使得自己在欧洲的环境变得宽松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俄国停战算弃车保帅

长久以来,俄国在欧洲的处境都非常尴尬,东方人将其视作西方人,西方人将其视作东方人,甚至在19世纪末,俄国依旧被称作“白色蒙古”,无论是英国、法国与德国,都对俄国相当警惕,它们并不希望俄国在欧洲做大。

日俄战争时期,若俄国与日本磕到底的话,最终赢得胜利的机会确实非常大,但赢得之后俄国可能会迎来更早的后果。

本来在战前,俄国就为了筹措战事欠下了巨额的外债,仅是每年的利息就让俄国吃不消,若是战事继续,那么俄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可能会崩掉,而俄倘若想要赢,即便是赢了也要元气大伤不复从前,这对于本身就在欧洲举步维艰的俄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可能赢了日本,却使得其他外敌找到对自己下手的好机会。

如此看来,日本对俄造成的危险其实还没那么大。

顾此失彼,认输停战是最好的选择

的确,日俄战争后期,随着俄国从欧洲通往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的开通,俄国其实已经开始扭转局面,开始反攻,其实还是大有希望打赢的,但即便是打赢日本,俄国其实也无法得到太多补偿,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日本的背后是强大的英国与蒸蒸日上的美国,然而支持俄国的德国和法国,他们的支持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现实中的支持非常有限,若是战事继续,英国美国不可能坐视不管,看着自己投资在日本的钱打水漂,可德国法国就不一定了。

而且,当时的俄国内部,原本就对这场战争争论颇多,战争后期,俄国境内风起云涌,各种事端不断发生,俄国已经没什么精力去管远东的事情了。权衡再三,虽然停战后俄国失去了不少地盘与利益,但其实也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尚有余力的俄国为何要停战?

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各个列强都在加紧地侵吞蚕食中国。但是,真正对中国侵略得最卖力,得到好处最多的,只有日本和俄国。毕竟别的列强隔得很远,就算把中国给打下来了,他也拿不走,守不住。而日本与俄国都与中国相邻,只要把中国打下来了,就可以划入他的地盘。

既然日本和俄国都有这个想法,发动日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

(日军的营地)

1904年到1905年在中国东三省与朝鲜发动的这场战争,最终以俄国的失败和日本的惨胜结束。

虽说两国打得势均力敌,但是,这场战争对两国接下来的走势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本在战后的信心爆棚,让他产生了“我是亚洲之主”的狂妄想法,走上了占领中国,占领东亚的称霸之路。

而俄国则每况愈下,沙俄的统治力越来越弱,最后被革命者推翻,俄国改朝换代,成为了苏联。

严格地说,日俄战争最后阶段,俄国在当时其实还有足够的力量与日本较量,为何俄国最后选择放弃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战前准备不充分,战争打得捉襟见肘。

俄国人口基数虽大,达到了1.41亿人,兵力也达到375万。但是,大部分都囤积在西部。虽说,当时俄国与西部各国已经处在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下,但是,这些兵力都还没有运送到东部,(其实也是不敢运送到东部),东部的兵力只有9.8万人。而日本人口基数小,但是用到中国战场上的兵力却不少,直接投入战争的达到20万。另外,两国杀伤力强大的武器,日本也是明显多余俄国。

(俄军在作战)

二、俄国的军事补充明显不如日本,后勤跟不上。

俄国的地盘大,战线拉得太长,而且当时通往远东的铁路线还没有修建完善。俄国本来是希望各种准备工作都做充分了,再和日本人打的。但是日本人不给俄国时间,不宣而战。因此在战争中,俄国的后勤保障一直跟不上,打不下去了。

三、俄国国内的意见不统一,反对战争的意见占据主导。

俄国国内都认识到,占领中国的东北及朝鲜,对于其远东发展战略,十分重要。但是在攻打的时间节点上,一开始就分成两派。一派以财政大臣维特,还有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为代表。他们认为目前俄国困难重重,不适合仓促发动战争,希望做好准备再打。另一派以御前大臣别佐勃拉佐夫、内务大臣普列维,还有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为代表,极力主张开战。沙皇的态度比较中庸,不过还是偏向支持激进派。同时,俄国国内还有不少革命者,都在呼吁停止不义战争。

随着战争的推进,日俄战争已经打进了泥潭之中,俄国累得气喘吁吁,因此保守派的势力占据上风,沙皇不得不考虑停战的问题。

(俄国内乱)

四、俄国希望通过发动战争,统一国内思想,压制革命者的反抗,结果适得其反。

由于俄国四处争霸,俄国内部统治的腐朽,造成了俄国国内人心不稳。众多的革命者,参与到寻求救国救民,推翻沙俄统治的行列中去,搞得俄国国内人心惶惶。

俄国希望宣传日本对俄国的威胁,主张热血青年应该保家卫国,流血牺牲,希望用“爱国主义”来聚集民心。

但是,由于战争的推进。这种目的不但没有实现,而且适得其反,让更多的青年看到了沙俄的腐朽,让更多的青年参与到推翻沙俄的行动中。所以,沙俄最终不得不宣布停战。

(参考资料:《日俄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