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丁奉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没有比当曹军将领更惨的事情了。
好端端的得以善终,老罗非要把人家搬出来挨一箭。想正常死亡?没门!
五子良将,不论是否得以善终,都要被老罗安排成死于非命。
没有比作东吴将领更幸运的事情了。
老罗总会安排几个名将,硬塞给东吴将领,给他们刷一刷功绩。
正史中的丁奉没有杀张辽,然而,他确实是被低估的猛人。
必须死于非命的五子良将们”五子良将“中,张郃是在木门被射死的,于禁是因投降被曹丕羞辱郁闷死的。除此之外,乐进、徐晃、张辽都是自然死亡的。
然而,老罗不允许他们“好死”,统一给他们安排了“挨一箭”。
乐进,本是五个子良将中第一个病死的。
不行,必须安排一箭。
当时,乐进正和凌统在阵前单挑,杀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曹操不改阴险本色,让曹休射冷箭,曹休一箭射中凌统的战马,凌统翻身落马。乐进前去刺时被甘宁一箭正中面门。
战后,曹操让乐进到帐中调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大约是在演义中戏份不多,老罗忘记“正式宣布”乐进死亡,但自此之后,乐进就“退出演义舞台”了。
徐晃也是正常死亡的。
老罗把他拉出来,给孟达”刷功勋“。
讨伐孟达时,徐晃为前部,大呼:“反贼孟达,早早受降”!
孟达人狠话不多,一箭射去,正中徐晃头颅。
回到寨中,徐晃“当夜身死”。
打了一辈子仗,还是死于话多···
张辽也是如此。
曹丕伐吴,耀武扬威,牛逼哄哄。
结果,被徐盛所作的假人吓得屁滚尿流,险些被丁奉所擒。
张辽前去救主,结果被丁奉一箭射中腰。
回到许昌后,张辽箭疮迸裂而亡。
此外,其他一些曹军将领,也都被”安排“战死了。
比如,与张郃齐名的河北名将高览。
哥们投曹后,就不见诸正史了。
不明不白可不就浪费了?拉出来,让常山赵子龙一枪捅了。
或许,在老罗看来,曹军将领,为曹贼效力,必须死于非命!
”收大礼“的东吴将领东吴将领,也有不少被拉出来“挨一箭”的。
比如,太史慈被张辽弄死,甘宁被沙摩柯弄死···
不过 ,相比之下,他们收到的“大礼”更多。、
前面提到的,乐进就让甘宁刷了功勋,张辽就让丁奉刷了功勋。
当然,最“幸运”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马忠。
马忠,正史不显名,演义中也只是潘璋部将。
然而,这哥们,在演义中一个人弄死了“五虎上将”中的两个人。
关公翻身落马,就是被马忠所擒。
此后,黄忠老将军高喊为关公报仇,结果中伏,又是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当晚“箭疮痛裂”而死。
演义的故事天马行空,纷纷扰扰,不去聊他了。
正史中,张辽、丁奉是怎么死的呢?
张辽之死:老兵不死,只是渐凋零“威震逍遥津”以后,张辽渐渐“凋零”。
关羽围攻襄樊,威震华夏时,曹操急调张辽去救,但张辽还没有赶到,他的好战友徐晃就击败了关羽。
张辽赶到,受到曹操的亲切接见后回军屯驻了。
回屯之后,张辽就染病了。
曹丕伐吴,张辽带兵随征,并击败了吕范。
此后,张辽的身体一直没有恢复。
不过,老将军的威名依然震慑着江东。
孙权仍然紧张地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小心一点!
而曹丕,也通过不断给予张辽及其母亲尊荣,来激励军队。
此时的张辽,对外,是震慑性武器,对内,是被反复宣传的先进典型。
老将虽病,依然发挥着自己的余热,渐渐凋零···
张辽病死后,曹丕为了流涕,让其子嗣爵,继续追忆、表彰这位虎将。
人会死,但荣耀,不会消逝。
丁奉之死:猛人的悲剧张辽去世了,丁奉的职业生涯仍在上升期。
丁奉,“少以骁勇为小将”,出道很早,“战斗常冠军”,靠英勇奋战而逐渐爬了上来,
然而,直到孙权去世时,丁奉仍然没有建立特殊功勋,只是一个偏将军。
直到东吴老将陆续凋零后,丁奉才开始了开挂的职业生涯。
魏军大举进攻东兴时,老将丁奉认为东吴大军速度太慢,等到魏军占据地利就晚了!
于是,丁奉只带3000勇士,解铠著胄,持短兵,前去攻击。
魏军见丁奉兵少器短,哈哈大笑,不以为备。
结果,丁奉猛烈冲击,大破敌军。
后来,魏国爆发淮南三叛,文钦来降。
丁奉去迎接文钦时,遇到魏军追兵。
丁奉跨马持矛,突入敌阵,“斩首数百”,以个人勇武再创奇迹。
靠着勇武,丁奉由一员小将,成长为吴国的柱石,开始承担起更重大的任务。
孙休即位后,丁奉参与谋划,“目左右斩之(孙綝)”,替东吴除掉了权臣。
事成,丁奉成了东吴的大将军!
后来,魏灭蜀之战时,丁奉奉命救蜀,但刘禅投降得太麻溜,也就无功而返了。
此后,丁奉又玩起了离间计,使司马家与名将石苞之间生猜忌,险些把石苞害死了。
然而,功高位重的老蒋军,到底是要引起众人忌妒、皇帝猜忌的。
在一次进攻行动中,因当地百姓得到消息提前散去,丁奉无功而返。
其实,这样的无功而返,并不算什么败仗。
然而,孙皓借故斩杀了丁奉的导军,冷落丁奉。
三年后,丁奉去世了。
其实,晚年的丁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已经引起了忌妒,“或有毁之者”,有人开始说丁奉坏话。孙皓因其功高,将他的家族迁徙到了临川。
丁老将军得以善终了,然而,他的晚年,是在猜忌、诋毁中渡过的。
这,或许正是猛人的悲剧吧。
演义的世界中,生死搏杀、奇谋妙策,是其永远的主题。
因此,将军死于战场,是其必然的宿命。
张辽,因此被“安排”给了丁奉,让丁奉“刷了功勋”。
然而,真实的世界,却要复杂许多。
将军阵前冲杀是建功立业,以其威名震慑对手也是建功立业,以其先进事迹激励年轻人也建功立业。
张辽没有战死沙场,但他以威名震慑对手,以战功激励将士,发挥余热,直到去世。
老兵不死,只是渐凋零。
丁奉没有斩杀张辽,但是,丁奉以其勇猛为东吴斩将夺旗,以其忠诚为东吴剪除权臣,其功业不比演义中的射杀张辽小!
功高位重,自己骄傲,别人忌妒,领导猜忌,丁奉最终虽得以善终,但“走”得并不圆满。
现实的世界,没有演义那么离奇,那么永远热血沸腾、峰回路转,但是,却比演义更全面、立体。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丁奉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正史中的张辽是病死的;张辽被丁奉用箭射伤后在许昌逝世,是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丁奉一战斩杀张辽是不存在的。
在曹丕称帝之后,张辽继续守卫着合肥这个曾经让他名扬天下的地方,曹丕封为晋阳侯,对于张辽的赏赐都是多于其他将领的,因为张辽可以算是一个封疆大吏。曹丕对张辽也是非常的尊敬和爱戴,经常询问他打败孙权的战斗细节。孙权非常的害怕张辽,张辽生病的时候孙权都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张辽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曹丕都为张辽留下了眼泪,封张辽的谥号为刚侯,用一个“刚”字概括了张辽的一生,也算是实至名归。
后来曹丕对张辽的评价是:合肥大战,张辽和李典用八百步兵,击败了孙权的十万军队,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战例,让东吴至今还没有士气,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
张辽是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在曹魏集团当中唯一一个受到后人读者尊敬和爱戴的一个魏国将领,因为张辽不仅和蜀汉的关羽是意气相投,而且是曹操身边的一个得意的将领,位居曹操的五子良将,在曹操帐下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要说到张辽最有名气的一场战斗就是威震逍遥津,张辽带领着李典和乐进在逍遥津这个地方设下埋伏,孙权大军过了小师桥之后,便把小师桥拆掉断了孙权的退路,要不是东吴诸将死保孙权,碧眼儿就领盒饭走人了,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张辽在三国纷中的人气很高,笔者也算是张辽的一个小小粉丝吧。
丁奉作为吴国的大将,有记载的是四朝元老了,最早出现在周瑜帐下,赤壁之战时期经常和徐盛一起被周瑜分配作战任务。服侍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的东吴皇帝,孙策在世的时候丁奉是否已经在东吴为将也没有确切的记载。演义中的丁奉在三国的前期和中期都没有很大的名气,只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出现过几次,还是周瑜手下的一个牙将。
三国后期丁奉逐渐有了名气是因为他做了很了不起的三件事情:
第一次是一箭射中张辽。刘备永安托孤之后,诸葛亮继续奉行的联吴抗曹政策,派遣邓芝到东吴联盟,两家联盟之后,曹丕就率先攻击东吴。徐盛就带着丁奉一起抵抗曹丕大军,曹丕战败之后张辽来护驾,被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被赶到的徐晃救下,后来张辽因为箭伤在许都逝世。演义中张辽是因为丁奉射出的一支箭而死的,张辽威震华夏,丁奉也就算是跟着张辽这个三国明星也是出了名了。
第二次是丁奉雪中奋短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孙权病死后孙亮继位,司马师在得知孙权死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起兵攻打东吴,派他弟弟司马昭为大都督,统领三路兵马,丁奉当时是带领的三千水兵去和魏军决战。当时的魏军将领胡尊根本看不起丁奉的三千水军,却不知道丁奉不安套路出牌,水军上岸去打步兵,给胡尊来了一个措手不及,魏军大败。司马昭得知胡尊兵败之后,带领其余两路分别都退兵了。
第三次是丁奉计除孙綝,当时的孙綝在吴国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吴国的兵权,对于当时十七岁的皇帝孙亮处处压制,孙亮这个皇帝在很多事情上也是不能自作主张。孙亮走了和献帝一样的道路,安排国舅全纪设计除掉孙綝,不想计谋泄露,孙綝废了孙亮,后立孙休为吴国皇帝。孙休继位之后,孙綝还是一样的欺负孙休,孙休就找来了丁奉如何除掉孙綝。丁奉让孙休请孙綝吃饭,在宴席上杀了孙綝,看来在古代去吃饭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后来的结果就是孙綝过于自负,和当年的何进一样认为没人敢杀他,结果是赴宴被杀,三族被灭。
所以无论从正史还是演义的角度看,丁奉一战斩杀张辽是不存在的,正史当中并未记载张辽和丁奉交过手,虽然年轻时的张辽是个武将,但是后来做了一个封疆大吏一样的人物,不会亲自上战场吧。就哪怕从演义的角度看,张辽也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伤及了内脏,不治身亡,未有张辽和丁奉大战的场景。正史中的张辽因病而死,也算是守住了他一世的英名,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
那么丁奉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呢?丁奉终其一生为了吴国和北方政权从曹魏时交战到了西晋初期,见证了三国的兴衰。作为三国晚期的东吴重臣,丁奉带领着东吴军队多次和西晋的司马氏交战,互有胜负,为了东吴算是兢兢业业。只是在丁奉病逝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得到他的福萌,反而是下场很悲惨。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於临川。这段话的意思是,丁奉在世的时候很高贵,而且是战功累累,慢慢的骄傲起来了,就有人开始诋毁丁奉了。当时的孙皓追究丁奉之前在军事上的失误(吴军北伐时丁奉与万彧商议撤兵的计划泄露了),但是那个时候丁奉已经过世了,孙皓还是用丁奉出兵阳谷没有功劳的名义,杀害了丁奉的儿子,丁奉的全家也被迁徙到了一个叫临川的地方,等于说就是被流放了。
对于丁奉的最终结局,笔者看来是比较可悲的,为东吴征战一生,服侍四代皇帝,最终虽然得了善终,但是却把灾祸留给了子孙。相比于继承了张辽爵位的儿子和孙子,丁奉的结局着实是有点凄凉。就像毛阿敏唱过的歌词一样: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记身后评。所有的人和故事,最终都会汇聚在历史长河当中。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丁奉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张辽威震逍遥津,丁奉雪中奋短兵,无论在正史上,还是在演义中,张辽与丁奉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想必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一代名将张辽正是死于丁奉之手,不过这毕竟是演义,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的丁奉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箭杀张辽在演义中,张辽确实是被吴将丁奉所杀,《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写道:
“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时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张辽虽逃得一时,然终因箭伤不治身亡,因其所中之箭乃丁奉所射,固有张辽被丁奉所杀的说法。
张辽的真正死因演义中说得很明确,张辽之死与丁奉有着莫大的关系,不过在正史上,张辽之死却与丁奉没有半点瓜葛!
据史料记载,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辽奉魏帝曹丕之命屯驻雍丘,不幸在此期间染病。时恰逢孙权反魏,张辽忙于军事布防,曾抱病击败了来犯的吴将吕范,然而在这期间苦于战事,伤病一直未能痊愈,故张辽的病情每况愈下,在击败吕范后不久,便于江都病逝了。
丁奉的最终结局丁奉在三国前期并没多大名气,但后来却是成为了吴国的柱国之臣!丁奉征战一生,侍奉了吴国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
论丁奉之功,不亚于当年周郎,吕蒙。公元252年,魏国伐吴,东兴之战中,丁奉身先士卒,"雪中奋短兵",大破了来犯的魏军。此后丁奉计除权臣孙綝,辅佐吴主孙休,让一度混乱的吴国得以有喘息之机。
只可惜这样一位功臣却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公元271年,丁奉逝世,然丁奉死后,吴主孙皓却因之前丁奉北伐无功而返而追究其责任,后将丁奉之子丁温杀害 ,其家属也被流放到了临川。
所幸这样一位忠臣义士没有被世人所忘,后人感念丁奉之功,称其为总管菩萨,封为靖天世帝君,并为其建庙立像以供奉!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丁奉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张辽是病死的,不是战死的,丁奉本人也是权谋胜于军略,而本人也死于自己拥立的皇帝孙皓之手。
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本来张辽就是带病出征,孙权告诫诸将不要掉以轻心,虽有病在身,但勇猛不减,可以说张辽当年以八百军士击退孙权亲征的十万大军,已经在东吴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了。
而在《丁奉传》里记载,丁奉属于后辈人才,起初只是作为甘宁、陆逊、潘璋等人的先锋小将,以勇冠称,真正位列一流将领是从孙亮继位时期开始,与诸葛诞、文鸳、杜预等名将属于同一时期。
在孙亮时期,丁奉完成了其成名之战,魏国诸葛诞率军攻伐吴国之时,诸葛恪率军迎战,丁奉随军出征,与唐咨、吕据、留赞等人据守徐塘,正直天寒,北风凌冽,大雪纷飞,丁奉看准时机,谓众将士日“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于是令将士解除盔甲,手持短兵,引得敌军大笑,防备因此懈怠,此刻丁奉突然发起攻击,大破敌军前阵,待后军到达后,一举歼灭魏军。此战过后,丁奉又在大小战事屡建奇功,官拜左将军。
待孙休继位以后,张布评价他为“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也就是说丁奉文化水平不怎么样,但有勇有谋,孙休便交给丁奉一个大差事,那就是诛杀权侵朝野的权臣孙綝,事成之后丁奉被拜为大将军。
孙皓继位后,因拥立之功,丁奉被封为大司马左军师。据《三国志》记载,“建衡元年,奉复帅众治徐塘,因攻晋 穀阳。穀阳民知之,引去,奉无所获。晧怒,斩奉导军。三年,卒。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晧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于临川”。丁奉也就这样被自己拥立的孙皓所斩杀,并牵连及全家。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丁奉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历史上有关于张辽的死因也甚是清晰明了,当时在交战过程当中,张辽被丁奉用箭射伤之后就不治身亡。
(张辽剧照)
在那个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医疗器械发达厉害,如不被射中要害,那么也只有面对死亡的份,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你怕是小说的故事情节看多了吧,很多时候小说由于其可读性极佳,加上很有画面感和场景,对于当时的历史描写也断章取义。
我们自然不可能以小说情节为历史事实理论依据,有些情节自行脑补就好,我们真正的还是要尊重历史,正确的看待历史,拥有一定的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历史上的张辽,可远比小说中的描写,要更加真实强悍,张辽作为一名有责任和能力担当的将领,自然也在赤壁之战之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此也威名远扬。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张辽的成名之战,吓退十万精锐曹操当时把魏国和吴国的交界地带交给张辽镇守,也就是现如今的合肥地区。当时张辽的勇气和胆识过人,用四两拨千斤来形容也丝毫不过分。
尽管当时手下只有不足1万人,但却硬生生凭借着强大的心理素质,再加上扩人的临场指挥能力,硬生生打退了10万人。远不是实力的差距那么简单了,这是一场智谋的较量。
这一战也作为张辽的成名之战,不仅大挫敌方锐气,而且凭着智谋,让当时他所驻守的城池,并未伤及分毫。
张辽真正的死因,其实与丁奉无关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知道张辽的死因,即使不是丁奉直接造成的,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描述称,张辽是被丁奉射中了腰部,我们也知道你腰椎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后来也因为伤口的复发,让张辽不治身亡。
但其实这不过是小说中的情节罢了,只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有关于张辽真正的死因,远不是所有人所能接受的,一代名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却不得不在“它”面前低头。
据相关史料称,张辽驻扎在雍丘的时候不幸感染了顽疾,当时的严重程度都引起了曹丕的重视,为此专门把张辽接到自己身边养伤,但是却不料战场需要他,他不得不带病上阵。
张辽之死与丁奉无关,但却与东吴脱不了干系。当时前线高告急,也就是正在张辽养伤期间,东吴的大军极度暴躁和不安,可能也是因为察觉到了张辽养伤的空档,就想把此前在张辽那里吃的亏,通通给还回去。
张辽自然看不惯他们如此嚣张,但是他也没有料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在顽疾还没有治愈的时候就带病出征,同时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机会最终身亡。间接来说,也还是由东吴导致的。
历史上的丁奉结局又该如何。(丁奉剧照)
那么既然张辽不是他所杀的,那么丁奉最后的结局,又应该如何呢?
作为东吴势力中不可或缺的丁奉,后来的地位也在日益凸显,多次抵挡卫军的进攻,可以说是东吴的安保队长,为了东吴的长治久安兢兢业业。
根据《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描述,丁奉后来是因为自己的傲气,从而被人诋毁罢官。其实他也算是善终了,但是他的子孙却不一样,因为他此前被人诋毁,那么自然就要追究责任。
不仅丁奉的儿子受到牵连被杀害,其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结局也是相当凄惨。这就是典型的父债子还,父亲犯的错,最终让儿子搭上了性命。
(老年丁奉剧照)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个人的成败与否,总是相辅相成,有些债迟早是要还的,有些错迟早是要犯的。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丁奉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丁奉,三国东吴名将,据说少年时就异常骁勇善战,多次为吴国立下战功,尤其是“丁奉雪中奋短兵”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丁奉在严寒的冬季,大雪纷飞之时,让所有部将和士兵脱去盔甲和头盔,不用长枪大戟,一律带短刀去和曹魏士兵作战,最后魏兵因为轻敌,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丁奉在这一战大获全胜。)
丁奉在东吴官拜大将军,是疯了东吴从孙权到孙皓四位主公,可以说见证了整个三国的兴盛衰亡,直到公元271年去世,享年86岁。丁奉杀了很多人,但是张辽确实不是丁奉所杀,张辽是病逝,濡须之战之后,曹操就下令,张辽、李典等人驻守合肥,在这里张辽多次抵挡东吴进攻,公元215年,张辽以7000士兵大破东吴10万大军的逍遥津之战,一时间名声大噪,因为连东吴的领导人孙权都差点被捉住,可以说这一战将张辽推上了顶峰。
丁奉剧照
公元221年,张辽驻军雍丘,此时的他身体虚弱,身患重病,曹丕特意派太医前往看病,还命令虎贲卫士时刻禀报张辽身体状况,曹丕非常重视张辽,张辽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然而孙权依旧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年张辽带病出战东吴将领吕范,成功击溃。
张辽因为久病不愈,曹丕还特意将张辽接到自己的行营居住,甚至驾车亲自前去看望张辽,给他穿衣服,张辽也非常尽忠职守,没有丝毫的放松和怠慢,但凡身体稍有好转,就去军营工作,最后也正是这一年,张辽在江都因病去世,时年54岁。
为什么会说丁奉杀了张辽?《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这其实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也是剧中的情节,里面写了丁奉和张辽的对战,丁奉突然杀进岸上,张辽看见之后立刻骑马前去迎战,然而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好在徐晃前来相救,但是这一战魏军损兵折将,反观丁奉却立下战功,获取了魏军的马匹、船只和器械,受到了重赏,而张辽回到许昌之后,因为箭疮迸裂复发而亡,曹丕下令厚葬张辽。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