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武侯死后,刘禅为什么仍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
234年,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
诸葛亮被认为是支撑蜀汉政权的人物,甚至不少朋友看到诸葛亮去世就觉得三国后面的历史“没什么意思”了。
但实际上,他担任蜀国丞相不过13年(221年-234年),如果从214年刘备统治西川开始,诸葛亮治蜀不过20年,即便从他207年出山算起,也不过活跃了27年。
然而,在他去世后,蜀汉政权仍然存在了29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
蜀:运转正常,形势稳固1、平稳过度,运转正常。
诸葛亮在世时,大小事务咸决于亮。
因此,诸葛亮刚去世时,形势确实稍微有一点紧张,“新丧元帅,远近危悚”。
不过,诸葛亮已经提前安排好了过度事宜。
在他最后一次北伐前,诸葛亮已经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世宜以付琬”,敲定以蒋琬为接班人,并在出征期间,留蒋琬留在丞相府处理内政,以备不测。
因此,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表现镇定自若,形势得以稳固。
此后,以蒋琬、费祎为代表的新一代辅政贤才,继续以诸葛亮留下的法令治理蜀国,使得蜀国继续稳定发展。
因此,直到253年费祎遇刺,蜀汉的统治集团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运转。
2、政局长期稳定。
刘禅本人,也绝非草包。
一方面,他基本上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充分发挥蒋琬、费祎等人的才敢,另一方面,他又发挥天子的影响力,保持权力的平衡、局势的稳定。
诸葛亮去世后,他以蒋琬为主要辅政对象,但取消了丞相一职,只以蒋琬为大司马,同时加费祎为大将军、尚书令,以避免蒋琬一人权势过重。
在蒋琬的一些想法不合后主之意时,后主也会进行干涉。
比如,蒋琬曾企图由沔水东下,取东三郡进攻襄樊。
后主派费祎、姜维劝阻。
“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蒋琬去世后,费祎、姜维继续发挥其才干,但刘禅事实上已经自己作起主来。
因此,费祎任内,虽朝内一切“庆赏刑威”都先咨询过费祎后才得以推行,但同时,董允、陈祗等人也被器重,以分费祎之权。
到费祎去世后,陈祗、姜维,乃至黄皓等人都各当其事。
蜀汉灭亡前,刘禅既拒绝了换掉姜维的举措,又拒绝了姜维除黄皓的建议,维系各方平衡,保持对政权的稳固。
蜀汉灭亡前,刘禅对姜维、黄皓等人问题的处置失当,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但也必须看到:内部派系林立蜀汉,始终没有发生如魏、吴一样的血腥内讧,始终维持着政局的稳定,没有发生内部过度损耗。
3、国防形势稳固。
蜀国以“重关之险”立国,这一国防形势长时间保持了稳定。
因此,即便在司马昭商议灭蜀事情时,常年在前线与蜀军打交道的邓艾也表示:蜀汉的防御体系稳固,没有可趁之机。
直到蜀汉灭亡前一年,姜维远避沓中,“聚谷敛兵”,才使国防体系变得脆弱不固。
吴:联盟巩固三国鼎立之所以巩固,与吴蜀联盟,“两弱抗一强”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去世后,吴蜀联盟始终保持巩固状态。
蒋琬时期,曾想要造船,沿沔水东下。
造船,引起了东吴将领的猜疑,东吴将领纷纷上表,表示:司马懿进攻我们的舒县,蒋琬不作支援,反而造船,必定图谋不轨。
孙权表示:司马懿进攻舒县,10天就退兵了,蒋琬不知道也正常。人言不可信,我愿意以破家的代价,为诸位作担保,蒋琬必然没有打我们的主意!
甚至直到蜀汉灭亡之前,吴国仍然派兵,企图救蜀。
吴蜀联盟的巩固,使强大的魏国始终不具备压倒性优势,不敢轻举妄动。
魏:自顾不暇曹魏的情况,比蜀汉糟糕得多。
诸葛亮去世5年后,曹魏最后一位掌控实权的天子曹睿也去世了。
此后,曹魏的政局长期不稳。
首先是曹爽与司马懿的争权,然后是司马家与朝廷、地方的拥曹派之间的明争暗斗。
在曹爽与司马懿争权期间,244年,曹爽、夏侯玄发起了一次征蜀作战,但遭到了司马懿等人的坚决反对,也没有得到郭淮等将领的配合(作战中,担任先锋的郭淮“度势不利,拔军先出”),结果无功而返,“士民讥之”。
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征蜀作战难免因内部相互掣肘而难以组织顺畅,而且,一旦战事不利,又会使自己的政治权威受到极大损失,得不偿失。
所以,司马懿夺权后,司马家对攻蜀始终非常慎重。
249年,逃到蜀国的夏侯霸告诉姜维:司马懿刚刚夺权,“未遑外事”,暂时不会进攻蜀国,你只需要注意当时还年少的钟会就可以了!
果然,此后十余年间,曹魏对蜀基本以防御为主,主要精力都用于内部争斗。
此后,淮南三叛,此起彼伏,牵制了魏国的主要精力。
尤其是257年,司马昭讨伐诸葛诞的作战中,司马昭军26万,诸葛诞军14、15万,加上前来参合的东吴军,淮南战场的战役规模达到了将近50万!
参战人数将近50万的内战规模,远远超过了魏、蜀之间的任何一次作战!
可以说,对当时的曹魏来说,司马家与拥曹派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魏蜀的矛盾甚至可以暂时放一放了!
平衡打破,迅速灭亡可以说,诸葛亮去世后,很长时间内,三国之间仍然保持了平衡。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平衡被打破了。
1、司马家局势的稳固。
经过司马师、司马昭的努力,拥曹派的势力基本上被清除。
260年,曹魏皇帝曹髦亲率部分宿卫及奴仆征讨司马昭,结果玉碎九重。
这说明:曹魏天子除了武帝留下的一丝血性外,已没有反抗的实际力量了。
随着各地都督换成司马家兄弟、亲信,司马家已经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权,统治已经稳固。
2、东吴的威胁已不足为患。
在寿春之战中,淮南十余万军队叛乱,东吴倾尽全力派出10万人来救援,结果,东吴被斩俘万余,惨败而归。
这说明,魏吴的实力已经极其悬殊,东吴已经不足为患。
因此,司马家可以放手大举进攻蜀国,无需担忧吴国那点威胁了。
3、蜀国的运转已经不良,形势已不再稳固。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很长时间内依然是贤人当政。
他们的才能、道德都不错,能够维系政权的良好运转,能够保持形势的稳固。
可是,在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物去世后,当初《出师表》中所举荐的可用之人悉数凋零,刘禅只能以黄皓等人来治理国家。
黄皓等人的政治素质严重不足,蜀国内政一片混乱。
不仅如此,黄皓、姜维、诸葛瞻等人之间的关系还极为紧张,水火难容。
尽管刘禅既不听从诸葛瞻、黄皓的意见换姜维,也不听姜维建议除黄皓,极力避免矛盾走向“武装化”,但蜀汉的统治集团已经分崩离析。
尤其是,当姜维被迫远走沓中避难,并“聚谷敛兵”,调整汉中防御体系后,原本稳固的防御体系也出现了漏洞。
平衡已经被打破了。
263年,司马昭发起灭蜀战争,蜀汉迅速灭亡。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自有其规律。
诸葛亮去世时,历史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就总体实力格局而言,“两弱抗一强”的基本格局仍然稳固。
就内部局势而言,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政局长时间保持了稳定和有效运转,姜维北伐虽损耗大,但由于没有惨烈内耗,其国力尚可以依托“重关之险”立国。
就对手局势而言,曹魏政局长时间不稳,曹魏的主要矛盾是司马家与拥曹派之间的矛盾,只有在主要矛盾解决后,才可能发起灭蜀战争。
因此,诸葛亮虽然去世,但蜀汉依然可以维持近30年。
在诸葛武侯死后,刘禅为什么仍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
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刘禅之所以还能做近三十年皇帝,主要是因为他有两个神助攻!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之所以只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则主要是因为他有两个猪队友!
事实上,自从关羽丢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蜀汉的精锐人才已经被扫荡一空了,整个蜀汉的国力再也无法恢复到巅峰时期了,即便诸葛亮能力逆天,也不过是让蜀汉苟延残喘!明眼人都知道,蜀汉是不可能再一统天下了!什么王业不偏安,什么汉贼不两立,这都是说给外人听的,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顶多是转移蜀汉内部的矛盾,多为蜀汉续几年命而已!
可以说,自从夷陵战败,刘备去世开始,蜀汉就已经失去了机会,是诸葛亮强行为蜀汉打了一针兴奋剂,让蜀汉能够支撑下去,若没有诸葛亮,蜀汉早就完了!那么问题又来了,都说没有诸葛亮,蜀汉早就完了,那么为啥诸葛亮死后,蜀汉没有灭亡呢?为啥刘禅还能做将近三十年的皇帝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刘禅有两个神助攻!正是这两个神助攻,让刘禅得以多做三十年皇帝!
神助攻一、曹睿
曹睿是曹丕的儿子,曹操的孙子,魏国的第二任皇帝!曹睿这个人,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诸葛亮北伐期间,就是他和司马懿配合,成功地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可以说,他的存在,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
举个例子,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魏大将军曹真去世了,于是曹睿让司马懿去抵挡诸葛亮,这是正史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第一次正面交手!当时司马懿还是非常霸气的,要和诸葛亮硬刚,结果卤城之战,司马懿被打得大败,损失玄甲三千,连名将张郃,都在追击诸葛亮的过程中遭到了斩杀。自此,司马懿见识了诸葛亮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再也不敢托大了。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虽然司马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但他就是不敢主动出击,而是选择了坚守不出,任由诸葛亮叫阵!诸葛亮命手下用女人衣服来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仍然不愿意出战,结果司马懿忍得了,他的属下可忍不了,纷纷叫嚷着,要去和诸葛亮对战,于是司马懿给众人表演了一场千里请战的戏码!
司马懿命人向皇帝曹睿上表请战,表示自己想要和诸葛亮堂堂正正作战,请求曹睿批准。结果曹睿派人来告诉司马懿,不准出战,这其实就是曹睿的英明的体现!
为何这么说呢?大家试想一下,司马懿作为曹军主帅,亲临战场一线,他比曹睿肯定是要更加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的,他肯定是更加适合决定要不要出战的,他为何要去千里请战呢?不就是因为他自己不想出战吗?所谓“将在外,君名有所不受”,司马懿才是曹军主帅,他才是决定要不要打的人,战场之中,战机转瞬即逝,若是司马懿真的决定要出战,他又何必去向曹睿请示呢?
曹睿正是看透了司马懿的计谋,知道司马懿肯定压不住军中众将了,所以才会派使者去威慑众人,不准出战!事实上,除了曹睿,诸葛亮也看懂了这一点!
《晋书》: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姜维看不懂司马懿的花招,诸葛亮和曹睿却能看懂,这正是双方水平的高低体现!说白了,在玩弄手段方面,曹睿也是一个能人,他能很好地配合司马懿,为司马懿抵挡诸葛亮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试想一下,若是曹睿命令司马懿出战,后果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可以看到,魏国皇帝曹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君主,那么既然他这么聪明,为何又说他是刘禅的神助攻呢?因为在诸葛亮去世后,曹睿并没有想着趁机进攻蜀汉,灭亡蜀汉,而是关起门来自己享乐了!
曹睿继位之初,勤政爱民,把魏国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他的英明指挥下,魏国成功地挡住了蜀汉和东吴的进攻。可随着诸葛亮的去世,曹睿变了,他开始大兴土木,兴建宫室,沉迷享乐,就连司马懿建议进攻蜀汉,也被曹睿给回绝了。说白了,若不是曹睿腐化了,变得贪图享乐了,蜀汉根本就撑不下去!若是曹睿一道命令,让司马懿继续统兵进攻蜀汉,试问蜀汉之内,谁挡得住司马懿?
所以说,诸葛亮死后,刘禅之所以还能做将近三十年的皇帝,得感谢曹睿,若曹睿不贪图享乐,进攻蜀汉,刘禅早就被赶下皇位了;若曹睿不贪图享乐,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身体搞垮,搞得自己英年早逝,魏国也不会陷入动乱,蜀汉不会那么好过!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刘禅的第二个神助攻了!
神助攻二、曹爽
如果说曹睿贪图享乐,给了蜀汉喘息之机,那么曹爽的无能,则给蜀汉带来了近二十年的和平!
曹睿贪图享乐,把自己玩死了,而当时他的儿子还太小,于是他给儿子找了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则是司马懿。曹爽和曹睿都信曹,所以曹睿是更加信任曹爽的,魏国的大部分权力也是给了曹爽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啥司马懿乃四朝元老,和曹爽同为托孤重臣,却老是被曹爽打压!
曹爽长期霸占着魏国大权,但是他这个人的能力又实在是太差了!正始五年(244年),曹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蜀汉,结果被打得大败,这使得他在魏国国内饱受质疑,众人都认为他的能力不行,有了其他想法。不过当时曹爽势力庞大,无人敢正面抗衡曹爽。到了正始十年(249年),曹爽陪着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先帝,司马懿率先动手,发起了对曹爽的进攻!
司马懿动手后,太后站在了他这边,魏国朝堂的大多数大臣也站在了司马懿这边,共同反对曹爽,可见曹爽这几年的经营,是多么的差!不过万幸的是,兵权还在曹爽手中,皇帝也在曹爽手中,就连征调粮草的大司农印也在曹爽手中,所以说,虽然司马懿等众臣都反对曹爽,但是胜利的天平仍然倾向于曹爽!
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就在众人都以为曹爽能平稳渡过危机之时,曹爽竟然选择了投降!你没有看错,拥有军队、粮草、皇帝大义在身的曹爽,选择了投降!这是让许多人至今都无法理解的操作,只能说这个曹爽太草包了,太愚蠢了!
曹爽投降所导致的后果,是非常巨大的,自此以后,司马懿家族开始掌控曹魏大权,为了让权力一直在司马家族流转,他们大肆打压曹家势力,以及一切忠于曹家的势力,搞得整个曹魏内乱不断。仅仅淮南地区,就爆发了三次大的动乱,严重内耗了魏国的国力。而且司马昭当权时,还诛杀了魏国皇帝曹髦,搞得天下人怨恨不断,大家都把司马家看透了,且许多世家大族也看明白了司马家族的上位之路,效仿者不在少数,其中最出名的就属于钟会了!
简单来说,曹爽的无能,直接使得魏国陷入了严重的内耗之中,严重削弱了魏国的国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蜀汉才能够保持数十年的和平,刘禅才能够多做数十年的皇帝。所以,说曹爽乃是刘禅的神助攻,一点也不为过!
刘禅能多做近三十年皇帝,要感谢曹睿、曹爽这俩神助攻,而事实上,由于这两人的助攻,刘禅本来还可以多做十几年皇帝的,他之所以只能多做近三十年皇帝,是因为他还有两个猪队友!
猪队友一、姜维
虽然大家都把姜维抬得很高,说姜维忠义,对蜀汉忠心耿耿,但姜维对蜀汉做出的伤害,也是不能不说的!
姜维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常年北伐,使得蜀汉民生凋敝,国力大减,另一个则是错误的汉中防守策略。姜维后期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守策略,采用了敛兵聚谷的方案,准备把魏军放进汉中来打,结果魏军在长安练了那么久的兵,且都打进汉中了,姜维却迟迟不带兵前来增援汉中,任由汉中被魏军打穿,这是姜维最大的失误!若不是他瞎操作,魏军怎么可能轻易打进汉中?蜀汉怎么可能亡得这么快?
猪队友二、诸葛瞻
邓艾从阴平小道杀入蜀汉腹地,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军队,急于速战速决,对付这种敌人,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拖,拖死他们。然而诸葛瞻却放弃了坚守险要关隘,坚固城池,直接去和邓艾打阵地战,最终被打得大败。虽然诸葛瞻选择了以死谢罪,保全了诸葛家的颜面,但他的鲁莽行为,也葬送了成都平原上的最后一支可战之兵,自此以后,蜀汉朝堂人心惶惶,即便是有成都这座坚城,也没人再敢抵抗了,最终只能选择投降!
说实话,哪怕诸葛瞻都守一会,别把最后一支军队葬送了,稍微给大家一点信心,蜀汉也不可能这么快灭亡!要知道蜀汉灭亡的时候,其实各地都还有大量的军队啊,他们只不过是没来得及救援!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死后,刘禅之所以还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得感谢两个神助攻,这两人便是曹睿和曹爽。而刘禅之所以只能再做三十年皇帝,则要归咎于两个猪队友,这两人便是姜维和诸葛瞻!对此,你是否认同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晋书》)
在诸葛武侯死后,刘禅为什么仍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
诸葛亮死后,意味着蜀汉政权中原本属于刘备嫡系的“先主创业嫡系集团”几乎不复存在了。这个集团原本是蜀汉政权的核心,在刘关张三兄弟相继死亡之后,已经被严重削弱了。刘备之后诸葛亮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赵云、魏延、陈到等人是重要成员,他们还能撑得住场面,那么随着赵云等人相继离世,这个集团力量进一步被消减,当诸葛亮去世加上杨仪魏延内斗,这个集团几乎可以说是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大量的“二代”。“先主创业嫡系集团”蜕化为“后主二代守业集团”。
这个变化意味着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权力从权臣手中回到皇帝刘禅手中,同时也意味着不稳定。因为蜀汉的另外两大集团“刘璋旧部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土土豪集团”随着时间的增长力量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强,尤其是“益州本土土豪集团”时间越长,力量就越强,那么这个征服者二代组成的“后主二代守业集团”需要长时间在这里存在下去的话,就不能继续刘备和诸葛亮的方针打压“益州本土土豪集团”,相反,要像东吴那样让本地的土豪加入这个政权组织,实现在本地化生存。
刘禅很敏锐的感觉到了这一点,在诸葛亮去世三年后(守三年之丧,不改制),刘禅将蜀国的年号由“建兴”改为“延熙”。如果“建兴”可以理解为重建国家兴复汉室的话,那么“延熙”就可以理解为延续兴隆的景象。
然后,刘禅看中了姜维,一方面是姜维的才华,另外一方面是姜维则和那一派力量都站不上边。“刘璋旧部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土土豪集团”就不用说了,如果把姜维算成诸葛亮学生的话,那么他勉强可以算“后主二代守业集团”,但他毕竟是个外来户,用起来放心。而对于蒋琬这个人刘禅并不看好。因为蒋琬这个人有问题,不足以成为这个集团的领袖。这是个历史问题,蒋琬年青的时候喜欢喝酒,经常误事,刘备很不喜欢他,几次要处罚他,但是诸葛亮保了他,他和马谡一样应该属于诸葛亮而不属于刘备,更不属于刘禅。所以诸葛亮一死,刘禅虽然尊重诸葛亮的遗令,重用蒋琬,但是打心眼里是不太喜欢这个人的,不过刘禅没有说,他忍了下来,等到延熙六年,等到蒋琬犯了错误主动跳到他碗里来。
蒋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三国志·蒋琬传》)。蒋琬试图改变北伐的方向,由北出秦川改为东进上庸。这就是白痴战略了。上庸位置偏僻,丢失对魏国而言几乎没有损失,继续东进还要面对襄阳、樊城要塞。而顺汉水而下,一旦出现危机,大军几乎不能返回,投入大,产出少。所以刘禅和大家讨论的时候就把这个战略彻底否定,并派出费祎和姜维传达刘禅的旨意。此后不久,蒋琬就开始生病从此退居二线,延熙十年,蒋琬去世。这个时候刘禅出手“自摄国政”,蒋琬手中开府统管政治军事的权力被刘禅分给了费祎和姜维。于是姜维升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这个安排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自蒋琬之后蜀汉政权的权力被刘禅彻底收回,政令出自尚书台,如西汉故事,在无人可以专权;第二、姜维和费祎是同僚关系,并非上下级,姜维是蒋琬大将军府的属僚,但此时与费祎同录尚书事则证明他已经直属皇帝,可以自己独立出来做事了。
这个时候刘禅出手,任用了两个人来分蒋琬的权力,实质上是拿回曾经授予诸葛亮的权力。费祎他掌控了蜀国的政权,这是名正言顺的。因为诸葛亮遗令里的接班人就有费祎,而且费祎当过刘禅的太子舍人,刘禅跟他很熟,他是天生的“后主二代守业集团”的成员。费祎本身是荆州人和“先主嫡系创业集团”的人关系很好,比如,这个集团里最难搞的魏延,都是费祎来搞定的。费祎的姑姑是刘璋的老婆和“刘璋旧部东州集团”说得上话同时费祎本人赞同“益州本土土豪集团”否定北伐的政策。这就是说费祎和所有人都说得上话,所以费祎的上位在当时几乎就是众口一词,众望所归。
但是姜维出乎所有人意料了。因为和费祎恰恰相反,姜维和这些所有的势力都基本沾不上边。熟悉三国史的人会发现这个变化和孙权在东吴的做法非常相似。蜀汉最高执政者第一代诸葛亮和东吴集团第一代军事领袖周瑜都是创业嫡系,诸葛亮的之后用蒋琬做了过渡,到了费祎和周瑜之后的鲁肃都和各派沾的上边,姜维和吕蒙都和所有势力集团都沾不上边。也就是说蜀汉和东吴一样,在第一代之后,都放弃了一统天下的想法,于是需要有一些人来实现过度,最终实现了本土化生存,得以苟延残喘数十年。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在诸葛武侯死后,刘禅为什么仍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来分析。
首先说天时,诸葛亮死后,魏明帝曹睿松了一口气,一直要北方威胁长安的诸葛亮终于死了,掌握兵权的司马懿也该回家养老了。减少了军费开支,曹睿开始大兴土木,追求享受,然后没几年就挂了,小皇帝继位,曹爽和司马开始争权,曹爽失败被杀,曹家的天下渐渐落入司马手中,但忠于曹家的人也不少,兖州王凌,寿春诸葛诞等等反抗不断,东吴也趁机出兵,司马师为了平乱,带病出征差点挂掉。所以由于魏国内乱不断,压根儿就顾不上蜀国。
再说地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都听过,唐朝李白尚且这么说,何况三国时的路况,诸葛亮死后,命马岱殿后烧了栈道,再想入蜀真是难于上青天了。
人和呢,不得不说诸葛亮真是一把治国理政的好手,以一州的物力人力对中原保持军事优势,税务自然不低,但蜀国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自然没有什么内患。阿斗呢,虽然算不上有为之君,但也绝不是傻子。诸葛亮死后,他立马把相权和军权分离,治国交给蒋琬,练兵交给姜维。权利平稳交接,也可看出阿斗手腕不俗。可惜后来沉迷享乐,听信奸臣黄皓,猜疑姜维,才让邓艾钟会有机可乘,否则蜀国凭借天险据守,可以存在更久。
每每看到姜维写给阿斗的信说,“臣等方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总是心痛不已。阿斗绝对不笨,甚至可以说得上聪明,他只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所以他从未想过什么收复中原,什么光复汉室,他只想普普通通生活,可他爸爸偏偏是刘备。最后乐不思蜀,不管心中是真是假,最后寿终正寝,也算求仁得仁了。
在诸葛武侯死后,刘禅为什么仍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去重读了一下《三国志》、《资治通鉴》,终于找到了答案,真相就发生在诸葛亮身上。
蜀汉之所以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坚持27年,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最根本的原因。
内因方面据《资治通鉴》记载: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这啥意思,就是说诸葛亮病危的时候,后主刘禅派人问他您老人家万一不幸去世,谁能担当丞相大任,诸葛亮说蒋琬可以,又问,蒋琬要是死了,谁能继承蒋琬,亮又说费祎可继任,接着来人又问,这要是费祎又没了,谁能继任费祎呢,诸葛亮不说话了。
大兄弟啊,你这是要生生把诸葛亮给气死啊!
这刘禅其实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得找个行的人来干活,自己就可以安心当甩手掌柜,连诸葛亮死后三代宰相的人选都刨根问底地确认了一下。
通过这段记载,加上《三国志》里面关于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治理蜀国来看,他们继承了诸葛亮治蜀方略,同时执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这让蜀国得以在北伐消耗之后获得恢复,百姓安居,财政富余,军队训练有素,这是蜀国能够立足的基本条件。
诸葛亮给刘禅留下的人才中,文臣有蒋琬、费祎、董允、姜维,前三个人有治国理政之才,且忠心于后主,姜维具有统兵之才,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蜀国在前期还是处于攻势的。
诸葛亮死后,蒋琬还曾经计划通过水路进攻魏国,以夺取中原,因此大量打造战船,但由于这一战略风险极高,很多人反对,后面没有实施。
说明蜀国即使在诸葛亮死后,也一直在谋求进攻魏国,属于攻势的一方。
但是很快,诸葛亮留给刘禅的人才,先后去世,蜀国衰落就开始了,246年,蒋琬死,253年,费祎遇刺身亡,蜀国内政无人治理,衰败开始。
蜀国在263年灭亡,费祎在253年死,也就是说,费祎死后的十年时间内,蜀国急剧走向衰败,因为这个时候宦官黄皓无人约束,开始干政,蜀国内政逐渐腐败。
这就造成蜀国内部已经不是诸葛亮那时候一片繁荣的景象了,转而变成民不聊生的画面,更严重的是宦官黄皓跟姜维有仇,一直想搞死姜维,逼得姜维只能远盾踏中屯田避祸。
在最后的十年里,国内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姜维又多次北伐,加剧了国力的消耗,最终导致蜀国后期国力急剧衰退,根本无法抵抗魏国。
军事层面
诸葛亮在时,因为要北伐,所以干脆把重兵集结在汉中长期驻扎,并在汉中屯田缓解后勤压力,虽然对蜀国经济消耗较大,但诸葛亮治理能力很强大,依然能支撑,这时候蜀国是攻势。
诸葛亮死后,前期,他的继任者们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认为长期在汉中驻扎重兵,消耗很大,因此将部队撤回,改驻扎绵阳,然后在汉中外围设置多道防线。
思路大概是,如果魏国来进攻,汉中外围的多道防线可以抵抗或迟滞魏军的进攻,然后从绵阳发兵救援,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绵阳到汉中路途遥远,等你援兵到了,那边万一坚持不住就麻烦了。
就在诸葛亮死后的第10年,公元244年,魏国大将曹爽带兵进攻蜀国,结果蜀国大将王平在汉中外围采用了得当的防御策略,守住了汉中,后费祎带兵救援,与王平一起击退魏军。
到了后期,姜维对军事防御进行了重大调整,原来的防御体系借助山川之险,能守,但是战果有限,他制定了一条能产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
就是当魏军来进攻的时候放敌军进入阳平关,蜀军退守汉、乐二城,其他重要关口以重兵防守,再派一支部队机动打游击。
借助天险关口防御,敌军久攻不下,疲敝退兵的时候,机动部队和守军四面出击,趁机歼灭敌军,可获得较大战果。
这是一条很好的战略,但是到了蜀国后期,朝政腐败,用人方面也很不好,把一个废物蒋舒送去防御重要关口,结果这家伙干脆就直接投降,导致重点关口被突破。
总的来说
诸葛亮给刘禅留下了政治、军事人才,但是到了后期政治人才相继去世,蜀国内政无人治理,陷入腐败衰落。姜维有军事才华,但没有政治才华,加上宦官黄皓要搞他,只能远出避祸。
本来内政、军事在前期趋于平衡,相互支撑,到了后期出现失衡,内政坍塌,国力急剧下降,军事也受到较大影响,最终导致灭亡。
外部原因魏国在诸葛亮死后的30年里,也不安定,没精力、没时间、没力量举全国之力攻击蜀国。
这期间,辽东的公孙渊的武力存在,威胁着魏国的安全,在诸葛亮死后,魏国腾出手来,干掉了公孙渊,平定辽东。
在内政方面,曹叡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临终又托孤失当,导致朝政动荡,没精力去进攻蜀国。
之后又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家族以武力手段干掉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这期间没那闲工夫对付蜀国。
而且魏国还不断征伐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等小国,几乎占领朝鲜半岛一半的版图,也空不出兵力打击蜀国。
其他还有东吴也时不时地北伐一下,打击曹魏,这实在是疲于奔命,可以说这个时间段的魏国,完全没有能力举全国之力征伐蜀国,为刘禅过上27年安稳日子创造了外部条件。
总的来说,魏国自己很忙,没时间搭理蜀国。
在诸葛武侯死后,刘禅为什么仍能做近三十年的皇帝?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本以为蜀汉政权会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而迅速崩溃,但是并没有 ,在诸葛亮去世的后数十年中,作为蜀汉皇帝的刘禅一直安稳地做着皇帝,直到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了对蜀汉的全面进攻,一战灭亡了蜀汉,也就是说,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还当了29年的皇帝。
刘禅执政的29年中,相比于曹魏和东吴政权,算是最稳定的政权了,曹魏在公元249年发生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夺了曹魏的政权,逐渐开启了司马家的篡位进程,再加上之后发生的淮南三叛事件,让曹操内部充满了残酷的政治斗争。
刘备托孤
而东吴政权在孙权去世之后,就开始陷入无休止的内斗,接替孙权帝位是年仅十岁的孙亮,5年后孙亮亲政,又过了一年,东吴皇帝孙亮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随后不久孙亮被毒杀,接替孙亮为帝的是孙休,孙休当了皇帝后又联合张布、丁奉杀权臣孙綝,孙休临死前托孤权臣濮阳兴和张布辅佐太子,结果孙休一死,濮阳兴和张布就拥立孙皓为帝,孙皓就是后来东吴的末代皇帝,一代暴君。
所以,相比于曹魏与东吴政权,算起来蜀汉政权是最稳定的政权了,内部没有特别激烈的政治斗争,也没有大规模的叛乱夺权行为,刘禅一人为皇帝当了29年了,直到北方的司马昭打过来才最终灭亡,看起来蜀汉的灭亡是因为外部原因而导致的。
诸葛辅政
那么问题来了,刘禅能够独自统治蜀汉29年时间,是因为刘禅有能力吗?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呢?
众所周知,蜀汉灭亡是因为北方的司马昭发动了18万大军攻打,然后一战失败导致灭亡,那么为何蜀汉如此不堪一击呢?原因就是蜀汉内部出了问题,在魏军大举南下时,身为大将军的姜维曾经察觉到北方军队在加紧操练,很可能会发动战争,因此姜维给蜀汉朝廷上了一封紧急情报,报告魏军有可能会攻打蜀汉,请求做好战争准备,但是这封紧急情报却被皇帝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给扣了下来,原因是因为黄皓信鬼神和占卜,他请了巫师占卜表示魏军不会攻打蜀汉,结果延误了最好的备战时机,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刘禅为帝
那么算起来,蜀汉灭亡的第一个责任是黄皓,黄皓是刘禅宠信的宦官,那么刘禅也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军国大事居然要靠占卜来决定,可见蜀汉朝廷已经腐朽到何种地步,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刘禅的用人,这就是刘禅的责任。
也就是说蜀汉灭亡实际上还是内部出了问题,如果朝廷能够重视姜维的情报,如果能及时安排防守,说不定魏军就无法攻破蜀军,那样的话蜀汉就不会灭亡,姜维身为大将军,是不能擅自率军调动的,还得靠朝廷的调令,同时身为大将军的姜维为了避祸躲在沓中屯田,是因为姜维为了躲避来自朝廷中其他政敌的打击,姜维的政敌包括黄皓、诸葛瞻等人。
重用奸宦
连蜀汉大将军也不能自保,那么蜀汉如何能够团结一致抵抗外敌呢,所以在外敌攻打时,蜀汉内部表现出非常大的问题,一是战备疏忽,二是内斗不止,三是投降主义盛行,这些内部问题全部在魏军攻打蜀汉时爆发出来,才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也就是说,刘禅统治的29年来,只是表面上看着非常平静,没有激烈的政治斗争,实际上内部暗流涌动,朝政败坏,小人当道,信息不通,这一切都隐藏在太平之下,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原因只能是刘禅的能力不行。诸葛亮去世后,给刘禅留下了两大辅臣:蒋琬和费祎,刘禅也重用了这两人执政,蒋琬在246年去世,费祎在253年去世,蒋琬和费祎当政期间,蜀汉政权还过得去,毕竟两个人都是执政人才,但是两人去世后,仅仅才十年时间,刘禅就把蜀汉朝廷弄成了宦官当道,这不是刘禅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
亡国之君
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留下的政治遗产,这两人当政期间,能够延续诸葛亮时代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让蜀汉朝廷政治清明,贤臣当道,同时还能让刘禅免于政事,安心做个甩手掌柜,这不是刘禅能力强,而是蒋琬和费祎的能力强,如果没有诸葛亮留下的蒋琬和费祎两人,那么刘禅最多在诸葛亮去世后撑十年。
再说了,蜀汉灭亡只因为刘禅迫于蜀汉本土投降派的压力而选择的,刘禅在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没有表现得像他父亲刘备那样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而是表现得像个贪生怕死、懦弱无能的亡国之君,就连刘禅的儿子刘谌都知道在刘备的昭烈庙中自杀以明志,但刘禅不知道,却在谯周的一番投降言论中,在蜀汉全国各地尚在抵抗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
扶不起的阿斗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一幕投降事件就发生在三国晚期的蜀汉,蜀汉各地官员百姓都知道抵抗,而且愿意热血奋战、誓死不降的情况下,皇帝投降了,然后皇帝刘禅一纸诏令下令蜀汉全部将领与士兵投降,也难怪姜维要义愤填膺地拔出刀剑劈石,愤愤不平,刘禅这个皇帝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甚至不如一个镇守边关的将领,比如罗宪,在蜀汉灭亡刘禅投降后,东吴派兵趁火打劫时,罗宪誓死抵抗,不让东吴进入蜀汉土地一步,这叫忠于职守。
那么,作为皇帝的刘禅,是否有忠于职守呢?是否继承了当年刘备的基业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