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穷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同治即位时,国库实际存银只有6万余,远不如一些大户人家的积蓄(光胡雪岩的个人资产就有2000万两)。

同治时,清虽然已过盛世,但毕竟还未到油尽灯枯之时。

要知道,即使到了30多年后,慈禧六十大寿时,朝廷还考虑拿出3000万两银子的专款来大办特办呢!

那么,为何就同治这么穷呢?

大清国库的原系统

入关之初,天下未定,清倾全力入主中原,连年征战,基本上有多少花多少,基本上没有太多储蓄。

顺治时期,国库最少在20万两存银。

康熙时期,随着统治的稳定,国库充实起来,到康熙五十八年时,国库银子已达4400万两。

康熙晚年,准噶尔再起。大清在青海、西藏、漠北等地连续用兵,路途遥远,耗费巨大,到康熙趋势时,国库又只剩下800万两了。

雍正即位后,大力整顿财政,又通过“摊丁入亩”等政策鼓励生产,使国库迅速充实起来。到雍正九年时,国库存银达5037万两!

乾隆时,清达到鼎盛,乾隆三十九年时,国库存银达到7390万两,即便乾隆晚期连连对外大举用兵,其库银也保持在6000万两以上。

总体上,大清在早期的财政是稳定发展的。

在当时的财政收入中,“地丁”占到了7成以上,其余盐课、关税、杂赋属于从属地位。

在当时的财政支出中,最大额的支出是军费。而鸦片战争前,清帝国的国防形势尚可,对于用兵时机、规模,基本上康熙乾隆自己能把控。

自三藩之乱后,内地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农耕经济稳步发展,财政收入也稳步增长,康雍乾多花一点,库银就相应少一点,基本上是“定额”,整个系统相对稳定。

可是,很快,系统失灵了。

原系统失灵

随着鸦片输入增多,大量白银流出。

自1807年以后,白银越发稀缺,出现了“银贵钱贱”的情况。

官府按照原先的比例收钱,收完后,需换成银上缴朝廷。

可是,银又涨了,同样的钱,换不到足额的银。

因此,各省拖欠税收的情况日益严重。“税金不能入库”,国库空虚。

而这,只是恶性循环的开始。

朝廷收不齐钱,自然要催促地方,地方只好加紧盘剥,导致“官逼民反”。

朝廷要镇压造反,就需要更多的钱···

恶性循环。

而系统的失灵,还不只是在农业领域。

由于当时老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资料多是以钱结算,商人、手工业者卖出商品,收的都是钱,却也要按照银来纳税。

所以,手工业者、商人也都无利可图,生活困难,要么放弃本行回到农村,要么偷税漏税,否则根本无法生活下去。

因此,不仅仅是丁银,就是关税、杂赋等税收也在急剧下降。

原先运转良好的旧系统,如今陷入了恶性循环中。

自1840-1849年,清朝收入3.9亿两,支出4.64亿两,赤字7000余万两,已进入“坐吃山空”模式。

到道光去世时,清户部存银只剩下900万两。

接下来,他们迎来了致命一击。

太平天国对旧系统的致命一击

给旧系统致命一击的,是太平天国。

太平军起兵后,迅速壮大。

到1853年时,大清在耗费了巨额军费后,得到的结果是:太平军攻占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这一年,咸丰看了看国库:“部库仅存正项待支银二十二万七千余两”,能支配的实际银两只有22万7000余两了。

而据当时清军间谍汇报:对面的太平天国国库,已达1800万两!

要不是太平天国自己不靠谱,大清这时候就该完了···

然而,最沉重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1860年,大清再遭受两次沉重打击。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北京条约》签订,大清割地赔款,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李秀成等人发起东征,富庶的苏南、浙江悉数被太平军占领,并在接下来的战乱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破坏。

因此,大清国库,也就在这时候进入到了史无前例的寒酸阶段。

咸丰八年到同治三年,国库实际存银仅6万多两!

新系统逐步确立,使清续命

太平天国失败后,反清运动陷入低谷。

然而,如果仍然按照老系统,不需要别人来,清帝自己能把自己穷死。

不过,新系统,使清得以续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以及清有识之士“求强”、“求富”,清的工商业得到了相当发展。

厘金,原本是清为镇压太平天国临时之举,但随着国内贸易的发展,厘金收入大幅增加。

而在英国人赫德等人完善海关制度以及中外贸易的发展,关税收入也大幅增长,到清帝国灭亡前,关税总额比鸦片战争前增加了近百倍!

因此,清帝国的财政收入开始迅速增长。

有了钱,就办海军、兴洋务,看起来有中兴之像。

一不小心,这位险些穷死的同治,还留下了一个历史名词:“同治中兴”。

然而,这只是“纸糊”的中兴。

“纸糊”的中兴

稍微缓过一口气,大清统治者就“得瑟”了。

1872年,刚刚渡过“窘迫”日子,同治大婚,朝廷令各省添京饷100万两。

1887年,光绪大婚,慈禧令户部县拨银200万两解交礼仪处。

而在举世闻名的慈禧大寿中,清廷居然准备要拨出3000万两专项款来!

而外战的失败,则使清“再多钱也不够花”。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不计利息,都需要6.5亿两赔款!

更“纸糊”的是:所谓财政收入,其实自己可支配的并不多。

关税为英国人所控制。

每年的关税收入,先以一部分用于支付赔款。

此外,剩下的钱,赫德也没有义务全部给朝廷。

而其他各类税收,许多也在借外债时被抵押给了洋人。

因此,表面上大清的财政收入急剧膨胀,但是实际上“库储一空入洗”。

辛亥革命爆发后,洋人支持袁世凯。

英国人扣留了关税,洋人也不再给清廷贷款。

袁世凯“苦恼”地说:要平叛就要钱,可是洋人不贷款,没有钱,如何镇压?

大清亡了。

清代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旧有的经济体系崩溃了,建立在旧有经济体系上的财政系统也无以为继了,所以,到同治即位时,国库空空。

新的财政体系,使清帝国得以延续,甚至即位时窘迫不堪的同治还给历史留下了以自己年号命名的“同治中兴”。

然而,所谓“同治中兴”,是以“半殖民地化”为代价的。大清,终究被历史所淘汰。

大清最穷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清朝最富有的皇帝应该是乾隆没有错了,但是在乾隆一朝却出了一个和珅,号称史上第一大贪官,与乾隆皇帝共同成为清朝史上最富有的人。只不过,和珅在失去乾隆皇帝的庇护后,和珅就倒下了,嘉庆皇帝宣布了他二十条大罪后,和珅被下狱抄家,抄得总家产达8亿两白银,折合清政府十五年得财政收入。

自然的,清朝出了乾隆、和珅这么有钱的主,相对应的还出过一位“史上最穷皇帝”,这位皇帝继位时,国库上还有几百万两白银可以看,可没两三年,因为各种天灾人祸,导致最后国库中实际上只有可怜的20余万两存银。这比民间许多大户的存银要少得多,更别说比那些贪官污吏们,你说,这位皇帝算不算得上是“史上最穷皇帝”?

这位皇帝便是清朝的咸丰皇帝,慈禧的老公、同治的爸爸,清朝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

清道光三十年正月,爱新觉罗·奕詝如愿以偿将自己的六弟奕訴打败,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是为咸丰帝。

咸丰自即皇帝位后倒是勤于政事,颇有古之明君风范,亦有为了挽救清朝统治的颓势,大刀阔斧的对朝政进行改革的决心。力求除弊求治。任贤去邪,重用汉官曾国藩,依托曾所训练指挥的汉人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乱军力量;更是提拔与支持肃顺革除弊政,与将道光一朝的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罢斥。

然而,交到咸丰手中的帝国早已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不断,虽说咸丰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可是最终还是不得不与列强签订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草草收场。

其实,咸丰帝并没有错,他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挽救这个秃废的老大帝国,可是他没有钱,想要推进改革,甚至强兵富国,哪一项不需要白花花的银子。

清朝外咸丰朝出现了巨大的财危机。虽说咸丰即位时,也就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那个时候清朝的国库中还有187万两,本来就已经少的可怜了,再加上镇压内部起义和赈灾等原因,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户部存银仅有22.7万两(并非外面所传的10余万两存银),这个时候咸丰帝已经连兵饷都发不出来了,为此咸丰帝不得不采取一切违背初心的措施,如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甚至卖官鬻爵、发行官票、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等,这才筹措到了1亿7千万两的军费镇压农民起义。

那么,问题来了,一国之君的咸丰何至于此?

其实,清朝的国库自嘉庆皇帝后,便是一年比一年空,而清朝的皇帝自然是一年比一年难做。虽说道光皇帝勒紧腰带,省吃俭用,可是他也只是表面上的勤俭,骨子里还是一个挥霍无度的人,这点和他爷爷乾隆皇帝的本质是一样的。清朝的根基实际上是坏在乾隆、毁在道光,不过嘉庆就比较幸运,在乾隆驾崩后,通过打击和珅,填充了国库的不足,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而他也在国库中为道光留下了三千多万两的存银。

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闭关锁国的危害也随之体现,清朝被英国人按在地上摩擦,不平等条约中的大量赔款与庞大的军费开支极大的消耗国库中的存银,到了道光二十二年,彼时,清朝的国库仅有600万的白银。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六百万两银子是一个天文数字,殊不知对比起乾隆时期的国库存银或大贪官和珅的家产这只不过沧海一粟。600万两白银对于整个大清帝国来说,连维持朝廷每年的正常性开支都捉襟见肘。况且道光帝也只是表面的节俭,大肆修建陵墓与无度的挥霍,到道光皇帝去世时,国库仅有187万两存银。

作为道光帝继承者的咸丰帝,虽有中兴之志,且苦无钱银支持,且岁入年年降低。

而且,自咸丰即位后多地陆续出现的天灾,咸丰不得不减免这些地区的赋税,而且要在收入减少的前提下拨出相当一部分的银两用做赈灾款与治河工费。

加之,各地农民起义大爆发,清朝的统治区域在不断缩小,尤其是太平军占据了富饶的江、浙一带,清朝的国库收入更是降到了道光三十年的(1850年)的一半左右。据统计,咸丰二年国库收入为8361836两,三年4443174两,六年更是仅有2669662两。

国库收入锐减,但用于镇压起义军的经费却在剧增,咸丰帝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变穷,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国库中仅有存银22.7万两。

面对这样的窘境,咸丰不得不为自己谋一条新的出路。

但是,清朝早有祖制——“永不加赋”,咸丰无法在地丁漕粮上再做文章;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惹怒洋人,更是不敢在关税上大做文章;那么,咸丰唯一能动的也就只剩下盐课了,于是咸丰立马整顿盐务期望能增加国库收入,只可惜最终并没能带来什么显著的效果。

皇帝做到咸丰这样子,真的有有够憋屈的,他不得不开捐输、清家底、挪闲款,乃至逼迫各省交钱交粮,甚至将乾隆时的三口大金钟熔化,以补军需,可是,依旧不能维持多久。

没有钱,就没有兵,没有兵便会被农民起义军推翻。被逼到绝路的咸丰这个时候想到了卖官鬻爵。

咸丰元年(1851年),在咸丰帝的示意下颁发了《筹饷事例条款》,咸丰帝将捐纳文武各级职衔给出了九折优惠,换取了大量的钱银。然而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初,太平军兵锋直指江南一带,咸丰为了筹备更多的钱银,狠下心直接给出了八折优惠。

虽说,在古人的眼中有了官衔,可以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可是像咸丰这样将卖官鬻爵完全给放开了,官多了,人们也只会对其失去了兴趣。

面对这一局面,咸丰不得不选择印制钱票,以纸代银,同时铸造大额铜币,后又因铜料不足,甚至出现了铁钱、铅钱……引发了金融市场混乱,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各级统兵大员在失去财政支持后,又不得不做出裁减兵勇以节其费的决定,被裁退的兵勇又流窜到了社会,进一步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巨大的混乱。甚至出现了自筹款项的现象,如琦善部,先于扬州对各类商品抽取百分一的税,又在各交通要道设卡收费唤为“厘金”。

咸丰看到后,便在全国推行厘金制度,这才暂时缓解了国库无银的燃眉之急。

唉,咸丰也是真的惨,苦有中兴之志,却也无力回天,他所面临的问题,早在乾隆时便已经种下了祸根,只不过是在他当政时集中爆发,而他只有中兴之志,却没有像雍正一样的实力与魄力,这样的结果也是预料之中!

大清最穷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要说大清最穷的皇帝,我觉得是咸丰,他继位的时候账面上虽然有169万了,当实际国库中只有10万多两了,他是继承了一个烂摊子过来。后面有碰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开始,军费开支十分巨大。某次他曾哀叹,户部仅存正项代支银二十二万五千两。这么大个国家才这点钱,好难啊!想想他的曾祖乾隆皇帝下个江南就花费了2000余万两银子。

咸丰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他的一生就是中国清朝后期一段血泪的历史,触目惊心。他登基后所遭遇的事,那叫一个悲催啊......

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崩,咸丰登基,1851年称咸丰元年。

1851年(咸丰元年,20岁)沙俄入侵黑龙江,历时三年,在黑龙江设立军事管制区,强占库页岛。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称金田起义。洪秀全这哥们儿大爆发了,搅和了十几年,全中国更加的不安生。

1852年(咸丰二年,21岁)大件事啊大件事!一姑娘进宫,封为兰贵人,就是后来的慈禧。起义军克永安,攻桂林,未克,进湖南,攻岳州

1853年(咸丰三年,22岁)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这时候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洪秀全志得意满开始享乐了。

1854年(咸丰四年,23岁)英法美三家鬼子提出修改《南京条约》,人心不足啊,此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法国是拿破仑的侄子做大掌柜的,美国像个 年纪正盛的小伙子,此时的中国,怎能不被打

1855年(咸丰五年,24岁)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克湘军,陷武昌。整个太平天国里,敬石达开是条汉子

1856年(咸丰六年,25岁)英法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火点着了,太平天国那边连破江北,江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也就是此时,太平天国慢慢要衰落了

1857年(咸丰七年,26岁)北方捻军与太平军结盟,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1858年(咸丰八年,27岁)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其年英法美俄与中国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咸丰九年,28岁)中国与英法又在大沽口冲突。

1860年(咸丰十年,29岁)英法联军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北京攻破,万恶的鬼子啥都干,还往皇帝龙椅上坐坐,圆明园啊,也一把火没了,咸丰帝没 办法去热河打猎去了,自己身体病情越来越重。中国签订《北京条约》,九龙司又割给人家了。

1861年(咸丰十一年,30岁)崩。

都说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是乾隆皇帝,继父祖功业,老子又给攒了大笔钱,老子累死儿享受,也属坑爹,乾隆统治时期是18世纪中后半叶,他生活时期几乎是整个18世纪,这个时候,俄罗斯还水深火热,日本还未觉醒。但西方发生了什么,英国早在17世纪就开始光荣革命,议会君主制了,打败了两牙,称霸世界,法国闹起了大革命,美国小伙子独立建国了,整个西方都在工业革命,而我乾隆皇帝闭关锁国,自己君临天下64年,享寿89岁,天下荣光占尽。要是看到咸丰皇帝这样的悲催经历,不知道会是什么感受啊?

大清最穷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是雍正皇帝。

康熙执政之时连年征战,康熙皇上是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开疆拓地,在康熙王朝中国的领土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国库消耗严重,到了晚年身体的原因,造成臣子贪污腐败成风,所以给雍正留下了一个空空的银库好像不是10万,应该是6万两白银。

雍正皇帝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实行新政,使得国库充盈。

后来就有人说,乾隆是个最有福气的皇上,爷爷开疆拓地,父亲给他存银子,所以乾隆才有了糟的资本。

应该是雍正吧,懂历史的朋友可以纠正,别喷我啊!

大清最穷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我认为道光皇帝最穷。

道光皇帝衣服都打补丁,江宁织造官员贪污腐败厉害,欺骗皇帝,一干两白银的龙袍提高10倍,苏州织造与杭州织造均如此套路深。内务府贪污更厉害,五文钱价一个鸡蛋,抬高讲30两白银,吓得道光皇帝不敢天天吃,几天才吃一个鸡蛋。

大清最穷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在清代,有个奇葩的皇帝,他没有当过一天真正的皇帝,全都是他亲妈代劳了。并且接手国家时,国库仅存11万两白银,以至于要凭借外国银行贷款度日。尽管如此,他们一家还是凭着借来的钱过上了奢华无比的生活。

同治帝

这位清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帝,他亲妈就是慈禧太后。

不过他还不是清代最穷的皇帝,最穷的是溥仪,他连借钱都借不到。

最后,如果没有国民政府帮他掏钱遣散皇城中人,他会被这些讨薪者打死。

所有这一切,都与清代的这些皇帝们不思进取,闭关锁国有根本关系。

这些自私的清代皇帝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了皇权。以至于整个清代的官员们全部都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只需每天磕头请安,揣摩上意即可,美其名曰谨守“祖宗之法”;

社会上,不敢涉及政事,文官武将均如此,以至于到后来,清兵战力逐渐退化,从此失去了尚武进取的血性;而普通老百姓们,有钱人沉迷于喝酒玩乐抽鸦片、玩小脚、遛鸟玩虫斗蛐蛐;没钱人则是浑浑噩噩过日子,连茶馆酒肆都贴着“免谈时事”四个大字。

何谈社会发展,经济繁荣?

一、最会挣钱的清帝:

雍正帝

在历代清代皇帝中,雍正皇帝是最能挣钱的清帝。

他绝对是勤政皇帝的楷模,每天天没亮,他就开始干活了,处理朝政,审阅文件,平均一天只睡四个小时。

堪称“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

雍正在位13年,批阅了25万本奏章,平均一天要批阅50个。将从康熙手中接到仅仅800万两库银增加到了6000万两,这数据很恐怖啊!

二、最会败家的清帝其实是乾隆

乾隆盛世?其实那都是他自己宣传出来的。后人都知道,清朝之落后于世界,就从貌似盛世的乾隆开始的。

最会败家的乾隆

乾隆可不是一般的败家,他从1736年2月12日爱新觉罗·弘历登基到1796年2月9日改用“嘉庆”年号,在位时间长达60年之久,一直拖到1796年2月9日,才真正把皇帝位置传给了

等到了1799年(嘉庆三年)时,清代国库存银仅存1900万两。这败家皇帝乾隆,整天光想着塑建大好的一片“盛世”形象,败掉了足足4100万两库银。

以至于,嘉庆帝用了25年,终于将清代库银增加到了2700万两。

三、史上最扣的皇帝

道光帝

其实,道光帝也不错了,他依靠勤政、节俭等等,以身作则,将清代国库从接手的2700万两累积到了3300万两。

道光帝可能是中国最节俭的皇帝了,平时就穿破衣服的皇帝您见过吗?

据清史记载:道光帝“平常穿湖绉,裤腿膝上穿破一块, 不肯再做, 命内务府补。”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光大概不失为有德之君。

然而,有德没什么用?如果道光帝是一位普通老百姓,是很好的一个人,但是作为一代帝王,他的循规蹈矩和目光短浅,遇到鸦片战争的结局只能是屈辱!鸦片战争最终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结束了。

在道光晚期国库中仅余800万两。

三、走向末路的清代皇帝们一代不如一代

咸丰帝

就更不行了,他干了3年皇帝,最后等到了1862年1月30日,当五岁载淳登基改国号为同治时,清代国库实际存银只有11万两。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他妈慈禧太后执政,清代国库已经没钱了,只能靠着各国的银行贷款度日。等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甚至遣散皇宫宫女和太监们的开销都是民国政府贴补的。

慈禧

但就是这样,慈禧借钱过日子还依旧奢华无比,在日本天皇都不敢多吃,每顿饭只吃一个菜团子,全国攒钱买军舰的同事,慈禧太后还在过她的60大寿,竟然花费了近600万两白银。而北洋海军的建成才700多万两白银,甚至十年没有补充任何武器。

最终,甲午一败耗尽了清王朝多年心血,从此走上了穷途末路!

四、战争赔款是无底洞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

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含《广州和约》赎城费600万银元,英国商馆损失费62372银元;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关平银1600万两,含中英《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军军费银600万两、商亏银200万两;中法《北京条约》中规定的法军军费银700万两、商亏及抚恤费银100万两。

3、1874年琉球事件赔款50万两,含中日《北京专条》中规定的日本修道筑房费40万两、抚恤费10万两。

4、1876年马嘉理事件赔款20万两,含中英《烟台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欠、抚恤费。

5、1881年伊犁事件赔款900万银卢布,含中俄《改订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亏、抚恤费。

6、1895年甲午战争赔款库平银23150万两,含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军费2亿两、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辽南条约》中规定的赎辽费3000万两。

7、1901年庚子赔款,含《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的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4.5亿两;地方赔款16886708两。

8、1906年拉萨事件赔款,含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规定的250万银卢比。

近代中国战争赔款总值,约为库平银9,5681,4007两,合关银9,4137,5451两,合13,2632,3847银元。

于是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闭关锁国肯定不行,而落后肯定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强盛必然需要正确的领导、正确的国策。

今天,我们中国能成为全世界国力最强的大国之一,这一切都必须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得我们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