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分裂的时间能长达500多年?

春秋战国的乱世持续了500多年,是历史上为时最长的乱世。

这场乱世,为何持续如此之久呢?

回不去的“汤武革命”

上古天下,分为许多方国、诸侯。

所谓“王”,其实只是实力最雄厚的方国,以其实力建立秩序。

强者为王,只要你实力够强,你就可以武王伐纣,可以取代前朝。

西周开始,这个逻辑发生了变化。

西周以前的方国,多是从远古氏族、部落联盟演化而来的,他们的合法性是“自古以来”天然形成的。因此,他们与王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邦联关系。

西周则不同,周公东征后,西周许多诸侯是天子亲戚、功臣,他们是以周的旗号“武装殖民”建立的,他们的合法性来源于周天子分封,其与周天子之间在宗法上有极为紧密的关系。

天下诸侯,都已经成了天子“屏藩”。

如此,改朝换代的逻辑变了。

过去,只要王朝实力衰弱,强大的方国一场“汤武革命”,直接摧毁前朝,就可以改朝换代。

如今,即使周镐京被摧毁,只要“屏藩”还在,周室又可以换个地方继续当天子。

只要周“其德未衰”,不影响诸侯们的利益,就不会为屏藩们所抛弃,那么,“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天下,不可能再以“汤武革命”的模式,通过换“共主”来重建秩序了!

要重建秩序,结束乱世,就要寻找新的“路径”。

争霸,小心翼翼的尝试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就注意相互制衡,避免任何一方过于强大。

因此,春秋开局时,虽有大小国之分,但任何一国都没有凌驾天下的实力。

在犬戎、“南蛮”的威胁下,齐晋这样的大诸侯尝试通过“霸业”来重建秩序。

“尊王攘夷”、“求诸侯莫如勤王”,大国通过尊奉天子,以盟主之姿来重建秩序。

短期内,这种方式起到了安定秩序的作用。尤其是齐桓公时期,中原诸侯连续击败了外族,避免了“吾其披发左衽矣”的危机。

可是,这种尝试注定只能缓解局势,不能结束乱世。

一来,“霸主国”的优势并不明显,一旦国君更替,很快就会丧失霸权;二来,追求霸业,不然不能不讲“礼”,不能想灭谁灭谁,兼并战争也都变得束手束脚。

比如:齐桓公、晋文公,其灭国战争多发生在即位初期,一旦霸业确立,反而不便大举兼并了。

称霸,只能解一时的乱;兼并,反而束手束脚。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落后,攻城武器的落后,也使兼并战争变得极为困难。

晋文公称霸后,伐郑无果;楚庄王称霸后,围宋无功。

大国虽强,但要灭中等诸侯都十分困难,只能攻灭小国,缓慢推进兼并战争。

靠霸业重建天下秩序,结束乱世,此路不通!

遇到瓶颈——重新洗牌

尽管缓慢,但兼并从未停止,仍然有几个诸侯的实力膨胀到了一定规模,看起来具备结束乱世的能力。

比如:争霸百余年的楚晋,其实力看起来已经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

可是,他们也遇到了和周天子一样的烦恼。

当初,周天子无法直接统治如此大领土,只有借助分封,难免出现诸侯势大的局面。

同样,楚、晋在领土扩张后,也做出了和周天子一样的选择,结果,卿大夫势大。

晋国走上了六卿争战-三家分晋的分裂之路。

楚击败了若敖氏,确立了王族的优势。但仍然因为封君太多而实力分散。

各大国,都遇到了“瓶颈”。

庞大的晋国一分为三;强大的楚国先是险些被吴所灭,后又连续内乱,国力大损。

其他如齐国、鲁国等,也都陷入长期的大夫内乱,国力大损。

春秋末期,最嚣张的反而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吴、越!

这场波折,使天下格局重新洗牌,传统大国实力受损,或陷入分裂(晋),或元气大伤(楚),或为了结交诸侯而暂停兼并(齐),天下一统的脚步放慢了下来。

牌打到一半的时候,重新洗牌!

诸侯如果不能摸索出解决“地方-中央”关系的办法,那么,你注定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法再发展了,又如何重建天下秩序呢?

漫长的统一战争:第一次总是最难的。

重新洗牌后,列国纷纷变法,以郡县制等君主直接管理的手段取代分封,这时候,列国都具备了突破瓶颈,践行统一的可能。

可是,统一战争依然推进得非常缓慢,秦国自商鞅变法,历120多年,才奋六世余威,完成统一。

这是因为:第一次总是最难的。

1、各诸侯内部认同感极强,往往拼死抵抗。

列国虽曾共尊周天子,但彼此之间的文字、语言尚未统一,各自信奉的祖先、文化差异极大。

天下,还没有所谓“大一统”的概念。

这些诸侯有的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即使是赵魏韩这样的新兴诸侯,也以卿大夫的方式存在了数百年,内部认同感极强。

后世的统一战争中,一旦军阀的军队被击败,胜利者往往“传檄而定”,迅速吞并失败方的财富、人口,以为继续进行战争的基础。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中,诸侯军队被击败后,大梁、邯郸军民往往同仇敌忾,拼死抵抗,大秦即便攻城略地,仍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消化战果,以至于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发起统一战争时,可依凭的基地仍然是关中、巴蜀。

后世,当曹操平定河北后,讨伐刘表时,军中可以带数万袁绍旧部。

可是,在秦统一战争,打到最后一个齐国时,依靠的,仍然主要是秦地的军队!

第一次大一统,注定遭遇最激烈的抵抗!

2、生产力制约。

要进行连续的大战,对经济的考验极大。

可是,任何诸侯,都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

魏,“尽地教之利”,开发程度高,但国土有限;楚,疆域辽阔,但开发程度低。

直到秦并巴蜀,修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攻城,使关中、巴蜀的开发程度达到极致时,秦才开始具备连续发动大规模统一战争的实力。

否则,连续发起数十万规模的大规模作战,尤其灭楚之战时,60万大军在外年余,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3、绝对的制衡。

后世的鼎足而立,往往是基于地缘的阻隔。如长江、秦岭、五岭···

其中,坐拥中原的北方统治者,往往在实力上居于是绝对优势。

当中原统治者恢复经济后,往往能积攒足以突破地理阻隔的优势,完成统一。

而当魏灭蜀、后唐灭前蜀、宋灭后蜀时,其实吴、南唐等其他势力,干预的能力往往非常有限。

与之不同,战国七雄的形成,是长期演变的自然结果。

各个玩家,都是根基深厚、实力雄厚的顶级玩家。他们都有干预战局的能力。

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即使是最强的诸侯,也需要谨慎地推进战争,以免遭到围殴,成为魏惠王、齐愍王···

何况,各国都有雄主、英雄、策士都不缺,彼此大展雄才,使局势变得异常复杂、微妙。

因此,只有在其他各国全部被打击得衰落后,强者才可能发起灭国统一战争。

所以,即使秦已确立优势,仍需要复杂、漫长的伐交、蚕食,才可能发起超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乱世,是上古统治系统失灵的结果。

诸侯们不可能再如汤武革命一般,通过灭周来重建秩序。

新的秩序,只能是:大一统。

可是,要完成大一统,当时的天下尚缺乏大一统概念,注定要遭到最激烈的抵抗;当时的各诸侯国,在内部制度、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上都不足。

因此,只有经过空前漫长的探索、变法、纵横、兼并后,天下才终归一统。

为什么春秋、战国分裂的时间能长达500多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诸侯割据,以求霸主地位,但大统观念在当时人们的思想里还没有成熟,诸侯国数量庞大,有野心想取代周室王朝的确不多,战国初期,虽然战乱很多,但国家太多,主要还是互相牵制的,到了战国中期,各国开始了统一之战,以秦吞并巴、蜀为开端,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又经历了百年,战国七雄历经百年战乱,周天子当时虽是名义上的天子,但实则已成傀儡,各诸侯国根本没有和周天子有任何联系。反而周天子靠诸侯国而存在。当时董仲舒提出过大一统的观念仅仅是在文化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仅是主张文化层面上的统一民众思想,便于君主的统治,但在大一统的层面上还要靠了秦始皇帝制的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皇朝的建立。它们是一个相互推进的作用。由于多年的战乱,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出现,以结束乱世,这个目标最终由秦来实现。

为什么春秋、战国分裂的时间能长达500多年?

华夏大国历史从夏商周说起,一致公认的奴隶制社会,是夏启开始,至秦皇大一统封建社会止。

春秋时代是在大周礼仪天下中,孔子撰写了鲁国史"春秋"而定义的。"春秋无义战",是孔子针对大周的"礼崩乐坏"的诸侯混战局面的总结。

大周八百年,西周被秦国所灭,周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春秋时代是在大周的背景下的列国混战史。有春秋五霸的历史,第一个齐恒公在管仲辅佐下,是举着"尊天子以攘四夷"的旗号,九匡诸侯,都是维护着大周的礼仪、尊崇着大周天子。

秦国第二次灭了东周,进入了战国群雄争霸的时代。最后形成战国七雄,史称战国时代。

因此,春秋、战国五百年,其中春秋大多是在大周天子的影子下。

秦始皇扫六合,建立封建大帝国,实行郡县制,从此大一统取代了诸侯分封制。

史家一般是"夏商周,春秋战国归于秦"。华夏结束了夏商周邦联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统一制,秦始皇千古一帝,奠定了大一统根基,才能世代传承,历经狂风暴雨而不倒,文明古国到如今!

为什么春秋、战国分裂的时间能长达5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并不能说分裂长达五百年,实际上大家还是属于一个大家庭,都是属于周天子的领导之下,只不过西周灭亡以后,东周立国以后,诸侯国对周天子从原来的仰视到尊重到平视到无视!也就是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年代,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降低,周天子也没有能力教育不听话调皮捣蛋的诸侯国了!而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了变法,变法的宗旨就是为了强大,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讲礼法,不讲武德,可以搞阴谋诡计,可以吞并同等地位的诸侯国!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争斗,原来的几百个诸侯国没有了!剩下秦,赵,韩,魏,燕,楚,齐七国,实际上还有一个卫国,(为了照顾吕不韦,卫国仍然存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没用底线!商鞅的愚民五策和军功制度,使秦国人成为杀人魔鬼,再加上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的努力,秦始皇终于统一天下!国家体制由分封制转变为中央极权制,实际上就是皇帝一人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成为一言九鼎的人物,既然已经有了天下,秦始皇也不需要别人出谋划策了!更不需要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了!于是歌舞升平,吹牛逼拍马屁成为主流!对于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愿意劝谏皇帝的人,秦始皇一生气,后果很严重!那就是焚书坑儒了!从那个时候开始,知识分子失去了自己的思维和灵活,主动为皇帝服务,荣华富贵可保,只是要顺应皇帝的情绪,皇帝喜欢的可以继续,皇帝不喜欢的坚决不说!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那就归隐山林,坚持自己的思想,又公开和皇帝讲理的人,那就是死路一条!秦朝的残暴,秦国人又失去了原来的军功制度保障,失去了升官发财的机会!留下来的就是劳役修长城,建秦始皇陵,筑阿房宫!天下苦秦久矣!然后陈胜吴广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帝国灰飞烟灭!

为什么春秋、战国分裂的时间能长达500多年?

(原创)

大周王朝800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长的一个朝代。而后期春秋战国的分裂战乱为何能长达500多年,也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迷团。

西周开国初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的道德教化,仁政治国,让天下共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盛世。当时周公分封的71个诸侯国,大多都是皇亲国戚。后来地方势力的扩张,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诸侯国,大约超出了一百家左右。

两百多年后,西周覆灭周平王东迁,开启了东周时代,进入春秋时期。此时的周王朝势力日益衰败,各诸侯国无视周天子的礼乐制度,大肆扩张本国的领土和势力,通过战争兼并周边弱小的国家。

弱小的诸侯国减少了许多,春秋五霸应运而生,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横行天下。相互之间虎视眈眈,不可一世,实力不相上下,却没有一家能有政治野心以吞并天下而结束战乱。

五位霸主只是为了进一步地富国强兵,增加国家的实力,并没有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尽管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在当时交通信息的闭塞,经济的落后,也没有哪一个霸主具有超大的实力而一统中原。

后期的战国时代,依然是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烽火连天。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左右着当时的局势。七国之间以秦国实力最为强大,几代君主都有着实现中囯大一统的愿望,直到秦始皇用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中央大一统的千秋大业,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第一代皇帝。

春秋战国500年的战乱,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着时代的背景,也有着历史的局限。那是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此再无“春秋战国”,也再没有百家争鸣,更没有圣人出现。

五百年的春秋战国,那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两位圣人的横空出世,让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时代,从此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观今宜鉴古,离古不成今。以史为鉴,学习前人的智慧,吸取其中的精华,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为什么春秋、战国分裂的时间能长达500多年?

那不叫分裂,应当叫诸侯割据,当时还有共主周天子,都还是“天下一家”。

“分封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下最好的制度,这是沿袭着部落联盟的管理方式,各个部族对盟主有进贡和出兵协助的义务,至于各个部落的内政,只要不暴虐百姓被举报,一般都能自行其是。

因而,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在管理上非常松散,常常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周天子之于各诸侯,各诸侯之于大夫家臣,其力量对比有时是大夫强于诸侯,诸侯强于天子。这时候虽然都是一个国家,士人也可以自由出入各诸侯国而无“国别”之分,但这种管理终还是弊端百出,自有分封制开始,征伐、争霸、吞并等战争从未断过,这是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秦始皇建立的秦国,是真正的大一统,治权可以像章鱼触手一样延伸到最小的行政单位,真正实现了统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