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楚君称王,并非只是因为楚人有个性,而是出于发展的实际需要。
列国君主的称号周天子分封诸侯时,按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不过,不管诸侯爵位如何,在国内,臣子们都尊称国君为“公”,这在西周时就是不成文的法则。
所以,在诸侯国内,“公”已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不仅仅只是爵位了。
但是,如果出了国门,比如诸侯朝会,那就不能乱叫了,得严格按照爵位来称呼。
当时,只有两种诸侯君主可称公。
一种是“王者之后称公”。
周朝以前的王者,如炎帝、黄帝、夏、商的后裔以及周武王的叔爷、叔叔的后裔,一共8个公爵诸侯国: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
一种是“天子三公”。如周初的周公、召公、齐太公。
不过,“天子三公”的后代,如果没有在朝担任三公,也不是公爵。
这种爵位等级是固化的,基本不会有大变。
我们熟悉的晋文公,其实爵位都还是侯爵,只是周天子册封为“侯伯”,以其为诸侯之长。
所以,按照爵位说,很少有诸侯是“公”,但实际上,天下诸侯在国内都可称公。
楚君称王楚只是子爵。这几乎是爵位最低的。因为:在已知诸侯中,只有许国一个男爵···
周成王在岐阳会诸侯时,楚君只有与鲜卑一起守燎,连参与会盟的资格都没有···
别人看不起没关系,自己争气就好。楚国在几代君主的努力下,逐渐变强。
周夷王时,天下诸侯开始轻视周天子,楚君熊渠试探了一回:他分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
后来周厉王比较嚣张,自称蛮夷的熊渠一点也不蛮,果断取消王号。
进入春秋时期后,周桓王为郑所败,天子威严扫地。
这次,楚人不再只是试探了。
熊通很认真地找汉阳姬姓诸侯帮忙,请求更高爵位。
被拒绝后,熊通正式称王!
此后,楚君一直以王自称(当然,周天子、诸侯,是不承认这个王的)。
听起来,这只是一个受到不公正待遇,“老子就是不服周”的故事而已。
其实不然。
称王的诸侯们楚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僭越的诸侯。
春秋五霸中,就有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两位王。
吴国,原本就是根正苗红的姬姓诸侯!
可是,到了春秋时,当吴国渐渐有起色时,寿梦也称王。
越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
到了允常时,哥们也称王了!
“巧合”的是,在南方诸侯中,也就只有这三个诸侯混出了名堂。
而这三个诸侯,都是在称王之后,国力进一步暴涨,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
看来:这些诸侯自称王,并非只是个性强烈,而是有着其深刻用意!
发展的需要熊渠在称王时,给出的理由是:我们本来就是蛮夷嘛!“不与中国之号谥”!
这句看起来像赌气的话,却真的是楚国称王的真实原因。
楚,地处蛮夷之地,周边既有一圈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诸侯,也有蛮夷。
在还不甚强大的情况下,攻打姬姓诸侯,只会引发围殴,并不明智。
所以,楚人最开始的扩张方向,只能是蛮夷。
比如:熊渠在称王前,驱逐扬越,控江汉平原,随后,又利用周天子攻鄂的机会,占据鄂。
可以说:楚最初的强大,正是整合蛮夷的结果。
不过,情况很快就变了。
这些蛮夷,本就对周天子没有什么隶属关系,由于文化差异,他们甚至可能对中原政权还抱有敌意。
继续以周天子名义来整合国内,已弊大于利。
而随着国力的增强,楚已可以压制周边的姬姓小国,并可以把扩张方向转向这些爵位比自己高的诸侯。
这种情况下,继续强调自己的诸侯身份,只会束手束脚!
因此,熊渠公开宣称自己就是蛮夷,称王!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吴、越。
称王,是雄心勃勃的南方诸侯们开始兼并诸侯,参与霸业角逐的号角!
春秋时期,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春秋时期的确比较乱套,有的国家国君称“公”,有的国君称“王”。
但不是题主所说的其他国家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
要分清这个问题,还需要大体了解一下夏商周三代世袭分封制度。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洛阳西洛宁县的洛河中有神龟浮出,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以此治水成功,并且依次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制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
这事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根据九州的远近,大禹确定了五服的制度,以此缴纳赋税和进贡物品。
每服五百里,由内而外,亲密关系逐次递减。
有的说法是以王城为中心画个正方形,有的说是画个圆形,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不管亲疏,地方的负责人都是一方诸侯。
到了商朝,演变为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人本族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
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事务。
商朝末年商纣王时期,号称八百诸侯,分东西南北四镇,每镇各统领二百小诸侯。
即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南伯侯鄂崇禹。
东伯侯为天下八百诸侯之首,级别相同,但座次在其他三伯侯之前。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开始实行世袭分封制。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族子弟及功臣为列国诸侯,共分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其余不及五等者成为附庸。
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比如: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无论爵位如何,名义上都是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对应着爵位等级,称谓就是:
宋公、齐侯、燕伯、楚子、许男。
这是很严格的,不可僭越。
姜太公封齐国,称为“齐侯”,位居“五侯九伯”之上。
五侯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是指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
姜子牙是齐国的始祖,谥号为齐太公。谥号需要周王朝批准才行。
这个或许是姜子牙对周朝建国的贡献,死后谥号为公,这也是一种褒奖。
这也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对于去世的人给与更高的封号,以示尊崇。
齐国是大国,地位重要,之后的历代国君,都谥号为“公”。
活着的时候,诸侯在一起还是以“侯”相称。
再如周公旦,鲁国国君,侯爵,后世也以周公相称。
召公奭,燕国国君,伯爵,他的称谓“召伯、召康公、召公奭”等。
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召公由其子到封国治理国家,他们留在朝廷辅佐天子,由于是周朝宗室大臣,而且辅佐朝政有大功,去世后谥号为"公"。
晋国,侯爵,在晋昭侯之前,都称晋侯。
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分裂为翼和曲沃。
晋侯也称作翼侯,曲沃是伯爵,先是称曲沃伯,后为曲沃武公(前716年--前679年)
后来,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就成了晋武公。
之后,晋侯都称为“公”。
这已经是春秋时期,周室式微,权威丧失,各诸侯国不再那么听招呼啦。
国君去世,继承人就给确定谥号,不管周王室是否同意,诸侯国是否认可,起码自己国内叫着舒服。
有些因为势力强大了,逼迫周王提高爵位;有些诸侯国相互抬举,彼此提高爵位。
擅自改变谥号,这是僭越行为,可能就因为这么一个谥号,导致一场战争。
本来就想干一架,总要找个理由吧。
楚国是子爵,国君称为楚子。
我们听着别扭,楚国的国君们更感觉不爽。一直想提高一下国君的身份,可周王不允许。
一怒之下,楚国就自称为王。
一般史料皆称楚国称王始于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但《韩非子》记载,楚武王之兄楚蚡冒已有“楚历王”的称号。
这恐怕是最早的自立为王吧。
但这一时期不仅仅楚国称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也都已经称王。
春秋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仅仅是名义上的存在。
各诸侯国各自行政,不再把周王放在眼里,不仅不听招呼,而且大多不再朝见和进贡。
国君的更替也不再按照程序上报批准,不管周朝廷是否认可,谁抢到算谁的。
国君去世后的谥号也是自行其是,想称啥就称啥,没那么多讲究,也没那么多计较。
诸侯混战,国家随时都面临着灭亡,那些谥号就没多少实际意义啦。
春秋时期,各国称谓的混乱,也反映出周王朝权威的丧失,对诸侯国掌控力的减弱。
春秋时期,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严格地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君称“公”,其实都是不符规范的。
当初武王伐纣成功,建立西周政权后,对王侯、贵族和有功劳的大臣施行了分封制。除了将都城以外的领土进行了分封,还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进行了相应的分封。在称谓上亦称为“鲁公”“晋侯”“申伯”等。
然而,随着周平王东迁,这种天下共主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周天子的威严,在犬戎进攻和周平王东迁这两件事上,一落千丈。诸侯们也渐渐不守周礼,开始轻视周天子,并渐渐不遵守周礼了。
也就是从此时起,各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以“公”相称。周天子虽然不悦,但由于皇室衰微,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
(平王东迁)
称“公”也就罢了,可是有人更过分,竟然直接称“王”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称“王”的人,是楚国国君熊通。
说起来,楚国早先只是个小部落。早在周武王征伐殷商时,楚国的先祖便准确地判断出周武王必胜,因此率军投奔了周武王,并得到了器重。然而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大概是因为要分封的皇亲贵族和功臣太多,楚国先祖给周武王遗忘了。
周成王继位后,辅佐朝政的周公巡游时,得到了熊绎的热情款待。他在回去后,便向周成王推荐了熊绎。熊绎这才得到了50里的南蛮荒地,并被封为子爵。虽然爵位很低,不过,凭着这个,熊绎好歹建立了楚国。
由于楚国建立得比较晚,又处在远离中原的南蛮之地,因此在诸侯国中,很被别国瞧不起,因此,从熊绎开始,为了得到周天子的支持,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带着山上独有的苞茅作为贡品,去朝拜周天子。而这种苞茅由于适合滤酒,因此在祭祀中,他们还负责了滤酒的工作。
就算如此,那些姬姓诸侯还是自觉高贵,对楚国国君冷嘲热讽,相当鄙夷。
楚国国君一边殷勤地侍奉周天子,一边仗着远离都城四处攻伐,开疆拓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不光领土扩大了不少,经济军事也都强盛了许多。
(熊渠剧照)
到第六代国君熊渠时,楚国得到了进一步强大,他也不甘心再被称为“楚子”。不过,他是个谨慎的人,并没有直接称“王”,而是先四处宣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谥号。”
随后,他就把长子熊康封为句亶王,次子熊红封为鄂王,幼子熊执疵则封为越章王,让他们去管理才攻下的有青铜矿富饶的领地。
由于各国正忙着互相攻打,因此没有人站出来为周天子打抱不平。不过随着周厉王继位,由于周厉王性情残暴,熊渠害怕他会召集诸侯来讨伐他,所以又老实地取消了儿子们的封号。
熊通继位后,继续开疆拓土。楚国的领地已经扩大到了汉水流域,经济和文化也非常繁荣。
熊通认为早前受封的“楚子”,已经配不上楚国的国情和实力了,所以他决定找周天子提高他的封号。
不过,熊通并没有直接去找周天子,而是带着军队去进攻随国。
(熊通剧照)
随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如楚国,所以看到楚国来攻打他,实在不知道楚国为什么要打他。于是就派使者去问熊通:“我无罪也,为何伐我?”
熊通也不客气地说:“我蛮夷也,我有军队,现在中原诸侯纷纷背叛周天子,你去让周天子提高我的封号,我好去讨伐这些背弃天子的人。”
随侯惧怕楚国军队,只好去向周天子传话。结果周天子不但不同意给熊通加封,还把随侯骂了一顿。
熊通得知后很不高兴,于是说:“好歹祖上也曾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只是死得太早,所以没能得到分封。直到周文王时,才得到子爵的封号,现在南方蛮夷无不对楚国顺服,这样大的功绩,居然不给我加封,那我就自封为王。”
于是,熊通便自封为楚武王,又要求随国臣服于他。随侯不得已,于是顺服于他,并和他订下盟约,熊通这才带着军队回了楚国。
熊通废弃了周天子册封的“楚子”称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的国君。正是他带了头,众人见周天子又不敢声张,于是愈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不光停止进贡,后来,也纷纷称“王”了。
(参考史料:《左传》《东周列国志》)
春秋时期,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先讲个武汉段子,二哥们吵架,一个骂的很惨。骂人者说:你服不服周。被骂者说:我就不服周。骂人者继续说:你跟老子再说一次。被骂者说:不服不服就不服周。骂人者:动手开打,被骂者受伤。被骂者:隔几天修养好之后,和骂人者约架,这次成功打赢骂人者。打完甩出一句话,个斑马,你服不服周。由方言可以见文化渊源,武汉方言中著名的不服周就是来自春秋时期的故事,也是为何春秋时期别的国家都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之类,唯独只有楚国称王,最有名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就是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那么事情到底如何?其实在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就说过这个故事下面看我来个昨日重新!
春秋时期,周天子不把楚国当正统的诸侯看,很是看不起楚国,于是楚国也对周天子很不感冒,在行动上很不尊重周天子,冒犯那是难免的二者很不对盘。
周朝天子位,从周武王传到第四代时候周王是周昭王。
周昭王野心比较大,一直想继续扩大周朝疆域,于是亲率大军,南侵荆楚。
那时候楚国还很弱小也没有组成健全的国家制度,根本不敢硬抗,于是楚国人都分头躲藏了起来
以坚壁清野战术抵抗周昭王大军
周昭王大军过了汉水,刚一踏上楚国疆土,顿时傻了眼,到处深山老林,就是看不人毛,顿时也很蒙逼,楚兵不知所踪,迎战的居然都是一些毒蛇猛兽,更夸张的是还有犀牛出没,看见周天子的大军,就凶猛的横冲直撞,撞得周军人仰马翻。
周天子的军队在丛林中成立孤军,密集队列完全无法展开,反而要面对毒蛇猛兽的攻击,不仅如此军队还疫病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眼看就要支持不下去。无奈的周昭王只好带着大军回去了,当然也不是全无收获,周昭王大获楚人的财宝,满载而归。
三年后,尝到甜头的周昭王,故技重施以“南巡”名义,又一次亲帅大军攻掠楚国。上一次的旅游行军因为猛兽和气候问题无疾而终,这次周天子学聪明啦,带着自己最强悍的御林军守卫镐京的“西六师”出征。
他们过汉水后,果不其然没有见一个楚兵,以为还和上次一样,楚国没大军抵挡,正准备武装巡逻进而抢劫的时候,猛听得一阵鼓响,前后左右涌来无数穿着破衣烂衫的楚人,还有跟随而来的无数猛兽,人带头冲锋,猛兽压阵,居然将周军打得大败而逃!(史料没有记载楚军领军者) 周昭王当然不甘心这样失败,继续率领“西六师”强攻楚国,结果,又被愤怒的楚人团团围住厮杀,周军见势不妙,只得急忙保着昭王杀开一条血路,逃跑了。
周军逃到汉江边,位置大概是今天襄阳一带,突然发现岸上有几条新船,便慌慌张张的跳到船上,渡江而去,不料,船刚到江心就散了架,变成了无数块木板。原来,楚人早就料定昭王兵败后,必从这里渡江,就预先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梆成船,放在岸上,树胶成船,必然不牢靠,所以船到了江心,树胶溶化,船也就开裂散架了。
此战结束,周王最最精锐“西六师”,全军覆没,不仅如此连周昭王也掉到江里淹死了,可谓奇耻大辱。因此周朝大臣们不敢举行葬礼,怕不体面的事张扬出去,只好悄悄把昭王埋在一个无人知晓地方。对这件是司马迁《史记》记载如下:“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天子崩在水中,又不知道凶手是谁,真是奇耻大辱,却又不能说,只好不发布消息。因此,周昭王的死,也成周国唯一一个没有正式通告的案列,因为不好意思对外公布。
此战是楚人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周朝的首次对抗。昭王死后,继位的是儿子周穆王,周穆王儿子是周共王,周共王儿子是周懿王,周懿王死后,本该懿王儿子周夷王继位,却被懿王叔叔周孝王夺了王位,周夷王无能,无可奈何,只好熬到周孝王去世,才在诸侯拥护下,登上王位。
周夷王上台后,为表达对诸侯感激,一改过去天子站堂上接受诸侯礼拜惯例,变为走下堂和诸侯亲切相见,天子威严大大下降。
这时的楚国君主,就是著名的神箭手熊渠。熊渠射术高超,能征善战,先后征服附近许多部落,控制长江流域最主要的铜矿资源,成为南方第一暴发户,家里有矿吗,不富裕都不行。
而熊渠也是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觉得自己祖先曾经当过周文王老师,而分封时候,却只给楚国很低爵位,当时楚国受封子爵(公侯伯子男,最低一等爵位)
这个分封,让楚国人一直忿忿不平,熊渠因为家里有矿,加上个人野心,于是就趁着这个机会自立为王。周夷王又没啥威信,我怕你个鬼哦。
但是,楚国毕竟还是很弱小的,熊渠虽然不服气,却又不敢公开的反叛,那怎么办呢?他就说,你们是正统的“周”,而我们只是蛮夷,番邦小国,我们不能用你们中原的封号、谥号,那就让我们采用蛮族人的封号吧。
于是,熊渠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了“王”!
大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管理今天的江陵、荆州一带,二儿子熊挚红封为“鄂王”,管理今天的武昌,鄂州一带,三儿子熊执疵封“越章王”,领地不清楚,因为史料没有写。
这就是湖北省最的雏形,这几个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成为王子的封地。
熊渠自己不敢称王,就半开玩笑、半公开把几个儿子封王,这样,他就是王的爹了,意思是周王也是我儿子,这便宜占的也是很有创意啊。这就是楚人“不服周”最早的来咧。
可是实际上,熊渠官方身份,还是楚国的子爵号称也是“楚子”,而周夷王也不是啥有大作为的周王,自顾不暇,也就无暇顾及如此僭越之举。
不久之后,周夷王死,周厉王继位,周厉王是个著名的暴君,据说还是个施虐狂,看谁不顺眼的,就想杀人,周厉王的残暴,让家里有矿的熊渠也害怕,就把儿子的王号去掉,不称王,也不称王他爹了。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过来一百年不到吧,时间来到公元前757年,楚国子爵熊眴,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又忍不住称王,史称楚厉王。自此以后楚国就代代称王,周国也因为权威不再,没有实力过问楚国的僭越之举,早期的楚国虽然弱小,没有周朝强大,但叛逆的精神很足,敢为天下先,敢僭越冒称王,敢“不服周”,敢向强者挑战,所以“不服周”这个词也就流传了下来。
这就是春秋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而单单楚国称王的由来,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还有桀骜不驯的性格才有特立独行的楚文化出现,才有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强音出现,才有长沙会战中无数次拉锯战的胜利,这都是楚人天生不服强者的倔强体现。春秋时期,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率领众诸侯起义,组成了一支讨伐纣王的联军。两年后,伐商联军在牧野大败纣王,灭亡了无道的商朝,建立了崭新的朝代——周朝。
周武王夺取天下后,自称为"天子",并将伐纣过程中立下功劳的诸侯、上古圣贤人物的后代,以及自己的同族宗亲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各自建国,拱卫中心的周朝都城镐京。后来,周朝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这是为什么呢?
后世称呼一国之主的"皇帝"一词,要到公元前221年才被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秦始皇嬴政所创造。在此之前,周朝作为天下共主,被称为"天子"、"周王",而其他诸侯则只能够自称为"公"。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记载,后世称之为"春秋五霸"的五位国君,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而《荀子》主张的"春秋五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君主中,齐、晋、秦、宋的国君都称"公",而吴、越、楚则不同,他们虽然身为诸侯,但自称的确实与周天子地位相等的"王"。而要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还得从这几国的建国史说起。
我们先来说说题外的吴国和越国。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称王的吴、越、楚三国都处在当时中原地区以南的偏僻之处,那里距离周天子掌控力最强大的地区比较遥远,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可能诸侯在南方称王很多年后才会被周天子知晓。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敢于称王的,称王前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周围的强邻很轻易便会以"尊王攘夷"为名前来讨伐。吴国、越国因双方的君主夫差、勾践而为人所熟知,"卧薪尝胆"也是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
而早在夫差成为吴王前百余年,吴国国君已然称王。传说,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有三个孩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是最小的一个。周太王喜爱自己的孙子姬昌,但按照立嫡立长的继承规则,季历是无法继承的。季历的两个哥哥懂了父亲的心意,便主动离开,前往了南方,于是开创了吴国。
后来吴国持续发展,逐渐壮大,据《史记》记载,鲁成公五年(前586)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越国则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后裔,他们在南方发展许久,到了周敬王时,越国国力渐强,于是国君允常便自称越王。
楚国和吴、越非常相似,楚国本是北方一支部族,受到商朝人驱逐而逃往南方,周朝建立过程中,楚部落首领鬻熊为周王当火师,肩负祭祀祈祷重任,但周朝建立后却没有得到封赏。直到周成王时期,鬻熊的曾孙熊绎才得到封爵,不过也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在楚国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中原的诸侯们都对其十分蔑视,认为楚国地处蛮荒、人民野蛮,不配和中原众诸侯一同会盟,于是都排挤楚国,称之为蛮夷。楚人忍辱负重,背负着屈辱和嘲笑,拼命的开垦土地、发展国力,并陆续对外吞并了一些小国。
据《史记》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可见,楚人对于"蛮夷"的称号恨之入骨,并用这一称号来挖苦曾经嘲笑楚国的随国。楚国攻打随国,让身为周朝宗亲的随国国君面见周天子,请求为楚国提升爵位。
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随国国君带着周天子否定的答复回到南方,"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楚国国君自此代代称王。
综上所述,楚国之所以称王,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受到诸侯的嘲讽、周王的轻慢,这也是日后楚庄王做出"问鼎中原"的威胁举动之原因所在。其次,距离周天子和其它强国距离较远,不易被讨伐也是楚国称王所依仗的因素之一。
春秋时期,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你有时间看看《史记》就知道了!周王朝建立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余者不可称王。其分封的诸侯国有71个,跟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国为53个。
分封的诸侯有宗室子弟、历代先贤后裔、王族功臣。这些诸侯的爵位分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最高为公爵、最低为男爵。不及这五等者,则为附庸。这些诸侯虽说都称这公,那公,其实是尊称并非代表他所受爵位。
其实有些有名的大国所享爵位并非最高,爵位高的也不一定是大国。
比如虞国是公爵,是周太王(文王姬昌祖父)次子姬仲雍之后;虢国是公爵,虢仲乃文王之弟;宋国是公爵,比这俩姬姓国辉煌些,是商王朝后人,纣王庶兄微子开国。
像吴、鲁、燕、管、蔡、卫、晋皆姬姓为侯爵;而齐姜姓,乃功臣姜尚受封地也是侯爵;陈乃帝舜之后,杞乃大禹之后,皆为侯爵。
最后该说说楚国了,楚之先乃颛顼帝,颛顼高阳者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第五代孙陆终坼剖生子六人,第六个季连、芈姓。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有功,生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也就是说楚国开国君为熊绎,最先受封之爵为子爵,在五等公爵里属第四等。
熊绎第五代孙熊渠生子三人,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把三个儿子都立为王,及周厉王时,暴虐,熊渠害怕周厉王伐楚,把这几个儿子王号又去掉。
后又经过十几代楚君,至熊通,是为楚武王,熊通先让周天子加位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周王室不听,熊通自立为王。从此之后,楚君就称王了。到楚庄王时,楚国更强盛,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所以庄王问鼎中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