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萨尔浒之战中,杨镐犯的错误很多。不过,分进合击倒未必一定是致命错误。
努尔哈赤最担忧的,正是分进合击努尔哈赤最担忧的,正是多路进攻。
听说大明以47万大军来犯,后金诸位贝勒、大臣都显得有些担心。大贝勒代善问道:“大明倾天下之力,集结宿将猛士及叶赫、朝鲜精锐共47万人一起来打了!他们还把南边福建、浙江及西边四川、甘肃的粮饷通过海路、陆路一起运过了了,人多势众,我们怎么办?”
努尔哈赤答:47万?明辽东军原有9万,被我杀了3万!新招的2万多,多是被我们打散的逃兵!其他从各地来的军队,行军疲劳不堪,沿途又多逃亡,不足为虑!而且,我看也不过3、4万人!加上叶赫、朝鲜军,不过6、7万乌合之众!他们声势看起来吓人,其实不足畏惧!
努尔哈赤接着说到他的担心:现在我朝夕所忧虑的,是明军已在各处集结,究竟哪里是主力?会怎么来攻我们?因为我们正处于开原、沈阳、辽阳、宽甸四地之中!胜败之机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敌军四方合击之前,打破敌军主力!看来,努尔哈赤非常清楚明军的实际兵力(适当说少明军数量,只是为属下打气)。他所担忧的,正是自己不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明军虚实难分的多路进攻!
大明宿将也多不反对多路进攻开战前,在明军的战前会议上,各将也各抒己见。
其中,只有此前战功最不突出的马林主张集中大军一路进攻:王师当出万全,意并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罪人,倾其巢穴。
此外,作战经验丰富的宿将们,都未反对分兵进击。
刘铤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地形不熟;而杜松担心的则是各部仓促集结,兵饷不足的问题。他们都认为:应推迟作战!
那么,为何大明这些经验丰富的宿将,大多不反对分兵进击呢?
多路进攻的原因1、后金地势,一路进攻,极易打成僵持
后金此时的地盘,西与辽东平原及松辽平原相接,南隔鸭绿江、图门江与朝鲜毗邻,东、北是女真族人繁衍之地。赫图阿拉在其西侧,而自此向西,地势降级而下。
同时,当时辽东地区尚未开发,大片原始森林。明军行军,仅仅能沿河而进。
因此,一旦明军采取一路进攻,虽然兵力集结,但是,以仰攻之势,很容易被后金阻击,打成僵持之势。
也许,正如马林所说,大军合兵而进,可以避免被歼,但难免劳而无功,打成僵持。
显然,打成僵局,并不符合大明发起此战的初衷!
2、过往经验
过去,面对“类似”局面,大明“分进合击”的打法,取得过不错的战绩。
在著名的播州之战中,大明正是以分进合击,多路进攻的打法,一举突破险阻,平定了割据播州数百年的杨应龙集团!刘铤,正是此战的功臣!
今天,我们大可以说努尔哈赤不是杨应龙,后金八旗也不是播州军。但是,放在当时,诸位名将可未必看得如此清楚!
大明的计划原本不错按照大明的计划,原本未必要担心被各个击破的。
1、泰山压顶
大明原本希望集结20余万大军(号称47万),以泰山压顶之势,彻底扫除后金!
如果果真有20万大军,加上叶赫、朝鲜的军队,无论是主攻部队还是牵制部队,都不会显得兵力单薄。
2、虚实相济
由于地形、补给限制,当时有条件进行主攻的,只有两路。
一处是东南的宽甸。此路可以以海路入鸭绿江进行补给,可以支撑主力作战;
另一处是沈阳方向。此路经抚顺,也有河流可以补给。
其余两路:辽阳方向,虽然路途较近,但沿途都两侧都是山岭,进军困难、易遭埋伏;开原方向,则要翻越鸡冠山脉才能取道河流,补给不易。
这两路,适合用奇,不适合主力作战。
杨镐的计划,是制造东南路为进攻的假象,吸引努尔哈赤军,以沈阳方向为主攻,直取赫图阿拉!
好计划是怎么搞砸的计划虽不错,但还看怎么执行。
大明显然搞砸了这个计划。
1、误判兵力,盲目开战!
大明原本计划用20多万人来打这一仗,可最后为何只搞了十来万人呢?
因为,大明朝廷以为自己有20多万人!
杨镐曾奏报:努尔哈赤有12万人,我只有7万多人,还不能打!(明实录.万历卷)
大明却不相信:这些人,平时多报兵力,以方便吃空饷,战时少报兵力,怕承担任务!杨镐说只有7万人?至少隐瞒了一半!
于是,大明连发红旗,催促决战!
2、虚实暴露!
其实,杨镐东南佯攻,东北主攻的计划,几乎骗过了后金。
由于前文所说,宽甸出发,海运、水运最方便,因此,后金一直很关注这个方向!
恰好,由于东南路远,刘铤先出发,后金众将一度认为这路是主攻。
可是,杨镐自己搞砸了!
首先,杨镐牛逼轰轰致书努尔哈赤,说自己几月几日来攻,准备怎么来打你!
虽然各处兵力的数字是假的,但基本的战役企图已经全部暴露!
接着,刻意隐瞒的各路兵力,也暴露了!
出兵之日,大雪纷飞,道路难行。各路大军为了依令抵达指定位置,晚上举火把行军!
如此,各路人马的规模,就在这一片红火中,彻底暴露!
分进合击,虚实全部暴露了!那还打个屁!当然被努尔哈赤从容部署,各个击破了!3、无节制之军!
开战后,大明更是显示出:他们是一支无节制之军!
担任主攻的西路杜松,日行六、七十里,盲目过河,将本就不占优势的部队又一分为二,被努尔哈赤迅速击破!
李如柏,更是不支援力战的刘铤,仓促退兵。
至于叶赫、朝鲜,一个见势不妙开溜,一个临阵投降!
这些“宿将猛士”,果真表现得像努尔哈赤所说得“乌合之众”。
总的来说,我认为:萨尔浒之战中,外线进攻,分进合击的计划,本身并没有大问题。
但是,此战中,朝廷与统帅互相不信任(连实际总兵力都沟通不清楚),各将之间互相不信任!
部队烂到了这样的地步,分进合击也好,集中一路也好,又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题主还真说对了,杨镐还真没有想到努尔哈赤能够各个击破。杨镐本是个庸才,在援朝之役中,他在蔚山指挥失误,造成明军大败,伤亡两万,被罢职。这一次讨伐努尔哈赤,又一次起用了这个庸才,只能说明朝君臣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当时的祝耀祖是这样评价杨镐在辽东的所作所为的:
“自镐用事以来,威令不行,赏罚不信,呢私交而轻南将,则豪杰灰心,怯任,罪而恤典,则英雄短气。”在这次战役里,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而努尔哈赤则有大约六万人马。
不过,明朝的这些军队都受过战争的洗礼,有一定的作战经验。而且在武器装备方面,尤其是火器方面要比努尔哈赤的军队强的多。火炮是骑兵的克星。有人评价说:
盖明之枪炮火药,金实无此利器;不以士马合围,藉壮敌忾,则烽烟之中,殊非矢石可比耳。如果明军运用好火炮方面的优势,则努尔哈赤也不好取胜。因此,这一次战役,明军的实力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
杨镐在进行战役部署时,将明军分成了四路,准备对努尔哈赤进行分进合击。具体为:杨镐坐镇沈阳指挥;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的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北上,由南面进攻。
这种部署在我们看来无可厚非。即便是努尔哈赤去攻击其中的一路,其他的三路人马也会合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依然会被击败。但是,事情的发展超出杨镐的意料。
努尔哈赤部署杨镐心目中的未开化的野人。他曾经在汉人的地区生活多年,学习了很多的汉民族的文化。在用兵上,他多以计谋取胜,长于用计用奇。
努尔哈赤在沈阳乃至北京都安排下了坐探。而杨镐对军事保密工作毫不在乎。邸报和露布将作战计划和盘托出。这使得努尔哈赤对杨镐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这才定下“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方针。这使得杨镐的四路分兵,分进合击的计划,成了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的前因。
而且杨镐坐镇沈阳,远远脱离战场。在战役开始后,根本无法指导瞬息万变的战场,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指挥。
如果用现代军事学的理论来说,就是外线作战对内合击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的利害变更线。在各路人马必须在同一时间到达这条线,这才有可能达成分进合击的目的。
在这个时候,如果敌人出来进攻,就会顾此失彼,如果固守,就会被各路会合围攻。因此,这条线的划分和运用,是战役的关键。
如果不按照这条线作战,就会出现孤军深入,各不联系的情况,会很容易造成被内线敌军运用内线优势,各个击破。
如果杨镐懂得军事,他严格划分了这个利害变更线,即便是努尔哈赤知道了杨镐的机会,也难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那么,这场战役至少不会输,即便输,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就是因为杨镐没有设定利害变更线,又放弃了战场指导,使得明军各路人马前后不一,使得努尔哈赤有机可乘。因此,努尔哈赤得以先打突出之敌杜松军,然后割裂明军部署,对剩下的明军各个击破。
这一役,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从此辽东局势大坏,努尔哈赤转入对明朝的进攻。
这一切,都是杨镐不知兵,乱指挥造成的。也是明朝君臣用人不明造成的恶果。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战争的胜负从来不仅仅在于人数,而在于战力,战力就是这支军队的整体素质。
当时杨镐兵分四路迎战努尔哈赤,固然有战略上的错误,但这不是主要的。
首先杨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军统帅,他是赶鸭子上架临时担任大军统帅,他只是个官僚,官僚打仗首先想的不是仗打不赢怎么办,而是仗打输了,我会有什么后果?因为这种统帅思想的不同,所以杨镐才会兵分四路,这样就算一两路败了,我还有1两路,我还有很多军队,不至于受大处罚。
其二,当时这号称的47万大军,实际上只有10万左右,可以参考《明清实录》,而且还是临时拼凑的,最要命的是的是,此时大明的后勤不足,为什么后勤不足呢,因为多年前刚打完援朝抗日之战,这时可想这支部队的军心战力有多强了。
其三,在辽东这个地带,那是努尔哈赤的老窝,天时地利人和占全,而且努尔哈赤的6万精兵都是精锐中的精锐,用6万精锐对杨镐的10万杂牌军,别说他分兵了,就算不分兵,面对经验老到的努尔哈赤,杨镐就能取胜了?
其四,满清战力一直有句话“满清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就可见后金兵战力之强了。想想后来的熊廷弼,袁崇焕,孙成忠等辈,兵力远超杨镐,为什么不敢正面和满清兵决战,因为他们很清楚满清野战的实力。后来的洪承畴到时决战了,洪承畴用全军覆没证明了清兵的“满万不可敌”。
因此杨镐的萨尔浒之战大败,有各方面的原因,分兵只是一方面,最主要还是后勤不足,整体兵源素质不够强,协同作战的配合不到位。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不是杨镐一定要分兵,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兵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从兵力构成来看,萨尔浒的那十来万明军,完全是东拼西凑出来的。打后金,是辽东战区的任务,问题是,辽东兵员满编才9万多,而此时的辽镇,刚刚经历过抚顺、清河一战,损失惨重。不要说满员了,能保持日常防守的兵力就不错了。因此,只能从各地抽调。兵不是一个地方的兵,要从各地过来,就牵扯出了第二个问题,后勤。
萨尔浒参战的明军构成非常复杂,九边各镇都有,还有南方的土司兵,甚至还有一万多朝鲜兵。要将全国的兵从各地集结到辽东,对当时大明的财政,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更不要说还要将散落在各个补给区域的物资再集中,这就不光是钱的问题了,效率上也大打折扣。所以,让各参战队伍从各地出发,途中自行在辽东的各补给点进行补给后进入战场,这样的安排,在当时来说应该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另外,还有个情况,翻看一下万历三大征的相关资料,你会发现,不论是第二次蔚山会战,还是播州之战,甚至是宁夏之战,采用的都是分进合击战术。也就是说,分进合击是当时明军的常规的打法。所以说,对萨尔浒之战的明军来说,分兵是一个正常的反应。
后人对萨尔浒分兵的诟病,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古人也不是傻子,如果他知道分兵会惨败,他还会分兵吗?事后诸葛亮谁都会,你做个假设就能得出结论。
假如杨镐不分兵,且在不考虑后勤的情况下,一路稳扎稳打的平推过去,或者用其他恰当的战术,就能把努尔哈赤消灭了?那后来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岂不是要活活的羞愧死!
纵观万历三大征的花费和明朝后来抗击后金的花费,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大明并不是拿不出来钱,也不是凑不到更多的兵,说到底,整个明朝上下都没重视这次出兵,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次成化犁庭。只能说萨尔浒,实在是非战之罪。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分兵也行,但是谁主谁辅?万历早就想让李如柏为主攻,李如柏驻军清河距离赫图阿拉只有40几公里,基本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即便被围困与清河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完全隔断,但是扬镐的安排却是李如柏为辅助,这也是他最后出来的原因!再一个四路谁是主将?相互平级,谁指挥谁?当年在朝鲜也分兵但是李成梁主帅亲自带兵猪突!一发生问题全部向他靠拢,这才有了碧蹄馆之战!扬镐可好,自己龟缩在辽阳,距离预设战场150公里,明朝没有优良的通讯设备,怎么指挥,四路大军完全像无头苍蝇,奔向死亡!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其实明军兵力也没有占太大优势
明军兵力为8.6万:宣府、大同、山西兵3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各6000骑兵,合计2.5万;四川、广东等地合计2万;浙江兵4000人;永顺、保靖、石州等土司兵合计7000人。
明军盟军有:1万海西女真叶赫那拉部、1.3万朝鲜军。
明朝及其盟友合计11万多。
后金八旗,每旗完整建制是7500人,合计6万人,不算能够作战的奴隶。
11万VS6万,似乎是优势,但明军分为四路,单一路明军和后金兵就不再出于优势:
杜松率领的西路军3万人;李如柏率领的南路军2万;马林率领的北路军2.3万;刘𬘩率领的东路军2.3万;秉忠驻守辽阳,作为机动部队;李光荣负责保障后方;窦 承武负责监视蒙古动向;王绍勋负责后勤粮草运输;杨镐坐镇辽阳。
四路围攻,单一路对敌后金的6万兵力都处于劣势。
四路合击的意义在于围攻,而非贪功冒进杨镐四路合计的目的在于让努尔哈赤无路可走、就地成擒。但四路军完全没有配合,都是单独作战,这才给了努尔哈赤单独攻打一路的机会。
明军是2月24日出师:
1、从沈阳出发的西路杜松军,2月28日出发,2月29日到达浑河,3月1日被击败;
2、从三岔儿堡出发的北路马林军,2月28日出发,2月29日得知杜松军已经到达浑河于是加速行军,3月1日到达尚间崖,3月2日得知杜松军被击败,于是防守待援,3月3日清理完杜松军的努尔哈赤主力进攻马林军,击败马林军,叶赫那拉部军刚刚到中固城,听到明军战败,于是撤军回家;
3、从宽甸堡出发的东路刘𬘩军,2 月25日出发,2月28日攻克牛毛寨等地就缺粮,3月1日粮食运到,继续进军,3月2日渡过深河,3月3日到达距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70里处,努尔哈赤在阿布达里冈设伏,3月4日,代善等率领4万人迎击刘𬘩军,3 月5日刘𬘩被击败;
4、南路军李如柏军从清河部出发,3月1日出发,3月4日李如柏拒绝援助刘𬘩军,3月6日,李如柏奉杨镐命令撤军。
西路军3月1日被击败、北路军3月3日被击败、东路军3月5日被击败、南路军3月6日撤军。
西路军路程最短,最先到达却贪功冒进而非驻守等待友军;东路军路程最远,虽然提前出发,但都是南方人,东北当时还下雪,天气寒冷,且后勤无法跟上,行动缓慢;西路军,急于和友军配合,但在友军被击败时,士气低落时,应当撤回,等待叶赫那里部军和东路、南路军到达再进入战场。
四路军出发地距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距离为:
西路军沈阳出发地距离是121公里;
北路军三岔儿堡出发地距离是108公里;
南路军清河堡出发地距离是75公里;
东路军宽甸堡出发地距离是109公里。
虽然看似距离并不远,但南路军和东路军主要是翻山越岭的走,非常耗时,不如西路军和北路军平坦。
按理说,应该是较早到达的西路军和北路军驻守待援,吸引后金军主力,减轻东路和南路军的压力,让东路和南路行军速度更快。
贪功冒进的背后是明朝没有足够的财力发动萨尔浒之战。战前兵部尚书薛三才就警告粮饷缺乏,现有国库无力发动此战。最后在明神宗个人钱包里掏10万辆,又加派辽饷才勉强解决粮草问题。
但即便如此,明朝的提供的粮饷也不能让明军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围攻策略。
因此结论:
1、四路合击策略,在战术上没有问题,在经济上明朝无力支撑;
2、明朝朝廷催战,导致天气寒冷,天气因素不利于很多从南方调来的南方士兵。
3、明朝朝廷催战,让各路主帅都想着快点结束战争,因此冒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