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马懿,而曹丕却执意重用,二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曹丕重用司马懿,是出于曹操的安排。

曹操提防司马懿的史料来源

关于曹操提防司马懿的记载,来自《晋书.宣帝纪》。

曹操感觉司马懿这个人有帝王之志,又听说司马懿有“狼顾”的特技,就想试探一下司马懿。

于是,曹操把司马懿叫来,让他在前面走,突然,叫他回头。结果:司马懿身子不动,脑袋180度回过头来(狼顾)。

后来,曹操又梦见三马同槽,怀疑是司马懿父子三人。

司马昭:爹,我才九岁呀(220年)!曹丞相就怀疑我要夺权了!

因此,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鹰视狼顾,将来必要干预你的家事!

司马懿鹰视狼顾,必预汝家事!

幸亏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好,多方维护,司马懿才得以保全。

后来,司马懿小心谨慎,认真做事,曹操才逐渐打消了疑虑。

《晋书》的记载存疑

《晋书》,是唐朝时,由房玄龄等人所做。

在此之前,已经有十八部晋史传世了!房玄龄等人,以南齐人臧荣绪的《旧晋书》为蓝本,汇集其他版本所作。

《晋书》作为一部整理出来的史书,在司马懿的部分,却似乎有一些“原创”内容。

张春华:夫君,我杀婢女的事情,一直没人提起,怎么到了唐朝突然有人说起来了?

比如,《后妃传》中提到:司马懿不肯出仕,装病,被一个女婢不小心看见了。司马懿的妻子灭口,杀掉了这个女婢。

这个故事不曾见于此前的晋史!

同样,司马懿鹰视狼顾这段,也在目前所存的晋史中不曾再见。

因此,确实不能排除《晋书》采纳了不严谨的消息来源,或处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做出了符合“当时历史观”的修改。(该书自贞观二十年开始,到贞观二十二年成书,参与编写者共二十一人)

就这段故事而言,疑点有三:

1、曹操都确信司马懿“必预汝家事”了,还不动手?

2、曹操认为司马懿必预家事,曹丕对司马懿越是维护,危险不就越大吗?曹操应该更要抓紧防备才对,怎么就因为曹丕维护就不动了呢?

3、曹操担心的是司马懿夺权。司马懿勤勉做事,就可以打消夺权的疑虑吗?逻辑何在?

张飞:大哥,咱们哥几个养花种菜可以避免曹操怀疑,司马懿勤勉做事也可以摆脱曹操嫌疑。怎么他们还是都说曹丞相多疑?司马懿是曹操留给曹丕的“良辅”

相反,从曹操对司马懿的任用来看,司马懿似乎早早就被选定为下一代的辅佐人物了。

司马懿出仕,担任的是丞相府文学掾,负责丞相府的教育工作。

曹丞相本人当然不需要人来教育,需要教育的,当然是曹丞相的儿子们!

河内司马家世代传经,看来曹操是希望司马懿能在经学上辅导自己的儿子们!

曹丕:老师,后人瞎编了我们好多故事。但他们说我该叫你老师,这点没错!

随后,司马懿又担任了丞相府东曹属(管人事)、丞相府主簿(总管)。

在曹丕被任命为魏王太子后,曹操又任命司马懿及他兄弟司马孚为太子中庶子。

在太子府中,中庶子地位虽不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但却是与太子的侍从和顾问,影响极大!

当初,曹操曾说:诸君年龄与我相仿,我想把后人托付给郭嘉。

或许,郭嘉死后,小郭嘉9岁的司马懿,很可能是曹操想要托付给下一代的谋士了。

此外,还有几点“曹操猜忌司马懿”的证据,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曹操从未让司马懿单独主军事,不代表猜忌司马懿

曹操猜忌司马懿,人们还常常提到:曹操一直只是把司马懿放在身边,没有让他独当一面领军务。

当时,独领方面之任的人有: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老将。即使是张郃这种名将,也只是在夏侯渊死后临时代理一阵,很快就把位子让了出来。

夏侯惇:魏王,有人说司马懿不来顶我只是因为你猜忌司马懿?

而司马懿之前毫无领军经验。

请问:曹操凭什么要把曹仁、夏侯渊的位置让出来给从无战争经验的司马懿呢?

同样,曹操的一堆谋士也都没有获得独自带兵的机会,难道都是因为曹操怀疑吗?

相反,司马懿是所有谋士中,正儿八经参与军事最多的一个——司马懿是丞相府军司马,专门负责帮丞相处理军务的职位。

曹操打压士族,不是猜忌司马懿的理由

有一种观点:曹操一直打压士族。司马懿是大士族,所以,也打压司马懿。

汉末时期,不拉拢士族,是绝不可能的,曹操也不例外。

汉末时期,军阀杀士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袁绍、袁术、孙坚、孙策、陶谦,都有残杀士族的纪录,曹操并不算过分。

认为曹操打压士族,主要是因为几起著名的杀士族事件:杀边让、杀孔融、杀杨修。

可是,曹操真的是毫无分别地打压士族吗?

看看这个名单:郭嘉、荀彧、荀攸、钟繇、陈群、王朗、杜袭、赵俨···无一例外,全部是士族。

曹操要整的士族,主要是三种人:

弥衡:老子都这么骂曹操了,曹操都不敢直接弄死我!

1、边让、弥衡这种非要跑出来抬杠骂人,找死的;

2、杨彪、孔融这种影响力惊人的超级大士族;

3、荀彧这种功勋卓著,却已站到对立面的。

司马懿都不靠边,自然不会成为“猜忌”对象!

因此,我认为:曹丕重用司马懿,是曹操的安排。

因为:曹操,并没有猜忌司马懿。

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马懿,而曹丕却执意重用,二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说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马懿,这就好比说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十分提防项羽、刘邦,汉成帝活着的时候十分提防王莽,汉灵帝活着的时候十分提防曹操一样可笑。

首先,曹操年纪比司马懿大很多。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司马懿生于179年,司马懿在曹操眼里,就是个小孩。

另外,荀彧生于公元163年,郭嘉170年,在他们的眼里,司马懿也只是小孩而已。

公元208年,司马懿29岁,这一年他被曹操强行征辟,担任文学掾,一个小官而已。而当时的曹操53岁,废三公,出任丞相,已经是大权独揽的人物了。

至于郭嘉,当时已经死了有一年多了。其实郭嘉根本就不认识司马懿。

其后,曹操先称魏公、后称魏王,权势空前之大。而司马懿只能通过押宝曹丕才能在曹魏政权寻找一个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

所以,不要被某些电视剧的剧情蒙骗了。司马懿不配荀彧给他铺路,也不配让郭嘉临死前嘱咐曹操要小心他,更不配让曹操生前对他十分提防。

诚然,在《晋书·宣帝本纪》中确实有曹操告诫曹丕要小心司马懿的记载。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晋书·宣帝纪》

但《晋书》为唐朝人编写,这属于后人“开上帝视角”描述历史,有杜撰性质。这就跟司马迁写《史记》,记载项羽在见到秦始皇车队时说“彼可取而代也”是一样的概念。

司马迁比项羽时代晚了一百多年,他又没见过项羽本尊,他怎么知道项羽说了什么?他笔下项羽所说的豪言,实际上是司马迁开了上帝视角,根据项羽性格杜撰出来的。由于杜撰的内容符合项羽生平霸气的性格,所以给人一种史料很合理的感觉。

同样,《晋书》中说曹操怀疑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欲验之”,也是一样道理,都只是后人根据司马懿性格,总结、杜撰出来的。不要把这类史料太当回事了。

相信我,如果司马懿早死几年,没有高平陵政变,历史上一定不会有类似曹操怀疑司马懿的史料记载。

第二,曹操一生杀人无数,并非善类,司马懿若真构成威胁,曹操必然会杀他。

曹操一生的劲敌有董卓、吕布、袁术、袁绍、马超、刘表、陶谦、张邈、孙权、刘备。这些人都是军阀,都是手里有地盘,手里有兵马的割据势力。相比于这些人,司马懿终曹操一朝都只是文官。他一个区区文官,有什么值得曹操可忌惮的?

如果司马懿真的是“鹰视狼顾”之辈,曹操肯定会一刀宰了他。因为对于威胁,曹操从来不会手软。

当年崔琰对曹操构成了威胁,曹操直接把他下狱弄死;孔融对曹操构成威胁,曹操也是直接取了他的命,谁劝都不好使;就连荀彧这个合作伙伴,曹操也没放过,而曹操弄死荀彧,仅仅只是因为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已;曹操临死之前,还顺便带走了杨修,因为他认为杨修活着,曹氏子孙必然会因为其而内乱。

所以,以上诸多案例在事实上也从侧面印证了《晋书》的记载其实是很扯的,是以上帝视角在写史。曹操要杀谁,根本用不着征询曹丕的意见,曹丕也不可能保司马懿。

曹操不杀司马懿,唯一的解释就是司马懿当时并无反对曹操的行为,也不掌握兵权,对曹氏政权不构成任何威胁。

至于说曹丕为什么要重用司马懿,这其实也是因为司马懿对他不构成威胁。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他当时对司马懿的使用跟曹操时代是一样的,即以文官待之,并没有给他兵权。当时在曹丕看来,自家的远房亲戚曹真、曹休、夏侯玄、夏侯楙、夏侯尚都可以统兵,兵权还轮不到让司马懿这种外姓人来统领。

而没有兵权,只是处理政务,那么司马懿的威胁就不大了。如果不是因为后来曹真、曹休这帮宗亲死的早,诸葛亮又屡屡犯边,曹叡手上无人可用,司马懿估计也就跟好朋友陈群一样待遇,在文官位置上干一辈子,最后以文官的身份享受皇帝的追谥。

西汉初年的政治家陆贾曾说过: 天下安,注意相; 天下危,注意将。

曹操、曹丕时代,天下是乱的,此时的危险并不在于执政朝廷的那个人,文臣是掀不起风浪的。而真正能掀风浪的,是在外地领兵打仗的武将。曹丕有闲心怀疑司马懿,他倒不如把怀疑目标放在曹真、曹休身上。他们可比司马懿篡位的可能性大多了。

总而言之,司马懿肯定是有野心的,毕竟人都是有野心的。但司马懿篡权,真的就只是小概率事件。他如果早死几年,他的历史评价肯定与诸葛亮类似。

而且司马懿能操控曹魏军政大权,也只是小概率事件。因为曹丕、曹叡都比他小,以常理而言,他们必然比司马懿活得久。只不过谁都没想到曹家人都是短命鬼,而且还人才断代,这才给了司马懿上位,篡权的机会。

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马懿,而曹丕却执意重用,二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公元249年,身为曹魏三朝元老的司马懿,带领死士发动高平陵事变,屠了曹爽三族。至此,曹魏大权尽数落于司马氏手中,应了史书“三马同槽”的预言。曹操生前不重用司马懿,曹丕却给予司马懿极高的权势,这其中的原因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操猜忌、不重用司马懿的原因
  • 司马懿出身士族大家,不愿与曹操为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位极人臣。可他的祖父是东汉宦官,宦官集团祸乱朝政,受到各阶层的鄙视和反感。士族们都不愿与曹操这个宦官之后同流合污,司马懿出身士族大家,也不愿与曹操为伍。可是当时,胆敢与曹操作对的结果,必然是强权镇压。司马懿最终接受了征招,不过也因为起初的拒绝而引来曹操的不满。

  • 曹操习惯猜忌不能与自己同心的人才。曹操一方面搜罗天下英才为己所用,一方面又猜忌那些身负盛名,却不是真心为自己效力的人才。司马懿就是这其中一个,身为司马家“八达”之首,在曹操手下任职,是迫于压力,而非真心。史书记载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身子不动就能回头观望,这种不忠之相曹操看在眼里。无论司马懿多有才能,曹操也不会重用,而且曹操也不缺人才。

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也可看作是对东汉末年士族大家的猜忌,在篡汉道路上,曹操容不得半点不确定性。

司马懿能获得曹丕重用的原因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起初只相当于一个不起眼的谋士,并不能得到重用。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他和曹丕走近之后。虽然陈寿没敢在《三国志》中写太多,但种种痕迹表明,在曹丕争夺世子之位的过程中,司马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曹丕猜忌兄弟,重用异姓成员。曹丕对兄弟的猜忌仇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对兄弟们的不安情绪,延伸成为对整个曹氏家族的不信任。这与他的性格和早年经历有关,毕竟在曹操众多儿子中,他并不突出。异姓成员中,司马懿自然是最亲切的。一方面由于早年夺位有功,另一方面司马懿才华洋溢。在曹丕面前,司马懿总是勤勤恳恳工作。曹操时代被压抑的才能,得以全面展露。

  • 三国鼎立,司马懿文武兼备。三国之中,曹魏最强。为了对抗吴蜀的联合,军事人才就变得格外重要。曹操活着的时候,人才济济,司马懿就算不被刻意压制,也难崭露头角。可到了曹丕时期,人才已经没有那么充足了。尤其是司马懿这种政治和军事都精通的能臣。所以,曹丕当政,司马懿不但得到重用,还扩大了他自身的影响力。

  • 司马懿能装,隐忍力一流。司马懿曾经为了不见曹操,假装卧病在床不能起身。曹操派刺客前去试探,没想到司马懿竟然真的没动。这种忍耐力和决断力也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路线。能骗得了曹操,自然也能瞒住曹丕。司马懿忠于曹魏是不可能的,曹丕、曹睿两朝的安稳,只不过是时机未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带着两千死士。养了这么多人,竟然没被发现,同样能看到司马懿超强的隐忍能力。

结语

司马懿活的太长了,熬死了曹氏三位老大。他篡夺曹魏的心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时时隐忍,步步为营的结果。从曹操强行征招司马懿的时候开始,祸根就已经埋下。曹操没有算到这一步,曹丕更无法看到司马懿的另一面。司马懿的成功,不能怪曹操大意,也不能怪曹丕的政策方向错误。只能说,各种机缘巧合,加上司马懿把握时机的能力和坚韧的性格,最终成就了司马家族的崛起。

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马懿,而曹丕却执意重用,二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我是大锅故国神游,我来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说明的是曹丕确实重用了司马懿,曹操也确实没有重用司马懿。但是,曹操没有重用司马懿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曹操“十分提防”司马懿。曹操没有“提防”司马懿,他也没必要“提防”司马懿。关于曹操“提防”司马懿的种种“史料”,完全是晋代史臣的诬词而已,目的是为了给司马氏后来的某些所作所为寻找合理性而已。

下面就来对以上给出的答案,分成三个层次来做个详细的解释。

一、司马懿没有受到曹操的重用是客观事实

司马懿的入仕,其实正是由于曹操的征辟。

《北堂书钞》注引《魏略》:

“晋宣帝好学,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辅帝,帝耻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

其实《魏略》这段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晋书》很不一样的司马懿对于入仕曹魏的态度。《晋书》中的司马懿对于曹操征辟的态度如何,我们将放在下一节做详细讨论。这里我们先接着说司马懿入仕之后,为什么没有被曹操重用的原因。

司马懿入仕以后,人脉非常一般,仅有司马朗、杨俊和崔琰三人可堪引以为援。崔琰当时任曹操的丞相东曹掾,他本人对司马懿也很赏识,本来对于司马懿的提拔,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大家都知道崔琰因为开罪了曹操,曹操逼迫其自杀,所以崔琰的作用基本就消失了;而杨俊的情况则差不多,杨俊因为在曹操的立嗣之争中支持曹植,在曹丕上位之后,就找了个借口把杨俊“处理”掉了。

总的来说,司马懿没有受到曹操的重用是事实,原因除了上面所说的司马懿在曹魏政治网络中,没有什么人脉可堪利用有很大的关系以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加入曹操集团实在太晚了。曹操当时都已经快完成北方统一了,人才架构已经基本成型,在其霸府政治中,已经没有多少位置,特别是重要位置留给“新人”司马懿了。同时,当时的时局也没有多少机会让司马懿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

以上两点才是司马懿没有受到曹操重用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由于司马懿受到曹操的“提防”。那么,曹操“提防”司马懿之说,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司马懿被曹操所提防,纯属晋代史臣污蔑之词

司马懿被曹操所“提防”,主要就是因为《晋书》叙事,而这种叙事显然是为了构建一种历史假象。

《晋书·宣帝纪》: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晋书》的说法和我们前面提到的《魏略》的说法,所展示出来的司马懿对于入仕曹魏的态度,简直是一人两面之感。《魏略》里的司马懿待价而沽,“投杖而应命”,跃跃欲试的画面感非常强,完全是一副热衷功名的样子。而反观《晋书》,一句“不欲屈节曹氏”有点不知所云,甚至显得有些可笑。

宋人叶适早就发现这一点,指出这完全是“史臣及当时佞谀者”想要给司马懿脸上贴金,夸赞他志向高洁,但是也找不到什么事实来讲述,纯粹是“没话找话”罔顾事实的胡说。对于这一点,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里也表示了认同。

除了这段材料,《晋书》中还有一段记载,更是历来被当做“曹操提防司马懿”的强证。

《晋书·宣帝纪》: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这一段就是关于预言“三马食槽”,司马家要取代曹氏,和司马懿本人“鹰视狼顾”的出处。曹操梦境的预言,和司马懿的异象,显然纯属无稽之谈。然而这段材料和前面我们所引的《晋书》叙事,却显示出了一脉相承的寄意于事的笔法。这两段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来构建曹操“提防”司马懿虚假事实,进而得出曹氏和司马氏的嫌隙和对立由来已久的结论。

换句话说,这两段材料给人的直接感觉就是司马懿完全是被迫为曹操服务,而且曹操还长期怀疑猜忌,甚至还有除掉他的想法。特别是曹操警告曹丕的那句话,更是显示出了曹操对于司马懿的警惕和不安。

那么,书写《晋书》的晋代史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三、《晋书》构建曹操“提防”司马懿假象的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我们可以先来说一下西晋社会大力提倡“孝”,要以“孝”治天下的官方意识形态。关于这一点,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因是什么。魏晋禅代期间,毕竟发生了那么多丑陋和酷毒的政治事件。司马氏这些所作所为,是无论如何很难脱离儒家“忠”思想的批判的,于是因为“忠”在西晋社会就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

大力提倡孝当然是为了回避忠了,这其中就暗含了西晋皇室对于某些“不忠”往事的集体选择性失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找到一些理论和事实上的依据,来消除某些“不忠”的影响,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而这也就自然成了《晋书》的一个主要任务。

《孟子·离娄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亚圣孟子的这番君臣关系的思想和理论,于是成了晋代史臣可资利用的理论依据。按照孟子的这个思想逻辑,如果是曹操先对司马懿“不义”,视司马懿“如土芥”,那么后来司马懿对曹氏“不忠”,视曹魏“如寇仇”,那就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晋书》中一直处心积虑地,铺陈和构建曹马对立已久的各种事实了。

结论

司马懿没有受到曹操的重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这却和曹操“十分提防”司马懿没有任何关系。司马懿在曹操时代没有被重用,只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足够的人脉可资利用,而且他加入曹魏政权的时间已经较晚,曹操的人才团队业已成型,留给司马懿的位置和机会已经不多。

而之所以会出现曹操“提防”司马懿的各种“史料”,则完全是因为晋代史臣的诬词。《晋书》中大量构建曹马对立已久,曹操长期猜忌司马懿,一直想除掉司马懿的虚假“桥段”,只不过是为了替司马氏后来的某些酷毒做法寻找合理性而已。

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马懿,而曹丕却执意重用,二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其实我以前谈到过很多次这样的话题,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司马懿真正进入曹操的决策已经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事情,当时的司马懿担任丞相主簿,这一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司马懿在曹操平定张鲁之后,给曹操画策进攻刘备,占领蜀地,但是曹操没有听从。再赐期间刘晔也是同样的看法,要知道这个时候曹操的主要谋士荀攸,荀彧等人都已经去世,身边的参谋都是刘晔,司马懿这样的年轻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在这段时间除了一方面是作为曹操的谋士存在,而另外一方面是作为太子曹丕的谋臣。这是一个前提,司马懿比较活跃的时间是曹操去世前的五年时间而已,活动时间并不长久。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曹操并没有提防司马懿

关于曹操提防司马懿的说法主要来自《晋书》,主要表现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当时曹操察觉司马懿有豪杰之相,于是让司马懿前行,然后让司马懿回头看自己,结果司马懿身子不动头回了过来,这是典型的狼回头,也就是狼视。第二件是曹操梦见三马食槽,心中对于司马懿不爽,让曹丕少与司马懿交往,曹丕回护司马懿,司马懿察觉后,小心工作。第三件事是司马懿曾经借口有风痹症,拒绝曹操的征辟,曹操派人暗中准备谋杀司马懿,但是刺客来时,司马懿在床上一动不动,结果刺客退走。

大家如果看这些事的话就会生出一个想法,司马懿肯定不是人臣,迟早要反了曹氏。其实这也是史官的目的,就是要证明司马懿不同寻常,取代曹魏是命中注定,同时要掩盖司马懿是曹魏人臣的事实,这种记载在历史上很常见,比如隋文帝杨坚,他作为关陇士族,十六岁的是时候被宇文泰看见了宇文泰就感慨:"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甚至此后内史王轨对周武帝宇文邕说:"皇太子赟将来并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武帝十分不悦,说:"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司马懿这些故事就和隋文帝的故事一个套路,并没有什么太大出奇的地方。

而且你看第三个故事,也就是建安六年(201年),这一年曹操先是在四月份和袁绍在打仗,攻破袁绍,但是袁绍退兵之后固守防线,同时击垮背叛自己的郡县。这导致曹操最后九月份无功而返,同时袁绍指派的刘备在汝南郡联合黄巾军余部共都作乱,击败了曹操派过去的平定叛乱的蔡扬,最后曹操亲征大败刘备,刘备南归刘表。也就是说曹操在和袁绍,刘备作战的时候还要花费时间去处理当时一个拒绝征辟的儒生司马懿,还派刺客暗杀,想问一下这有可能吗?

所以总体而言司马懿在曹操时期最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入仕当官,到最后混成曹操的一个谋士只是顺其自然,担任的官职职位也不高,丞相主簿,军司马而已。

曹丕为何重用司马懿

其实司马懿从建安十三年被曹操征辟之后,先前是担任一些普通的官职,但是司马懿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至此参与了曹丕的小圈子,司马懿出的主意都还不错,被曹丕所信任,当时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乐号称“四友”,在建安二十四年之后,司马懿更是担任太子中庶子。曹丕这个人十分重视感情的,喜欢别人和讨厌别人都挂在脸上,比如“四友”之一的吴质,此人在曹操当政期间只做过朝歌县长,元城县令。这样的人在曹丕登基之后直接被升迁为为中郎将,又封列侯,让他持节都督度幽、并诸州军事,从一个县令直接飞升为一方重将,所以作为曹丕夺嫡干将的司马懿也是一路高升,在曹丕还没有篡位之前就被封爵河津亭侯,丞相长史。曹丕篡位,登基称帝之后,担任尚书,之后升迁为督军、御史中丞,封爵安国乡侯。第二年再升迁为二千石高官侍中、尚书右仆射,其实司马懿已经是曹魏的宰相了。曹丕似乎觉得给予司马懿的还不够,在此后有给与司马懿领兵之权,司马懿担任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也即是宰相再加五千兵。

曹丕此人对待司马懿十分厚恩,曹丕曾经下诏说:"我向东,抚军(司马懿)总管西面的事;我向西,抚军(司马懿)总管东边的事。"在曹丕去世之后,曹丕还任命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为辅政大臣辅助魏明帝曹睿。可以说曹丕当政的六年,司马懿成为了曹魏的当政的少数大臣之一,逐渐建立了自己在曹魏的威望,可以说这为以后司马懿得以发动高平陵政变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马懿,而曹丕却执意重用,二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说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马懿言过其实了,司马懿这个人一直都不是野心毕露的那一类人,直到“高平陵政变”发生前,曹爽依然认为司马懿“好欺负”,处处排挤打压他。试问,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才刚刚出道,曹操有什么理由“十分提防”司马懿?

司马懿的出道也十分与众不同,他并不是主动投效曹操,而是被曹操“霸王硬上弓”强征的。早年的司马懿摆出咯一副淡泊名利的嘴脸,以曹操出身“赘阉遗丑”为由,拒绝出仕为曹操效力。是曹操利用职权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这才投入了曹操的怀抱。在彼时的曹操看来,司马懿这个人还是颇有些“淡泊名利”的。

后来,曹操晋位魏公加九锡、继而晋位魏王时,司马懿表示了支持,甚至拥戴曹操称帝,因而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彼时的曹操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支持拥戴自己称帝的家伙将来会成为自家曹魏王朝的掘墓人!在晋位魏王之后,曹操将司马懿丢给了儿子曹丕,也正是这个人事安排让司马懿攀上了曹丕,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储位之争,同时也为司马懿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曹操为何要将司马懿丢给曹丕

曹操这个人一辈子做事干脆、从不脱离带水,但是他和所有父亲一样,面对儿子时却纠结了,一直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摇摆。那么曹操为何要把司马懿丢给曹丕?主要是因为司马懿的才能的确不错,是曹丕不可多得的良师与智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曹植与世家大族走得比较近,出身弘农杨氏家族的杨修更是与曹植打得火热。在没有确定选择谁作为继承人时,曹操不愿意任何一个儿子做大。司马懿不仅才能卓越,而且同样出身世家大族,对于曹丕而言,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外援和与世家大族之间的掮客。

曹操这个人出身比较“寒碜”,因此对世家大族并不那么热情。但是,不热情不代表不重视,彼时的社会大环境摆在那里,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摆在那里,曹操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曹操将司马懿丢给了曹丕而不是自己重用,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世家大族盘根错节,改朝换代对于他们没有太大诱惑力,曹操想要改朝换代,就必须重用寒士,因为改朝换代对这些人而言利益最大,他们才会拼命促成这件事。可一旦改朝换代了,新的王朝同样离不开世家大族,曹丕或曹植比曹操更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这就是曹操一直留着杨修并把司马懿丢给曹丕的原因所在。

最终,曹丕胜出,成为了魏王世子,继而成为了嗣魏王并改朝换代成为了曹魏王朝的皇帝,司马懿自然水涨船高受到重用。或许是司马懿的能力太过出众,又或许是因为他的世家背景,曹操对他虽然重用,戒心也的确一直是存在的,但还不至于到“十分提防”的地步。曹操这个人一直都是“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他对司马懿有戒心并不奇怪。话说回来,他又对谁没有戒心呢?这种戒心应该不是刻意针对司马懿的。

曹丕为何重用司马懿

曹丕重用司马懿就更好理解了,司马懿本就是他的嫡系,不用自己的嫡系,难道只用曹操留下的旧臣吗?出于稳固自身权力、地位的需要,曹丕也必须重用自己的嫡系去抗衡朝中的旧势力,不是吗?

前面也说了,改朝换代需要寒士,这样的人更容易为利益所驱动。但是,在彼时的大环境下,曹丕治国离不开世家大族,他需要能够沟通自己与世家大族的掮客,在这一点上司马懿具有先天优势。而且,司马懿这个人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天下三分曹魏只占其一,曹丕离不开人才,司马懿是现成的大才,为何不用?

虽说是用、而且是重用,但曹丕对司马懿的能量还是相当清楚的,这个人用好了是国之栋梁,用不好那就是国之大奸。因此,曹丕对司马懿的使用是非常有度的,终曹丕一生,司马懿始终都在文官圈子里打转转,却一直未能染指军队。曹丕的想法很明确,尽最大可能发挥司马懿的优势,但也尽最大可能防止他做大,手里没有兵,司马懿纵有天大的才能也只能俯首听命!

只可惜,随着曹魏开国元戎的凋零和后起之秀的青黄不接,魏明帝曹叡已经没有多少战将利用,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懿统兵,而这也给了司马懿发展军中班底的机会。但是,曹叡对司马懿总体上还保持着可控状态,司马懿始终不敢走得太远。到曹叡去世时,司马懿在军中的势力也不算太大。实际上,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也是铤而走险,走的是一步险棋。

曹叡临终前在司马懿头上安上了一顶紧箍咒——宗室曹爽,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司马懿未必就能翻天。可惜曹叡看错了人,曹爽根本不是什么善茬儿,曹叡去世之后不久,曹爽便幽禁了郭太后(曹叡的皇后),彻底架空了小皇帝曹芳。对于司马懿,曹爽也是一直打压,用明升暗降的方式让司马懿靠边站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最终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趁着曹爽陪小皇帝曹芳祭祀高平陵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京师和皇宫。如此一来,郭太后就落到了司马懿手里,接下来的一切司马懿都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在操作,名正言顺。加之曹爽的弄权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这些人也保持了沉默。最终,司马懿以郭太后之名拿下了曹爽,彻底控制了局面。换言之,如果不是曹爽离京前往高平陵这个特殊的机会,如果郭太后没有被曹爽幽禁,司马懿未见得就能够得手。高平陵政变之后不久,司马懿就去世了。换言之,如果曹爽再挺一段时间,说不定历史就真的要改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