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在爆发之前,清政府不知道他们要造反吗,为什么不把这场运动消灭在萌芽之中?
虽然当时的造反形势很好,但如果不是拜上帝会策略正确,这个稚嫩的组织恐怕很早就像其他反清势力一样,早早被扑灭了!
胎儿期:冯云山低调的创意1844-1847年,洪天王在老家搞理论开发,拜上帝会的发展由冯云山领导!
冯云山致力于制定教规,宣传教义,发展会众。这段时间,他从来没有组织打砸神庙、偶像之类的激进行动!
同时,知识渊博的冯云山还创造性地把拜上帝的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说得头头是道!
因此,这段时间,当地的士绅、富户并没有打压拜上帝会,相反,在冯云山影响下,许多富户反而加入了拜上帝会!
万事开头难,冯云山的头开得不错!1847年,当洪秀全来到紫荆山时,拜上帝会已经发展到了3000多人!
杨秀清、萧朝贵等后来的骨干人物,都在这个时期发展的!
洪秀全归来:自作自受的危险期1847年8月27日,洪秀全风风火火地从广东老家赶来,亲自指导工作!
这一指导,带来了拜上帝会第一次危险期!
洪秀全可不像冯云山那么低调,他一来,就领导大家打砸偶像、庙宇。终于,周边的士绅受不了了!
当年12月,王作新起团,把冯云山抓了起来,送到了官府!同时,王作新搜集证据,控诉拜上帝会!
同时,其他官绅,也趁机打击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进入了第一次危险期!
“众王”发力,力挽狂澜危急时刻,洪秀全走了!据说,他去广东找两广总督理论去了。
他走了,各路好汉开始发威了。
首先发威的,是杨秀清、萧朝贵。他们假托天父、天兄下凡,稳住了拜上帝会的人心。这一节,被后人反复说起,今天就不赘述了。
但是,这个不够呀!当时拜上帝会那么几个人,再团结,一旦大清来剿,也是要完蛋的!
于是,冯云山发威了!
冯云山在辩解中,口若悬河,说服了官府。知县贾柱、知府顾元凯判定:这是劝人向善的“好教”,小册子里也没有“悖逆”之言!
官府判决:拜上帝会合法!但冯云山是无业游民,发配回老家!
随后,冯云山又说服了押送他的官差,把他们也发展成了会员,一起回到了紫荆山!
躲过一劫!
时来天地皆同力渡过劫难后,拜上帝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之所以高速发展,是因为迎来了两次机遇!
第一个机遇:1845年开始,广西天地会进入了高潮期。
这就有够大清忙的了。与在深山老林里发展的拜上帝会不同,天地会活动的区域,都是相对富庶浔江沿岸(穷乡僻壤,天地会没什么兴趣)。
因此,大清急急忙忙去镇压天地会都赶不及,哪里有时间来管穷乡僻壤里闹腾的拜上帝会!不但大清不管,团练们也不怎么管了,毕竟,天地会都公开造反了,随时进来要命的!
第二个机遇:天地会很快就被镇压了!
这就更有利了!天地会造反,在富庶的地区,可是,一旦被镇压,就只有往山里跑!
如果天地会兄弟们是一起跑到山里来,就算是余部,拜上帝会也是吃不消的。
可问题是:天地会兄弟是一波波来的!
松散的天地会,造反就是一波波的:1845年,赤水、隆安先后造反;1846年、1848年,艇军两次造反(罗大纲就在其中);1846、1849年,张嘉祥两次造反···随后,陈亚贵造反···一波一波失败的天地会成员,纷纷跑到了拜上帝会的地盘···接受传教!
罗大纲等人就是在这个阶段,加入了拜上帝会,这些人的战斗经验,远远高于淳朴山民!
严密的组织建设,迅速做强做大。收人容易,但要把人牢牢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恐怕就很难了。
天地会的人够多吧。可是,组织得不好,一盘散沙,很快就被扑灭了。
太平天国后期人够多吧。尽管一些将领仍然相信“洪秀全曾见过上帝”,却依然降清,这就说明:只靠洗脑,是成不了气候的。冯云山、杨秀清等人,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了杰出的组织能力,迅速把拜上帝会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化组织。
统一财政:圣库制度。尽管这项制度后来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在当时,这个制度有效地把队伍凝聚在一起,统一行动。拜上帝会不再像天地会一样一盘散沙。
统一编制:冯云山仿周礼,编制了军队。这种军队编制当然不是什么先进的组织方式,但是,却保证了军队行动的统一指挥。
在五军主将制度形成后,太平军既保存了原有编制(各山头独立成军),又保持了划一指挥。团营制度:经过团营,军队、家属一起行动。这一举措,在初期,对稳定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携带家属,军队的可靠性得到保障,同时,由于当时的广西妇女普遍没有裹小脚,家属行军,不至于拖慢行军步伐。
山地防御系统建设:山区固然贫瘠,但利于防御。太平军构筑山地防御体系,使得年轻的军队在相对容易组织的山地防御战中得到锻炼,逐渐走向成熟。
经过一系列不时髦却足够有效的举措,拜上帝会把队伍组织、锻炼了起来,开始做大做强。回顾以上历史,我们会发现:冯云山等人利用低调的策略起步;利用严明的组织建设团结各派力量;才使得太平军成功度过了羸弱的危险期,走向强大。
恩格斯说:古代社会,“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批上宗教的外衣出现”。
因此,使用拜上帝会组织群众,是符合当时形势的。
不管是利用与儒家经典结合进行传教,还是利用周礼进行组织建设,甚至于利用降童巫术安抚会众,拜上帝会早期得以做大,正是联系了中国特定的实际情况。
可是,洪秀全绝不是为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批上宗教外衣,而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幻想,其最终走向败亡,也是必然!是否时髦不重要,土还是洋也不重要。符合实际、脚踏实地,才最重要!
这既是拜上帝会渡过危险期的原因,也是他最终走向败亡的原因!
太平天国在爆发之前,清政府不知道他们要造反吗,为什么不把这场运动消灭在萌芽之中?
刘利川的小刀会起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因为当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导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所以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在爆发之前,清政府不知道他们要造反吗,为什么不把这场运动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有许多农民起义被扼杀在摇篮里。但不可能每一次农民起义都被扼杀。
太平天国在爆发之前,清政府不知道他们要造反吗,为什么不把这场运动消灭在萌芽之中?
引言鸦片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败一方,清廷剜肉补疮,割地赔款,国家更加积贫积弱。彼时,全国各地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僻处华南偏西的广西是矛盾最错综复杂、也最尖锐的地区之一。
烽火起广西广西位于我国岭南偏西的位置,历来被视作西南边陲的蛮荒省份,境内多山地、丘陵,喀斯特(石灰岩)地质构造分布普遍,自古就属于石多田少、资源缺乏、自然条件不优越、地瘠民贫的落后地区。
晚清时,内忧外患凭仍,就在广西这片穷山恶水之地,封建剥削却异常苛重,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的情形也很是惊人。拥有土地的地主对租种土地的佃农苛以重租。文献记载,浔州府桂平县金田村等地的地租最高达到收获的六成以上,有些地方竟达七成。农民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好不容易交了地租,剩下的粮食很难养家糊口。
农民除了要交地租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各级官吏,巧设名目,不择手段、敲骨吸髓的盘剥百姓,农民们对其痛恨异常,称其为“ 蝗虫”。骂归骂,官税依然要交。有敢抗税的,官府就会“供板”伺候。所谓“供板”,就是随便将一人抓捕入狱,一番严刑拷虐后,再威逼利诱唆使其指控某一人为盗匪,然后将该人抓捕,进行敲诈勒索。被勒索者要么是家境宽裕的,要么是带头抗捐的,如果其家人私下送钱疏通,关几天也就放了; 不愿出钱或抵死不承认的,要么倾家荡产,要么被拷虐致死。
除了人祸为患,天灾也接连不断袭来。
史载,在两次中英鸦片战争前后,广西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为患剧烈,仅以桂平县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道光年间桂平就发生水灾七次,旱灾14次,蝗灾18次,冰雹5次,风灾6次。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断了生路。
事实上,每一次天灾背后都有人祸的影子。由于晚清朝政腐朽,官吏昏庸,致使水利失修,虫灾无法预防,水灾、旱灾、蝗灾才会一次次卷土重来。
很多原本勤劳朴实的农民已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了。不少人先后离开故土,流落他乡,成为流民,这些逃难者大多流向了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流域的一些城镇。
流民到达一地后,为了能在陌生的异乡站稳脚跟,能生存下去,必须抱团取暖,那么拉帮结派就不可避免。
史载,道光在位期间,帮派之风炽烈,北方以白莲教为主,南方则是天地会。而同处岭南的广东、广西是天地会最活跃的地区。
天地会的领导者和基本群体都是无业流民。这些人以秘密结社的方式来拓展生存空间,对抗官府的压迫。也有人利用这个民间组织来造封建朝廷的反,所以,清廷一贯严格禁止、取缔、镇压天地会。
鸦片战争后,内外形势变化剧烈,广西天灾人祸不断,失业游民日增,他们纷纷加入天地会,使其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一个武装起义的高潮正在酝酿、发酵中。
在广西,天地会山堂林立,但互不统属,缺乏统一的组织,但这些流民组织坚持斗争几十年,屡仆屡起,由弱变强,最后发展到120多个规模较大的队伍,他们攻城略地,冲州撞府,活动地盘不断扩展,极大的牵制了清廷在广西的统治力量,客观上也为太平天国的兴起起到了掩护或助推作用。
广西巡抚郑祖琛对民间日益高涨的反抗运动无力应付,遂采取敷衍放任的消极态度面对天地会众日益高涨的反抗斗争,广西巡抚郑祖琛采取了敷衍放任、视而不见的消极态度。当然,这绝不是这位清廷要员同情、支持铤而走险的农民大众,主要是他无力镇压,无可奈何,只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 、粉饰太平的“鸵鸟政策”,以求平安无事,避免朝廷追责。
郑祖琛不敢把本省民变迭起、乱如鼎沸的形势如实上报清廷,生怕受朝廷责难,丢了顶戴花翎。
清廷地方督抚的敷衍塞责以及放任政策是广西特殊形势下的畸形产物。彼时,随着天地会武装的发展壮大,广西阶级力量的对比已经起了显著的变化,统治阶层已经无力弹压普遍而频繁的民众反抗运动。显然,郑祖琛等人采取的敷衍态度只是自欺欺人,根本无法挽救广西的危局。相反,地方当局的软弱无力,给天地会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有利条件。
洪秀全:既然广东人对拜上帝教没兴趣,那就去广西!就在广西会众不断发起反清斗争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在酝酿中。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论起来,洪也算是个读书人。从16岁起,他曾先后好几次去广州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屡试不第,使一心想走科举登第之路的洪秀全屡受挫折,内心也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道光十七年(1837年)春,洪秀全第三次赴广州应试。初试考毕,他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到放榜那天,他依然榜上无名。冰冷的现实让他感到绝望,悲愤异常,寒窗苦读了这么多年,连个秀才都不中,他深感前途无望,苦闷彷徨之下,他终于大病一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过三十的洪秀全最后一次到广州应试。这次考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洪秀全断了科举的念想,回老家当了一名私塾先生。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劝世良言》等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偶像、邪神崇拜,宣扬天堂永远快乐,地狱永远痛苦等教义的小册子,并有所感悟。
1843年,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组织形式,创立了“拜上帝会”。表弟冯云山、族弟洪仁玕首先入教,成了洪秀全最忠实的追随者。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洪秀全率冯云山、冯瑞蒿、冯瑞珍离开花县,去外地传教。洪仁玕因故未能同行。他们四个在广东境内漫无目的地游荡,广州、顺德、番禹、南海、增城、从化,英德、连山......到处热情宣传教义,以寻找志同道合者。
广东地区物产丰富、经济较为发达,这里的人对陌生的拜上帝教有本能的抵触情绪,对洪秀全的热情均报以冷漠态度,可谓应者寥寥,使洪感到吸引相对富庶地区民众入教起事有很大难度。冯瑞蒿、冯瑞珍见没有收效,信心丧失,中途打道回府了。洪秀全、冯云山毫不动摇,继续西进。他俩将目光转向天高皇帝远、官府统治相对薄弱、民风剽悍的广西 ......洪、冯辗转来到桂平紫荆山金田村传教,迅速发展了一大批会众。在此期间,浔州府、桂平县以及金田当地的团练首领也曾察觉有人要举兵起事,也曾逮捕过冯云山等人,但总体上拜上帝会的秘密活动并未引起当地官府的严厉重视,遂使其迅速壮大 ,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起事时的近两万人。
一场惊天大火即将从广西桂平金田村燃起,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搬运)
太平天国在爆发之前,清政府不知道他们要造反吗,为什么不把这场运动消灭在萌芽之中?
组织严密和周边地区打成一片,集中聚会,训练,打造武器都有一整套严格的防范意识,当时清政府采用与华制华的恶毒政策,挑起当地地主和豪强打压客家籍人口。间接帮助提高了洪秀全上帝会重要性,隐秘麻木了朝庭。大大加强充实了起义的力量。形成了对抗清朝实力,天王下分封东、西、南、北、翼、各王等军事架构。俱备了对抗清庭核心和取而待之的行政军事能力。
太平天国在爆发之前,清政府不知道他们要造反吗,为什么不把这场运动消灭在萌芽之中?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把什么时候算作太平天国爆发的时间点。
通常来说,是把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宣布成立太平天国,正式扯起与清廷决裂的大旗,算作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开始。
而在此之前,洪秀全冯云山等在广西山区的客家人中,利用洪秀全自创的山寨基督教发展信徒,成立拜上帝会,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这么长的准备期,一是聚拢了不少与本地人矛盾深沉的客家人忠实信徒,二来肯定也引起了清朝政府的警觉。
事实上清廷当局也确实对这个打着宗教幌子吸收信众的团体保持有戒心,毕竟在历史上也有像黄巾起义这样的类似的前车之鉴,但一来广西山区地处穷乡僻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又是冷兵器时代,当地政府的掌控力难免就没那么强,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当时已到了千疮百孔的末期,整个政府当局已经腐朽透顶,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执行力来打击洪秀全等人,反正炸药也还没有到正式爆炸的最后一刻,当地政府也就睁一只眼闭只眼乐得轻松。
等到1850年,拜上帝会已发展到一万多信众,已经成为一股足可与当地官兵抗衡的势力,洪秀全又开始介入客家人与本地人大规模的械斗,当地政府终于不能再坐视不理,逮捕了洪秀全冯云山等人。
但为时已晚,拜上帝会教众直接与官兵开干,并且轻松的将毫无战斗力的官兵击溃,救出了洪秀全等人。
再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情节了,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成为腐朽清王朝的掘墓人。
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是时代的必然,就算清朝统治者未卜先知,能在洪秀全还在一心参加科举考试求仕途的时候就把他杀了,或者给他个仕途出身,也会在其他地方出现李秀全张秀全,给予这个落后王朝致命一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