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因为自己想要立功,才去发动的襄樊之战吗?
虽然史书没有写明是否刘备有授意关羽发动进攻,但关羽非常有必要发起襄樊之战!
汉中之战已完胜?不,留了一个大尾巴在很多朋友看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刘备集团已经取得了汉中之战的完全胜利。哪有那么容易!
曹操退出汉中不假,但曹操并未走远,只是移兵到了补给更方便的外围。
首先,曹操本人,并未回到许昌,而是驻长安,他的儿子曹彰也从北方率军抵达长安。
同时,曹操在陈仓,集结了张郃、徐晃、曹洪、曹真等名将(见《三国志》徐晃传),随时可能威胁汉中!
五子良将,两将在小小陈仓!另一方面,由于曹操退军时,迁走了汉中百姓,导致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补给几乎完全依赖西川大本营。由于长期驻扎汉中损耗大,刘备主力也已撤回西川。
可以说,尽管刘备夺得了汉中之地,但该方向的压力依然很大!
曹操的力量布局:两头强,中间弱。此时,曹操聚力于西线,留足力量于东线。
奇迹一般的合肥之战后,曹操加强了在东线的兵力。在荆州方向,曹操势力十分薄弱。
由于曹仁调集军队镇压宛城侯音叛乱,襄樊地区的军事力量十分薄弱!
史载,曹仁驻扎樊城时,兵力只有几千人,而襄阳的兵力比樊城更少!也就是说,此时,襄樊地区的驻军最多只有万余。
“两头强,中间弱”,曹操的力量态势呈现出“哑铃状”。
局部反击面对“哑铃”状的力量布局,从中间发起局部反击,改善战略形势是常见的选择。
可是,这种局部反击,以调动敌人(或相机歼敌一部),改善战略环境为目的,不应以攻城略地为目的。
因为,由于敌人在总体力量上有优势,一旦我军攻势停顿,敌军调动完成,我军很可能陷入被动!
1947年,我军利用国民党军的“哑铃状”的力量布局,发起的“千里挺进大别山”,也是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关羽发起的反击,原意应该是局部反击,通过趁虚进攻,调动曹军,缓解曹军在汉中方向的压力,并视情况歼敌一部。
这也是为何在整个襄樊战役期间,作为防守方的曹操不断调集军队援救,(除了徐晃,张辽等也正在赶往参战,曹操本人也移军靠近襄樊前线),孙权军更是亲自坐镇,倾注大军夺取三郡,而刘备本人却“谜之消失"的原因。
因为:在刘备集团的部署中,这不是一次志在必得的战略进攻,而只是一次战略佯动。关羽调动曹军后,视情况见好就收。(关羽的襄樊之战,与所谓“隆中对”中的分兵以向宛洛是两码事,不应放到一起来说)
这种情况下,刘备才可能眼看着曹操不断调拨大军,他却完全“无动于衷”。关羽没有把握好“度”关羽在发起攻势早期,基本秉承了这一战术原则,并基本完成了调动敌军,并歼敌一部的任务。他们围困了襄、樊,并“水淹七军”,歼灭了于禁军。
同时,从“吕蒙装病,陆逊示好”的计谋来看,在战役初期,关羽军确实有留下足够的力量防止东吴的偷袭。(仅仅在4年前,东吴就曾经发起过突然袭击,夺取了长沙、桂阳、零陵。关羽不可能一开始就不备!)
可是,在关羽军在“破城在即”时,开始恋战。
面对曹操不断调拨的援军,关羽兵力不足,为此,关羽冒险抽调守城兵力加入围城。企图一举“破城”,形势迅速转入危急。廖立的评价,透露出的信息。廖立,当时担任侍中一职,可以参与(至少接触)刘备集团的中枢决策。
他后来回顾说:“刘备取西川后没有直接攻取汉中,让曹操得先手,是失策。随后,夺取汉中,又让关羽失败,更是失策!"“羽故侍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丧师众也”。
由此来看,廖立并没有认为关羽不应该发起襄樊战役。也就是说: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即使并非缘于刘备授意(很可能是刘备授意),也是刘备同意的。
但是,关羽在发起襄樊战役后,却没有把握好“度”。顿兵与曹操援军连续激战,最终引发后院起火。
另一方面,关羽治军有问题。在处理内部将领关系时,与糜芳、傅世仁等人关系紧张,引发了糜芳等人致命的背叛。在处理军心上,关羽军在“吕蒙攻心”之下大部散去,关羽束手无策。
阴谋论站不住脚至于很多朋友说的“刘备故意做掉关羽”之说,就很不靠谱了。
赤壁之战前,刘备军的兵力组成为“刘琦军万余,关羽水军万余”,刘备自己的部队早就被打散了!
刘备入川之初,带的兵力只有几千人。绝大部分力量委托诸葛亮、关羽等人。
刘备有许多缺点,但他对核心团队成员“用人不疑”,还是可以做到的!“大部队”委托他人,而不在刘备本人直接领导之下,是常态!
再者,荆州之地何其紧要,刘备拿这里的安危来换取“做掉关羽”?倘若刘备是这样的胸怀,早就在群雄争霸的硝烟中扑街了!
刘备无论如何厚黑,不会拿着宝贵的南郡等地来“做掉关羽”!
因此,我认为,关羽发起襄樊战役,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必要的!
但是,关羽作为一位武将,身边没有有足够影响力的“好政委”、“好参谋”,既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也没有把握好进攻的“度”,最终失败。关羽是因为自己想要立功,才去发动的襄樊之战吗?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大致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刘备授意或暗示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其理由是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加之关羽身在南郡却遥领襄阳太守,表明关羽身肩北伐襄阳的职责,刘备授意或暗示着关羽要发动襄樊之战。
说法二: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其理由是关羽性格孤傲自负,史载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黄忠因屡立战功被封为后将军,与关羽并列,关羽就非常不服气。而汉中之战后,孟达、刘封又攻克了西城、上庸、房陵等东三郡,只有关羽的荆州一线没有开疆扩土,再加之关羽“假节钺”,有独断专行之权,因此猜测很有可能是关羽立功心切,擅自发动的襄樊之战。
说法三:刘备借曹操孙权之手除掉关羽。其理由是关羽独自坐镇荆州六年,割据一方,已经不受刘备控制,不然襄樊之战时,西蜀方面不可能不发一兵一卒接应。由此推测此时关羽和刘备已经闹翻,刘备借曹操孙权之手铲除关羽。
以上三种说法,虽都有一定道理,在如果全面分析史料,又都靠不住。
第一种说法,如果刘备授意或暗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如此大的军事行动,无论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后汉书》、《魏略》、《资治通鉴》等,所有可靠的史书竟然没有任何记载,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第二种说法,如果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那么作为经验丰富的大将,关羽选择进攻的最好时间,应该是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即公元218年春天到219年春天,而不是219年的夏天,此时汉中之战已经结束,曹操都已经回到了长安。如果说是因为黄忠被封后将军刺激到关羽,那显然也靠不住,因为史载刘备派费诗前往荆州解释后,关羽已欣然接受。况且关羽作为一员名将,也段然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发动一场大战。
第三种说法,就更不合理了,此时的刘备,哪有什么资本以丧失荆州为代价除掉关羽呢?况且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非常好。
如果这三种说法都靠不住,那么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呢?
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推到218年十月,而不是水淹七军的219年的7月,那么这场战役的起因,可能就很明确了。
- 《三国志.曹操传》:(281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东里衮,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 《三国志.曹仁传》:复以(曹)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正南将军。
- 《三国志.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庞)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 《曹瞒传》:是时南阳间苦徭役,(侯)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我们把上面四个记载综合一下,特别注意曹操传和庞德传中“讨关羽”三个字,事情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 当初,曹操先派曹仁讨伐关羽,因此驻扎在樊城,镇守荆州。那么曹仁讨伐关羽的目的,很有可能是小部队袭扰战,这样以攻代守,降低关羽全面北伐的风险,以保障汉中之战。
- 打仗就要用兵用钱,离樊城不远的南阳,成为徭役的重灾区,侯音、卫开等人不堪忍受,劫持太守,与数千民众一起谋反。并且联合了关羽。
- 曹仁率军平息叛乱,这一过程得到了庞德所部的支援。
- 曹仁、庞德回到樊城后,继续讨伐关羽。
所以,在襄樊之战大规模开打之前半年,曹仁与关羽的军事摩擦就已经发生了,而这种摩擦的始作俑者,毫无疑问是曹操。换句话说,是曹操派曹仁、庞德不断袭扰关羽,成为了襄樊之战的导火索。
但随后,刘备与曹操的势力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全面胜利,并派刘封、孟达攻取汉中以东的西城、房陵、上庸三郡,与关羽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其二,孙权趁曹操汉中新败,率军攻打合肥。其三、曹操被迫退回长安,丢掉汉中,爱将夏侯渊战死,同时凉州的武威、张掖、酒泉甚至西宁等地又发生兵变,可谓内忧外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曹仁对关羽的局部军事挑衅,丝毫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打着打着被关羽逐步压缩,最后甚至被包围在了襄阳、樊城一线。
这时候,关羽完全可以趁好就收。但是,对关羽而言,眼看曹操集团的行将崩盘,又已经围住了曹仁,这又何尝不是一次重大机会?要知道,如果真的攻取了襄阳、樊城,那么荆州、东三郡和汉中,将完整的连接在一起,这对于之后的北伐中原,毫无疑问是决定性的。
就在这历史的重要关头,刘备和手下的文臣武将们,没有给予东线关羽足够的重视,而是沉迷在了封官进爵的美梦中。刘备先是在汉中自封汉中王,然后沿白水关到成都修缮驿站四百里,风风光光地回到成都。在关羽围困樊城期间,没有给予关羽任何军事帮助,却派费诗拜访关羽,授予“假节”的权力。
如果说之前关羽对于是否扩大战果是动摇的,那么毫无疑问,费诗拜访关羽,带来刘备旨意,关羽被封前将军,假节的事情出来后,极大地刺激了关羽的野心,坚定了关羽的决心。于是,关羽不断调集荆州后方兵马,支持前线,围攻曹仁,并且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襄樊之战才真正开打。
- 《华阳国志》:时关羽自江陵围曹仁于樊城,遣前部司马犍为费诗拜(关羽)假节。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毫无疑问,是刘备暗示并怂恿关羽围攻襄樊,且给了关羽足够的权力。因此最后关羽兵败,刘备当负重要责任。当然,关羽自负、好大喜功的性格,也是造成最后悲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作者头条号专门分享三国真实历史细节,欢迎关注@故道之路。
关羽是因为自己想要立功,才去发动的襄樊之战吗?
当然是,作为一个将领不想立功打仗还当什么将领?问题是北伐襄樊时机是否成熟?关羽是否因为个人想立功的原因才发动的襄樊之战?
首先是关羽北伐时机问题,汉中之战的前后,曹操面临着统治最不安定的时期,先是许都耿纪等人叛乱,曹操最重要的心腹之一王必死在这次事件;另一个曹魏的统治中心,邺城也出现了魏讽叛乱; 甚至,曹魏在往汉中输送士兵的途中,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抗和叛乱,参考《赵俨传》;更要命的是南阳一带因为曹魏频频战争,不堪重负,终于也造反了。虽然这场被曹仁等人镇压了,其实造反的火苗依然存在,为何?因为关羽一北伐,包围了襄阳和樊城,曹魏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便倒戈,投降关羽了;而水淹七军后,许昌周边又到处响应关羽,这才威震华夏,曹操都想着迁都了。
所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没有问题,甚至是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天下有变,一路从荆襄进攻的战略。但是北伐为何还是失败了?主要原因有几个,第一,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没有余力支援关羽;第二。关羽兵力三分,其中主力包围襄阳,水军包围樊城,投降和响应关羽的人马修筑偃城,抵御徐晃;因为徐晃一击败关羽,先前投降的胡修,傅方立马就被杀了,可见正是由于这些人由降兵构成,战斗力不够强。第三,最关键的是,东吴从背后偷袭,糜芳等人投降,关羽这才军败身死。
大飞熊曾经分析过,哪怕糜芳等人抵抗一阵子,都不至于让关羽和荆州集团覆灭,因为即便攻打樊城不下,镇守襄阳的吕常命不久矣,有了襄阳为据点,至少可以固守。当然,最关键还是东吴的态度,假如东吴不帮忙也不捣乱,即便关羽北伐成果不大,拿下襄阳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三国就是互相制衡,关羽北伐失败,这也是必然结果。所以,不能把北伐襄樊的责任都按在关羽头上,更不能说关羽是出于立功的私心,导致荆州的覆灭。
关羽是因为自己想要立功,才去发动的襄樊之战吗?
刘备集团的既定战略!诸葛亮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不取襄樊,如何“以向宛洛”?
关羽是因为自己想要立功,才去发动的襄樊之战吗?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获得假节钺,有资格自主发动战争,不用左请示右汇报,但是发动襄樊之战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获得刘备首肯的。至于后面战况不佳,关羽未撤出战斗跟他想立功确实有很大的关系。
不管是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关羽对黄忠官封后将军与自己同列是颇有微词的。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黄忠是凭战功坐到这个位置的,关羽为什么会生气?
虽然诸葛亮解释说黄忠的功劳关羽未能亲见,一下子就和关羽同列,关羽必然不高兴。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黄忠斩杀夏侯渊关羽虽然没有亲见,但功劳是实打实的,这个做不了假。黄忠斩杀夏侯渊直接扭转了汉中的战局,这个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关羽之所以如此生气,主要是因为黄忠的官职以前是远不如自己的。去了西川之后,凭功劳超越了赵云,现在都跟自己平起平坐了。再过两年打雍州和凉州,是不是得反超自己呢?
武将就是靠军功升职的,镇守一方虽然也算功劳,但是总比不上军功来得实惠,所以关羽就生气了,不是气黄忠,而是向刘备传达自己也想立功的意愿。
当然这个事情很快就解决了,使者费诗给关羽戴了高帽,狠狠吹捧了他一番,更重要的是关羽从费诗这接到了刘备让他攻打襄樊的命令,这正好是立功的机会。
战争初期关羽打得不错,打败于禁使关羽的名气达到了顶点,然而收押于禁的三万兵马给关羽的粮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其实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关羽应该早些退兵,重整旗鼓而后寻机再战才是正确的选择,至少应该先解决一下粮草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关羽有些骑虎难下,一方面他退回荆州,粮草的问题也不大好解决。另一方面,关羽退回去,之前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打不下樊城功劳就少了一大块。一旦刘备在汉中缓过劲发动攻略雍凉的战争,关羽在荆州就只能打配合。黄忠这样能打的武将在功劳方面很可能就会超越关羽,哪怕黄忠没有抓住机会,在川中的张飞、赵云、马超也是有很多机会超越他的。真要有人超越了关羽,一向自傲的他肯定难以接受。
所以即使再困难,关羽也咬牙坚持,希望尽快打下樊城。一旦樊城到手,粮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很可惜,徐晃的支援尤其是东吴的背刺,使得关羽唯一的希望破灭。
另外处于后方的糜方之所以投降东吴,以及后来关羽的军队迅速溃逃,其实就是粮草严重不足造成的。这么严重的问题,立功心切的关羽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说在关羽看来唯一解决的的办法就是打下樊城。
在这样心态的趋势下,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关羽最终没了后路。
关羽是因为自己想要立功,才去发动的襄樊之战吗?
我觉得按照关羽当时的地位、资历和声望来说没必要。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襄樊之战的原因吧。
公元219年春,刘备亲自率领大军争夺汉中,派出了当时刘备阵营的最强阵容,以法正为谋主,在益州的高级将领马超张飞黄忠赵云魏延等悉数出战,可以说除了荆州方面的驻军,以倾国之力争夺益州的门户——汉中。关羽做为镇守荆州的方面大将,自然知道汉中之战的重要性,于是从南郡北上攻打曹魏的襄阳和樊城,以牵制曹军,缓解西线战场的压力。从战略角度来讲,当时已经成功了,徐晃军团被牢牢的吸引在宛城一带,最终刘备在西线完全占领了汉中,并攻下了上庸三郡。(但汉中之战刘备集团也伤了元气,这也是没有派兵援助荆州北伐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襄樊之战到此刻结束的话应该是功德圆满的。
可事情的转折点是在刘备称汉中王后。我们知道,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一直到入川的时候,关羽正式职务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再后来加上了董督荆州事,要知道当时的襄阳在曹操势力范围之内。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蜀汉阵营除了老板武职最高,假节钺,蜀汉阵营除了老板权力最大,但并没有资料显示免去其襄阳太守职务,可此时此刻的襄阳太守还是个虚职,以我的揣测,这很可能是蜀汉高层给他传递的信号,虽然没有命令,但能打下就打下,这在你假节钺的权力之内。(我们知道,刘备称帝后封马超为凉州牧,张飞为司隶校尉,这两个地方都在曹魏方,显然是给他们设计的未来进攻方向)当然,如果拿下荆州最大的襄阳郡,我想刘备会把荆州牧的头衔封给关羽的。
以当时关羽的兵力,想拿下襄樊可以说难度很大。但关羽通过围点打援的战术,加上上天眷顾,利用汉水暴涨水淹七军,一下子俘获了三万多人的曹军,要知道当时关羽整个进攻兵力只有两三万人,所以说威震华夏是一点儿都不吹的。战斗出奇的顺利,援军被灭了,城里的守军濒临绝望,此时关羽怎么会舍得放弃这大好的战局?
但世事往往盛极而衰,为了早日攻下樊城,关羽把后方能抽走的兵力都抽走了,忘记了身旁卧着只江东猛虎。曹魏的三万俘虏还没来得及改造教育便连同他的荆州一起被孙权拿下了。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关羽带领曹魏投降的三万人回到南郡,用一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和改造降卒,此时以攻打襄樊为实,汉中出击为虚,结果会如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