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
孙刘交兵,曹丕高度重视这个机遇,曾认真考虑过趁机做点什么。可惜,他还是被大自己5岁的孙权哥哥耍了。
回顾历史,也许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避免一个糟糕的决策。
221年,初登大位的曹丕,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早先,孙权遣使称臣,“归顺大魏”,随后,他又收到了刘备的信(刘备曾遣使以吊唁曹操为名试图缓和关系,在得知曹丕称帝,不便通使后,改为由上庸送信曹丕,但因刘备不承认曹丕篡位,被曹丕回信拒绝)。
显然两个老对手都想和自己缓和关系,这是两家要互相开打的信号!糟糕的会议为了把握新形势、新机遇,曹丕君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大家的意见分为三种:
1、联蜀伐吴。
以刘晔为代表。
他认为,孙权无故请降,不必过于当真。他的企图,无非是担心我们趁机讨伐,同时,也是给自己壮胆,鼓舞士气,吓唬刘备。
三足鼎立的局势,是两弱对一强。两弱现在互相争斗,正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因此,应该趁机伐吴。刘备在西面地区进攻,我们进攻东面。不出一个月,吴就会灭亡!
到时,即便刘备和我们一样,各得半个吴地。我们也有绝对优势击败他们。何况:刘备攻取的是西部边缘地带,我们攻取的是吴的东部核心地带!
2、联吴伐蜀。
以曹丕本人为代表。
他认为,孙权已经请降,现在再去打人家,伤了天下归顺者之心,万万不可!
现在,应该趁着吴蜀交兵,我们袭击蜀国后方!
刘晔认为:吴蜀的本质关系是唇齿相依。现在出现争斗,是因为刘备已经愤怒!
因此,如果我们进攻蜀,吴可能会同意与蜀停战。但我们攻吴,盛怒下的刘备很可能会继续攻吴!
何况,吴近蜀远。我们渡江攻吴,准备时间短,东吴就算想要防御我们,也来不及和刘备媾和!
曹丕还是放不下天子的面子,坚持不想“伤天下降者之心”。因此,否决了刘晔的意见,下诏征求意见:到底要不要联吴伐蜀?
3、按兵不动,坐待吴蜀两弊
以王朗为代表。
他认为,天子的军队,就应该像泰山一样巍然不动!让孙权和刘备去打就可以了!等到双方打得差不多了,孙权请求时,我们再见机行事,一举破敌。
另外,现在正式河水高涨的时候,用兵不利!
实际上,王朗的意见,基本和曹丕类似,就是联吴伐蜀,只是不主张立刻出兵。
大约由于初登大位,曹丕对群臣的态度,尤其王朗等汉朝老臣的态度都是比较谨慎的。因此,曹丕见无人支持他联吴伐蜀,因此暂时采纳了王朗等人的意见,先坐观形势。
广泛听取意见,是好作风。可是,既然是讨论,就要有明确的结论。曹丕君臣在这次讨论后,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在东吴求援的情况下出兵。那么,如果东吴不求援呢?这是典型的无意义的讨论结果!
被孙权戏耍,坐失良机。坐山观虎斗,是好主意,但前提是:老虎是可控的。
因此,在坐山观虎斗期间,曹丕采取了一些列计划,试图控制孙权。
第一招:贬低你的地位,出你的洋相。
没有人愿意跟着一个窝囊的领导。
曹丕正式派人册封孙权,使者威仪嚣张,孙权屈尊接受。
群臣见之,无不屈辱无比,痛哭流涕。
孙权安慰说:以前刘邦也接受过项羽的册封,这有什么?
曹丕又不断派人来索取各种珍宝、特产,口气仿佛君对臣。
孙权被迫就烦。同时,安慰群臣:他要的东西,不过是些石头。我以轻换重,有什么不可以呢?
第二招:遣子为质。
曹丕要求孙权把儿子孙登送到洛阳来。
孙权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儿子可不能说送就送呀!没关系,孙权玩起了老赖本色。
孙权一会说要以诸侯之礼搞仪式,一会说怕犬子不懂事,还要调教一下!
曹丕派出催促的使者浩周也是个能忽悠的人:“陛下不相信你会送太子为人质,我以全家性命担保您一定会送!现在您一定要送呀,不然我全家性命···”
孙权泪流满面,指天发誓:“您放心,我一定把太子送来。请您先回,我立刻安排!”
在孙权面前演戏?孙权教你演技!随后,孙权写信:“之前我一直没送,是因为我儿子还太小,做父亲的不忍心。现在,我觉得可以了,这样,以十二月为期,我一定送来!而且,太子的老师张昭也来!对了,我这里不只有儿子,还有女儿,不知道我有没有荣幸成为皇亲国戚?”
在糊弄完曹丕的政治攻势后,孙权转守为攻:“刘备不断派遣人来打,请陛下拉我一把,派兵出秭归,去打下刘备!”
堂堂曹丕原本就为没有联吴攻蜀遗憾,只得摆架子:“我知道了。当初汉光武帝能平定陇右和四川,都得益于冯异、岑彭,希望你以冯、岑为榜样!”
后记在孙权耐心地工作下,他在结好魏国的情况下,稳定住了人心。
在孙权老赖地拖延下,他终于迎来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夷陵之战后,孙权的态度转为强硬!
曹丕大怒,发起三路攻吴,一败涂地!
值得一提的是:夷陵之战,东吴只投入了大约五万军队。孙权本人也从公安迁到鄂州,照顾荆州和扬州两个战场,不可说是对魏国的趁机进攻没有准备。但是,后来在抗击曹丕三路攻吴中表现出色的孙桓、朱然、潘璋等人,当时都在夷陵战场作战。可见,当时的夷陵战场很可能云集了东吴的主要精锐。
因此,曹丕如果选择夷陵战役期间发兵进攻,比后来发起的三路攻吴要有利得多!
曹丕的失误,在于决策效率低下曹丕这次失误,错失了几十年一见的良机!
曹丕因为不想伤天下归者之心,是很不合时宜的。
讨论攻取大计,魏国有的是高人,却因何以王朗意见为主?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不愿“杀一人而伤天下归者之心”,是在群雄割据的情况下。曹操需要在天下诸侯中树立形象,以集中力量对付主要对手:袁绍。正因为这种形象的树立,使天下人认识到曹操是干大事的人,使张绣等人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曹操。
可是,曹丕时,天下已经是明显的三足鼎立局面。彼此的势力范围、人心倾向都已经明朗,不容易因为外交、“道德”因素而有大的变化。彼此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各方的力量对比。
曹丕却因为怕失去归这之心而无所作为,坐失良机,是非常迂腐的!
所谓坐观成败,待其两弊,也是非常迂腐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确实是理想的局面。但前提是,黄雀能洞见局势的发展。可当时吴蜀交兵,局势并不容易预测。与其坐待一个更理想的局面,何不趁着有利时机,迅速进攻呢?何况,据说曹丕曾嘲笑刘备连营数百里不能御敌,他知道孙权已经稳定了战局,王朗等人所说的“待其两弊”的局面已经难以形成,却依然只是在外交上和孙权搞来搞去,坐失良机!
我们常常纠结过去人的金玉良言,可是,古人的金玉良言,是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说出的,如果不能深度读史,结合实务,仅仅只是盲目断章取义,就不免陷于迂腐了。
读史明智,祝君把握机遇,一路顺利!
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
看三国演义,为古人担忧!不少人为曹魏惋惜,以为夷陵之战,曹丕本可趁鱼蚌相争,先灭掉吴、蜀其中一国,形成唇亡齿寒的态势后,再对另一国形成臣大威胁,最后,一鼓作气进行剿灭,从而统一全国;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丕在夷陵之战前后,都始终保持着缄默的观望态度,并没大动干戈!做法似乎令人费解,其实有迹可寻!关羽兵败后,精明的曹丕及时召集群臣,询问蜀国的动向,大臣们分析,蜀汉是撮尔小国,关羽是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现在兵败被杀,对蜀国有震慑作用,再加上兵源、资源有限,近期不可能出兵东吴复仇的!
刘晔却力排众议:“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刘晔传》刘晔眼光独到:他准确地预测到关羽一死,蜀、吴两国不共戴天,已是鱼死网破的态势,两国必有一场殊死搏斗!所以,曹丕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应付这场战争,从容不迫地进行谋划,使曹魏利益最大化。
而刘备不出刘晔所料,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谏,一年后,倾蜀中精锐伐吴,刘晔不失时机,主动献策,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他建议,在蜀伐吴时,联蜀汉灭东吴,他判断,刘备已愤怒到极点,如果知道我们也进军东吴,一定会与我们一起瓜分东吴的土地。
曹丕如果采纳此计,则有可能一举荡平江东,但曹丕苦心孤诣,另有计策,他提出联吴攻蜀:
“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此,刘晔的回答则是:“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而现实是,曹丕没轻举妄动,这是为什么呢?
1.刘备伐吴前,曹丕刚篡位成功,政局不稳,人心没收,曹操在位时,就出现过汉臣叛曹的例子,曹丕上位之后,自然是先要稳住阵脚,以建立曹魏中央的威信,另:曹魏北方还发生了叛乱事件。曹真、曹仁等正率领众将士平叛在外;刘晔灭吴计策固然巧妙,但他只是谋士,而曹丕是政治家,是一国之君,要权衡政治利益,所以,设身处地后,他的按兵不动是有道理的。
2.曹丕上位后, 孙权突然变成了会事的小媳妇,开始示弱:
“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三国志吴主传》又是俯首称臣,又是送还俘虏的,这减轻了曹丕的敌对心理,曹丕称帝,孙权还用具体行动表示了支持,这一切让初登大宝的曹丕很受用,产生了一定的麻痹心理,最终决策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做了父亲曹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他继承了父亲统一河山的遗志,巩固内政,改善民生,恢复社会秩序,魏国国力蒸蒸日上。
但曹丕始终未能忘记自己的使命:完成曹操未完成之遗志,统一天下,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
公元221年,孙权突袭荆州,关羽被杀,荆襄之地归吴国,怕刘备报复,孙权向曹丕俯首称臣,曹丕也乐的如此,封孙权为吴王。
但实际上曹丕却没有给孙权任何实质性好处,刘备出兵伐吴,写了篇《报吴王孙权书》了事,文章大意就是“小孙你好好干,把老刘干死”,其他没有了任何帮助,曹丕就是要坐山观虎斗。
结果刘备七百里扎营,孙权趁机将其击溃,蜀国暂时一蹶不振,但吴国却因为过于顺利,并未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这多少让曹丕很失望,但是没关系,蜀国暂时残了,也就暂时没威胁了,曹丕于是以孙权不交出长子孙登做人质为由,开始南征吴国。
曹丕从许昌出军,一路南下,大破吴军,孙权临江据守,战线几乎崩溃,但就在胜利在望时,曹丕旧疾复发,加上江陵久攻不下,而孙权又遣史求和,曹丕也就就势退兵了。
然而后来的发展说明,他还是中了孙权的缓兵之计,也从此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公元223年, 曹仁、曹彰、贾诩等肱骨之臣相继去世,此后虽然再次伐吴,却早已大势已去。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不久去世,年仅40岁,曹氏渐渐走入衰落,讽刺的是,曹刘孙三家拼的狗脑子快出来了,最后却被司马氏统一了天下。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
公元221年,刘备名为关羽报仇,实为夺回荆州,举兵伐吴,孙权求和不成,避免两线作战,一面向曹丕称臣纳贡,一面任命陆逊统领东吴将士抵挡刘备,战役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在夷陵大败刘备,史称“夷陵之战”,。值此蜀汉和东吴大战之际,曹丕为何始终观望,错失良机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曹丕刚篡汉自立,魏国内部政权不稳,无暇顾及。曹丕刚篡汉不久,边境发生叛乱,需要派兵去平叛,公元221年五月,派曹仁讨平郑甘,派郭淮去镇压少数民族叛乱,安抚羌族胡人,使关中稳定。可见,魏国内部不稳,曹丕的首要任务是平叛来稳定刚得到的曹氏基业,而这个时间东吴和蜀汉还在时不时打上一两场战役。
二、魏蜀吴三国的微妙关系决定了曹丕的态度只能观望。当时曹丕篡汉自立,建国号魏,同年刘备在成都即位汉昭烈帝,延续汉室正统,号“蜀汉”,也称“季汉”,两者互相不认可,是为仇敌,不可化解。魏国不可能帮蜀国去伐吴,同时也不可能帮吴国去伐蜀国,蜀国汉中有魏延把守,魏国没办法突破汉中。就算曹丕肯帮东吴,东吴孙权也肯定拒绝,如蜀国亡了,东吴亡之不远咦,唇亡齿寒的道理东吴和蜀汉都懂。东吴孙权也确实向曹丕进贡了不少金银财宝,并向曹丕称臣,承认曹丕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很受用,并敕封东吴孙权为吴王以结交。当刘晔出谋划策献计伐吴或伐蜀时,曹丕不以为然。
三、曹丕心目中的最理想结果就是坐山观虎斗,等两者两败俱伤之际,再出兵不迟。可是等夷陵之战结束,是刘备被火烧连营大败而逃,而东吴基本上未伤根本,而且等到曹丕出兵伐吴时,东吴已经和蜀汉修好了,又结成同盟了,并且陆逊班师回去了,曹丕后来出兵伐吴未占到任何便宜,相反还损兵折将。
综上,如果曹丕在夷陵之战陷入胶着之时,迅速出兵东吴,还是很有希望灭掉东吴的,占领东吴后,蜀汉也就不能长远了,可是历史的走向从不以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而夷陵之战则彻底的形成三国正式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
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是蜀吴交战时间。决战时间公元222年闰六月,地点在夷陵(猇亭)。公元220年曹丕就询问众臣刘备会不会伐吴。大家都说不会的,因为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也已经死了。只有刘晔讲会的1刘备的策略势必耀武扬威显示自己力量有余。2刘备跟关羽义为君臣,恩若父子。关羽死了不报仇说不过去。我加上两条3荆州必须要夺回来。4魏强吴弱,能攻的只有东吴。(赵云讲要先伐魏,只要伐魏成功东吴就不成问题。跟东吴开战不得卒解。这个我不认同难道伐魏就能卒解吗。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派冯习、吴班率四万先头部队攻打巫、秭归。三国志: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荆州武陵郡五谿蛮夷这时起兵响应。八月孙权遣使归降魏国。曹丕召开朝会商议。当时以刘晔为代表的大臣认为东吴并不是真心投降,只因刘备来势汹汹。当时刘晔就建议:跟蜀汉一起伐吴,蜀汉攻荆州我们攻杨州。刘备肯定会非常高兴的伐吴,这样东吴很快就亡了。我们得到杨州,刘备得到荆州。东吴一亡,蜀汉也不能久存。曹丕不接受建议: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就是说东吴来称臣投降我,我却去打东吴。这样以后还有谁敢(愿意)称臣投降于我?曹丕又讲不如我们接受东吴降,联合东吴伐蜀,我们进攻蜀汉后方。刘晔反对讲:如果刘备知道我们伐蜀,刘备肯定会退军回防蜀地。暂时忍怒不攻吴。何况蜀远吴近,魏吴是很近的。(公元215年蜀汉东吴争荆州,大战即发。但因曹操征汉中,双方议和)曹丕接受了东吴的称臣。
这时曹丕无论是打蜀汉还是打东吴都是有利的,曹丕没有行动是因为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据三国志王郎谏言:假使孙权亲自与刘备相持,旷日持久地搏战下去,智慧相等力量相当,战争不能很快结束,应当发兵来成就那形势,然后应该选拔谨慎的将领,面对着敌人的要害,考察时机而后行动,选择地方而后进行,一举成功可以没有多余的事。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那么助吴之军就不能先征。况且现在雨水正盛,不是行军动众之时。王郎的建议归结起来1在蜀汉东吴打的难舍难分时再出手2现在蜀汉东吴还没有打的难舍难分3现在天气不适合大军出征。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伐吴,八月孙权向曹魏称臣。十一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所以这时侯蜀汉东吴并没有打的难舍难分。
公元221年十二月吴班陈式率水军已经推进到夷陵。公元222年二月刘备率诸军从秭归推进到夷陵(猇亭)驻营。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跟刘备在夷陵(猇亭)对峙,步骘率军一万驻益阳防备五谿蛮夷。公元222年二月—闰六月这段时间是蜀汉东吴对峙的时候。曹丕这时去打东吴或者蜀汉也是非常有利的。蜀吴主力尽在此地。也可以集中兵力以向夷陵,打着为东吴助战的名义。也可以集结大军打着援助东吴的名义进军夷陵。
曹丕没有动一是因为双方在对峙,二此时在稳定内部。首先来说建安末东西皆有战事,军民疲惫不堪。洛阳周围诸县、南阳诸县皆因苦于徭役,吏民起事叛乱。公元219年凉州诸郡皆反,曹操因讨关羽抚而不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臧霸和青州兵认为天下将乱。曹丕召臧霸回朝夺兵权。公元221年十一月胡人叛乱攻打河西。据三国志的记录叛军规模在数万人以上。据魏略的记录光斩杀就五万人。公元222年曹丕开始巡视各地。这一年曹丕下诏群臣有事不许奏太后,后族也不能当辅政之任。如有违背,天下共诛之。曹丕这样做虽然是鉴于前朝,但可以肯定的是卡太后及家族在干涉朝政。冀州又发生了蝗灾,冀州原来是曹操大本营。
公元222年闰六月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其驻营的地方犯了兵忌。认为东吴很快就胜利了。七天后收到孙权打败刘备上书。但蜀汉跟东吴的战争还没有结速。刘备一路向西退军,陆逊一路追击六七百里。双方在马鞍山、秭归发生激战。八月刘备退回白帝城,黄权率江北军一万人北上降魏。东吴诸将请求攻入白帝城。曹丕有两个选择,一继位坐观成败,二派人攻蜀汉。即使曹丕不动,孙权也会认为他不怀好意。攻汉中的话,孙权也许会更放心攻入蜀地。但曹丕两个都没选,反而在蜀汉大败东吴大胜之时伐东吴。陆逊认为现在曹丕名义上集结人马来帮我们,实际上是来打我们的。九月魏国集结二十万以上大军伐吴。据三志:公元222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因为曹休一路二十余军(于禁七军都三万多,这里二十余军不下十万)、曹仁步骑数万(一般讲数万,都是三万以上)、夏侯尚率前部三万人修浮桥,曹真、张郃、徐晃的部队数目不详。东吴集结了八万人以上防魏。九月出师,说明曹丕在得知刘备兵败夷陵后就开始集结人马。
魏国太尉贾诩、秘书郎孙资、扶风太守傅干、大鸿胪董昭、侍中辛毗等人认为要统一天下应该休养生息。虽然吴蜀是小国,依靠重险之固,三江之阻。我们军队虽多虽强,但根本不能发挥战力。曹丕当时对辛毗讲难道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这时东吴大胜,很多人认曹丕应该趁蜀元气大伤伐蜀才是。但却偏偏伐吴,我认为原因。
东吴让曹丕丢了面子: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伐吴,八月孙权向魏国上表称臣。当时以刘晔为代表的大臣认为东吴并不是真心投降,只因刘备来势汹汹。公元222年六月孙权打败刘备后,对待魏国和曹丕不像之前那样的尊敬了。据三国志:权外礼愈卑。 曹丕准备封孙权儿子孙登为官,其实就是想把孙登召到洛阳为人质。据三国志: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 曹丕对孙权讲: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就是说你儿子孙登到了洛阳,我马上就召回伐吴大军。当初刘晔等人反对接受东吴投降,也说明了东吴并非真心投降。这让曹丕很没面子。再者听了王朗的建议以待时机,却没能抓住时机。孙权一边卑辞上书求自改厉。一边派吕范拒曹休、诸葛瑾等救南郡、朱桓拒曹仁。而同时又跟蜀汉求和。据江表传: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公元223年派冯熙使蜀汉吊刘备丧,回来后能使魏。曹丕问冯熙东吴要跟我们修好应该派兵往蜀汉,听说你们修好肯定有变故。冯熙回:我去使蜀汉只是为了解情况。曹丕又问:听说你们去年受灾,损失很大。你怎么看?冯熙回:吴王是贤主。我们东吴带甲百万,粮食堆成山。金城汤池,强富之国。曹丕听了非常不高兴。
吴虽胜,损失也不小:
夷陵之战打了一年,此战东吴虽然获胜,但损失亦不小。除了军队的损失,攻战一年耗费钱粮也是巨大的。攻战一年东吴军队已经疲惫不堪。曹丕是非常想建功立业的。当时有大臣讲应休养生息,这样中国益强。吴蜀衰弱,那时伐之事倍功半。曹丕反问难道要交给子孙去解决吗?此时攻打东吴有三利:1交战一年东吴将士已是疲惫之师,钱粮耗费大。虽然东吴胜了,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2魏国军队已经休养数年,钱粮充足3东吴还没有彻底消化荆州。而且此时荆州诸郡动乱。(据三国志:备(刘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东吴虽然公元219年夺得荆州,但公元220年又有习珍等人起事。公元221年、公元222年武陵、零陵、桂阳等郡豪强响应刘备。东吴虽吞下荆州,但还没消化荆州。东吴从蜀汉手中夺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人口不下六十万。因为公元242年孙权统计人口是两百四十万,公元280年东吴投降时交户口是两百三十万。据晋书地理志蜀汉所据荆州有六十万人口,应是直接采用东吴的数据。人口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钱粮、兵源。
蜀汉远东吴近:
魏国如果伐蜀汉的话就要从洛阳调集军队前往雍凉,而雍凉也根本供应不了大军的粮草器械。成本太大了。而西线道路艰难,秦川八百里。此时蜀汉虽然战败。但凭借汉中甚为天狱的地理,可以自保。公元263年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两个月就面临断粮了。这时魏国已经在雍凉、淮南屯田多年。已经休养生息了六年。要不是阿斗投降,胜负未可知。魏国伐吴却根本不用担心粮草问题。后来魏国曾多次想伐蜀,群臣都反对理由:1南郑甚为天狱2道路艰难,粮草消耗大。 我觉得应加上一条雍凉境内的蛮夷尚未平,多次叛魏。洛阳距离汉中两千里路,所经道路艰难。魏国在荆、杨、徐、淮防线集结了十五万人,既可防守又可进攻。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魏明帝想发兵伐蜀询问孙资。孙资反对讲: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
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征张鲁,特意准备了很多粮草。又夺了武都氏人粮草。七月到阳平关,强攻不下来。粮草将尽,不得已退军。退军途中误入张卫营才趁机进攻。三国志: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魏名臣奏载: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张鲁跑到巴中去,曹操也准备退军。世语: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还是部下劝不能还,曹操才攻下汉中。十一月张鲁来投降,但汉中是不足以供养大军的。十二月曹操就还回了。当时有人劝曹操打蜀地。汉中都如此难打,何况蜀地。加上刘备诸葛亮张飞马超等人远非张鲁张卫第人能比的。加上又有内忧,曹操回去后就杀死了琅琊王。公元218年刘备攻打汉中。曹操七月准备支援汉中,九月到汉中。一直到公元219年三月才进军汉中,是曹操不想救援汉中吗?曹操是在准备粮草。但是因为运粮要征百姓徭役,公元218年南阳郡、三川郡、弘农郡皆有百姓造反。三国志: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公元230曹真司马懿伐蜀,华歆上书反对: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公元244年曹爽十万人伐蜀。三国志: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
夷陵之战时,刘晔提议曹丕与刘备一起夹击孙权,但没有被曹丕采纳,等夷陵之战后再进攻孙权已经错过了机会,此时的孙权携大败刘备之威,一举击败曹丕,声望大增,随后便称帝。至于曹丕为何会错过如此机会,我觉得是有以下几点:
1.在朝堂议论是否出兵时,王朗曾说天子的军队坐曜天威,不能随便出动。王朗作为当时的名士及朝廷重臣在曹魏拥有极大的号召力,这说明当时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赞成曹丕出兵的。曹丕为了称帝,采取九品中正制,向豪门士族妥协,当时的豪门士族拥有巨大的权利,豪门士族不同意,曹丕只能打消这个想法;
2.孙权和刘备为了防备曹丕的偷袭在各自的边境线上都预留了很强的力量。孙权方,一方面忽悠曹丕同意了孙权对他的称臣,另一方面在荆州和淮南一线留下足够的军事力量防范曹丕的袭击;而刘备方面也是同样的操作。一方面约书曹丕共取孙权,一方面派诸葛亮总管成都,魏延的汉中兵团更是丝毫未动,驻守汉中各要道以防备曹丕,汉中天险只需少数兵力即可防住曹魏,而征伐孙权的军队还留有黄权这一支水军防备曹丕。
综上所述,以当时的环境来看,统一天下的时机其实并不成熟。而且曹丕坐山观虎斗让刘备孙权拼的你死我活再出击的方略并没有错,只不过刘备败的太惨,孙权赢的太轻松,在孙权方士气无敌的时候去捅刀,也是昏了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