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击即溃?
让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湘军在甲午陆战中的表现,这个问题就很清晰了。
意味深长的临危受命随着甲午战争的推进,以淮军为主的大清军队节节败退。
此时,光绪想起了当年屡建功勋的湘军。于是,找到了刘坤一和湖南巡抚吴大澂。
后党一败涂地,帝党跃跃欲试!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安排。光绪、翁同龢等人趁机削弱后党,希望帝党成员在战场指挥中,逐步掌握兵权。
此湘军非彼湘军至于当时的这支湘军嘛```和当年曾国藩那支湘军也就是名字一样罢了。这是一支以老湘军为骨干,新募的部队。
如果说当年太平天国后期的湘军,是由一群服役5年以上的老兵油子组成的百战之师的话,那这次跑去打鬼子的,就是一群新兵蛋子了。
而且,问题不只在兵,将也有点问题。
先说中级军官吧。刚刚说了,这支湘军的骨干是老湘军。由于这些年一直看着淮军兄弟耀武扬威,有的兄弟坐冷板凳坐上瘾了。实在被抽中要出战了,又多“迟不赴命”。亲军统领刘树元,怯懦不前;炮兵统领吴元恺听说要打仗了,“相率而退”。
此时的湘军,和当年那支鼎盛湘军不是一回事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意思就是三年打一仗。否则,坐板凳会坐上瘾的。
再说主帅了。吴大澂,是个有本事的人。比如搞外交时和老毛子抬杠,据理力争保护国土;比如搞艺术,他的字画可谓一时佳做。
总而言之,吴大澂是个人才。除了打仗,什么都会!
光绪选他作主帅,主要是看中他和湘、淮、八旗各系的良好关系,可以方便调度全军。却忘了所谓主帅,是打仗的!
光芒万丈的劝降信不过吴大澂还是很有信心的。不会打仗怎么了?当年曾国藩也不怎么会打仗呀!
于是,吴大澂写了一封劝降信。这份劝降信大家有空可以上网去看看。吴大师的文笔确实不是盖的,有理有据有节,气度恢宏。要是甲午大清打赢了,估计现在全国中小学生要多背一篇必背的课文了!
接着,就如他在信中所说的,设了个“投诚免死”牌,方便开打后日军来“投诚”。
当年石达开见“投诚免死”大旗,为保兄弟自投敌营求死。可见这些招数内战中很有效!但在打鬼子时搞这招就有点搞笑了。其实也不必笑话吴大人,这些都是当年打太平军总结出来的套路。“投诚免死”牌是可以瓦解后期太平军军心的。
海城反击战,湘军表现有亮点,但仍然让人失望老吴运气还是不错,一上来就赶上了一场以多打少的围攻战——海城反击战。
可是,在这场反击战中,清军兵力达到了六万之众,而海城内的第三师团只有一万多一点,可是,清军连续攻打四次,依然打不下来。在这场攻坚战中,清军损失1240多人,日军才损失52人,24:1的伤亡比!
参与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海城反击战的湘军在此战中的表现,总体评价不高。很多观点都认为,此战中湘军的表现十分糟糕,表现出的战斗力还不如淮军。
经过这些年发展,淮军在装备上、训练水平上,都远远超过了湘军。事实上,战术素质上,湘军真比淮军兄弟强不了多少。但在进攻的坚决性上,湘军依然保持了霸蛮的气质。
在第四次反击海城之战中。吴大澂、李光久的老湘军配合徐邦道一度攻到山上,并且击退了赶到的日军援军,若非缺乏其他方向的配合,完全有机会拿下一个山头。
可是,在第四次海城之战时,清军各部互不同属,尤其是从第一次反击战就开始参加的清军部队,他们已经没有信心取胜了!因此,在此战中稍遇挫折就停止进攻,使得湘军方面的进展缺乏呼应,最终功亏一篑。
那么,湘军此战为何依然让人失望呢?
不是湘军不行,而是光绪的期望值太高!海城之战,中日之间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谁也救不了场!
在这场攻坚战中,清军每次进攻,都是在中午前后,在炮火掩护下以堂堂之阵发起进攻。
这招过去打农民军很有效。以火力优势压制敌军,然后气势如虹地推进很有震慑力,往往能彻底瓦解对方的斗志。
湘军打太平军的攻坚战,虽广泛使用火器、地道爆破等法,但主要攻城方式,依然很古老。可是,日军的火炮3倍于清军,炮兵训练水平也远远高于清军。
这种情况下如此进攻,是嫌自己兵太多了吗?
总而言之,海城反击战,充分暴露了中日两国在陆军层面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指望湘军来救,是救不了的。
血战牛庄,湘军打出了自己的血性日军第一军兵分两路,以12000人进攻牛庄。此时的牛庄,只有湖南的武威军3300人!
牛庄血战:3300对12000。老湘军打出了自己的血性!
这支在牛庄的老湘军,是魏光焘率领的武威军。老魏几个月前接到朝廷命令后,临时招募旧部,仓促成军。随后,又连续行军几个月,冒严寒、踏冰雪,行军数千里抵达牛庄。气都还没有喘过来,就遇到了这场血战!
日军一开始就没把这支敌军放在眼里。老子一万人!别说你区区三千人了,就是把你大清陆军主力悉数叫来,八格牙路,老子也不怕!
武威军并不急于开枪,他们或埋伏在河沟间,或者埋伏在墙角,放着日军前进。等到日军靠近了,再一起枪炮齐发。日军一时伤亡惨重。
虽在低谷,但湘军死战不退的霸蛮气质依然。随后,日军调整打法,老老实实的火力掩护+猪突。湘军依然在放近日军后,以一轮火力急射后杀伤日军。但终究难以抵挡火力+步兵的冲击,只得退入城内。
在城内,魏光焘“短衣匹马,挺刃向前,督军苦战,三易坐骑”;武威军以居民房死守,双方逐屋争夺。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在此战中,为避免湘军杀伤,第五师团长发明了炸壁法:军队不沿着道路行军,而是炸开房屋的墙壁,在房间内行军,然后再炸开阻碍的墙壁。这种创新后来成为世界陆军巷战中的常规战术。战至下午两点多,之前在海城反击战中有所表现的李光久的老湘军2400人前来救援。两军奋力支撑。“兵已陷入死地,无不以一当百”。
敌众我寡,要想取胜已不可能。两军战到日落,都伤亡惨重,难以再战。魏光焘和李光久于决定趁夜色带军撤出。
尽管主将带兵撤走,许多仍然未能突围的军队依然在没有主将的情况下拼死作战。日军逐家搜索,湘军则逐屋抵抗,死战不降。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明,牛庄的战斗才结束。
必须承认的是,牛庄之战,湘军损失1400人,另有300人重伤被俘,日军损失389人。
不得不说,论整体军事素质,湘军和其他中国军队一样,远远落后于日军。
但是,牛庄的血战,打出了湘军的霸蛮气质!
这就是湘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
此时的湘军,依然是一支古代化军队,也用古代军队的思维打量着对手。
他们树立“投降免死”大旗;他们讲究排山倒海的气势,以火炮掩护堂堂大军的进军;此时,完全不知所谓,成了笑话;
他们依然如曾经在安庆、天京一样的死战不退,此时,由于实力悬殊,只是徒增悲壮。
这些对太平军好使的方法,在民族意识觉醒、训练有素、装备优良的日军面前,远远不够!
只要人还有这点血性,这点霸蛮之气,即使这么多不如人处,也一样有希望!加油!
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击即溃?
在甲午战争后期,由于淮军屡战屡败,所以清廷决定重新起用湘军。湖南巡抚吴大澂也主动请缨,率左宗棠之子左孝同、旧部魏光焘、曾国荃旧部陈湜、李续宾之子李光久等部北上。但是湘军在战场上表现也不好,除了牛庄打的略微激烈一点,在反攻海城等战斗中表现不如还不如淮军。也不如宋庆、依克唐阿等军,让清廷大失所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湘军的战斗力很成问题。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湘军面对的对手本质上不过是一群起义的武装农民,装备和训练都很差。但是面对这样的对手,湘军靠的也是“扎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慢慢耗死对方,湘军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曾国藩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比李鸿章差的多,在新式的洋枪洋炮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他还坚持要使用老式的抬枪和劈山炮,军队训练也是使用老的一套,这样的部队对付农民军还行,对付新式的近代军队,则根本不是对手。
而更糟糕的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裁撤了大部分部队,只留下部分湘军余脉。在甲午战争时,吴大澂编组的湘军里,有差不多30营的旧湘军,其他70多营都是新募集的新兵,缺乏训练,军械不全,战斗力比旧湘军还不如,而且很多到战争结束都没赶到前线。
二、战争期间湘军的指挥也很有问题。湘军组成复杂,各部之间本就缺乏统属,而吴大澂是江苏人,和淮系关系密切,仅仅认为自己是湖南巡抚就可以统帅湘军,对此老湘军们都大为不满,认为吴大澂“其言躁妄”。
而吴大澂作为一个清流文官,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也确实一塌糊涂。比如反攻海城之战,吴大澂还特意向海城日本驻军送去檄文劝降,摆足天朝上国的架子,指挥权却放给同样不懂军事的幕僚,湘军前敌营务处晏安澜。还有驻守田庄台的时候,看到附近饥民不少,于是又忙着救济灾民,甚至挪用湘军购买军械的款项赈灾。虽然这也算是善举,但是大敌当前忙这些,未免有些轻重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前线的战斗结果自然不好看。湘军参加的第三次海城反攻战清军阵亡数百,日军阵亡3人。第四次海城反攻战吴大澂集结了6万清军,结果只打了几个小时,阵亡数百就无力再攻,战果还不如上一次,日军只阵亡2人……
面对这样的结果湘军各将互相推诿责任,晏安澜和吴大澂也称为众矢之的,面对指责晏安澜则干脆了当表示再啰嗦自己就走了。第二天部将问是否继续进攻,他直接称病拒绝下令。
而此时宋庆所部在大平山一带取得了小胜,于是湘军又把海城之败责任归结到宋庆头上。认为是宋庆击败日军,导致日军集结海城,最终湘军战败,指责宋庆“乱我军谋”。
已经不需要说更多了,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指挥,遇到日军一击即溃不是很正常的结果吗。
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击即溃?
先说答案,湘军在攻克南京后,基本就解甲归田了,虽然曾国藩在剿灭捻军过程中曾经重召旧部,但很快解散。甲午战争冲在一线的多是淮军和绿营兵,湘军虽有参战,但数量少,影响弱,对战争走向影响有限。
湘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存在,彼时清廷岌岌可危,为了挽救江山危局,不得不重用汉臣,但又没有兵员粮草,只能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自筹,湘军与后来分化出来的淮军都是这种体制的产物。
南京被攻克后,为了避免朝廷猜忌,曾国藩把大部分湘军遣散回家,只留了16000人,剿灭捻军时期曾经再度扩军,主要以鲍超部为主,但因与李鸿章不和中途辞官,旗下的三十营被遣散。
左宗棠曾重组湘军,平定新疆,但此后湘军再无建树。
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出身淮军,先期入朝抗击日本的聂士成、卫汝贵、叶志超都出自淮军,威海卫和旅顺的守军也以淮军为主。
至于陆上作战,死守平壤的左宝贵出身于江南大营绿营,日军渡过鸭绿江后,清军主力都以八旗兵和绿营兵为主。
当然也有部分湘军参与了甲午战争,例如刘坤一、吴大澂等,但数量少,战斗力弱,基本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湘军也好淮军也罢,为什么对付太平天国十分在行,面对日本人就一站击溃呢?
太平天国是一只旧式杂牌军队,其指挥机制、装备水平都与湘军类似,甚至不如湘军,双方打仗拼的是智谋、人数,无论天时还是地利,湘军都占据绝对优势,曾国藩可以淡定从容,画地为牢,一步步吃掉太平军。纵然打败几仗,也可以卷土重来,而天平天国被挤压在东南一角,地盘越打越小,人越打越少,还内乱不休,最终只能灭亡。
甲午战争完全是另外一个维度,无论海军还是陆军,日军都是一只现代化的军队,其装备水平、指挥机制、训练水平都远远超过清军,甚至不再一个档位上。大清陆军虽然也换装了火枪等现代化兵器,但仍然沿用古老的营-哨-队编制,缺乏参谋机制和现代化的作战决策方式,换汤不换药,且清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李鸿章以自保为主,用兵保守,给了日本进攻主动权,一来二去,失败就不可避免。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击即溃?
太平军(1851-1864)能和三十年后(1894-1895)的日军相比么?完全没有可比性好不好!
湘军往往能以少胜多地击败太平军,是因为太平军除了作为骨干的广西人外,其他湖北、安徽人都是被裹挟的乌合之众,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农民武装相比没有本质的提升。
太平军武器差、人员素质低,往往只是靠人多势众和战术灵活来打败清军
而湘2外军本身是曾国藩按照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来弄的,编制和训练上是最适合旧式火器时代(鸟枪、土炮)的;各级军官多是有忠君思想的儒生或武生,士兵都是挑选老实、强壮的农民。可以说按照古代标准来看,湘军就是一支精兵了,远远胜过太平军的大多数部队。
湘军则是一支编制严密、训练有素(相对太平军而言)、武器先进(依然是相对于太平军而言)的精锐之师
在战法上,曾国藩自知没有多少军事才能,于是总结出“扎硬寨,打呆仗”的湘军作战原则:就是部队每到一处住宿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都必须挖掘战壕。这个战壕怎么挖?曾国藩曾经是这样要求的:
筑墙须八尺高,三尺厚;壕沟须八尺宽,六尺深;墙内有内濠一道,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内须密钉竹签。这个方法弊端是很明显的:
首先,耽误了行军的速度。安营时,部队要挖沟挖壕垒墙,拔营时又需要将竹签等一一带走,非常耽误时间,必然会导致延误战机,左宗棠就嘲笑曾国藩用兵“每苦钝滞”。
其次,让部队减少了训练和休息时间,更多的时候,湘军就像一支工兵部队,走到哪里修到哪里。修好了以后也只能分批轮休,曾国藩规定五更(三点钟)即起派三成部队站墙一次,即30%的部队要站到墙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来了,部队全整理完了,墙上的部队才可以下来,这是防止对方偷袭,当然部队肯定会很累。
但湘军就是靠这个笨办法从长江中游一路打下去,一直打到了天京,因为这种方法恰好避免了八旗绿营的弱点,克制了太平军的强项:
第一,太平军擅长的战术不再奏效。自从采用了“扎硬寨”的方法,太平军多次要偷袭湘军都无功而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更是将此法发挥到极致,攻城时也采用,以致于获得了“曾铁桶”的外号。而且坚决不和太平军打运动战,每天都只按照预定路程行军,绝不冒进,太平军擅长的伏击、回马枪都无从发挥。太平军希望跟湘军进行野战,而湘军很少使用野战,他们就守着最要紧的地方不动,看你怎么办。
安庆之战,太平军(红色)各种机动试图与湘军野战,而湘军(蓝色)就是蹲成一个个铁桶,把安庆困死,不为所动
第二、增强了攻坚能力。攻城时,每到一个地方,先不急着和太平军打,还是扎硬寨,而且是一圈又一圈的扎,直到对方援兵打不进,突围冲不出,在城中弹尽粮绝才攻击,与三国名将陆抗攻克西陵时的战法如出一辙。被湘军攻打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市城墙外围的地貌全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湘军打一个城市用的不是一天两天,他们用的是一年两年,不停地挖壕沟,一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就看城里的粮食能坚持多久。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这就是“打呆仗”。
但这种战术对于任何近代化军队都是无效的。
你扎的寨再硬,毕竟只是土木工事,又不是钢筋混凝土,在近代野战炮面前都只有土崩瓦解的份儿。你打呆仗,正好,人家可以把你围起来歼灭。论武器装备,论官兵素养,湘军更是比日军差了若干条街。
湘军在甲午战争中主要参加了海城反击战和牛庄之战,实话实说,输的很惨。
湘军打海城,根本就无法靠近,刚一凑拢城外阵地,就被日本人的炮火给打回来了,连寨都修不起来。而被一些湘军迷吹捧的牛庄之战,其实也是一场难堪的败仗,差点就被日本人全歼了。
西方人拍摄的牛庄清军
当时日军在占领海城东北的鞍山后,突然杀向西南,直取湘军后路的牛庄,好在鞍山到牛庄的距离是海城到牛庄的三倍,所以还是有两支湘军赶到了牛庄。一支是魏光焘的武威军,一支是李光久的老湘军,共计6000人;日军则有两个师团各一部,共计一万余人,兵力对比1:2。湘军有24门火炮,日军有59门火炮。
西方人拍摄的占领牛庄的日军
日军从上午10点40分发动攻击,12点20分攻入牛庄,并切断了守军的退路。只有靠近镇西的一部分湘军得以逃走,“魏光焘跳越土垒而逃,李光久亦弃军走”,“驻东南北三面者,为敌所围不得出”,被包围的湘军则退入镇内的深宅大院各自为战,直到22时最后一支被围湘军投降。
牛庄镇
也就是说,日军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已经打穿了湘军的防线,只是因为随后进入了巷战的困难模式,日军大炮很难发挥作用,才消耗了比较多的时间。最后双方的伤亡比是6:1,日军死72人,负伤317人;湘军死亡和被俘1700余人,负伤700余人。
直到日俄战争,才有了近代化的“扎硬寨”战术,铁丝网取代了壕沟,步兵壕取代了土墙,地雷阵取代了竹签,还有各种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火力点,密密麻麻的机关枪、速射炮、探照灯,只有这样的“硬寨”才能对抗近代化军队。
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击即溃?
在牛庒和田庒台二场战斗,老湘军表现真地可以,虽然失败,但我们不能单以成败论英雄。湘军只能算是地方武装,创造了平定长毛,捻子,平西北回乱,收回新疆的业绩。甲午年,清政府所倚重的淮系败绩累累,不得己才起用老湘军,此时已是强努之未了,掛帅的是未经过战阵的文人吴大徵和老将魏光涛等,与正规军日军对垒自然不是对手,但並非一触既溃,牛庒血战见证了老湘军昔曰荣光,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击即溃?
一群湖南人为大清延续了半个世纪,可以说湘军在晚清时期撑起了大清的天下,李鸿章的淮军也是从湘军分出去的,李鸿章可以说就是接替了曾国藩。没有湘军的话,大清可能早就亡了。当时是这一群湖南人是晚清出现了中兴的局面,而当时对于湖南人对大清的贡献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湖南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
湘军崛起在太平天国时期,在国内镇压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之后又收复新疆。但是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我们都只大清败了,而且败的非常彻底。这一次的失败也彻底让日本开始崛起,为之后日本入侵中国埋下了祸根。那么之前战无不胜的湘军在哪里呢?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甲午战争整个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北洋水师就是淮军李鸿章领导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湘军没有参加甲午战争,其实湘军当时也是参加了,只不过到了战争后期才投入,当时大清就是希望湘军能够力挽狂澜,但是奈何湘军也败了。那么之前战无不胜的湘军去哪里了呢?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湘军已经不是曾国藩,左宗棠时期的湘军了,首先来说甲午战争的时候,湘军投入战争已经是后期了,之前的淮军屡战屡败大清政府才想到让湘军上的。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兵败如山倒了。这个时候湘军投入战争根本改变不了什么的。
其次就是这个时候的湘军早就不是之前的湘军了,没有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领导者,就是一群狼也变成了一群羊。而且我们都知道湘军在灭了太平天国之后就已经开始裁军了,湘军鼎盛的时候到了十多万,但是最后剩下的只剩下两三万不到了。
而且在曾国藩,左宗棠之后湘军可以说是群龙无首,没有一个像样的领导者,加上大清本来就对汉人不放心,所以到后来参加甲午战争的时候,很多湘军还是拿的几十年前的火铳跑出来。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了,到现在很多人还在研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可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当时很多国家也是看好大清的,但是奈何历史不能改写,注定还是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