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没参加过海军学习,该如何解释呢?
看一看丁汝昌的奋斗历程以及李鸿章原先的计划,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从降将到清将,被逼出来的陆战勇将丁汝昌早先是在太平军里混的。在湘军围攻安庆时,他跟随程学启一起投奔了湘军。
曾国荃打心底里顾忌这些墙头草。因此,每战,必让这些降将打头阵,当炮灰。丁汝昌人狠命硬,打起老东家好不留情。在攻打安庆的战斗中,跟着程学启连破安庆太平军3座营垒,断绝安庆北面交通。在攻下安庆后,大清论功行赏,给了他千总之职,继续跟着老领导程学启混。他算是实现了由降将到将领的转变。
在与太平军的血战中,丁汝昌奠定了自己的勇武之名。由千总到总兵,李鸿章的死党真正让丁汝昌迅速崛起的,是转到李鸿章手下之后。
李鸿章初创淮军,手下有经验的将官不多。程学启的开字营转到淮军后,立刻成了李鸿章爱不释手的宝贝。一起打仗,一起杀降,情谊非凡。
可以说,丁汝昌作为李鸿章创业团队的一员,从此开始成为李鸿章的死党!
可惜程学启命不大好,享不到福,在镇压事业即将胜利的前夜,中弹重伤,挂了。
爱屋及乌,李鸿章多少有一些把惋惜之情放到了丁汝昌身上。
老丁作战骁勇,不怕没人要,被刘铭传挖了过去。
打完太平天国打捻军,丁跟着刘铭传转战各地,数战有功,升到总兵,领提督衔。
作为淮军创业团队的一员,虽然当时不是大人物,但丁汝昌已成为李鸿章的亲信。得罪领导,赋闲在家很多人跟大领导关系好了,就会有点嚣张,对自己的直接领导没大没小的。
丁汝昌犯过这种错误。
造反的队伍都干完了,怎么办?飞鸟尽、良弓藏,该裁军了!
刘铭传大笔一挥,裁撤了丁汝昌先锋马队3营。丁汝昌可不白给,马上就致书抗议!什么鬼,仗打完了还没享福就裁军?
对,仗打完了,老子也可以不需要你了!刘铭传,可是个强硬的人物,甚至想以丁不服军令,军法从事!
老丁吃瘪了,知道自己玩大了。得,辞职吧!命要紧!
还好,丁的老婆比较贴心,“咱们家还有薄田几亩,先过过安生日子,再看机遇吧”
尴尬的李鸿章1874年,日本在台湾搞了事,大清意识到没有海军是不行的。
于是,让李鸿章负责筹备海军。这些,李鸿章就有点尴尬了。
要筹备海军,装备没得说,大清给银子,买就是了。
关键是人才。
可是,此时,略懂海军的人才,都是福州船政学堂的那帮毕业生。什么刘步蟾、方伯谦、邓世昌什么的。
问题是,福州船政学堂是左宗棠、沈葆桢搞的。左宗棠,又是老李的主要竞争对手!
搞什么嘛。假如让这些海军人才在海军担任主要领导工作。辛辛苦苦筹办海军,最后是给对手培植势力嘛!
李鸿章,一定需要自己人!
李鸿章可不愿意辛辛苦苦筹备海军,给对手增加力量。李鸿章的计划,说好了先学海军,再带海军就在李鸿章郁闷的时候。丁汝昌找上门了。
老丁在家实在闲不住,想起李鸿章这个飞黄腾达的老领导,就到天津去找李鸿章,希望老李给安排个好工作。
李鸿章正愁没人呢。要是别人,在现在的职务上干得好好的,那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代表着李鸿章的势力。把他从这个坑移到另外的坑,拆东墙补西墙嘛。现在,来了个丁汝昌,好嘛,又是亲信,又是无业人员,就你了!
李鸿章说话水平很高:“你得罪了刘铭传。我要是再给你安排个陆军的职务,老刘可不高兴。这样,我在筹办海务。你去英国学几年海军,学好了海军,给你带海军!”
李鸿章的初衷是不错的,真的就是认真想丁汝昌去学了海军,再来带海军。
可是,有时候命运这东西,阴差阳错。
原本,丁汝昌也应该在海外学习海军,但阴差阳错,未能成行阴差阳错,门外汉领导海军左宗棠正在西北打仗,也需要人呢!他也想起了丁汝昌,就上奏朝廷,要朝廷调丁汝昌来甘肃帮忙打架。
这样挖人?李鸿章可不干。可是,又没什么借口直接推脱。就让丁汝昌装病。
一装病,留学学海军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得了,留学去不成了,自学成才吧!
北洋成军后,专业训练及日常管理依赖洋人总训及刘步蟾等人虽然没学过海军,但权力斗争可不能马虎。该你做领导,还是你做领导。
为了弥补丁汝昌的专业缺失,李鸿章做了精心安排。
北洋海军的日常操练,基本由英国人琅威理负责。由于琅治军严谨,北洋官兵叹“不怕丁军门,就怕瑯副将”。在琅的专业指导下,北洋水师训练水平很高,令各国瓜目相看。
同时,所采购军械使用方法学习及推广、操练、整务,基本由刘步蟾和林泰曾负责。比如,《北洋海军章程》等悉由刘林二人完成。
丁汝昌虽是门外汉,但绝非尸位素餐之辈在北洋水师中,专业部分皆委于专业人士。
他干什么呢?
首先,丁汝昌并未尸位素餐,做甩手掌柜。虽然专业上依赖专业人士辅助,但他依然努力学习海战知识。从丁汝昌的文件中,可以看出,不通英文的丁汝昌对海战业务已非常精通。对于日常操练、舰船修理,均紧盯落实。
其次,丁汝昌承担着北洋水师建设的职责。他创立水师学堂、鱼雷学堂、武备学堂,对各种后勤补给、装备采购等均呕心沥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丁汝昌过于世故。在琅威理离开后,他管理过于“合情合理”,对腐败等现象纠察不严,给舰队带来了巨大的隐忧。
最重要的是,作为百战名将,虽然海战经验不如专业海军人士,但他政治、外交、军事素质确实了得,在早期中日小规模冲突中,这种才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882年朝鲜的壬午兵变。当时,亲日的大院君图谋控制朝鲜朝廷,日军派兵先期抵达。
当时,如清朝处置不得当,日本极有可能控制朝鲜政府。
此时,丁汝昌审时度势,运淮军抵达仁川,并与吴长佑等人合计擒拿“大院君”,粉碎了日本控制朝鲜政府的企图。
毫无疑问,在以威慑为主的小规模冲突中,丁汝昌是非常有经验的一个领导者。
成于忠义,败于愚忠黄海大战,因鄙人海军知识过于欠缺,丁汝昌的功过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但是,丁汝昌未事先指定预备指挥人选,导致定远旗舰失去指挥能力后,北洋舰队无统一作战,确实是失误之处,此处抵赖不去。
但毫无疑问,丁汝昌是个忠义之人(早年自太平军投湘军我不认为有损忠义)。
在威海之战中,他令海军陆战队摧毁已经落入日军之手的炮台,陆战队全体牺牲,忠义之将所带忠义之兵,令人感佩不已。
北洋海军陆战队在最后时刻的表现,浩气长存。但是,丁汝昌愚忠于李鸿章的指令。未能及时组织突围,致使北洋水师全军断送。(我也不知突围后应去何处,但是,死守刘公岛显然必无出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丁汝昌依然是个忠义之人。在威海站前,就已经写信给家人,“身已许国”,最后自杀殉国,兑现诺言。
正如李鸿章说的,他的北洋事务,只是一个纸糊的老虎。在平常时间,可以遮风挡雨。但遇到疾风暴雨,就一无所用了。
丁汝昌,只是这个“裱糊匠”李鸿章的一个跟班。
也许,他不是最合适的舰队将领。他在位置上也犯下了许多错误,但是,作为一个忠义的人,他拼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气。
宣统二年,丁汝昌被平反昭雪。
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没参加过海军学习,该如何解释呢?
对于一个军事统帅而言,军事专业技能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对于大清而言,建立海军自然只能从陆军将领中选拔;对于李鸿章而言,自然只能从淮系嫡系中选拔。
(北洋水师)
《走向共和》李鸿章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他妈不任人唯亲,难道要任人为疏,非要下面一个个都听话,他才满意。
这句话深刻的揭示了用人的道理。我们来慢慢阐述。
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对清朝震动很大。1875年作出建设三洋海军的规划,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之后开始大力建设北洋水师。
(牡丹社事件)
1881年,任命嫡系丁汝昌为水师统领。
在新式军种建设上,新中国的海军、空军都是陆军将领负责的;二炮部队也是陆军转过去的。在国民政府时期,空军司令周至柔出身十八军系统,海军司令桂永清出身教导队系统。所以陆军将领担任水师提督自然是题中之义,不用差异。
按照以文制武的思路,北洋水师基本是直隶总督节制、南洋水师是两江总督节制、福建水师是闽浙总督节制。在事实上也是如此,中法战争中南洋、北洋水师南下都是需要总督首肯。
(李鸿章)
从天津教案开始,李鸿章就代替自己的老师担任直隶总督,淮军陆续驻防天津等处,负责海防。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负责范畴,自然任命自己的人。
在选人的过程中,李鸿章中意的是铭军统帅刘铭传,由于各种因素,刘铭传没有担任。就选择了丁汝昌。
(丁汝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没参加过海军学习,该如何解释呢?
李鸿章也想选一个既懂海军又有实战经验的将才来担任北洋水师提督,可是在当时的清朝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才。有带兵治军经验的都是不懂海军的陆军将领,而那些留洋归来懂点海军知识的又都是文官,没有领兵的经验,所以关于合适人选的选择确实极为困难。
当时北洋水师还未成军之时,清朝先建立了北洋营务处,负责督练海军事宜。最开始由直隶候补道员许钤身负责,此人有办洋务的经历,会说洋文,熟悉中外法律,但是没有军旅经验,还有泄密之嫌。后又改由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出任,此人曾出国留学,是获得法国语言学位的第一个东方人,对现代海军略有认识,但也非科班出身,难当此任。
李鸿章甚至考虑让刘铭传来担任,但未能实现。正在李鸿章迟疑不定、左右为难之际,正好丁汝昌途经天津拜谒李鸿章,李鸿章认为丁汝昌既是自己的旧部,还是一位骁勇善战、忠诚可靠,又有带兵治军经验的老将,虽然不懂海军,但也是目前为止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将其留在了北洋,北洋水师各舰的接收、训练都是由丁汝昌负责,所以在北洋水师建军之时,丁汝昌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没参加过海军学习,该如何解释呢?
李鸿章之所以选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的领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当时的南洋大臣沈葆桢。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1875年受命筹建北洋海军,因为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很多事务李鸿章都向沈葆桢求教问计。
(进入北洋海防初期的丁汝昌)
北洋海军筹建最初,李鸿章曾先后任命过两任指挥官,即张成和许钤身,结果都并不满意。其中的张成,是毕业于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的优秀学生,李鸿章嫌这位年轻的军官多有倨傲自负的问题,认为性格太浮;而许钤身则是文官出身,曾在日本侵台事件时被秘密派到日本主持谍报工作,但是这个人对近代海军没有任何概念,甚至于还有晕船的毛病。
李鸿章就选不到合适的统帅而向南洋大臣沈葆桢大倒苦水,听得多了,沈葆桢也有些烦,于是给李鸿章出了一个关于海军统帅的选人标准:
沈葆桢认为,海军的统帅应该是一位具有足够资历和战功,久经沙场的老将。但是海军对于中国是个全新事物,中国根本没有懂海军的老将,因而只能从传统军队中调用。考虑到海军的特殊性,这位统帅人物除了是立有军功、打过仗的老将外,还必须具有虚心向学的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在任职后通过学习,来补上海军这一课。
同时,沈葆桢建议,应该从船政学堂毕业的年轻军官中挑选精华,作为老将的辅佐。学堂出来的军官虽然懂得海军,但是对官场事务不通,而且没有真正亲历过战争,缺乏战争经验。这样的人员可以用作老将的技术助手,使得二者相辅相成。
最终沈葆桢设想,以这种新老结合的模式“磋磨日久”,未来中国肯定就能有才望并美的最佳海军统帅产生。而如果现在因为没有绝对合适的人选,就不去任命海军统帅,而只是去空等合适人选的话,等一万年也等不来这样的人。
最终,李鸿章事实上就是根据沈葆桢建议的标准去挑选的海军统帅。
首先,这个人选需要产生于淮军系统。在把当时淮军中总兵级以上的军官名单全部开列出之后,按照听话、善于学习、性格和蔼等条件去筛选,最后就剩下了一个丁汝昌,所以丁汝昌就成了北洋海军的提督。
作为后话,很多人认为丁汝昌和李鸿章的关系非常亲近,事实上恰恰相反。在此之前,以丁汝昌的地位,根本还攀不上大帅李鸿章,仅仅只是因为丁汝昌忠厚老实,没有部下势力,有总兵身份,但是处于在家待岗状态,于是才被李鸿章选中。在后来任职北洋海军期间,丁汝昌面对李鸿章也常是一派战战兢兢的姿态,根本谈不上二人的关系如何熟络。
(给出北洋海军统领人选标准的南洋大臣沈葆桢)
下面录出沈葆桢当年给李鸿章提出的选人标准,供大家参考:
管驾必取诸出洋诸生,统领则仍宜曾经百战忠勇之大将。小者取其才,大者资其望,切劘久之,自有才望並美者出焉。若枯坐以待,才无可试,望则老矣,求其相辅而行,亦万不可得,自强在何日乎?一举便握完全之券,以资谈柄则可,若指为实事,恐旷古所无。
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没参加过海军学习,该如何解释呢?
丁汝昌只读过3年私塾,也没听说他武艺高强。在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中,很多人被清廷凌迟处死。可是,丁汝昌却被委以重用,最后当上了清朝海军的高级指挥官。一个降将,最终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丁汝昌剧照)
一、主动投降。在太平天国中,像石达开等人都是战到最后,看到无转圜余地才向清廷投降,但丁汝昌不是。
丁汝昌是贫农出身,早年读过3年私塾,15岁时父母在灾荒中病逝,从此成了孤儿。
1583年,太平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占了他的家乡庐江。
被生活所迫的丁汝昌,只得投身太平军,希望能有机会改变贫寒的命运。
太平军移师安庆后,丁汝昌归于佐将程学启的队伍。
由于二人经历相似,性情相投,很快,丁汝昌便被程学启视为心腹。
1860年,曾国藩率湘军围攻安庆,程学启奉叶芸来的命令,镇守在安庆北门外石垒。由于指控得当,湘军久攻不下,反而死伤惨重。
曾国藩于是改变策略,把程学启的养母抓了,让她扮成乞丐去策反程学启。
程学启本就有心投降清廷,见养母啼哭,于是暗中联络丁汝昌等心腹,集体投降了清廷。
丁汝昌跟随程学启投降后,为了得到曾国藩的信任,屡次在攻打太平军时,冲锋在前。同时,他还利用对安庆城内的了解,多次为曾国藩出谋划策,让曾国藩最终夺下了安庆。
丁汝昌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曾国藩的信任,被委任为千总。这是丁汝昌第一份官职,虽然只是类似于队长一类的职务,但在他看来,还是远比在太平军中有前途。
(曾国藩剧照)
二、巧获机遇。不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却一直不信任丁汝昌,所以当李鸿章组建淮军时,他就把丁汝昌甩包给了李鸿章。
丁汝昌由于作战勇猛,先是得到了李鸿章的嫡系刘铭传的重视,被升为营官统领马队。
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后,丁汝昌被提拔为副将,同时随刘铭传北上剿灭捻军。
剿灭捻军的过程中,丁汝昌再次被授予总兵,加提督衔,并得到了“协勇巴图鲁”的封号。
可以说丁汝昌发家,全靠的是帮助清廷镇压农民起义。
不过,随着捻军被剿灭后,对清廷而言,丁汝昌的价值也就没有了。本着不养闲人的准则,再加上他又有太平军降将的黑历史,所以,到1874年时,清廷下令解散他所统领的马队。
丁汝昌当然不甘心好不容易建立的队伍就此解散,所以据理力争,结果刘铭传一怒之下,要杀他。
吓坏了的丁汝昌,不敢再据理力争,直接抛下军队就回老家躲起来了。
(李鸿章剧照)
三、忠心侍主。提前退休,让丁汝昌明白想要东山再起,必须跟对人抱对腿,所以他直接把目光瞄向了朝廷红人李鸿章。
丁汝昌利用老乡关系,得到了李鸿章的信任。正好,当时李鸿章要组建北洋水师,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他便把“才略武勇”的丁汝昌召到天津,让他负责创建北洋水师。
丁汝昌确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他却是陆军出身,对海战一无所知。用一个门外汉来组建水师,似乎是不合适的。那么,李鸿章为何会极力向清廷举荐丁汝昌,让他做水师提督呢?
这就是李鸿章的小算盘了。
一心想把北洋水师打造成李家军的李鸿章,在用人上刻意任人唯亲。丁汝昌在他看来,既是淮军将领,又久经沙场,同时还对他俯首帖耳,非常忠心。因此李鸿章不顾众人反对,极力把丁汝昌推举为北洋水师提督这个重要的位子上。
丁汝昌当上水师提督后,不光不抓紧时间学习海战战术,训练水师官兵,反而“宿娼聚赌,夜不宿营”。
但不管怎样,他却真的很听李鸿章的话,一切唯李鸿章马首是瞻。虽然他的不作为,受到了清廷中清流派的弹劾。不过这些都没用,有李鸿章罩着,丁汝昌一直官居高位。
可惜,丁汝昌虽然很听李鸿章的话,可惜才干荒疏,又缺乏大将能有的魄力和胆识。最终在和日本的大战中,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北洋舰队,由于他的平庸,最终全军覆没,让清朝海军从此一蹶不振。
本来是降将的丁汝昌,被李鸿章当成最忠诚的让人,最终李鸿章也被他坑了一把。
(参考史料:《北洋水师》《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没参加过海军学习,该如何解释呢?
对于丁汝昌这位陆军将领当北洋水师(海军)提督,一直被人诟病,以陆军出身当海军司令确实不合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提督,在保证自己控制北洋水师前提下是个合适安排。
(1)谁最合适出任北洋水师提督
当时,最适合做北洋水师提督的是左宗棠福州船政局的毕业生,但他们资历浅。显然不可能。即使你再参加过演习,没有实战并指挥过战争,作为军人来说你说话就不硬气。
福建船政学堂:两名官员坐者左宗棠,站者沈葆桢;两名西装者为:日意格、德克碑
再者,北洋水师名是“水师”却是“海军”,其分软硬件,硬件是靠李鸿章从清政府腰里掏银子从英德法奥匈等国买来的。
软件是左宗棠创立、沈葆桢主持的福州船政局贡献的,当然,钱也是清政府掏的。但情况不一样,软件比硬件更重要,铁东西十几年就得陈旧,软件只要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永远不会陈旧。
李鸿章对福州船政局趁着左宗棠去西北、沈葆桢病退,将最好的“软件”和“硬件”都弄到了北洋水师。其软件占据水师90%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位置,如果提督再让船政局当,那么,很显然,李鸿章怕失去控制权。
(2)传统水师就没有合适人才吗
用水师去指挥海军也不合适,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水师将领因为旧有成绩更会排斥海军新的思想。
湘军水师的两位创始人彭玉麟、杨岳斌(杨载福)以及同时代各水师提督是否合适呢?
当然比丁汝昌更合适。但问题是彭玉麟不可能降职去听从李鸿章调遣;杨岳斌水师去打陆战,结果1865年平定陕甘民乱,1867年被撤职回家中法战争时期才被重新启用,早已经脱离时代了,根本不可能。
至于长江水师的提督们,如黄翼升、李成谋等人,很显然都是比彭玉麟、杨岳斌等人的思想还保守。
(3)丁汝昌其实最适合做北洋水师提督,陆军出身并不能代表不能当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水师中的地位让人质疑
1875年,躲避刘铭传“斩杀令”的丁汝昌在家中被重新请出来去购买铁甲舰、主办海军。恰巧左宗棠也调丁汝昌去甘肃效力,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自己身边。
由此可见,丁汝昌是位厉害人物。以他的资历作为提督是没问题的。
同时,从1875年丁汝昌介入北洋海军开始,到1888年被任命为提督,已经长达13年。可以说,13年使其具备基础的海军知识、思想是没问题的。
作为水师提督,丁汝昌对于北洋水师的作用让人质疑。特别是,他能否扭转“福建船政局”主导水师的格局很让人质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