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入川时人口剧减,究竟是清军造成的,还是张的军队造成的?史书的真实性有多高?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传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张献忠的这一首打油诗,很可能指出了人口锐减的真相:当年的明政府军,对于人口锐减,是有“起了大作用”的。

我认为,历代农民战争造成的灾难,是非常大的。但这个灾难的锅,可不该让农民军单独背着。窃以为,史书在此多有偏颇。

一转眼,深得人心的农民领袖各个成魔王,你觉得可信吗?这么说来,历代王朝灭亡都不是因为什么失去心,而是因为不够魔王咯

我们会发现,不只是讨付张献忠的明军。历来政府军剿灭起义军,都喜欢追着农民军屁股后面跑。

看似搞笑的尾随策略,暗藏残暴杀机

我们以太平天国初期的情势为例。在太平军早期,清军在局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太平军通常采取尾击战略。即:不在正面做拦截,只在后方尾随。直到有机可趁,才几面围定,实施剿击。

后来,向荣惊讶地发现:尾随农民军,不但相对安全,更重要的是:政府军尾随农民军新到一处,必以抓匪为名,劫掠百姓,为削恶名,常杀人灭口,栽之于匪军。

我认为,张献忠农民战争时的情况,与之类似!各方劫掠百姓,栽之于农民军!

关于张献忠的传说,已难证伪。但是,从犯

尾随农民军,怯懦中有大学问

罪心理学上来看,病态杀人魔是难以戒的病。

但观诸后来李定国、刘文秀,乃至孙可望的作风,并不是这种病态中人!

清军用13年才平川,这反证了,老张非主要杀人方

老张1646年就挂了。可是,清军却到1659年才攻下重庆,足足用了13年才彻底平定川地(抱歉,我把川渝写到一起,只是方便讨论,并非不尊重人)。

如果老张挂之前,就把川地杀得沒人了,那么,这足足13年,大清在四川真的是在跟鬼打仗吗?

“扬州十日”,清军以奋战艰苦进行的报复性屠杀,在四川山地间翻山跃岭会不会更可能屠杀百姓?

你愿意相信制造了屠杀惨案和文字狱的清统治者说的话吗?

因此,我认为,明末清初四川的人口锐减,明军、清军,都应负责!尤其清军,很可能负主要责任!

张献忠入川时人口剧减,究竟是清军造成的,还是张的军队造成的?史书的真实性有多高?

张献忠也不会那么仁慈,以他的匪性,垦定会杀一点,,。但主要还是清军屠杀的多,移花接木,借刀杀人,和当年花园水灾一样,蒋骂日,日推蒋,终是一笔湖涂帐,,。

张献忠入川时人口剧减,究竟是清军造成的,还是张的军队造成的?史书的真实性有多高?

成王败寇,历史向来都是有胜利者书写而成。真伪难辨,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张献忠是和李自成齐名的明末造反领袖。他于1640年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史书记载,其在四川时曾多次对平民进行大屠杀,是造成“湖广填四川”的罪魁祸首。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规模剧减,真的是张献忠所谓的大规模屠杀造成的吗?我看也未必,这里难免栽赃之嫌。

首先看看张献忠杀的什么人,绝大多数是明朝的藩王、官吏及土豪劣绅。他攻取衡州时,军纪严明,秋毫不犯,连清人刘献廷也不得不承认:余闻张献忠来衡州,不戮一人。由此可知,张献忠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屠夫。

在看看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时的所作所为:免西南各族百姓三年租赋,不许擅自招兵,善受民词。可以看出,张献忠还是有爱民之心,惜民之力的。他在兵败将亡时,杀死自己的妻妾,还有幼子,并对孙可望、李定国说: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等终为世子,明朝有三百年正统,未必该绝,亦天意,我死,尔等急归明,毋为不义。张献忠最后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崇祯当年的影子。他的临终遗言明显是告诉手下人:反清复明。

四川在明末清初,成为张献忠、清军、明朝的残余势力三方角斗之地。杀戮再所难免。但清军绝不是救苦救难的菩萨,从扬州十日等大规模的屠城中可以看出,清军的嗜血成性,他就是要通过血腥屠杀,达到立威,达到完全摧毁汉族抵抗意志的目的。若说清军在攻打四川时,爱民如子,秋毫不犯,鬼才相信!当然,张献忠杀戮平民的事一点发生过,只不过被清朝无限制的扩大化了。因为四川人口大规模的锐减是任何人都无法掩盖的,这个黑锅让张献忠背上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历史由不得他来书写。

张献忠入川时人口剧减,究竟是清军造成的,还是张的军队造成的?史书的真实性有多高?

张献忠是明未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之一,和李自成一样都曾经是闯王高迎祥帐下的将领,张献忠作战勇敢,为人非常机智灵活,被时人称为“黄虎"。闯王高迎祥牺牲后,张献忠自领一军,在反明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是除闯王李自成起义军之外,另一支反明主力军,歼灭了大量的明朝军队。在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灭亡明朝,建立大顺政权的同时,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攻入四川,并在成都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后李自成的大顺军被吴三桂勾结后金军所败,李自成自己也在撤退途中于湖北九宫山壮烈牺牲。清军(后金进入北京后改国号为清)在基本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后,调集主力进攻张献忠的大西军,大西军和清军进行了多次的激烈地战斗,双方伤亡都很大。后张献忠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箭牺牲,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军余部在他的四个义子率领下和南明联合抗清,继续坚持了十几年。清军攻入四川后,对抗清军民进行了疯狂屠杀,至使四川人口锐减,因为《明史》是清朝官方编写的,为了掩盖清军屠杀四川人民的罪责,为了抹黑起义军,反诬四川人口的减少是张献忠所为。真是欲盖迷张!

张献忠入川时人口剧减,究竟是清军造成的,还是张的军队造成的?史书的真实性有多高?

可以肯定的说,张献忠入川时人口锐减跟清军没关系,因为此时清军还在北方鏖战,只有将时间线拉长到清初,即明末清初的四川人口锐减,必然跟清军有关,而且跟张献忠、明军(南明)、吴三桂都有关系。

至于史书的记载,如果是《明史》的话,至少在这一方面是假的不能再假的,因为《明史》记载张献忠屠了六万万人,到现在四川都没有这个人口。

既然《明史》是靠不住了,我们来看看其他记载。

与张献忠同时代的四川广安人欧阳直著有《蜀警录》一书,对张献忠的破坏行为写的非常详细。此外《客滇述》、沈荀蔚的《蜀难叙略》也对张献忠屠杀有详细记述。还有南明方面的记载,俞忠良的《流贼张献忠祸蜀记》、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西方传教士的记载《圣教入川记》都对屠杀作了记载。

不过,连正史都靠不住,这些记载可信吗?

众所周知,清朝文字狱盛行,所以欧阳直、沈荀蔚等私人记载暂且排除,但《客滇述》却明文写到:“清将梁一训驱残民数千,北走至绵州,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

如果《客滇述》被清朝当局修改过,他们没理由不删去这明显对清朝不利的文字,如果满清想完全把责任推给张献忠,显然也不会容许《客滇述》留存,所以《客滇述》的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里面记载的张献忠屠杀绝不能完全否定。

而南明方面的记述是否遭到满清修改不得而知。《圣教入川记》是1900年法国传教士古洛东根据明末清初利类思及安文思两位在川传教士的记录所撰写的,同样记载了清军的暴行,真实性也较高。

综上所述,张献忠显然是进行过屠杀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张献忠与四川南明势力的激烈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存在于军队,同样也存在于士绅阶层,进而波及大量平民。

张献忠死后不久,清军进入四川地区,不久即宣布平定四川,但只是说说而已,直到十三年后的1659年,清军方才占领整个四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张献忠的屠杀并没有对四川造成全面伤害,不然哪来的人抵抗清军这么多年。

不过,四川后来人口的确锐减,引发湖广填四川,显然清军在占领过程中对四川进行过屠杀,而且为数不在小。最后还把锅全甩给了张献忠,搞出个“七杀碑”的问题。

但广汉挖出来的圣谕碑碑文与七杀碑不符,而《客滇述》的记载是“献忠自言亲见天神与语曰:天以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遂刊行各州县,再续二语云: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与广汉圣谕碑碑文高度相似。

但不论张献忠还是清军,其实都不是有意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这两股势力都是政府势力,他们虽然会对反对势力进行血腥屠杀以震慑,但不可能杀光一省,这样赋税何来?清军在平定全川之前,曾在川北待了数年一动不动,就是因为四川其他地方遭受战火,经济破败,无力提供清军的补给,同时东边还有南明的存在。四川人口锐减主要是因为明末清初的连年战乱,张献忠与明军的征战、张献忠与清军的征战、清军与吴三桂的征战以及伴随始终的土匪、瘟疫、饥荒等等,最终使得四川人口十不存一。

据《明会要》记载,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人口有3102073人,据《四川通志》记载,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剩51923口,当然,顺治年间南明与满清仍然在拉锯状态,大量难民潜入山中,不能被统计,人口统计很不精确,估计剩余人口为50万左右。

这是经过张献忠和清军之后的四川人口,接下来还有吴三桂和清军的拉锯,使得四川人口进一步锐减。

所以,把四川人口锐减的帽子扣在张献忠是不对的,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满清,同样违背事实,真正的原因是战争,是张献忠、清军、吴三桂、土匪各方的拉锯绞杀才使得四川人口凋零。

张献忠入川时人口剧减,究竟是清军造成的,还是张的军队造成的?史书的真实性有多高?

张献忠是洗不白的。

1、明末西安人张献忠,屠川作《七杀诗》: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清末入川的,只有张献忠一批人马,和吴三桂所部清军。

吴三桂虽然降清,但却是“复君父之仇”(崇祯死于李自成),誓对南明政权“不忍一矢相加遗”。

张献忠试图“坚壁清野”倒是极有可能。

2、西安关中、汉中、巴蜀的关系。

关中西南方向群山中有一关隘,地名“故道”,“<”形路线先向西南,再突然折转东南方向,直通汉中。此关隘正是“(大)散关”,用以防御来自巴蜀的兵力。

诸位可能没想到吧? 散关防御的不是别人,正是汉中。

西安关中人可从来没把汉中当成自己人。

汉中讲四川话,不讲陕西话。

汉中是汉水发源地,属于长江流域;西安关中属于渭河黄河流域。

刘邦封汉王,辖地就在巴蜀(包括汉中)。

汉中古属益州;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3、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陕西多叛乱。

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把汉中划给陕西。

汉中主要任务,就是给陕西西安关中供给粮食。

这也是为什么汉中划分在陕西,主要发展农业而不是工业,耽误了发展的原因。

本来就应该陕北划归宁夏,汉中划归四川,西安关中平原划归中原河南,宝鸡划归甘肃陇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