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绝北道一战非常精彩,一军拦截了曹魏十几支军队,为何罗贯中却只字不提?

“绝北道”之战,是关羽水军生涯最辉煌的杰作之一。可是,我们细细回顾一下这一战,我们就能知道,为何一向偏向关羽的老罗对此战只字不提。

“绝北道”,中国古代间接路线战略的杰出之作

由于江陵至关重要的地位。赤壁之战后,周瑜立刻引军直扑江陵。但是,曹军的曹仁也展现出了被人惊呼为“将军真天人也”的名将之风,毫不示弱,江陵之战陷入僵持阶段。

曹仁惊为天人的表现,安定了曹军军心。联军很难从正面拿下江陵

由于在江陵附近的各处据点,曹军依然有数十万之重,如果孙刘联军不能趁赤壁战胜之威一举拿下江陵,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周瑜、刘备决议实施“绝北道”行动,由关羽领2000兵马,偏师出江陵以北,截断江陵与曹军后方的联系。

关羽在此战中,沉淀已久的水军才能终于开始显现。他一路北进, 深入曹军后方二百多里,控制汉津口,连续挫败曹军。在此期间,曹军名将尽遣,徐晃、乐进、满宠、李通、文聘等人多次进攻,试图”通北道“。可是,关羽始终能游刃有余,多有斩获,曹军始终无法进入江陵。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中,汝南李通表现神勇,亲自带人连挑关羽鹿角,奋勇前进,其神勇,连关羽都敬佩不已。不过,在这关头,李通病重去世。(演义中,李通在曹操征西凉时,被马超杀了)。可见,在”绝北道“的过程中,曹军诸将也算是拼尽了力气,可是,这么多名将,就是完成不了”通北道“的任务。

最终,曹仁担心力不能支,被迫放弃江陵撤退。

这一战,四两拨千斤,关羽为联军立下大功,可以说,比起子虚乌有的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来,不遑多让。可是,老罗为何只字不提呢?

我认为有以下3点:

C位已经交给诸葛亮

作为历史,纷繁复杂,各方有各方的观点;而作为小说,他的读者多是普通观众,尤其在古代社会,观众文盲很多。老罗的演义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把纷繁的、多变的历史,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因此,他必须像电视剧一样,每个时间段给一个主角出来。比如,早期的曹操,中期的诸葛亮。

此时的C位已经给了诸葛亮,史实中的诸葛亮这段时间功绩不明显,急需贴金!

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除了隆中对,在刘备时期,多以治理为能,缺乏容易让人理解的功勋的。因此,老罗必须想尽办法给诸葛亮贴金。关羽呢?自从千里走单骑的刻画之后,已经开始退出了C位了。因此,这就有了诸葛亮偷取南郡,一气周瑜的桥段,虽然改了历史,但却比枯燥的”绝北道“小规模冲突有趣得多。

显性战果太小,不便于小说发挥

小说的读者, 是老百姓,通常是通过说书的方式讲述的,你没办法拿个图出来和他们说:你们看,周瑜军在这里,这里有条河,襄阳在这里,关羽从这里到这里,你看,意义重大吧!

一般来说,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是,你又斩了什么将,又夺了什么城,至于你战略迂回什么的隐形战果,那是不为百姓所接受的。

演义总不好描写关爷吃二线角色文聘的亏吧

”绝北道“,虽然意义重大,连续挫败了敌军名将。可是,自始至终,没有斩一个将,要细说起来,关羽还在文聘那里吃了不小的亏。因此,你描写几千个人规模的一连串的小型冲突,实在突出不了关羽的”勇“。哪里有斩颜良诛文丑来得痛快!哪里有诸葛亮智取南郡来得精彩!

小说另有安排

因此,老罗在这段,就把镜头给到了荆南四郡。在这里,虚构了关羽与黄忠战长沙。通过这一战,把关羽的义,升华了一个台阶。顺带,还把五虎上将之一的老黄忠牵引了出来。

通过战长沙,既进一步突出关羽的义,又带出黄忠,不比描写一连串小规模战斗意义更大吗?

因此,这种意义重大,但是显性战果不容易描述的战斗,自然是入不了精彩纷呈,但是热热闹闹的演义的。老罗把这个功劳给了诸葛亮,然后虚构了战长沙,来带出两位虎将,承前启后。

因此,我们以史实来责怪小说家的笔法,人家写的就是小说。我们也不能以读史实,来嘲笑小说读者,人家谈的就是小说。两码子事儿,开心就好!

关羽的绝北道一战非常精彩,一军拦截了曹魏十几支军队,为何罗贯中却只字不提?

在当年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破曹一战,主力毋庸置疑是周瑜所率领的军队。可是,却难以看到刘备军队的作为。在历史上,只说了刘备用张飞和一千人马换了周瑜两千精兵。刘备带领这两千人马拿下了荆州在江南的四郡,并且派诸葛亮和赵云分别担任军师中郎将和太守,治理这些地方。

可是,这里我们就要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诸葛亮在孙权面前说的关羽的精锐水军去哪里了?为什么在这么重要的战役里,找不到他的身影?

我们虽然在关羽的正面记载中找不到这方面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记载中,从侧面发现关羽行踪的蛛丝马迹。在《三国志》中曹仁、徐晃、满宠、乐进和李通的传记中,都可以看到和关羽交锋的情况,而且还都有打败关羽的记载。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关羽在赤壁之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执行的任务了。那就是,关羽率领他的水军,去执行切断江陵后路的任务,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绝北道”。

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后,周瑜把目光死死盯在了战略重镇江陵身上。只有拿下江陵,东吴才能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保证东吴在长江上游的安全。这是关系到东吴生死存亡的大事,周瑜势在必得。

而曹操在把主力撤回北方的时候,也把防御的要点放在了江陵。这是因为江陵形势险要,位于江北,而且过去刘表还存储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具备长期防守的条件。曹操留下他的心腹将领曹仁来防守这一要地。

周瑜在争夺江陵的战斗中,遭遇了曹仁的疯狂抵抗。在陆地的战斗中,东吴的军队战斗力完全比不上曹军。曹仁还上演了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幕,亲自上阵,在东吴军中反复冲杀。这使得江陵的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而这也使得执行“绝北道”战略的关羽陷入不利的境地。关羽的“绝北道”战略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战术,以切断江陵的外援为目的。如果江陵被周瑜严密封锁,关羽的封锁曹仁的北方后方通道的效果很快就能够显现出来。可是,我们看历史,周瑜和曹仁争夺江陵整整一年,曹仁才全军撤走,可见周瑜对江陵的围攻效果之差。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是不可能和曹军后方的军队硬拼的。他能够采取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凭借自己的水军,在汉江上往来拦截曹军的交通,并派步军对曹仁的后方交通线进行游击。这个战术给了曹军很大的威胁。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打破关羽的封锁,几乎驻扎在江陵后方的所有军队都动员了起来。由于关羽的步军实力太差,所以在陆地遭到曹军攻击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撤走了事。关羽唯一一次水军遭受损失,还是后勤船只被敌人偷袭受损,水军战斗力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些战绩也是曹军这些将领向上报功的依据。

可是,这依然不能改变曹仁后方被封锁、受威胁的事实。而且随着战役的延长,关羽的封锁也越来越严密。这是因为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荆州南部的兵力也在源源不断的增援关羽。到最后的李通出战关羽,就是为了打通和曹仁的联系,救出曹仁。这一仗,是在陆地打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候,关羽的步军已经敢于上岸,直接在曹仁的交通线上扎营了。

面对周瑜的围攻,加上后方关羽对自己补给线的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曹仁最终只得放弃江陵,撤回襄樊继续防守。关羽的“绝北道”的任务也就告一段落。我们可以看到,曹仁在最后也是从容不迫的撤走,周瑜也没有追击。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周瑜和关羽哪个对夺取江陵起的作用更大。这也是关羽看不起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认为刘备集团应该占有荆州的一个原因。

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并没有对关羽的“绝北道”有什么描写,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关羽的“绝北道”战役乏善可陈。关羽的“绝北道”战役实际上就是一种松散的封锁战。关羽依靠自己的水军,在汉江上往来袭扰对方的运输交通。而在赤壁之战损失了所有水军的曹军,只能望洋兴叹。他们只有在关羽派步军上岸袭扰的时候才能反击一下。而关羽的步军是见到优势曹军就不硬拼,主动撤退。这些战斗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战果,难以很难写出彩来。

在《三国志》中对这些战斗都没有记载,就更不要说小说《三国演义》了。所以,作为罗贯中就对这一部分的题材舍弃了。

第二,为了刻画诸葛亮形象的需要。在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根本就没有写周瑜和曹仁争夺一年的事情。江陵也从周瑜夺取变成了诸葛亮夺取,而这一段还成为了三气周瑜的一个桥段。

既然江陵在诸葛亮的计谋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从周瑜的手里夺了过来,那么,关羽去切断曹仁北方通道的举动不就多此一举了吗?所以,在《三国演义》里,索性把这一段历史整个修改删除了。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没有对关羽的这一段战斗历程加以记述描写,使得大家对这一段历史也就忽略过去了。

结语: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和曹仁为了争夺江陵这个战略要地,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为了配合周瑜的战斗,关羽的水军也执行了“绝北道”的作战任务。他和他的水军,依托汉江水系,面对失去水军的曹军进行了游击作战。并且,随着刘备在江南荆州四郡站住脚跟,关羽的实力也随之增强。最终,在周瑜的攻击和关羽的封锁下,曹仁只得放弃江陵退守襄樊。

这一段历史,在《三国志》中没有正面的描写,而且在《三国演义》里根本就改写了这段历史。这是因为关羽的封锁作战,由于步军实力太小,只能采取游击作战。这种作战时间长,见效慢,战果也不明显。所以,在当时被历史学者所忽视。而在《三国演义》中又因为要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所以就没有对此进行描写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的绝北道一战非常精彩,一军拦截了曹魏十几支军队,为何罗贯中却只字不提?

赤壁之战后,曹操被击败,主力向北撤退,但是曹操并不想放弃荆州的战略要地南郡,尤其是南郡治所江陵城,扼守长江航道,同时控制着襄阳南下江汉平原的战略通道,和益州与扬州东西方向的交通咽喉。

所以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孙刘联军并没有放弃对荆州的攻打,由周瑜率领5万联军继续对曹仁据守的江陵城发生攻击,历时一年,周瑜才攻下了南郡,占领了江陵城(今湖北省荆州市),正式将南郡纳入东吴的势力范围。

关羽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关羽在南郡之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是绝北道,所谓的绝北道,意思就是关羽在江陵城的北边骚扰曹仁的补给线和攻击曹操派到江陵支援曹仁的军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南郡之战组成部分。

但是关羽的绝北道在正史中有记载,但只有寥寥数字,而在三国演义中,则只字未提,事实上,关羽绝北道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

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

南郡之战时,刘备为了支援周瑜攻打南郡,将关羽和张飞借给周瑜指挥,同时用关羽和张飞各加一千士兵,向周瑜换了两千士兵,也就是说:关羽或张飞每个人都抵得上一千士兵,人家周瑜可没说吃亏了,反而觉得占了便宜。

因为周瑜评价关羽和张飞的话就是:熊虎之将。他认为这笔交换是值得的,于是同意了,之后关羽就被周瑜派去绝北道,关羽只率领了一支数量很少的军队,具体人数没有记载,在江陵城的北边朝廷游击战,一是骚扰曹魏的补给线;二是攻击曹魏派出南下支援江陵城的军队,以削弱曹仁的势力,为周瑜成功占领南郡立下功劳。

关羽

按照史书的记载,关羽绝北道,曾经与曹魏六员大将交过手,分别是文聘、满宠、徐晃、乐进、李通、曹仁。

关羽与文聘的战斗结果是:被文聘烧毁了船只,攻击了辎重,文聘还因此有功,封了侯。

关羽与满宠的战斗结果是:双方在汉津(今湖北荆门)交战,胜负不明。

关羽与徐晃的战斗结果是:双方在汉津(今湖北荆门)交战,胜负不明。

关羽与乐进的战斗结果是:乐进击退了关羽,进而攻击临沮(今湖北远安),获得大胜。

关羽与李通的战斗结果是:李通率军攻打关羽,亲自下马拔除了鹿角,以迎接曹仁大军。

关羽

从这些战斗结果上看,关羽的兵力很弱,而且不占上风,并且双方也没有发生激烈的战争,大多就是一击而溃,因为关羽执行的就是骚扰任务,并不负责正面进攻,担任正面攻城任务的是周瑜的主力,关羽所率领只是一只偏军。

南郡之战其实就是赤壁之战的延续,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趁胜追击,于是追到了南郡,因为这里是荆州最重要的枢纽,交通要道,战略重地,孙刘联军的任务就是赶走曹仁,夺回南郡,从曹仁在整个战争期间的表现来看,他死守了江陵城一年多,才最终撤退的。

周瑜让关羽担任绝北道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投靠一种包围曹仁的感觉,从而逼走曹仁,拿下江陵城,因为荆州对孙权和刘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势在必得的,如果曹仁不退,就会不断地受到孙刘联军的攻击,就会不断地陷入战争泥潭。

关羽战徐晃

关羽在江陵城的北边活动,位于曹魏占据的襄樊和南郡之间,关羽绝北道的任务创造了一种孙刘联军已经对江陵城形成一种包围的错觉,虽然关羽的实力非常弱,但关羽的名声非常响亮,是当时的万人敌和熊虎之将,是刘备手下唯一的名将,由关羽来绝北道,就会有一种震撼的威胁。

别的不说,就说与关羽交战过的文聘、满宠、徐晃、乐进、李通、曹仁等人,都是曹魏一流的将领,并且曾经与关羽还是同事,当年关羽千军万马中斩颜良的时候,这些人中可有人见识过的,虽然关羽在绝北道中的实力较弱,这些将领也没有能把关羽怎么样,最多也就是击退了关羽,李通还因为在与关羽交战过后在返回的路上去世了,是否与关羽有关,史书没有记载,个人推测是与关羽有关,也许是关羽击伤了李通,也许是李通原本就有疾病。

关羽

要知道,这可是正史中的记载,不是三国演义,关羽绝北道的故事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应该是因为在南郡之战中,关羽不是主角,而只是负责担任游击任务的偏将,周瑜才是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中的主角,不过这都不影响关羽是正史中的第一名将。

至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提到关羽绝北道的故事,其原因是因为三国演义就是一本古典小说,书中文物有哪些情节,并不取决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作者想表达什么,关羽绝北道在历史上的记载也很少,寥寥数字,罗贯中也就没有记载了。

关羽的绝北道一战非常精彩,一军拦截了曹魏十几支军队,为何罗贯中却只字不提?

按三国演义作者价值观还有写作需要而言,绝北道之战却没有大书特书的必要。

这场真实历史上关二爷最精彩的战役,即是关羽陆战之神转水战之神的杰作,也可以说是关羽一生仅次于北伐的荣耀时刻。

赤壁之战大局刚刚尘埃落定,东吴大都督周瑜就急切的痛打落水狗,带兵直攻荆北重镇江陵。

驻守江陵的则是曹军中以防守著称的曹仁。

在曹仁严防死守之下,江陵战场陷入战略僵持阶段。

孙刘联军即便同心协力也难以逾越墙高城坚的江陵城,更何况他们还互相提防。

这个时候大局要紧,破局则尤为重要,为了协调战线,打开局面。

刘备和周瑜在协商之后,放下彼此的防备,就弄出了一场“绝北道”战役。

行动负责人,勇猛果敢的关二爷当之无愧。

只见关二爷领军2000人马,战略目的也非常明确,偏师绕过江陵以北,直插曹魏后方。

战略目的也很明确。

首先:将江陵以北的曹军后援截断,让江陵城守军孤立无援。

其次:断绝江陵城后勤补给,让江陵城不战自溃。

最后:配合正面攻击的孙刘联军,占领江陵。

如此三层目的,层层递进之后,关羽身上的责任无疑非常重大。

领命出击的关羽跃马上赤兔,脚踩斗舰身先士卒,一个马上将军,就这样无师自通成了水上战神,关羽真天赋异禀啊。

在关羽身先士卒下,二千人马迅速开拔,一路挺近,瞬息之间就深入敌后两百多里,进而绕过江陵城控制了战略重地汉津口。

来到刘备曾经大败随后携民渡江的地方,不知当时关羽作何感叹?

这真是时事异也,风水轮流转今日到我家。

占据汉津口之后,反应过来的曹军终于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为此曹军大后方派遣无数名将尽数出场。

从五子良将乐进、徐晃到荆州降将文聘,曹魏宿将满宠、李通,前仆后继登场。

看这群人名字,就可知当时关二爷的凶险,为了打通北道,进而救援江陵,曹操也是拼了。

换个一般将领看着整容,估计就有点发怵。

可是关二爷非一般人,面对故交宿敌那是稳扎稳打,游刃有余,打到兴奋了,还经常跃马出战,多有斩获。

弄的同样勇猛的曹操军灰头土脸。

打来打去,关二爷岿然不动,曹操军却失去了锐气,连带着江陵城也军行不稳。

最后无奈的曹仁眼见事不可为,只能上书曹操放弃将领,进而保全军力。

关羽就这样在曾经战败过的地方汉津口,凭借二千将士几乎用一己之力,将曹军无数人震慑,还吓的曹仁弃城而走。

万人敌之名,也因此更加鼎盛。

相较于后续的关羽北伐水淹七军,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丝毫不差,却在《三国演义》中被张冠李戴,着实让人难想。

而这一切,则和作者罗贯中的心思有关。

罗老爷子在撰写三国演义时候,对两个人费笔墨最多,一个就是义绝关羽,一个则是智绝诸葛亮。

如此两绝,都要重点描述,当时诸葛亮出山有点晚,而关羽开头就出场了,这写道赤壁之战已经是半途,前期关羽经历了无数修饰。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土城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

这一桩桩一件件,关羽的形象早已树立了起来,可是诸葛亮还有缺憾啊。

除了三顾茅庐、博望坡一把火、赤壁之战一把火,这后期的主角还没预热啊。

于是罗老爷子再次用春秋笔法,将关羽的发挥给削弱了,顺带着也将关羽的戏份给减少了,目的简单就是要凸显下半部分的主角诸葛亮。

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偷取南郡的情节,还有后续刘备攻取荆南四郡的情节,进而有了三气周瑜的桥段。

在这样的演绎氛围下,淡化关羽战功彪炳的“绝北道”行动也就成了必然。

简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看客,为了看客的一切。

至于真实的历史,在《三国演义》中本身就是七真三假,大家乐呵乐呵就可以了。

关羽的绝北道一战非常精彩,一军拦截了曹魏十几支军队,为何罗贯中却只字不提?

绝北道是关羽最惨的一战,因为太惨蜀臣陈寿特意不写进关羽传。

发生于南郡之战时周瑜攻打曹仁不下。

绝北道之战是刘备的馊主意,断曹仁退路,曹仁心慌就跑了。

结果关羽带着兵马就去了,绝北道以南不止只有江陵城还有当阳城

《满宠传》建安十三年,曹操令满宠为奋威将军,驻守当阳。

《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孙权传》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曹操把樊城徐晃大军支援江陵城。

当关羽打算堵在绝北道时,被附近当阳城满宠发现,通知江陵城曹仁,曹仁派出徐晃和满宠一起打关羽,结果第一仗关羽跑了,关羽是负责防北所以满宠徐晃不管。满宠徐晃就派人过绝北道通知曹操。

《文聘传》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曹操派出文聘击败关羽烧了关羽船,彻底解决绝北道隐患后,以为船没了关羽不会再来回去江夏守城去了。

《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

后来关羽从新造好船,又来绝北道,这次曹操派出乐进打关羽,关羽被打跑了。

《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而曹仁这边已经撑不住了,派人过绝北道通知曹操,曹操得知消息派李通接应曹仁回襄阳,李通过绝北道正好碰到卷土重来的关羽,又是对关羽一统打,然后在绝北道迎接曹仁回襄阳。李通很不幸回襄阳途中病死了。

曹仁带着徐晃和当阳城满宠回到了北方

总结刘备计划很失败,关羽一直在送人头,曹魏始终占领绝北道。蜀汉陈寿毕竟是和关羽一国的,能删就删。

关羽的绝北道一战非常精彩,一军拦截了曹魏十几支军队,为何罗贯中却只字不提?

关羽在江陵争夺战里绝北道的作战经过史书上记载比较简单,在《三国志•关羽传》里也没有直接提到,需要对比其他资料来看。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军北归,对新占领的荆州地区,以曹仁、徐晃、乐进、满宠、文聘分别驻守,“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以聘为江夏太守”。

周瑜和刘备的联军进攻江陵时,“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三国志•李通传》里记载“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从这里看,很容易认为关羽去断曹仁后路的时候被李通击败,李通接应到了曹仁。

然而,李通当时是汝南太守,如果要接应江陵的曹仁,更应该是荆州的其他曹军来,而不是从汝南调援军来。所以在此前,很可能其他各军也进攻过关羽,但是没有成功。而且从“以迎仁军”一句话看,应该已经是曹仁从江陵撤退时的事了。

《三国志•徐晃传》里提到徐晃“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所以很可能徐晃和满宠两军也攻击过关羽,但是并不顺利。

其他乐进和文聘在各自的传记里也有和关羽里交战的记录,但是并不清楚是不是关羽绝北道期间。

另一方面,断曹仁后路的,也不止关羽一路人马。《吴录》里提到,刘备让张飞带兵协助周瑜攻击江陵,而刘备自己带一路人马“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周瑜“以二千人益之”。

从上可见,关羽绝北道一战在史书上记载并不详细,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且虽然对曹仁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但是最终没能将曹仁所部围死,所以罗贯中略写也就不奇怪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