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有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为什么不另谋出路?
能问这个问题,题主想必是一个曾经体制内,现在自主创业成功人士。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显示出了对体制内的不屑和自身的优越感。
作为一个曾经也是满怀抱负、意气风发,而如今在体制内摸爬滚打12余年的体制内刀笔小吏,最有发言权。
第一、体制内虽然各种不好,但它解决了温饱。我说这话,大家可能回笑我,都什么年代了,全国人民都脱贫摘帽了,还说温饱这话。但是,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试想,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毛头小伙,要怎么样养活自己,而且确保旱涝保收,永不失业,那唯一的出路就是公务员。
第二、体制内虽然各种不好,但它足够稳定。稳定,是体制内的优势,也是体制内的劣势,优势自不待言,劣势就是穷的稳定。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可关键是体制内的80%的人都是小吏,只有极少数人能到达官的标准。但是,即使这样,好多人却只看到了他的优势,而忽略了它的劣势。
第三、体制内虽然各种不好,但已被磨平棱角。进入体制时,谁不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谁不是个性张扬,指点江山。可是体制内工作久了,慢慢的,就适应了体制内的生活方式和处事规则,收起了个性,学会了世故,再慢慢的,也只能在温水煮青蛙中消失了斗志,荒废了武功,逆来顺受,也把各种知识、各种技能还给了学校。
第四、体制内虽然各种不好,但体制内的人却很拼命。以前,大家对体制内的人都有一种印象: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但自从十八大以后,各种工作任务接踵而来,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各种惠民政策等等,公务员996、五加二、白加黑都成常态,大家都在拼命的工作。
所以,题主说的,工资不高、升迁无望,为何不另谋出路,我觉得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因人而异。试想,如若所有的公务员都另谋出路了,那么我们的事业如何发展、国家如何富强。
体制内的有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为什么不另谋出路?
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有很多年轻时,刚进入体制内,有才华,有专业水平,后来,由于工作时间长了,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发展了。想跳,跳不起来了!
也有一些体制内的年轻人或者中年人,有一技之长,也不安于现状,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敢于冒险。
大部分体制内的人,过惯了四平八稳的工作状态,反正旱涝保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安稳度日。
至于体制内有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为什么不另谋出路呢?
另谋生路,是多么美好的想象!
怎么另谋生路?
有资本吗?
在任何地方,有才华,有能力是人,毕竟是少数!
有才华,有能力有另谋生路的资本,但是,还需要勇气!
因为,任何人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
另谋生路,未来的路还很长,也许会有辉煌的前程!也许会崎岖坎坷!
体制的内人,已经形成了对于工作,对于事物处理方式的定义。认为体制外的工作都会按章办事,依法办事!
但是,实际上体制外的工作,有些不是像体制内的有一定规范、有一定流程办事。
体制外办事,理非曲直不一定说的清。
所以,体制内有些人工资不高,晋升无望,想另谋生路,看似简单。实际上不容易。
一种观念适应另一种观念,一种办事方法适应另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办事有理可说适应另一种办事有理不能辫。确实很难!
但是,从晋升机制上来看,在体制外,基本上你有真才实学,你会被重用,工资也会快速增长。但是工作不如体制内稳定!
这种利弊关系,需要体制内另谋生路的人有充分了解。
有备无患!机会永远会给有准备的人敞开大门!
美丽的“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团队”和“Goodby.”词语会在耳畔相间回响!
体制内的有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为什么不另谋出路?
很多人奇怪体制内的一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却一直坚守岗位。其实这也可以代表80%体制内人的现状吧!
他们工资虽然不高,但比起私企动不动996来说要轻松很多,福利待遇也挺好,买房有公积金,等到退休还能老有所养,人生大事基本都解决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稳定呀!看看都是什么人在体制内就知道了,大部分是没有上好大学考公的,就是为了有份稳定的职业。少部分是好大学毕业,私企或创业闯荡几年,混的不好,才去考公的。(好大学毕业一心走仕途的凤毛麟角,在此不做讨论。)
无论是哪种情况,进入体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么没有更好的路可走,要么已经尝试过别的路行不通,所以进入体制算是最后选的路了,不会轻易退出,或者说没有勇气退出吧!
特别是有了家庭,年龄也大了,放弃当下稳定的体制工作,再去另谋出路基本没人能做到。
讨论话题不要拿个例说话,这就是为什么体制内的这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也不会另谋出路的原因!
体制内的有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为什么不另谋出路?
这很正常,因为他们经历过了“温水煮青蛙”,当他们发现升职无望,工资不高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往外跳了。
国企,这个地方,怎么说呢?他就是相当于一个大磨盘,无论你当初多么的“有棱有角”,经过在国企这些年的“打磨”,也都变的“光滑无比”,当初的雄心壮志,也变成了现在的财米油盐,甚至因为在国企的这些年,也失去的原本的竞争优势。
一是当他们感觉升迁无望的时候,在年龄上不占优势。如果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前两年就感觉前途渺茫,他完全可以去另谋高就,毕竟这个时候的年龄还经得起试错,但是有很多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很有希望的,在国企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所以他们对将来是有憧憬的,直到熬到30多岁,甚至是40多岁的时候,真感觉升迁无望的时候,想要另谋高就的时候,发现市场上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给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
二是当他们感觉无望的时候,他们的“国企经验”并不占优势。国企这个单位,只要呆过的人都知道,分工是非常细的,可能在私企,几个岗位工作一个人都干了,但是国企都交给好几个人干,毕竟国企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也要创造社会效益,所以很多时候,技术含量不是很大,也许就是个熟练工种或者只有在国企才有的工种,这和社会上的工种不相通,出去以后没有用武之地,甚至还需要从零开始,即使工作相通,国企的管理方式和私企完全不同,你所谓的经验在别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
三是当他感觉升迁无望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体力也不占优势。一般这个时候,都是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你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照顾家庭,去考虑房贷,车贷,老人的赡养费,孩子的教育费等等一系列问题,不可能像二十几岁的时候,可以把精力都用在工作和自我的提升上面去,而且这个时候的人在体力上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可能年轻的时候,熬几个通宵都没问题,但是现在可能到了晚上十点多就困的只想睡觉,如果这个时候去另谋高就,你拼的过那些年轻人吗?即使可以咬牙去拼,你能经得起失败吗?我想大部分人都禁不起这么折腾。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起码可以勉强维持现状,再加上国企的稳定,所以开始有得过且过的心思了。
体制内的有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为什么不另谋出路?
根据我的观察,有几种情况:1,待的久了,原有的专业已经荒废,新学的技能在社会上无法立足。2,已经变得圆滑世故,除了社交,再无一技之长。3,心有不甘,寄希望于奇迹出现,突然有一天仕途亨通。4,无所追求,享受安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些人还夹杂着他人奉承的虚荣,自视高人一等的心理。5,家里财力雄厚,衣食无忧,与世无争,上班只是打发日子的方式。6,私下里搞过一个副业,可能搞的不错,继续两手抓,体制内的身份是个标签。也可能搞的不好,负债累累,只有继续靠工资慢慢积攒。7,跟着某个领导混,当个小跟班,看似无职无权,实际上有些能量。8,比较个别的,有事业心,有责任感,不求当官发财,只求干好工作,这种人有,到越来越少了。9,积极谋划后路的,看似无所谓,其实暗地里加强活动(自我学习,找门路等),等待时间离开。10,当掮客,看似工资不高,没啥职权,实际上善于包装,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低调敛财。11,家里及个人既无背景人脉,也无财力支持,因此只是单纯当成养家糊口的工作,虽不大富大贵,但旱涝保收。
体制内的有些人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为什么不另谋出路?
体制内工资不高,升职无望,但是稳定,没有残酷的淘汰机制,没有什么压力。对那些小富即安的人来说,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另外,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社交圈,都是稳定安逸的,容易形成一套建立在已有生活状态下的生活哲学,支持他们继续着日复一日的体制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