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想?
这就好比,在经历了人生的几番大起大落后,在某一天深夜里,你抬头仰望星空的感受:站在无垠悠长的宇宙视角上看,人可能连其中的一粒微尘都算不上。在动辄数亿年的宇宙时间尺度上,我们百年的生命,也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时间碎片。人死后,创造的一切意义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灰飞烟灭,不论生命曾经是绚烂还是平淡。
人的生命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浩瀚的宇宙之本体才是不灭的永恒。这便是以超越的视角,瓦解有限时空的图式。
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超脱的顿悟,将个人的荣辱得失都消解于无形,然后,与自己和解。
同样,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对冲”,用宏大的、永恒的主题,去重构人生的价值,以冲淡人生的不如意,以表达自己要去追求淡泊的人生。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的手法,这样能让自己仕途坎坷时,能够更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出入自如,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当然,这里面有些人是真心的,而绝大多数人有自欺欺人的成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出自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临江仙》的创作背景便是作者杨慎仕途遭遇挫折之后:杨慎曾任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受廷杖,并削夺官爵,定罪为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
杨慎站在宏观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微观的人生命运,冲淡了自己的落寞与凄苦。这种冲淡并不是将现实指向虚无,而是主张把握个体的现实生活,正视内心,去追求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
作者杨慎将自己的人生志向,投射到了那位白发渔翁身上。因此,下阕才出现了那位“惯看秋月春风”的渔樵老者。
渔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种常见的审美意象,代表安贫乐道、不问世事的隐士。
人终有一死,不应该过于追求荣华富贵、强求功名利禄,因为在时间面前,这一切都将化为灰烬。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
人应该关注生命中细微处的每一个平凡体验,把握其中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切莫囿于尘心,迷于妄念。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滚滚长江,再怎么波涛汹涌,也要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圣贤,哪一个能逃脱在历史中湮没的命运?
我们何不学习那渔樵老者,纵心任情,自安自乐,遇到旧友时,取一壶浊酒,笑谈古今事, 深藏身与名?
这就是作者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所表达的感想。
请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想?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文人杨慎所做的一首《临江仙》,清初毛宗岗父子在对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修订时,将此词列为全书卷头诗;它在1990年又经王扶林导演在大型电视连续剧 《三国演义》中作为片头曲,写成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经杨洪基老师的出色演唱,一时间红遍全国,有不少网友在网上将这首歌称为 “天下第一词”。
这首《临江仙》分上下两阕,上阕说历史,下阕讲现实。“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句说历史,是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模仿。苏轼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的都是历史上无数英雄已消逝在那时间的浪光之中。“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句为议论,通过对比告诉人们:无情的岁月淹没了历史上无数英雄,只有滚滚长江才能永存。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是写现实,“白发”喻年龄老大,“渔樵” 表示平民身份;“秋”、“春”是指时间;“惯看秋月春风”是指阅历丰富;“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通过叙事来抒情,认为周瑜、曹操等尽管曾为“一世之雄”,最终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临江仙》的主题很明显,就是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是非成败。
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有一类人,他们的似乎受过老天爷的特别眷顾,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或出身名门 ,或天资超凡,很轻松就能在科举中一举夺魁,名扬天下。这首词的作者杨慎,就是这样一个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杨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他是明朝著名宰相杨廷和的儿子,少负才名,七岁时便是远近闻名的神童,23 岁便考中状元,可谓少年得志。明武宗死后无子,杨廷和等大臣迎立兴献王 子,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嘉靖皇帝继位。 嘉靖坐上皇帝宝座后,想追认他的生父为皇帝,这种举动是违背封建宗法的。为了阻止嘉靖,杨慎联合朝臣二百九十人在左顺门“撼门大哭” ,嘉靖大怒,将参与者全部廷杖后尽行贬谪,这就是明朝著名的 “大礼议” 事件。事件的首要分子杨慎两次遭廷杖后,被削籍贬戍云南永昌卫。
杨慎发配云南后,熹靖对杨镇怨恨极深,时常问起杨慎在云南的情况。幸亏杨慎人缘不错,大臣们在嘉靖面前总是说杨慎在贬所整日悔恨不已,以泪洗面,嘉靖这才没有下死手。杨慎的后半生都是在云南渡过,三十五年漫长的流放后,于 72 岁时卒于云南。
杨慎一生在三十六岁时发生了根本的逆转,由一个意气风发的士大夫,变为朝廷的囚徒,遭受放逐,受尽屈辱。人生的这种剧烈转折,使他原来支撑自己的人生方向被彻底地毁灭。 但是杨慎在贬滴戍边中,并没有丧失生活的目标,他广泛阅读, 写诗作文,《临江仙》 这就是在贬谪时创作的。
要想理解 《临江仙》的内涵,就应该从写作背景入手,来把握杨慎思想感情。这首词是杨慎人生经历抢桑巨变、生命步入晚年的情况下,对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思。
杨慎在词的开篇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把世俗中人们对英雄理想、 功业名利的追求放在一个宏大的 时空背景中,以“ 滚滚长江东逝水” 象征永恒的天地自然和流逝的岁月,使读者强烈鲜明地感受到在永恒的宇宙自然面前,在飞逝的岁月中,人类的个体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和虚幻。 面对永恒的天地、自然和无尽的岁月的时空背景下,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死亡带来的虚无,世俗的名利追求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和 价值!成为英雄又怎样? 成就了功业又如何? “是非成败转头空” ,用短短七个字,把文人士大夫们普遍信奉的价值系统轻松地解构、否定掉了。
但是杨慎并不是绝对的虚无主义者,他否定的只是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念,并没有否定生命本身的存在价值。“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用永恒静穆的青山和永不会消逝的太阳,来进一步衬托生命的短暂和死后的虚无,但没有悲凉、哀伤之感,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生命的从容、平静、安详和优雅。
杨慎所有的自信、平和、安详都来对大自然的审美观,来自青山、夕阳这些美丽自然的事物带给他的审美体验,让他认识到人类的个体生命尽管短暂,但生命仍是有意义、有价值。至少可以在和自然的交融中感受生命的美好,能使人产生对生命和世界的爱。有了爱,生命就有了价值和基础,有了自信、坚强、高贵、尊严等一切美好的品质,人生也能从容、安宁、 优雅。
词的下阙,杨慎以一个冷眼看世事的 “白发渔樵” 的形象,直接抒发了他凤凰涅槃重生后的人生态度。 此时的杨慎将自己化身为一个生命已经步入晚年的老人,一个隐没在山林中的隐者,“ 惯看秋月春风”显示的是这个老人经历过世事的抢桑,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有 过成功的荣耀、 有过显赫的地位,也有过失败的屈辱和生命的磨难。
“惯看秋月春风”是一种平各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洞识了生命本相的智者应该具有的形象限。 这个智者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珍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美好事物和美好感情,他的人生也充满自信与超然 : 面对古往今来的是非成败 、进退得失,能够拥有历经沧桑过后的从容和平淡。而这种种情怀,又通过全词结尾处“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两句,做了轻松的表达。
杨慎这首诗有着深深的人生反思构成的思想内涵, 所以能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实际上,除了这首《临江仙》之外,杨慎在《廿一史弹词》里所写的咏史怀古之词,无一不都露出“是非成败转头空”的道家思想,充满了“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和“荣华富贵转头空,恰似南柯一梦”这样大彻大悟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在这些词作中,杨慎都是以一个置身事外的“渔樵”形象,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古往今来的朝代更替,争名夺利的“龙争虎斗”一笑置之,表现了他对俗世人间荣华富贵的深刻参悟。但是杨慎又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骨子里并没有放弃对儒家思想的追求。
杨慎有一首《西江月》写道:“细思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 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 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这首词是杨慎在追溯历史、抒发个人情志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齐家治国”理想的追求。 他不是一味地虚无超脱,他彻底否定的是自秦汉以来的众多帝王将相及其英雄豪杰,也包括将他流放终生的嘉靖皇帝。他之所以在怀古词中表现出如此达观而超脱的道家心态,只不过是传统的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一种儒家信念的支撑罢了。
请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想?
要回答好题主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出自哪位作者哪首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探寻明白,并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去领悟,才能对其真正含义有所认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感想是什么。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的文学成就是很高的,其词风可与宋代大文豪苏轼相媲美。
杨慎出身书香门第,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他从小就受家庭教育影响很大,七岁能背诵古代绝句;十一岁会写近体诗;十二岁能模拟写作《吊古战场文》;十三岁随父进京,沿途写作《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中《黄叶诗》,轰动京城;二十一岁参加会试,因意外事故,使其名落孙山;但他并没气馁,二十四岁重新会试,结果殿试第一,考中了状元,被授翰林修撰,从此,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
杨慎登上政治舞台,性情直爽,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即便是皇帝他也敢怼言。他曾对明朝武宗皇帝不理朝政,四处游玩,上书指责,劝说皇帝要停止这种荒唐的行为,而皇帝却置之不理。杨慎忍无可忍,离朝回乡度假。
明朝世宗继位,杨慎复职,仍为翰林修撰,并任御前讲席讲官。杨慎又借自己给皇帝讲课的机会,讲授治国明理的道理,希望能教化皇帝。而皇帝却经常打断杨慎的讲解,不爱听杨慎的讲课。慢慢地,杨慎成了不讨皇帝喜欢的人,同时,不知不觉也得罪了不少朝廷中身边的人。
杨慎从政37岁那年,被卷入了“诠释明武宗遗诏”问题的“大礼议”案件。这次案件是杨慎悲剧的开始,他被逮捕,受两次廷杖,被打得皮开肉绽,几乎死去,最后被充军去了云南,做了永昌卫。从此,他在云南生活了整整三十年。
杨慎画像
杨慎到了云南并没有丧气消沉。而是利用自己闲暇的空间,聪明的才智,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了许许多多流芳百世的,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从此,他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超然处世的词风在云南形成,给人感觉他真正悟出了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真谛。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与作者的情怀而创作的。其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把自己这一生所感所悟的哲理概括了出来。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和谐画面。这个画面讲述了静与动,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的安然心态。
“青山”和“夕阳”是自然美。“青山”和“夕阳”是一种本色的美,无论什么狂风暴雨,闪电雷鸣,都掩盖不住他们的美颜。风雨雷电过后,“青山”和“夕阳”依然屹立在天地间。而这种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人的一种美德,与世无争,“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等,都在这自然与人交融中体现着静与动,不变与变,不需要人为地去张扬,怒怼。“青山”与“夕阳”已经告诉了我们,“青山依旧在”,“夕阳”日落日出照样是“几度夕阳红”。人心不也应该是这样的吗?再联系这两句的上下句;上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下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杨慎在写这两句词时,已经没有了懊恼和愤怒。他是用了一颗平常心来对待面前所看到的一切。想的是大自然的美,这是任何人撼动不了的:山还是那样绿树青葱,夕阳还是那样灿烂分外红。
我们从作者的政治生涯,去云南之前的言行中,就能深刻地体味到作者为什么会说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两句词了。如果,作者不是遭贬后有了时间,能及时地调整心态,感悟世道真谛,发挥自己的文学潜能功底,他是不会写出如此具有哲理性的词语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两句词,只有杨慎这样的作者经历,政治生涯,豪放不羁的性情,深厚的文字功底,才能有如此深刻的警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这两句词。
综上所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感悟、感想与哲理,很值得我们深思、咀嚼、品味。请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想?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里的两句。全文如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同时这首词也是杨慎所著《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整首词大气磅礴,起伏跌宕,恣意洒脱,是作者抒发自己咏古、吊古、叹古的一种情怀。写词的背景是作者在遭遇仕途挫败走到人生低谷之时,嘉靖三年(1524年),时任翰林院修撰的杨慎因“大礼议”事件(明世宗以藩王继承王位,关于在生父和先帝明武宗之间尊谁为太上皇的问题发生的朝廷争议),遭到廷杖处罚,褫夺官爵,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此后杨慎就在云南生活了30多年,这些年里他足迹遍布云南各地,吟诗作文,抒发情怀。这首“临江仙”就是杨慎直抒胸臆之佳作。
作为整首词上半阙里的最后一句,与下半阙的最后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遥相呼应。“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作为全词的点睛之句,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又精简、洒脱而又练达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有句古话“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说明了世间之物的永恒性,而再加上“几度夕阳红”,就更指名时间变迁的匆匆,也就是说千百年来,时光匆匆,而青山依旧在,长江依旧东逝奔流,可世间的英雄却随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之浪花流水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而作为“白发渔樵”隐居江边的人,却早已在这山水之间习惯了四季轮回变换之中,秋月春风、夏雨冬雪的美好光景,而风雨故人来,温一壶老酒,感受朋友重逢的无限喜悦,古今多少征战杀伐、兴衰更替、荣辱得失、勾心斗角、悲欢离合,都只是把酒言欢的谈资而已。
经历过人生巨大波动的人,最容易看到生活本来的面目。杨慎就是这样,从翰林院修撰的高处被直接流放到南蛮之地,要命的是被苛以廷杖之罚,什么是廷杖呢?就是打屁股,而且当众是扒了裤子打屁股。这个刑罚对市井小民、街头地痞可能问题不大,但翰林院修撰是什么职位,这些都是当时的士人,是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中得进士功名的读书人,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说,最要脸面的人却遭到最羞耻的刑罚,等于从人生巅峰一下子跌倒万丈深渊,这怎么不让杨慎顿觉“是非成败转头空”呢?!
结语:这个廷杖刑罚应该是冷了杨慎的心,古语有“刑不上大夫”一说,况且是这种羞辱之刑呢。所以这句词就是杨慎在看透人生功名利禄转瞬即逝的真面目之后,由自己的人生推及到所有历史人物的人生,所抒发的一种看透放下、洒脱恣意的内心感慨和喟叹。以上@耕读随笔 的回答,期待朋友们指点评论留言讨论。
请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想?
家国情怀------鸣穿古今的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要想真正的体会这句诗的作者深意和情感,还必须全方位了解述说一番,大家交流碰撞,共同探寻为盼。
一、从后世传世的角度说
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使这首《临江仙》倍增豪气。而这四大名著这一《三国演义》的开篇曲,也非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莫属。
前人毛宗岗想必选择了很多卷首词,都无法与之媲美。有人在《三国演义》里读到了谋略,有人读到了兵法,有人看到了英雄豪迈,有人看到了兄弟情谊,而我想重点提的是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毛宗岗为什么把这首《临江仙》加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卷首词,而且还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赞誉,正是因为它所表达的主旨与《三国演义》高度契合,完善无缺。甚至很多读者都以为是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原本就有的。《三国演义》中无论朝堂之上,还是乡野村夫;哪怕英雄豪杰,抑或巾帼弱女;就算山中草寇,些许微之末流。在刻画其人物特征的同时,都宣扬了其家国情怀的一面。长江:中华文明,历史长河,大势所趋。浪花:一段段短暂的历史时期。是非成败:一个个历史故事。英雄:昨天和今天左右历史进程的人物,也有被历史左右的人物。渔樵:关心忧心家国的志士,跳出远离纷纷扰扰的,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智者。
二、从作者杨慎的人生角度看
杨慎可谓真正的状元郞,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任经筵讲官为皇帝讲经史。才学可谓名冠整个大明朝,明代三才子之首。唐伯虎大家都很熟悉,与其根本就不能并列。解缙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八桂人也很仰慕他,因为在广西当过很久的官,留下很多名篇及石刻,还只能屈居第二。
杨慎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因朝堂纷争,惹怒龙顔,受两次廷杖,几欲杖毙,后放逐滇南。虽颠沛流离,伤病缠身,六次大赦,终不得还,客死异乡。但仍奋发有为,体察民风民情,为白族修史;寄情边塞山水花草,抒发家国情怀,追求自己认定的正直的人格和理想。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安危,为民直书请愿,还能亲自带兵用计平乱。其“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格言一直照耀后人。
从上面两个方面来看,作者想抒发和表达的是: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不能说因为渺小,就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人生际遇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没有时间自吹自擂或埋怨报怨。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要如青山一般,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坚守。不管风吹雨打,波浪涛天,为民,为国,为大义,为真理。青山如何能见夕阳为红色,因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一个,恩泽乡里。不要计较身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利益得失,不要纠结转瞬即逝过眼云烟的沽名钓誉。无论朝阳夕阳,一心为民为国,方能惯看秋月春风。【原创首发】
图为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请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想?
答题:
(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出自明代的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在清初被毛岗父子置于《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句,因而更加有名。
(2)“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意思是说自然界的青山常在,而自然界中的人和事是那样的短暂和渺小;即使是再伟大壮阔的事业,也如落山的太阳转头即空;作者是以形象而神刻的语言表达了其豁达超然的人生態度。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话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思考和启迪。人的一生就尤如大海中的一个浪花儿一样短暂,那么人生的意义、价值又是什么呢?个人以爲人生的意义,就像浪花儿一样一代一代的延续。人生的价值则在于奉献了多少,而不是所取了多少、得到了多少。
(4)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问我几时閑?个人以爲人活着不能亏对人生,要有经历之后的豁达,及對现实生活的超然,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出想要的自己。
待我了無牵挂,从此归隐天涯;
深山茅屋爲家,远离城市繁华;
忙时修篱种花,閑時小酒清茶;
感叹人生如梦,修心合光同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