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井田制是什么?
周天子分封给贵族的土地相当于国有制土地,奴隶们必须在贵族的土地上耕种。
井田制,是将一块耕地用“井”字隔开,分成九个格子。周围八个格子是“私田”,所有权属于贵族,但是交给八户农奴人家种植,所得是八户人家自己的。中间的一个格子是“公田”,八户人家共同种植,产出的粮食交给贵族,就相当于税收。
图| 井田制
当然,统治者只会在乎自己的利益,井田制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公田的面积要远多于私田。所以,对生产者而言,种公田对老百姓没有任何好处,他们在公田里干活时,自然是偷奸耍滑。
社会制度之所以影响生产力,在于:
首先,人都有惰性,都想“活少、钱多、离家近”,好的社会制度会激励人努力工作。
其次,人的能力高低不同,用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事儿,生产效率和质量都不一样。好的社会制度,应该将生产资源尽量交给生产效率高的人。
井田制的社会中,上述问题都解决不了。劳动者在公田干活儿,没有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手握国有土地的贵族,想不出什么激励措施,只能通过人为监管。
更要命的是,贵族们经营土地的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土地是国有的,不善经营的人,不能通过交易,将生产资源交给生产效率更高的人。如果手握土地的是个纨绔子弟,土地的价值就白白浪费了。
井田制的社会制度抑制了社会生产力,诸侯要想大展宏图必须废掉它统治者的立场是,我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都攥在手里,“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才是最完美的。但是,统治者想要直接统治远离自己的土地,必须有庞大的官僚体系作为支撑。要养活庞大的官僚体系,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周朝奴隶制社会做不到的,所以不得不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戚。
所以,统治者一定会绞尽脑汁的,发展技术和改革制度,来提高生产力。这时候,就必须要先废除井田制,提高社会生产力。再等经济发展到能养得起官僚系统的时候,就会废除分封制。
看到井田制的诸多弊端后,很多政治家决心变法。最先摒弃井田制的并非秦国,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都搞过,但是变法最成功的却是秦国商鞅。
东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模式与生产力不匹配造成的
井田制说是一种税收方式,不如说是一种集体劳作的生产模式。
井田制诞生符合当时生产手段落后只能生产依靠人的集体劳动和优质自然条件的实际(即肥沃的土壤、地势平坦和邻近水源),这就是井田制出现的基础。
拥有土地地的贵族和人数众多庶民相结合,一个出地一个出力,合伙生产,共同分配劳动成果。
时代变化,井田制生产模式显得不合时宜
1、技术进步,尤其是铁器和耕牛的出现,原本不能耕种的土地可以进行种植,同时人们不用协作生产自己就能耕种,新田也成为私田。
2、进入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对于物资的需求巨大,同时人们开始废公田,专事私田原本的井田制已不能满足需要。
水到渠成,各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从春秋开始,各国的改革家都选择改革土地所有制承认庶民对土地所有权,重新拟定税收制度以实现富国强兵。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同时,也彻底将井田制变为历史。
东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西周以及春秋早期,一切土地归贵族,贫民没有土地权,因此产生了“井田制”。
所谓“井田制”,就是指贵族在自己的土地中,划出一部分,平均分配给农民,给农民免费耕种,每一农民二十岁授田100亩,六十岁时归还给贵族。一般来讲,贵族授予八户农民的话就是800百亩,但这八户农民所耕种的田中间,还有100亩没有授予农民的公田。换句话说,授予农民的800亩田环绕着中间的100亩公田。
由于贵族授予农民的田是免费的,因此中间的100亩公田就要求这八户农民一起耕种,公田的收入归贵族所有,相当于农民交了1/9的田租。
这个制度一开始是好的,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这8户农民的耕作水平未必是相等的,每一户对于公田的付出也未必一致。在为公田劳作的过程中,大家都希望别人多出力,自己少出力,这8户农民之间为了耕作公田,难免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想象的到,公田的产出也将随之下降,也就是说贵族的收成下降了。
但贵族们也不傻,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因此就产生了收税制度,索性把全部田分给农民,取消了所谓的“公田”,然后按照1/9的比例来收税,这样的话,由于以交税的形式取代了所谓的“公田”,每一户农民都会努力耕作了。
换句话说,税收制度的产生,迅速瓦解了井田制,当然,这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东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古代的政权最主要的作用是保证精神上的统一,也就是通过祭祀和礼仪维护团结。相关的费用很少,大家均摊,这是井田制产生的最基本原因。
随着政权政治功能的增加和完善,通过均摊分劈相关费用已不合理,所以井田制逐步瓦解。
东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井田制的实质是家族天下的概念,井田制中间那“口”地属于公地,是周天子的“父母之地”,周围的地属于分给“儿子”辈的诸侯国君们。
现在的问题是“儿子”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亲源已经越来越远,兼并现象此起彼伏,已经越来越强烈的要求进行分家了。
当兼并到只留下“战国七雄”的时候,井田制已经十分势微了,所以各国也就开始“变周天子这个母亲制定的土地分配办法了”,要实现“儿子”分家,独门独户的愿望了。
所谓后来的“合纵”、“连横”实际上就是兄弟之间的拉帮结派而已。
东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春秋末期的鲁国颁布的田亩制度,按亩收税,正式废除井田制,其实可能早在民间各国有可能早就不在实行井田制,只不过没有正式废除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