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铜钱能使用上千年,而不受朝代限制?
无论是去博物馆参观文物,还是每逢有墓葬被挖掘,除了珍宝古玩以外,开采出最多的要数铜钱。
由于古人选用的方式是土葬,所以会有大量的陪葬品,目的为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依然可以享用,钱作为花销必备,任何古墓都少不了。
这时就会有一个困惑,为何上千年以来沧海桑田经历许多王朝更迭,铜钱的货币地位总是坚挺不倒呢?
自北宋发行交子,也就是纸币,一度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可经过市场和时间的验证,交子一般流通于权贵和乡绅富户手中,平民百姓出门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仍旧使用铜钱。
任何选择都不会毫无来由,尤其是居家出行一日都少不了的货币,铜钱被世人钟爱都有哪些很难替代的理由呢?
要想厘清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自古以来的货币变革说起,早在部落时代,人们以族群形式联系生活,根据地理气候的条件,选择靠山吃山或靠海吃海,自给自足了许多年。
但人难免有头疼脑热,万一生病没有力气捕获食物,就想出以物易物的方式,如拿饲养的禽畜,去交换别人家的米面。一开始交易进行的皆大欢喜,一方有粮食下锅,一方也能吃肉打牙祭。
逐渐头脑活泛的一批人就在交换的中间发现有空隙可钻,好比用一只不能再下蛋的老母鸡,去兑换一只小羊羔。这下出羊的那边就咋想咋心里不舒坦,被套路的无名火使得他们去找部落首领告状。
首领们也认为这是个十分要紧的大事,经年累月下来,大家冲突矛盾不断,族群说不定就散伙了。经过智库们的绞尽脑汁,想出用贝壳等物来定价。
通过此当纽带来交易,就能做到童叟无欺,人人都能得个公平,货币的雏形诞生。
一旦有了货币,各部落都不再以物资多少论高低,开始招揽人大量开采等价货币,直接就可以买来一切所需之物,强势部落愈发强势,逐渐就战争频发。
通过一系列的征服、吞并,人口跟经济都可圈可点,国家的规模就出现。
既然有了国,君主就生怕别人也开采货币,积累一定势力给统治造成威胁,遂采用货币垄断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长治久安。于此并行的措施,就得规定一个种类作为通用货币,不然你用贝壳,我用皮毛,无法管理。
地球上打量一遍,发现贵金属是不错的货币原料,既有无法人工再生的优势,还比贝壳方便把控,只要派人守住矿地,别人就不能开采,不像大海那么辽阔,海岸线可压根看守不住。
金银铜玉就此都有了价值,而君主诸侯跟贵族怎么凸显身份优势,总不能跟平民花销一样的钱。
智库们又想出给金银铜玉分阶级的方式,玉晶莹剔透,看着都赏心悦目,规定只许天子独用,金银则划分给诸侯,铜就给广大群众。
按照金字塔理论,底座人数最多的还是普通人,所以各种造型的铜钱,就成为最广为人知的货币。顿时市场经济都井井有条,大家只需搞清不同地方和重量的铜钱价值,就能购买生活物品。
转眼又许多年过去,邦国已经成型,野心又将导致下一轮的吞并战争开启,如何再把控铜钱,只让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势力壮大呢?
不然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铜钱,经过一番交易流通到对家,就有点得不偿失。给铜钱的形制安排规矩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答案,逐渐主权货币就变成使用率最高的铜钱。
何为主权货币,就是价值由某国制定,只在本国范围内流通交易,属于中心化类型。金银因规格是王公贵族使用,一般用以跟其他诸侯进行交易,所以不属于主权货币,是去中心化。
如此实施了上百年,大家都对此欣然接受,改朝换代时的君王,要想改变铜钱货币的地位,就很难撼动。
首先金银玉石的开采量不高,无法支持国民的大量所需,其他类型的金属如铁等,一直作为兵器原材料来用,没有一个能立刻顶替上铜。
——好比某朝规定铁可以铸造钱币了,那人们回家就会把铁楸等物融掉,将军则成为威望最高的人,因为一下子钱跟人都齐活,君王估计每天坐立难安,感觉下一秒皇帝就要换人来做。
深思熟虑之后,各朝代都发现铜钱的货币地位不能变,只能采用重新铸造和设定价值的方式来清洗前朝的影响力,通过在市场上回收旧式样铜钱用新铜钱代替,数年下来就不动声色的完成更替。
直到北宋起了撼动铜钱货币地位的心思,原因主要是当时铜料的开采量不高,制作起来又费劲,隔三岔五又要兑换成金银给邻国示好买和平。
虽尝试用纸币来代替,但这个就属于信用货币,跟王朝的国力有关,朝代兴旺时,纸币就有价值,一旦风雨飘摇就废纸一张,假如再王朝更迭,纸币就彻底一文不值,好比元末陡然成为草纸的纸币。
有一定文化传承的家族,就吸取了教训,发现要想保值还得囤金银,平民老百姓家底本就不富足,只能选择铜钱,咋说也能在下一个朝代兑换新铜钱来使用,不会让数年积蓄化为飞烟。
至此,铜钱的货币地位屹立不倒,往后的明清,只出现不时更改重量、价值和图案,但核心的金钱价值就丝毫不受影响。
而帝王们也觉得没有硬改的必要,毕竟千百年下来,铜的开采量已经十分可观,如果只需小加修改就能应用的话,谁也不愿意再大动干戈的开采其他新式金属来顶替。
唯有制作起来更省事的纸币,纸可比铜获得的更容易,变成钱的转换率也更高,但却跟王朝的信用和实力有关。
除此以外,铜钱的优势还是格外显著,除了大笔花销起来太沉没有明显劣势,才沿用上千年不受王朝更替的影响。
为什么古代的铜钱能使用上千年,而不受朝代限制?
如今的纸币如果抛开作为货币的价值,那就是一张废纸,但是以前古代的铜钱却完全不同,即便不是货币,那也是正儿八经的铜,是金属,是有价值的。
过去上千年朝代更迭,每每新的王朝建立,前朝的钱币到底怎么处理就是个问题。
那时候的条件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新王朝建立之后,即便是想要将前朝的钱币给废除也并没有那么容易,而回收之后重新铸币,也是非常麻烦耗时的事情。
清朝入关的时候,明朝被清朝正式取代,而对于清朝有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明朝时期留下来的那么多的钱币,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顺治时期建立了铸钱局专门铸币,此外还有宝源局跟宝泉局,发行顺治通宝。
当时除了顺治通宝之外,像是明朝时期的铜钱,甚至于更先前朝代的铜钱都是能够使用的,直到后来清朝站稳脚跟,才逐渐禁止使用清朝铜钱之外的前朝钱币,完全使用清朝铜钱。
以前的朝代也都是差不多的,像是元朝建立之后,就在原本的南宋境内施行“行钞法”,也就是说用元朝的中统钞兑换回收南宋的纸币,大概是一比五十的汇率。
不过后来元朝滥发银票,弄得中统钞大幅贬值,最后搞得跟一大堆废纸一般。
而在更古老一些的朝代,经常都是新王朝建立之后,仍旧允许前朝甚至更古老朝代的钱币一起流通,然后慢慢回收重铸,或者干脆放任不管。
我国古代其实非常缺乏贵金属,在明朝以前主要流行的钱币就是铜钱,要么是铁钱,金银这种基本上都是用来储值或者收藏或者其他用途,现实交易中基本上不用。
秦朝统一后,将六国钱币强行回收重铸,铸造秦半两,汉朝时期依旧可以使用。
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到后来的朝代纷纷铸造自己的铜钱,因为铜非常稀少,那时候前朝的钱币都是硬通货,甚至于隋唐时期,仍旧还有汉朝的五铢钱流通的记载。
明朝时期使用的铜钱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唐朝与宋朝的钱币,这并不奇怪,大多数的朝代要么都是让前朝的钱币继续使用,要么就是折算兑换成本朝的新钱。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因为古时候用的铜钱,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体来说,古时候新王朝建立,对于前朝的钱币,要么放任其继续流通与本朝的新钱一起,要么就折价回收重铸,基本上就是这两种,基本上是没有那种一刀切不准用的。
为什么古代的铜钱能使用上千年,而不受朝代限制?
你好谢谢邀请。你说的铜钱用上千年,历经几个朝代还在用,这种情况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一般本朝用前朝的钱币还是有的,但能一直用几个朝代目前并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就算五铢这种从西汉沿用到隋代的钱币,历经了七百多年,但也没有发现隋代还有西汉的五铢在市面上流通。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因为每个时期的钱币目前都有被大量的发掘出来,我们可以在西汉早期的墓里发现秦半两,可以在宋代的窖藏里发展大量的钱币唐代开元通宝,但我们绝对不可能在清代的窖藏里发展唐代甚至是宋代的钱币。所以说能在市场上流通千年的钱币是没有的,除非挖出千年前的钱币,有可能混在本朝钱币里使用,但这种千年前的钱币往往会被人们当成古玩,而不是当成普通钱币使用。
另外千年前的钱币锈蚀是十分严重的,铜色和厚度大小也有较大的区别,跟本朝的钱币的崭新程度有很大的差距,一般人也是不会收这样的铜质已经腐坏的铜钱,这就起到了一个民间自觉抵制旧钱再次被使用的可能。一般情况下,旧钱要嘛被当成古玩出售,要嘛就被回炉制作成铜器。
一般来说,朝廷对前朝的东西并不会抵制,尤其像唐宋这样思想开放的朝代,用前朝的钱币是没人管的,如果前朝的钱币重量不足,那就要管了,比如唐代开元通宝重量足,成色好,在宋代依然被大量使用,官府并不会予以理会。而清代得位不正,所以一直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存在,为了消除人们对明朝的念想,是禁止市场上出现明代钱币的。包括三藩之乱后,三藩钱币就被大量收缴回炉。而以“驱除鞑虏”为己任的民国,却一直允许清代龙洋和铜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民国十七年了,还有一些造币厂还在制作龙洋。
总体来说,前朝的铜钱只要足重,不太差,后朝的官府一般不会去管这种事,历史上只有清朝销毁明朝的钱币,但能一千年还在用的铜钱几乎是没有的。
为什么古代的铜钱能使用上千年,而不受朝代限制?
为什么古代的铜钱能使用上千年,而不受朝代限制?
第一:不同于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的那种动辄吃顿饭一两银子十两银子,古代基础货币是铜钱而不是银两,古人在平常买东西的时候用的更多的还是铜钱,银两更多的用途在于储存标明财富数字、进行大宗交易而不是大批量在市面上流通。
而不同的朝代帝王都会发行本朝年号的铜钱,并逐步取代上一个年号的铜钱在市场上流通,从而加强中央政权对经济的统治,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所以不同帝王的统治时期市场上的合法货币始终是当朝皇帝的制钱。
只是由于铜钱流通量非常大,贸然增发新的铜钱会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铜钱数量过多,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因此需要将上一朝的铜钱逐步收回,再熔铸发行新的铜钱,但不可能全部收回,也因此出现了多朝铜钱混用、铜钱沿用千年的情况。
第二:铜钱本身是由铜合金铸造的,因此铜钱的成色能否获得认可就很重要。我国历朝历代民间交易有认铜折钱的习俗,只要铜的成色够,其他的朝代的铜钱出现在市场上是普遍现象。
因此在民间,老百姓们并不介意使用前朝甚至是前前朝的铜钱,只要够成色,一般情况下朝廷也不会追究。
第三:士绅阶级是协助最高统治者统治地方、维护地方稳定、保证国家和地方财税收入的重要阶级,这些人往往都是地方上的地主、乡绅等人,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争取他们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手中握有大量的铜钱、银两,不可能轻易将这些财富从他们手中掠夺走,他们需要保证这一阶层的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认他们现在享受到的特权,保证他们手中的财富不会缩水。
所以在民间的实际交易中,古代的铜钱能使用上千年,而且不受朝代限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古代的铜钱能使用上千年,而不受朝代限制?
作为收藏协会的人,来告诉你这个问题:
首先来讲,古代铜是一种贵金属,本身就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使用,而我们铜钱的使用方面,是有固定尺寸的,与朝代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例如:直径多大是小平,直径多少是折二、直径多少是折五,直径多少是折十。值一文的小钱,直径约2.4cm左右;
折二钱:值二文的钱,直径约2.8cm左右;
折三钱:值三文的钱,直径约3.1cm左右;
折五钱,值五文的钱,直径约3.5cm左右;
折十钱,值十文的钱,直径约4.0cm左右
这个标准,其实就是用铜量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古代的铜钱,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用铜这种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这在当时也是普遍认可的。
这个也是,我们看见古代钱币,有大有小的原因。
再给大家举一个反例,大家应该熟悉一个人:号称穿越者的王莽,王莽的钱币,在历史上是公认的精美漂亮。而且王莽的货币改革更有意义的是:将钱币脱离了一般等价物,也就是,比如大泉五十、大全五百,其实并没有使用等比例的铜。
其实,他的本意是用精美的钱币,来让人无法仿造,让货币与铜这种金属脱离关系,这就类似于现在的钱币体系:一百元的纸币,成本肯定没有100元,但是它代表的就是一百元的价值。但是,王莽的货币改革很快就失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符合古代主流的思想:一文钱就该使用多重的铜,十文钱就该使用多重的铜。
你可以缺斤少两一些(例如,后面唐朝的乾元折十),但是不要太过分,否则老百姓根本不买账。
当然,如果改朝换代,确实需要回收前朝的钱币,然后回炉重造,做成当朝的钱币,但是,这只是回收一小部分。
因为,很多时候,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政令不下乡,很多时候,铜钱用铜量比较多、铜制比较充足的铜钱,依旧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例如,在民国时候,甚至一些地方还在使用唐代的“开元通宝”作为小平钱,这在古代人看来,其实没什么,因为开元通宝本身就是用精铜制造的,铜就是一般等价物,它本身就具有价值。
为什么古代的铜钱能使用上千年,而不受朝代限制?
受朝代限制啊,历史上好几次回炉重铸,只不过存世量太大了而已,随便挖挖都能挖出来不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