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记得十年前,于丹被尊为“国学大师”,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

在当时,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乡间小镇,只要有书店的地方都能看到于丹的书在出售。

但如今只是过了十年时间,55岁的于丹就变得无人问津起来,甚至于丹去北大演讲还被学生赶下台来,那么,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这十年来,一切变化,仿佛宛如隔世?

于丹衰落的背后,其实质就是从受到追捧,到被赶下台,这些变化的背后,包含着很多因素。

1、 阶层壁垒

不可否认,不同的人之间是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壁垒的。

当然这个壁垒的产生未必和金钱有关系。有时候,认知之间的差异,也会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拉开,最终导致不同阶层之间很难产生交集。

——比如说以在校大学生为例。

清北复交的学生是大学生,高职高专的学生也是大学生,但是,不可否认,不论个体,论整体的话他们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巨大。

本世纪初,曾经有教育部门做过一项实验:将京城附近的若干个大专生送入清华、北大进行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最终得出结论:虽然大专生处于清华、北大的环境,享受着中国最一流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自身的资质原因,因此其学习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相反还因为清北的教学效率太快,而出现跟不上节奏的现象。

这其实就是认知差距的体现。

于丹所讲授的内容,其主要接受者,大致是一些学历较低的人(包括中小学在校生),因此于丹在针对这片市场兜售她的理论的时候,当然会受到一致好评。

但是,在北大那样的中国一流院校里,于丹可能除了知名度比这些在校生强以外,不论是认知能力还是文化基础,都未必有这些北大学生强。

因此于丹张口露怯,最终被轰下台是在所难免的。

2、 时势造英雄

于丹兴起的年代,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其实较为有限,移动上网也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对于主流群体来说,接受资讯的途径依旧是电视和报纸。所以在电视台的追捧下,于丹得以脱颖而出,成为所谓的大师。

而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人感到目不暇接。

短短十年时间里,PC端都遭到了淘汰,移动上网异军突起,并且,自媒体行业也随着移动上网的兴起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多自媒体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其实要比于丹深刻,只不过没有于丹那样的好机会能够在传统媒体上露脸而已。

自媒体的兴起,给了这部分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发声的平台,这些作者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深度、有依据、有独到见解。

而两者相对比,于丹所宣传的内容,除了鸡汤以外乏善可陈,内容十分浅薄。

因此在时代的冲击下,于丹也就无人问津了。

于丹的未来又该如何呢?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于丹的衰败,其实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只不过,于丹很难恢复以往的风头了。

1、 中老年的认同

正如智能机普及的时代里,还有一些不懂得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一样。虽然新生代年轻人抛弃了于丹,但是,对于知识结构无法得到更新的中老年人来说,于丹依旧是他们心中的国学大师。

因为有中老年群体的认同,于丹可以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靠自己的这片“残山剩水”继续发展下去。

不过,客观来说,新生代们眼里的大师,其实也只是于丹的加强版而已。

因为,真正的大师,往往是默默无闻的。

2、 真大师的养成

古人有所谓的“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我们可以理解成太高端、太艰深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反倒是一些通俗易懂的东西,可以被大众接受。

于丹的兴起,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年代主流群体的认知,迎合了那个年代的大众,而她的衰败,也是因为新生代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略胜一筹。

直观例子可以用数学举例。

计算速度的快慢,其实和数学水平高低并无直接关系。比如说古往今来的大数学家们,其心算速度未必比常人快。但是,他们所研究的诸如线性代数、微积分,却是很多常人一辈子都不曾接触过的。

真正的传统文化专家其实也是如此。

他们所研究、所考据的东西,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可能是很无聊、很枯燥的东西。就像著名的网络作家石悦,他可以写出《明朝那些事》,但是,在真正明史专业的研究生眼里,《明朝那些事》只能算是一部类似小说的东西,并不具备历史研究价值。

而《明朝那些事》能够收获普罗大众的认同,也恰恰因为这本书不像真正的学术研究那样枯燥,那样没有可读性。

这些其实也是无形的壁垒,因为这些壁垒的存在,导致了真正的学术大师,是很难和普罗大众产生交集的。

毕竟,高深的东西,注定只能由少数人去理解、研究。所以,我们对于于丹也不应该过分苛求。

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国学”指的是对于我国学术的简称,而“大师”指代的是对某人在学术、学问等方面上,有着很深造诣的尊称。“国学大师”连起来解释,指的是对“国学”研究相当出类拔萃的人。

一般来说,能够称之为国学大师的人!不仅仅只有学问造诣深厚,在道德、人品、文品也必须很卓越超前。近现代能够称之为“国学大师”的人,主要有唐文治、钱钟书等名人大家。但是我国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被北京大学的学子轰下了台,这个人就是争议不断的于丹。

于丹的人物介绍

于丹1965年出生在北京,她的出生就很不一般,尤其是她的父亲于廉,就是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她家里一批人,都能够算是读书的知识分子。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时还是中共十八大代表。

她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排名中,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也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当然于丹的爆红,还是要依赖于在《百家讲坛》栏目,于丹凭借自己独树一帜的主讲风格,获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于丹主讲的时候,经常是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的模式。同时对于古今中外的知识,都能很好的融会贯通,语言风格妙趣天成。甚至不夸张的说,很多人去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就是想要去看于丹的讲解。

于丹出名于《百家讲坛》栏目

在前几年的时候,《百家讲坛》栏目的爆红,在国内掀起了一场热烈的国学高潮。作为一档以传统古典文化为载体的栏目,当时的民众们十分痴迷这个节目。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突然觉得原来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还能够如此解读阐述。真的是有无处安放的魅力一般,让人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而于丹就是作为一位很好的古典文化传播者,也是从这里面走出来的所谓国学大师。尤其是于丹对于《论语》的点评解读,真的是通俗易懂,趣味无穷。让人觉得觉得这些生僻的古籍,也是如此妙趣横生。所有人都能够轻松愉快的去学习,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于丹越来越受到民众们喜爱和欢迎。

爆红后的于丹丑闻不断,逐渐被“金钱功利化”熏心

但是一夜爆红容易让人麻痹,无法左右自己的选择。于丹就是在爆红之后沉沦了,她也被人逐渐所厌恶。有人直言不讳的说表示,于丹讲述的所谓国学,实际上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只能称之为慰藉心灵的鸡汤罢了。同时在于丹爆红之后,她经常展示出来“耍大牌”的行为。

因为如果是一个国学大师的话,与她息息相关的应该是传统文学,因为她需要传播那些古籍文化。这也是为什么说,“国学大师”不仅仅只是学识渊博,人品、文品都应该是卓越一致的。但是于丹并没有做到这些,她在自己爆红之后,需要一切高级别的待遇。

只要有一些待遇不让她满意,她就大发雷霆暴怒,比如工作时必须住五星级酒店,否则就嚷嚷着不住。还时不时发脾气,这也把于丹的人品和专业素养,不好的一面都给显露无疑。而且于丹的每一次活动和演讲,基本上都是为了利益考虑。于丹在自己爆红之后,选择的并不是坚持初心的“传播古典文化”,而是以能够获得钱财的市场为主。

作为一个国学大师,在自己有了知名度之后,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反省,以及提高自己的专业内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并且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文化。但是这些于丹都没有做到,王朔曾经点评过于丹的讲解:“就像是给古典文化穿上了一层包装纸,变相熬了一碗装着白开水的鸡汤。”所以以利益为主的于丹,最终被时代的洪流给抛弃。

被轰下台的那次北大讲座

2012年11月17号 ,当时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昆曲的讲座。彼时邀请的都是昆曲领域的顶级专家,于丹也作为嘉宾被邀请进来。但是很多北大学子表示不满,因为他们认为于丹这个人,并不是昆曲领域的专业人士。

并且在出席这次昆曲的那天,于丹还脚踩一双数厘米的高跟鞋,穿着短裙和丝袜,就大摇大摆地上台了。这种穿着是一点也不适合当时的场合,并且很多学生认为于丹不尊重这次讲座。在于丹刚刚上台说了一句话:“我代表学校……”她的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不满已久的北大学子轰下了台。

这是一场关于昆曲艺术的专业讲座,当时全场的嘉宾都属于业内人士,但只有于丹一个是“门外汉”。作为一个不懂昆曲艺术的人,居然被作为嘉宾来主讲,确实有一定的讽刺性。并且于丹还穿着不符合场景。所以于丹被轰下台去了,并且就此以后,她的形象彻底大打折扣,同时受到的质疑和不满也越来越多。

民众的判断力逐渐提高,对于于丹“鸡汤式”的文化有所警惕

于丹在走红之前的时候,还是一副低调虚心的模样。但是在自己出名之后,她不断开始浓妆艳抹、以及雍容华贵的服装加身。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她并不是去讲学授识的,反而更像是去参加一场走秀。而且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原本对于国学知识的传播,最后成为了于丹牟取个人利益的手段。

据说曾经有企业邀请于丹去做演讲,但是于丹直言不讳的说:“我的演讲是需要按照小时计费的。”本来应该是严谨的学术性知识传播,于丹在自己爆红之后,却只想要以金钱利益化变现为主。同时她的打扮也愈加珠光宝气,让人看不见一点读书人的模样。也正因为如此,人们都不再像以前一样崇拜喜爱她。

另外也有人发现,于丹她所宣扬的国学文化,其实只是空有其表,并没有实质性的内涵深度。就连她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时,经常掺杂个人情感、以及不切实际的解读。甚至经常给人讲心灵鸡汤,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国学知识。

于丹的解读就是把准确的道理,包装成为了精致华美的语言,并且不断重复再继续的说。简而言之就是一遍遍的说废话!毕竟每个人都不傻,于丹戴着“国学大师”的帽子,却总是传播灌输一些废话、谬论给公众们。在大家了解那些事实之后,肯定会以新的眼光看待于丹。

一个虚假的东西,是注定不能长久站住脚跟的。于丹不应该在自己肚子里没货的情况下,仍然装作什么都懂的模样,并且还以此赚取巨大的利益,实在是十分过分,在公众清醒明白过来时,肯定是不会继续买她的账啊。

总结

曾经易中天先生评价过于丹:“(于丹)的错误在于不懂低调,不懂反思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确实这是很符合于丹的这一路历程的,实际上来说,于丹的行为不就是等同于“暴发户”吗?总的来说,于丹从背着“国学大师”的名声,到被千夫所指赶下台无人问津。她的问题出在了华而不实的虚伪假装。

于丹对于传统古典文化的解读,实际上是一种随意的亵渎,而并不是抱有敬畏之心去尊重。同时她急功近利只想要赚钱,没有做到那些不骄不躁的坚持。她根本上属于“德不配位”,没有人喜欢一直“喝鸡汤”!毕竟我们的生活的本质,应该上是酸甜苦辣样样皆有。

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今年55岁的于丹,无疑是近些年文化圈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从2006年开始,她从默默无闻突然间声名鹊起,一时间风光无限,名利双收,创造了文化人快速进行商业变现的成功模式。

成名后的于丹,虽然身价不菲,但并不影响各行各业的企业争着抢着邀请她去做演讲,以至于让于丹走到哪里都会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俨然一副文化界大明星的派头。

当于丹沉浸在成功的荣光里沾沾自喜时,没想到,她的人生高峰竟然那么短暂,仅仅维持了6年时间,她就被推下“神坛”,现在几乎无人提及,她的成功如同昙花一现。

于丹从万人追捧到千夫所指,从绚烂复归黯淡,她究竟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下场?

2006年金秋十月,《百家讲坛》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连续播出一周时间,依靠这个节目超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于丹迅速大红大紫起来。

几个月后的2007年春节期间,《百家讲坛》又推出了——于丹《庄子》心得,这个节目进一步放大了于丹在普通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她立马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名流。

借助电视上积累的超高人气,从2006年年底开始,于丹相继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三本书,几乎没有怎么宣传和推广,这三本书就迅速抢占了全国各大书店的显眼位置,达到了洛阳纸贵的效果,卖得常常断货。

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作家富豪榜的第二位,第一名是郭敬明,版税收入仅仅比于丹多了40万元。

可以说,此时期的于丹,要多么风光有多么风光,大部分著名作家和学者在她面前都是相形见绌。

于丹跌下“神坛”的导火索是在2012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场关于昆曲的活动上。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最早的名字叫“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可以说,2012年是北京大学正式命名后的100周年纪念,北大组织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当天晚上7:30分——11:00分,北大举办了一场规格很高的昆曲表演,邀请了张洵澎、岳美缇、汪世瑜、张继青、石小梅、王芳6位昆曲大师参加,6位大师合作表演了经典曲目《牡丹亭》,受到了台下观众的热烈好评,掌声不断。

表演结束后,于丹被推上台演讲,分享她的心得。没想到,于丹刚一上台,就遭到了台下的嘘声,观众们义正言辞地说: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下去吧。

观众轰赶于丹下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些昆曲大师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已经连续表演了3个多小时,都很疲惫,应该早点散场让他们回去休息,台下观众也已经看得疲惫了,主办方不应该再让于丹登台演讲,进而占用大家的休息时间。

二是观众并不认可于丹,认为她没有资格给这些昆曲大师做总结发言。这6位昆曲表演艺术家都是国内一等一的大师,他们表演结束后,如果需要做总结发言,也应该邀请一位精通昆曲的专家或教授来点评,于丹虽然很有名但她不懂昆曲,由她点评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一些观众甚至认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

台下观众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对昆曲都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怎么会答应于丹上去破坏雅兴呢?

可以看出,把于丹轰下台,对“名人崇拜”说不,恰恰是一种文化认知上的进步。

于丹被轰下台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只要认真审视于丹平日的演讲和发言,以及她真实的国学水平,就可以得到答案。

于丹的成功和失败,涉及到许多因素,以我之见,有三大原因。

第一,于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抓住了风口。后来,随着普通大众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对许多事物具备了辨别能力,让于丹原形毕露。

10几年前,传统文化因为还没有被广泛地重视起来,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于丹正好对国学有一些了解,再加上她是北师大传媒系毕业,具有良好的口才,善于演讲,依靠《百家讲坛》这个窗口,让她迅速积累了很多人气。

于丹在演讲中声情并茂,能把国学用通俗的言语解说出来,善于抓住人们的情感兴奋点,让普通大众对其刮目相看,很快,她被高高捧起,被捧为“国学大师”。

当大众重新学习和认识传统经典时,蓦然发现,于丹所讲的并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她的许多言论其实是围绕着商业运营来做文章,欺辱了大家的智慧,把大众当韭菜一样收割,当大众清醒过来,她被轰赶下“神坛”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于丹在成功的光环里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于丹似乎并不满足在某一个领域里深耕细作,成名后,在名利的诱惑下,她的虚荣心膨胀到极限。她本来有着不错的国学底子,如果继续钻研,假以时日,很有可能在国学领域有一番建树,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身的“铜臭味”,达到了见钱眼开的地步,到处做商业演讲,最终,她的心态和心境都变了,也被学术界抛弃了。

第三,于丹许多演说虽然听起来华丽多彩,但经不起推敲,属于假大空的心灵鸡汤,并且,呈现出前后矛盾的低级错误,这实际上是她自身的国学修养具有缺陷的体现。

从本质来看,于丹的许多言论更像是心灵鸡汤,并不能解决人们的困惑。在一些场合,她说的话听起来前后自相矛盾,根本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比如,她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需要淡然、平和、安静、开阔,需要有风骨、有自信、有定力,如果你有些不满,有些抱怨,说明内心的境界还不够。

这句话显然是一句鸡汤式的谎言,有风骨的人,都是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人,内心虽然开阔,但绝不会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淡然和平静的态度。

如屈原、竹林七贤、陶渊明、李白、鲁迅,等等,都是很有风骨的人,他们桀骜不驯、嫉恶如仇、正义凛然,拥有伟大的人格精神,面对世风日下,他们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只有这样的人,才算真正有风骨、有脊梁的人,如果一个文人只知道歌颂真善美,对“假恶丑”视而不见,肯定不是一个好文人,只会被历史抛弃和遗忘。

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一个人美好的青春是有限的,一朵盛开的花朵也不可能永远娇艳!

清人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江山依然代有才人出,只是各领风骚嘛,那就真的有点儿像风了!

网友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长江后浪追逐前浪,滚滚东流,前浪未止,后浪已生,生生不息!

于丹就曾经是一朵鲜花,曾经是一位才人,就是曾经的前浪。她什么都没有做错,她还是那个于丹,只是,她已经不是那位曾经的于丹了!

如果于丹曾经被鲜花和掌声捧上过神坛,那么她黯然的跌落神坛,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原因是我不太关注名人,特别是有争议的名人。但对于于丹来说,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至于她究竟错在哪里,或许连她自己都不会承认。好吧,不啰嗦了,下面就听听我的唠叨吧。

评论于丹,需要从她的简历开始

于丹,女,1965年6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十八大代表 。

先后担纲《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正大综艺》、《环球》等电视栏目撰稿人;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

同时,于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及《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短期内国外销量已近40万册。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

关于于丹的是是非非

于丹的一生应该是传奇的一生,也是颇有争议的一生。她的成功乃至名声大噪是自然的。但是对于学术界和她个人的行为,以及为什么遭到非议,就不是局外人能够说得清楚的了。现在社会很复杂,人一旦出名就容易遭人非议,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是古话。它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名人作为公众人物,一切言行自然受到社会的监督与约束,绝不可能信马由缰、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否则绝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二是名人应慎行,不可造次。一个名人出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是单纯的自身造化的结果。现代的不说(我怕得罪人)单说明朝神童谢晋,童年的时候就是个神童,长大了更是了不得、不得了,事业玩得风生水起,很得皇帝老儿赏识。但是到了老年,谢晋就把握不住自己了,结果在政治判断上出现严重失误,最终被悲惨地冻死在冰天雪地中。应该说这个教训是惨痛的。还有几年前的某个“姥爷”,就是因为嘴巴没有把门的,结果把自己整得很惨。不多说了,说多了闹心。

关于于丹的专业及成果

说实话,我听过于丹很多的课,始终认为她是一位超凡女性,理性而稳重,学识渊博,是个当仁不让的好教授。后来不知怎么回事,于丹就很少露面了。再后来就传言她有剽窃、高收费等种种嫌疑,但是我始终心存疑惑。感觉很不像,非常不像,绝对不像。这么大的知名人物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再说她也不缺钱,干嘛要大肆捞钱呢?所以我对于题主提出的于丹到底错在哪里,我无法找出足够的证据(当然也不可能找出足够的证据,即使有证据又有何意义?),因此不可能轻易下结论。我只是希望于丹教授能够清醒地认清自己,认清形势,正确面对,冷静处理。或许这是个明哲保身的好办法。当然,在我啰嗦了这么长文字之后,处于礼貌的需要,还是衷心祝福于丹老师注意身体,保持平静的心态对待目前的种种,或许浓雾散去,又是一片艳阳天。

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从“大红大紫”到北大“翻车”,被轰下台的“国学大师”于丹到底怎么了?

于丹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电视策划人,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曾经通过对《论语》和《庄子》的解读来普及、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于丹的父亲于廉被誉为“国学大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于丹从小就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哲学家李泽厚曾对她作出这样的评价: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于丹走红的《百家讲坛》

2006年10月,百家讲坛连续7天播出于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讲课时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2007年春节期间,于丹的《庄子》心得又在百家讲坛播出,依旧好评如潮,一时间全国掀起了解读经典热潮,于丹也因此迅速走红,以其名字开头的作品纷纷成为畅销书,本人也是邀约不断,全国各地赶场演讲、卖书。

百家讲坛是一档什么样的节目呢?在我看来,给人有点“文史科普”频道的感觉,而能到《百家讲坛》节目里去的,大部分都只能说是二、三流的学者,一流的学者一般不会到这样的节目上去,因为一流学者所研究的高端学术,往往过于艰深晦涩,一般很难被普通老百姓接受。

再就是,《百家讲坛》都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搞学问研究是相对严肃的一件事情,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很多一流的学者他接受不了。但是二、三流的学者就不一样了,他们对于登上央视这样的平台,充满了向往,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上了央视,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名和利。

比如说易中天,原先住的是筒子楼,买房子还欠着房贷,后来由于在百家讲坛一下子火了,一年版税收入800多万,在厦门还买了别墅;于丹,一年1000多万版税

这些学者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二、三流也就罢了,可是他们在百家讲坛里偏偏讲的还不是自己的专业,比如于丹,她是研究现代传媒的,但是她讲庄子、孔子…,也就是说,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却在讲这个领域的事情。

那么,在研究深度不够的前提下,这些学者想要把不是自己研究领域的东西讲“活”,他就得加很多乱七八糟、哗众取宠的奇谈怪论,比如,易中天品三国,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于丹演讲的2个“硬伤”

特点1:故弄玄虚

有人称于丹的讲座方式是“借着经典复读”的一种方式,对人进行心理按摩。

什么叫“心理按摩”呢?说通俗点,就跟“灌迷魂汤、洗脑”差不多

那个时候,鸡汤类的内容还没有普及,人们对于这些内容还没有足够的警惕性,所以,于丹就靠着贩卖心灵鸡汤式的文字成为了所谓的“国学大师”

于丹说话有个特点,一般我们都是追求“深入浅出,接地气”,而她却恰恰相反,非要把浅白的内容搞得非常深奥,不信我们来看两句她的原话:

①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看着后世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

②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份,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用的人生…

于丹特别擅长用排比句和华丽的辞藻,每一句话都是书面语,说话时,肩膀总是端着,这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

哎呀,这个老师真有水平…

于丹在大学里是专门研究传媒的,所以她熟悉传媒的特点,她清楚观众想听什么,也更清楚如何去迎合大众的口味。

特点2:正确的废话

小编也曾看过她对论语的解读,之前也读过两本她写的有关《论语》解读的书(见下图),总的来说,她的套路就是“讲故事+点评”的模式,里面的故事跟以前《读者》杂志里的那些小品文差不多,都是古今中外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些故事,她把论语里面一些尽人皆知的相关思想套用到上面去,她的解释可以说是:每一句话都正确,但都是正确的废话。比方说,她会跟你讲关爱别人,这叫仁慈,了解自己,这叫智慧…

被轰下台,走下神坛

2012年11月17日晚,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昆曲演出,多名老艺术家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请于丹上台讲话,结果,尴尬的事情发生了,还没上台,台下的观众就对浓妆艳抹的于丹嘘声一片,即便如此,于丹还是硬着头皮走上了舞台,后来,台下的观众直接大声喊道:于丹下去吧!场面十分尴尬。

可以说,那次事件成为了于丹人生的转折点,因为从那件事之后,于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被人们认可,大家开始关注她的负面消息,比如,耍大牌,非五星级酒店不住;应邀到英国解读孔子文化时,当众呵斥自己的助理和翻译,多次质疑酒店服务,连续3天更换3个房间…

小结

易中天曾经这样点评过于丹,他说:于丹是一个被市场耽误的知识分子,在她眼中,钱永远是第一位的她对于《论语》的见解是很浅薄的,根本不够国学这个层面。

不可否认,于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话说回来,她这些年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也确实是脱离了社会现实,过于矫揉造作。

于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经不起考验的东西,迟早会被人们抛弃和遗忘,我们对于那些所谓的权威不能盲目推崇,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大师们,更应该注重“德才兼备”,不然,泡沫迟早会被别人戳穿,成为人人都避之不及的“毒药”!

对于于丹这样的人,大家怎么看呢?她真的能称为是“国学大师”么?都来说说吧~

关注@学爸讲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学霸,让孩子告别学习中低水平的勤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