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讲讲王洛宾和三毛的故事吗?
若是了解一下三毛和王洛宾的故事,大致是可以推测出三毛的自杀或许多少和王洛宾有那么一点关系。
三毛祖籍是浙江舟山的,因为内战的原因跟随着家人迁居到了台湾。
少年时期的三毛特别的叛逆,或许是因为受不了体制化的教育,因此她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不过她对于文学创作却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在家人的帮助之下,她开始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外语,为后来去欧洲留学、写作打下了基础。
三毛在西班牙留学期间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荷西。但后来因为家庭的原因三毛回国准备与自己的未婚夫结婚,不过三毛回到台湾之后没多久,未婚夫因病去世了。
没有了束缚的三毛辞去了工作,流浪到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去寻找自己所向往的自由。
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之后,告诉荷西自己在撒哈拉,于是荷西辞掉了欧洲的工作到撒哈拉寻找三毛。之后没多久两个人就结婚了并定居在了撒哈拉。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时光应该算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光。荷西对于三毛的宠溺可以说超出了界限,三毛作为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喜欢毫无计划的外出旅行,无论三毛走到哪里,荷西总是陪伴在身边为三毛挡住所有的风雨。
三毛在此期间也发表了很多作品,比如说《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
但三毛的幸福并不长久,1979年她的丈夫荷西在一次潜水的时候发生了意外死亡。荷西的死亡对三毛造成了无法形容的打击,三毛在家人的照顾之下回到了台湾。
当时的三毛还不满40岁,家人曾想过再为三毛再介绍一个伴侣,但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荷西在三毛心中的地位。三毛每日生活在对于荷西的怀念里,尽可能的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于荷西的情感。
三毛对于荷西的思念失去了理智,甚至通过“通灵”的方式与荷西互诉衷肠。就在三毛感觉人生无比灰暗的时候,王洛宾的一首歌却打动了三毛的心。
民谣《在那遥远的地方》进入台湾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歌也是王洛宾的封神之作。虽然王洛宾一生也没有去过欧洲,但他的这首歌却被欧洲的一些音乐学院收入教材。
同样这首歌也打动了三毛的内心,此时荷西已经去世10年了,这十年里三毛过得浑浑噩噩,这首歌给三毛黑白的世界里浓墨重彩的画上了一笔。
三毛根据一则台湾的新闻报道了解到了王洛宾在特殊时期入狱20多年。尽管命运对他很不公,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人生的追求。
王洛宾的生活也同样充满着不幸,在他出狱没多久就妻子也就去世了,而在妻子去世之后的10多年里,他没有重新再找一个老伴,而是经常在夕阳下用歌声表达对于亡妻的思念。
同样荷西离开三毛也有10年的时间,三毛特别理解王洛宾的感情,而王洛宾的那首歌更是让三毛感觉到找到了人生的知音。
于是三毛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去看王洛宾一眼,刚好当时三毛所认识的一个记者夏婕去大陆采访了王洛宾,于是三毛通过夏婕得到了王洛宾的联系方式,并且成功与王洛宾取得了联系。
在1990年4月份的时候,三毛当时为了见到王洛宾,报了一个去大陆旅游的旅游团,由于当时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复杂,所以三毛来到大陆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坎坷。
而三毛来到新疆见到王洛宾之后,发现他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潇洒帅气,而是一个已经头发斑白的老头,毕竟王洛宾和三毛岁数之间相差了30岁。王洛宾也非常欢迎三毛,盛情款待了三毛。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王洛宾带领着三毛游览了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两三天的接触中三毛对于自己眼前的这个老人充满了好感。毕竟三毛也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对王洛宾充满特殊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三毛的旅行期限到期之后,三毛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乌鲁木齐。
三毛在回到台湾之后立刻给王洛宾写信并向王洛宾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因为我是自由的”。
三毛的表白如此直接真诚,但是王洛宾却委婉的拒绝了三毛。
王洛宾拒绝三毛其实也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王洛宾已经77岁,三毛才47岁。就算王洛宾想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早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网络并没有去过欧洲不了解年轻人的恋爱观,以他的传统思想根本无法接受世俗的眼光。
于是她对于三毛的热烈的情感表现的极为冷淡,但是这并没有让三毛彻底死心。
时隔半年之后,三毛应邀到北京参加《滚滚红尘》的剧本后修改,这一次机会三毛再一次来到了新疆去找王洛宾。
王洛宾得知三毛又要来找自己的时候也非常激动的,他为三毛提前准备好了房间和生活用品,并且安排了一个学生照顾三毛的生活起居。平日里他就和三毛散散步,聊聊人生,过着悠闲而幸福的时光。不过王洛宾至始至终都没有敢和三毛在一起。
三毛有一次公开在记者的面前抱着王洛宾说“我只要你”。尽管当时王洛宾内心非常激动,但是依然拒绝了三毛,被拒绝之后的三毛感觉再流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之后没多久就回到了台湾。
三毛回到台湾之后得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台北荣总医院,在治疗期间三毛上吊自杀了。三毛自杀之后的第2天,王洛宾在三毛曾经住过的房间为三毛立下了一个牌位,并且开始了自己的酗酒生活。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洛宾的拒绝确实是压倒三毛到最后一根稻草,王洛宾内心其实也是愿意和三毛在一起的,无奈他没办法接受世俗的眼光。
总的来说,三毛和王洛宾应该算是“相爱但不能在一起的恋人”。由于两个人的地位还有观念相差的很大,尽管三毛曾多次向王洛宾表白,但都被王洛宾拒绝。
被拒绝后的三毛从大陆回到台湾之后身体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住进了台北荣总医院。三毛在医院期间或许是感觉到人生太过于孤独和黑暗,也就用自己的丝袜在厕所里面上吊自杀了。
三毛自杀之后文学界还有娱乐界都认为是因为王洛宾拒绝让三毛心灰意冷,台北警方给出的调查结果是因病厌世自杀身亡,或许两者的原因都有。
可以讲讲王洛宾和三毛的故事吗?
1991年1月6日,三毛自杀后的第二天,王洛宾在日记本上写下一段话后,就扔掉笔失声痛哭起来。
三毛的死,为何会让这个78岁的老人如此失态?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三毛死后,向来注重养生的王洛宾突然开始日日将自己浸泡在烈酒里,表面看,他是想靠酒精麻醉自己,实际上,他却是想借助酒精慢慢自杀。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早点见到三毛,告诉她他心里的真实想法。
在那遥远的地方
时光回到1988年,这年,民族音乐家王洛宾的一首民谣《在那遥远的地方》传入台湾。这首旋律优美婉转的歌儿在打动无数人,奠定王洛宾“西部歌王”身份的同时,也为他吸引了一位特殊女子,没错,这个女子,正是文学家三毛。
此时的三毛是孤独的,毕竟她的丈夫荷西已经去世十年了。她甚至感受到了寂寞,对,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太久,她渐渐已经不能再记起荷西的模样,而只能靠那些所谓的“通灵术”来和荷西沟通。因为思念成魔,三毛的精神甚至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得不靠“快乐药(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来缓解。
当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无意间飘过三毛耳边时,三毛当即就热泪盈眶,在这首歌里,三毛听到了感动,听到了对爱情的渴望……这首歌,甚至唤醒了三毛即将沉睡的灵魂,荷西死后,憧憬热望第一次在她的身体里升起。“这首歌是谁写的”?三毛眸子里闪着光。
实际上,在还不知道作者是谁时,三毛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去见《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作者。三毛感觉出来了,这首歌的作者,和她走着某种说不出来的神合,这神合,一般人不会懂,那是灵魂的契合,那是一种超越凡尘的强烈共振。
三毛决心做的事,就是再难她也会努力做到,不然,她怎么对得起“三毛”这个名字呢?但见这首歌的作者,对于彼时的三毛来说,的确有些尴尬。到此时为止,三毛仅仅知道他叫王洛宾,其他的一概不知。但没关系,人说,只要你释放出持续且强烈的愿望,老天总会帮你扫清一切障碍,把你想要的带到你眼前。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访问王洛宾后,发表了几篇关于他的文章。看到这些文章的三毛,欣喜若狂。她急切的去寻找夏婕,并向她讨要了王洛宾的联系方式。就这样,她和他之间的连接线:搭上了!
之后的日子里,三毛每天都在盘算着,自己如何才能见到这位梦中情人一般存在的人物,尽管此前她从来就没见过他。这一切,在常人看来不切实际的近乎幻想般的存在的,在三毛眼里,却是另一副模样。“我一定会马上见到他,我们还会发生某种不可思议的关系”,三毛在心里笃定。因为,早在他的歌里,她就与他契合了,而灵魂的契合,有时候,似乎从来不需要凡尘的介入,对,这就是三毛的想法。
青春舞曲
1990年4月,三毛通过各种努力,报名参加了大陆旅行团。在彼时,台湾同胞来大陆虽然已经开放,但是困难重重,因此三毛的这次大陆之行就显得格外珍贵。可是,她却把这难得的大陆之行,完全献给了王洛宾,毕竟王洛宾是她朝思暮想700日夜的人。
当飞机抵达乌鲁木齐,三毛匆匆告别旅行团,去了一个地方:王洛宾家中。在这之前,她甚至没和他打过招呼,也没征求过任何意见之类。凡尘的这一套,她和他都不会在乎,她想。4月16日,三毛第一次见到了王洛宾,在王洛宾家中,她为他演唱了自己的歌曲《橄榄树》。
事情发展到此,都证明三毛并没有看错王洛宾。三毛欣喜地把王洛宾介绍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而王洛宾则带着她马踏天山、横扫荒漠,领略了天山南北的异域风情。
三毛的心中充满了感动,这是荷西去世之后,三毛第一次如此敞开心扉。这次见面,她真的为他倾倒了,这里边包含了太多的情愫,甚至连三毛自己都说不清,她只是觉得自己与这位老人心是相连的。
两天后,三毛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王洛宾,可她的心却留在了大漠,留在了天山,留在了王洛宾那里。回到台湾之后,三毛立即提笔给王洛宾写信,信中满是三毛炽热的情感。
永隔一江水
仅仅两三天的相处,就把真心交付,这很三毛!但面对这样一份感情,王洛宾却犹豫了。一辈子写了那么多情歌的王洛宾,又怎能不知道三毛信中表达的意思?可王洛宾此时已年近八旬,我想如果他再年前二十岁,必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接受这份爱恋。可他没有这个机会了,时光老去,不会再来。
“君生我已老”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啊,再美好的灵魂契合,也不可能完全不顾世俗吧。况且,三毛曾经历过如此多的苦痛,倘和他一起,几年后,不就又是新一轮的生死别离么,这个善良美好的姑娘,不应该有这种结局,她在尘世,理应有更好的归宿。王洛宾这样想着,忍痛提笔为三毛写了回信。
王洛宾不仅写信婉拒了她,还故意延缓书信往来。可一往情深的三毛毫不顾忌,两人都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情感波折,三毛又岂能不知王洛宾的心中所想?感情嘛,就要有一个人主动一些,三毛从来都不是畏手畏脚的人。
第一次见到王洛宾的五个月后,借着为电影《滚滚红尘》修改剧本的机会,三毛来到了北京。这一次来大陆,三毛带来了自己的生活物品,她打算在大陆多待一些时间,原因嘛,自然是为了更加接近王洛宾。完成编辑工作之后,三毛匆匆赶往乌鲁木齐。
这一次,三毛彻底抛开世俗的眼光,大摇大摆地住进了王洛宾家中。她穿着他喜欢的衣服,为他洗衣、做饭、唱歌、游玩,他时刻陪伴着她。如果没有年龄的限制,他们真的很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啊。
即便如此,王洛宾依旧没能放掉世俗的眼光,他心中的顾虑太多了,这些世俗的东西,击碎了他的勇气。
三毛看出了王洛宾的犹豫纠结,人世间再没有比一番真情被生生拒绝更让人痛心的了。半个月后,来时义无反顾、满怀期盼的三毛也开始有了撤退的心思。王洛宾始终是和她不完全一样的凡尘,他心里有管顾……
爱,真爱,从来都是不管不顾的,这点三毛清楚,王洛宾也清楚。说到底,王洛宾对于三毛,终究离爱还差一点点。这一点点,就是三毛和王洛宾此时的距离,这也是尘世间所有并不真心相爱情侣之间的距离。这一点点,不能再由作为一个女人的三毛去够了,她也够不着。
三毛是通透的,对于感情,她从来深情却不痴缠。于是,三毛拖着她的旅行箱,离开了乌鲁木齐,离开了王洛宾。临行前,她的心情如手中的皮箱一样沉重。来时,因为揣着一颗热心,她是何等轻巧,如今归时,哎!可叹,荷西走后唯一的一次心动,就这样被无情扑灭。
1991年,在离开王洛宾之后不久,她在医院用丝袜吊颈的方式,自杀身亡。
流浪与橄榄树
三毛死了,不,她是去流浪了。正如她笔下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心,无处栖息,灵魂,无处安放。于是,只能流浪,注定流浪。
三毛去流浪后,王洛宾在家中为她设了一个小小的灵堂,那是三毛生活过的屋子,如今物是人不在,个中滋味,只有王洛宾才能体会到吧。
你走了,人间就冷了!直到三毛死时,这个男人才恍悟,终究是自己错了。“后悔吧!后悔安慰不了她的在天之灵!实际上后悔又是在责备自己。”王洛宾攥着深情懊悔苦痛,在日记里写下这一字一句。
但这些,三毛却永远也看不到、听不到了。爱情,有时候就像戈多一样,永远都等不来。他们两人的爱情,却永隔一江水。
可以讲讲王洛宾和三毛的故事吗?
我是咸阳白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把这二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王洛宾生于1913年,逝世于1996年是一位作曲家,音乐家,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也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汗》《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代表性歌曲。
三毛本名陈平,岀生于1943年,逝世于1991年,是台湾的一位有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滚滚红尘》等
现在回到提问的主题:首先王洛宾与三毛的年龄相差30多岁,而且三毛并不是为情自杀,跟王洛宾一点关系都没有。三毛自杀的那一年是40多岁,王洛宾当时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三毛自杀前的确找过王洛宾,而仅仅只是为了艺术创作而已。虽然三毛的死,大家猜测不穷,最终台湾警方给岀的结论是八个字“因病厌世,自杀身亡”
可以讲讲王洛宾和三毛的故事吗?
这是一段相差30岁的忘年之恋,一个在台湾,一个在新疆,一个热情似火,一个畏缩不前。年龄、地域的差异以及世俗的眼光,让这段未曾说出口的爱情以三毛的自杀为结局。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选择。
王洛宾成为享誉中国的“西部歌王”时,三毛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
声名显赫的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掀起你的盖头来》,至今传唱度都很高。作为文艺女神,一向感性的三毛自小就将王洛宾奉为偶像,尤其是那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勾起了她无限遐思。
心若向往,脚步必达。命运就是这么神奇,本来毫无瓜葛的两个人,竟然被连接在了一起。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访问王洛宾后,发表了《王洛宾老人的故事》,这让三毛对这个男人多了几分了解,尤其是王洛宾对亡妻的那份深情仿佛引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深受触动的三毛泪眼婆娑地说:“这个老人太凄凉太可爱了!我要写信安慰他,我恨不得立刻飞到新疆去看望他!”
她是这么说的,她竟然真的这么做了,这很三毛。
起初,三毛通过夏婕要到了王洛宾的联络方式,于是开始了最初的信件往来。不满足于此的三毛,终是收拾好行囊跟随大陆旅行团,跋涉千山万水地来到了大漠深处。
新疆,是的,那个令三毛魂牵梦萦的名字,就在1990年4月6日,三毛鼓起全部的勇气,敲开了那扇期待已久的门。
王洛宾打开房门,面前是一位风尘仆仆、满面含笑的女子,她那海藻般的长发在阳光下仿佛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初次见面,仿佛相识许久。三毛唱起了她自己创作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流浪”,那悠扬的歌声仿佛穿越了时光,带着三毛满满的情意而来。
那个一直靠“快乐药”才能克制抑郁的三毛,因为这一刻的幸福仿佛战胜了所有病魔,而这一切都是那么值得。自始至终,三毛在意的只是那份心灵的相通,她的灵魂服从她的心,她也决定勇敢地面对这份圣洁的情愫。
然而,造物弄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大概是最适合形容三毛和王洛宾的一句诗,此时的 47岁的三毛还有爱的勇气和余力,然而77岁的王洛宾显然已经力不从心。
回到台湾的三毛收到了王洛宾的信,他说“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此后,他延缓了写信的日期。
聪明如三毛,怎会不理解王洛宾的暗示和无奈。于是她匆匆写下了“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便再次义无反顾地奔赴到新疆。
这一次,三毛特意穿上了在尼泊尔买回的民族服饰,她把自己打扮成《达坂城的姑娘》的模样,希望以此唤醒王洛宾的心。
不顾世俗眼光的三毛几乎是大摇大摆地住进了王洛宾的家,他们聊天、唱歌,仿佛说尽了平生的话。他们是这天底下最契合的灵魂伴侣,只是,王洛宾没有击碎现实的勇气。
体贴如三毛,她当然明白眼前这个男人的纠结,她怎么舍得让自己的爱成为枷锁。三毛是通透的,三毛也是偏执的。
在短暂的快乐相处时光过后,三毛拖着沉重的箱子离开了王洛宾。四个月后,三毛在医院用丝袜吊颈的方式,离开了这个始终无法让她自洽的世界。
1991年1月5日凌晨,王洛宾从收音机里得知了三毛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恍若晴天霹雳。原来那一别是永别,从此天人相隔。
悲痛之余,王洛宾写下了生平最后一首歌,他将这迟来的《等待》送给了三毛。只是,他再也等不来那个明媚的女子。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句话是最适合三毛的,她是那样义无反顾,毫不在意世俗的眼光,于她而言,灵魂的契合已然超越了一切。
然而年近耄耋之年的王洛宾毕竟没有王小波的潇洒,说不出“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足够了”这样不羁的话。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捉弄,这爱情,曾经来过,不信你问那棵风中摇曳的橄榄树......
《等待》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
我心中越爱。
我是雪忆柔,痴迷文学,热爱历史,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请关注我吧[来看我]
可以讲讲王洛宾和三毛的故事吗?
- 感谢悟空问答
可以说,“风中女侠”三毛的一生是传奇的一声,尤其是在爱情故事方面,无论是和荷西刻骨铭心的爱还是和“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忘年恋”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不朽的“爱情传说”,犹如王洛宾的西部民歌一样“传唱不断”。
【王洛宾与三毛初识】- 1988年,台湾影视制作人凌峰先生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外景队,寻找《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此后,王洛宾第一次在台湾荧屏和新闻媒体上亮相,抢了个头彩。
-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访问王洛宾后,发表了三篇《王洛宾老人的故事》。当三毛看到夏婕的报道后极端兴奋,立即向夏婕查询王洛宾在新疆的联络方式,急切地想到大陆看望她心中崇拜已久的“西部歌王”王洛宾。
- 1990年4月,三毛通过各种努力,报名参加了大陆旅行团。《明道文艺》主编宪仁先生获悉后,委托她为王洛宾代送稿酬,这就有了她直接见到王洛宾的一个理由。在乌鲁木齐只有两天的逗留时间,其他游客都去参观边疆神秘的城市,三毛却带着自己的向往直奔王洛宾家。
- 王洛宾与三毛第一次相见,首先三毛向王洛宾唱起自己作词的流行于世界歌坛的歌曲《橄榄树》。三毛曾说过:橄榄树不是代表和平,那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三毛拜访王洛宾,又以她特有的如歌如痴,如诗如画,如醉如梦的浪漫风采,展示了她这次认真追寻王洛宾的一次巨大努力。王洛宾与三毛经过两天短暂的接触,三毛为王洛宾的坎坷人生和艺术才华所倾倒,可能也包含著敬仰、爱慕、同情,连三毛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感情。
- 回到台北后,三毛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将自己在乌鲁木齐王洛宾寓所的简单采访整理成《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一见钟情》一文在台湾发表,接着还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连三毛也没有想到,这篇短文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
- 在三毛离开大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按捺不住兴奋心情的三毛和王洛宾饱含激情,鸿雁传书。不到一个月,王洛宾就收到了三毛的第一封来信,3个月内鸿雁传书15封表达心意。
- 面对三毛炽热的感情,已经76岁高龄的王洛宾写信给三毛,委婉表达自己的彷徨:“萧伯纳有一把破旧的雨伞,早已失去了雨伞的作用,但他出门依然带着它,把它当作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他就像萧伯纳那把破旧的雨伞。之后,王洛宾减缓了给三毛写信的时间。为此,三毛匆匆来信,责怪王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 8月20日,王洛宾收到三毛从北京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8月23日(CA0916班机)请接平。
- 王洛宾请好友帮忙派车前往机场接应。三毛提前一月到乌鲁木齐。为了迎接三毛的到来,作为共产党离休干部的王洛宾,首先向干休所领导递交了三毛居住的报告。从未置办过家具的王洛宾,请自己的学生陪同,破例到乌鲁木齐的家具市场选购了一张当时最流行的单人席梦思床、一个书桌、一盏台灯和一套新被褥。
- 一下飞机,三毛提了一大箱衣服和日常用品,住进了王洛宾家里。三毛在给王洛宾的信中说:不住宾馆,住在家里是为走近你。三毛按照王洛宾的成名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中藏族姑娘卓玛的形象,穿上在尼泊尔购买的西藏毛料裙服。据说是想以此唤醒老人那久远的记忆,让艺术家的心永远年轻。
- 当三毛满怀期望地飞到王洛宾身边的时候,对于三毛至深至诚的忘年情,年近八旬的王洛宾顾及部队环境、家庭子女、社会影响和现实生活赋予他的理性,没有贸然接受三毛追求的勇气。而当三毛改变初衷,带着那只盛满衣物的手提箱离开的时候,王洛宾才彻悟到自己失去了一份多么宝贵的感情。
- 三毛离开王洛宾后的第121天,1991年的1月5日在台北自缢身亡。
- 噩耗传来,王洛宾极度震惊,他一瓶接一瓶地喝烈度白酒,他希望在酒精中麻醉自己。大悲大痛之中,王洛宾写下了他晚年最后一首情歌:
-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 且莫对我责怪
- 为把遗憾赎回来
- 我也去等待
- 每当月圆时
-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 你永远不再来
- 我永远在等待
- 等待等待
- 等待等待
-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可以讲讲王洛宾和三毛的故事吗?
1991年年初,三毛死亡的音讯成为了当时的头条,先是在台湾当地成为新闻,之后传往大陆各个媒体,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言论层次不穷,各种说法不断。
但是这都只是猜测。而真正在意三毛的粉丝们,为了知道三毛的真正死因,也是不停地搜索消息。后来有新闻爆出三毛的死亡真相很有可能是因为王洛宾,因为在三毛自杀的三个月之前,曾去新疆找过王洛宾一次,回来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状态不是很好。更有的说法是因为王洛宾辜负了三毛的感情,导致了三毛为情自杀。但是这些说法在我看到都是传言,并不是真的。首先王洛宾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是内地的著名音乐家,而出生在书香门第中的他更是气质非凡,很有可能会吸引一些女人的崇拜,这一点是很正常的。但是问题是三毛和王洛宾传出绯闻的时候,王洛宾已经近80岁高龄了,这一点在当时显然是惊起了千重浪,但是可信度并不是很高,就是因为王洛宾当时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可能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