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达曼人”, 后裔定居中国200年, 为何2003年才拿到国籍?
在西藏藏南地区,有一个名为“吉隆”的小县城,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小县城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很艰辛的历史故事。
在藏语中“吉隆”意味着“欢乐”,这个名字来自于一位印度的佛学大师,公元800年左右,这位大师途经这里,被这里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他将这里命名为“吉隆”,而这个名字也从那时起一直流传到现在。
生活在这个县城的人并不都是我国的后裔,有一部分是之前来到这里的尼泊尔军队的后裔。
来到这里之后,他们希望自己落地生根,成为我国居民,但是,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国民国,都没有给他们机会,在新中国成立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们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终于在2003年,这些尼泊尔军人的后裔加入了中国国籍,整整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会经历这么艰难的过程呢?这还要从当年尼泊尔的崛起说起,14世纪尼泊尔附近的一个部落——廓尔喀部落的崛起了,经过之后二百多年的艰苦征战,尼泊尔终于被廓尔喀部落统一了,在17世纪七十年代末成立了廓尔喀王朝。
紧接着,廓尔喀王朝并没有满足于当时的疆域,不断发动对外的侵略战争,领土面积不断扩大,相比现在的尼泊尔领土,巅峰时期的廓尔喀王朝相当于三个尼泊尔那么多。
就在廓尔喀王朝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同清朝疆域接触,出兵藏南地区,这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
1790年左右,廓尔喀军队终于对着藏南地区下手了,在位的班禅额尔德尼向乾隆皇帝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
乾隆帝派出了一万人左右的清军,火速前往藏南地区剿灭廓尔喀军队。
在清军猛烈的攻击之下,廓尔喀军队被打的四散而逃,溃不成军,在这些战败的廓尔喀军队中,有一支差不多200人左右的骑兵,因为逃窜迷失了方向,来到了吉隆县,随后他们便留在了这里,和当地的一些百姓们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这些廓尔喀军人被当地人称之为“达曼人”。
自从来到这里之后,他们一直没有国籍,语言不通想要同当地老百姓通婚也是非常困难的。
出于之前身份的原因,他们想要获得清政府子民的身份根本不可能。
而到了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那段时间,中国始终都处在动荡不安的阶段,国民党政府就更没有精力去处理他们这些人的问国籍题。
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些达曼人才开始越来越得到重视,吉隆县政府很关心他们这些人的国籍问题,经过吉隆县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3年,这些尼泊尔士兵们的后裔加入了中国国籍。
达曼人加入我国国籍足足等了二百年,加入我国国籍之后,我国政府还特地给他们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政策,拨款几百万给他们改善生活,现在的达曼人普遍生活的比较幸福。
遗忘的“达曼人”, 后裔定居中国200年, 为何2003年才拿到国籍?
达曼人还有一个外号叫做东方吉普赛人,是一种跨境的流浪民族。
但人数较少。
他们主要是在我国西藏和尼泊尔的边境地区生活,定居在西藏日喀则,从18世纪开始,他们已经定居西藏已经数百年的时间。
这个民族是没有国籍的漂泊人群,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尼泊尔,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定居在这里,但是属于流浪民族。
他们没有房屋,没有耕地,也没有牛羊,他们只是依靠着祖传下来的打铁技术以及为当地人工作来获取谋生的东西,被当地人称为索瓦。
无家可归的历史达曼人的历史很简单,从语音意义上来讲,他们是藏语中骑兵的意思,在1791年清朝政府讨伐入侵的尼泊尔军队,当时是尼泊尔入侵了锡金,顺便侵犯了我国领土。
然后被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军回击,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尼泊尔军队大败,有数百名骑兵滞留在边境地带,没有回到尼泊尔。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就开始和当地人一起生活繁衍,但由于并不是当地人,所以不是特别容易被接纳……
所以他们没有土地,没有住房,一直过了上百年的时间,他们仍旧过着颠沛流离,依靠打铁为生的生活,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他们长期都生活在中国和尼泊尔,中国和印度的边境地区,逐渐逐渐定居在了西藏的吉隆县吉隆镇的吉隆沟,其中有一个村子,居住着200多人,基本上都是达曼人。
在很长时间的历史上,达曼人虽然和藏人共同居住在这块土地,但毕竟他们属于外来者,而且是少数,在这个背景下,他们很难获得当地人的认可。
所以他们长期以来都被歧视,他们要做最低贱的活,地位非常低下,要做放牧打杂,背夫木活的工作,获取非常廉价的报酬,主人家可以为他们提供饮食,但是他们不能进出当地藏民居住的房子,更不能和主人家同桌吃饭。
但是尼泊尔人由于和这些达曼人分离的时间太久了,反而把这些人认为是藏人的一个分支,不认为是自己的同胞后代。
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尼泊尔人同时也歧视达曼人,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被称为流浪民族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无家可归了……
无论是藏人还是尼泊尔人,都不愿和达曼人通婚。
如今的生活终于在2003年,达曼人遇到了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那就是在这一天他们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们不再被歧视,不再居无定所,不再饱受贫穷和落后。
2004年吉隆县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中打满人的住房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还能够得到许多生活生产用品,能够满足他们的工作生活需要。
如今的达曼人,也逐渐的被社会所接纳,他们学习了藏汉英等文字,还有一些达曼的年轻人,甚至在内地就读大专院校。
汉语在当地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绝大部分的达曼人也越来越想和汉族人通婚,并且希望去内地打工或者生活,改变自己的人生。
如今的达曼人由于善于打铁,生活也越来越好,打造一把斧头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但是就可以卖到500元,给他们两个小时,他们就可以打制一把菜刀,造型精美,只卖25元。
如今的达曼人对于国家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对于维护国家边疆的稳定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达曼人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
遗忘的“达曼人”, 后裔定居中国200年, 为何2003年才拿到国籍?
2003年5月26日,这一天对于达曼人而言是终生难忘的日子。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中国人,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天才成为中国人。
达曼人,顾名思义他们是一个民族。原本他们是住在喜马拉雅山西边的如今尼泊尔境内的,在清朝时因为战乱离开了家乡,千里跋涉到了中国,脚步最后停留在了今天的西藏吉隆县。
达曼人现有51户175人,已经在吉隆镇繁衍六七代人。他们与藏族混居,难与藏族分辨,着藏装,说藏语和本民族语言。所不同的是,达曼人眼睛呈蓝色,大而深,属于白色人种。因生活环境原因,肤色呈深棕色。
在2004年以前,很多达曼人没有自己的房子、耕地和牛羊等,主要帮助当地藏族居民耕地、收庄稼、放牧、打杂、做背夫、做木活等,其饮食由主人家提供,但不能进出当地藏族居民的房子,更不能和主人家同桌饮食,只能借住在当地藏族人家简陋的窝棚里。
关于吉隆“达曼人”的说法很多。据相关资料记载,达曼人这一称谓来源与骑兵有关系。“达”的藏语意译为“马”,“曼”的藏语意译为“军”或“多”,“达”和“曼”合并起来为“骑兵”,“达曼人”的藏语意为“古代骑兵的后裔”。有一种说法认为,在1791年7月,尼泊尔部落之一廓尔喀以西藏地方毁约为由,发动了第二次入侵西藏吉隆、绒辖、聂拉木等边境地区的战争。为了抗击外敌,清朝政府派遣福康安大将军率领由满、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数十个民族组成的大军,千里迢迢进藏讨伐廓尔喀军。清军收复吉隆、聂拉木、绒辖等边境失地后,长驱直入吉隆与尼泊尔交界的热索,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
整个战斗中,除了死伤的大量清军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将士失足跌入幽深的谷底,或失踪在浩瀚的密林中,其中有数百余骑兵。由于当时的通信和交通不便,他们便一直滞留在边境,再也没有回到故土。这些残存的将士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林间被困长达一年多,仅依靠野果、飞禽、小野畜、山泉等生存。其中被饿死、冻死的达90%以上,之后幸存下来的也仅有100余人。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将士与尼泊尔边境上的人共同居住繁衍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边境小镇——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而达曼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但当地的藏族人和在当地做生意的尼泊尔人则认为,这些长相具有南亚人种特征的人,不是“真正的”“达曼人”或“达芒人”,他们就是“索瓦”或“嘎米”,意为打铁的人。尼泊尔人和尼泊尔的藏族人也称这部分人为“嘎米”。西藏民主改革前,在整个藏族聚居区,铁匠的地位极其低下。不论在我国藏族聚居区还是尼泊尔,当地人都歧视达曼人,一般不与其通婚。
从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承认这部分人的国籍后,不再称呼其有歧视含义的“嘎米”或“索瓦”,而改称之为“达曼人”。 这对于达曼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特殊日子。这一天,他们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至此,达曼人结束了饱尝辛酸、居无定所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异民族交友、交往方面,只有40%的达曼人有汉族朋友,但有79%的人和汉族交流。由于达曼村只是吉隆镇的一个自然村,98%的达曼人与当地的主体民族藏族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交往。当前,当地很少有尼泊尔来的达曼人,98%的达曼人特别是年轻人没有尼泊尔朋友。在交友意愿上,72%的达曼人最相信达曼人,首选藏族做朋友的占18%,首选汉族的占9%。 对待与异民族通婚的态度上,91%的达曼人认可和汉族通婚。
当前达曼人和汉族通婚的情况多是姑娘嫁给前来打工的汉族。在他们看来,嫁给汉族有以下优点:第一,在2003年以前,嫁给汉族可以得到国籍,享受中国公民待遇;第二,汉族小伙不酗酒,不打老婆,勤俭持家;第三,嫁给汉族后就有可能进入内地打工或生活,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另外,有33%的达曼人认为可以和尼泊尔人通婚。
打铁是达曼人的老本行达曼人的打铁手艺远近闻名,几乎在每一户吉隆镇居民家中都可以看到达曼铁匠打造的生活用具,如锅碗瓢盆、斧头、弯刀等,以及当地妇女衣服上的铜质佩饰。据当地人介绍,达曼人这门祖传的手艺不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远近村民对他们的尊重。
达曼人的铁匠铺就在达曼村的后面,其实就是一个面积约10多平方米的小木棚,有几根比拳头略粗一点的木头搭成架子,上盖一些木板,木板上压上石头便组成了铁匠铺,虽然极其简陋,但却是达曼村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从早到晚人来人往,随时有附近的村民拿着烂铜废铁过来找他们打造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
在此时,达曼人的价值会得到极大的体现,村民们不但要自带打铁的原料,还要带上青稞酒和各种食品饮料。谁需要打什么用具,首先就要让铁匠们吃饱喝足,烟和酒要保证供应。用具打好之后,还要付给铁匠们相应的报酬。
在达曼人的手中,只需几块石头和简陋的工具,就能生产出精美的工具——打制一把镰刀需要4个小时,可卖130元;打制一把斧头需1天时间,可卖500元;打制一副火炉盖子需1天时间,可卖80元;打制一把菜刀需两个小时,可卖25元;打制一个犁头需半个小时,可卖50元;打制一把锄头需两个小时,可卖50元等。由于手艺水平不同,铁匠的收入也不同,有一年仅收入1000元左右的,也有年收入上万元的。
遗忘的“达曼人”, 后裔定居中国200年, 为何2003年才拿到国籍?
一个仅有不足200人的族群,200年来没有国籍,没有身份证明,没有土地,没有住房,也没有教育,更没有医疗等,真难想象他(她)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据媒体报道,现在的达曼人居住于西藏吉隆县吉隆镇吉隆沟的达曼村,而“达”和“曼”分别在藏语中是“马”和“军、多”的意思,而“军”又有“兵”的意思,因此达曼就代表“骑兵”的意思。
至于达曼人是如此到此的?有两种说法,一是乾隆年间(1791年7月),福康安大将军曾率大军来此平叛,其中的一支数百人的外族骑兵部队却因迷路滞留了下来。为了生存,这些滞留的将士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间过上了打猎、采果、捕鱼等的原始部落生活,而达曼人就是这支部队的后裔。二是乾隆年间,一支尼泊尔人的商队途经此处,因战乱商品被抢,无法返回,只好滞留下来,而达曼人就是这支尼泊尔人的后裔。
▲吉隆县吉隆镇达曼村村民的表演表演《铃响玛》
据达曼村村民扎西顿珠回忆,在他小的时候,一家11口人挤住一间小屋里,住房还漏雨,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挨饿受冻常有发生,而最怕的生病只能硬撑着。祖辈和父辈,如果运气好,则能靠打散工、长工获取经济来源,在顾主家还有个好点的住处。最让他们受不了的是别人的歧视,因为他们是一群没有家、没有依靠的流浪者,同样是打工者,但别人可以坐在床上,而他们却只能坐在地上,工钱更是少到可怜,每天仅有1.2元。
又据该村村民占堆回忆,从小就跟着父母四处流浪,一家数口人一度睡在租来的牛棚里,衣服基本上是从垃圾筒里捡来的。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眼中就充满了羡慕,有时还会和哥哥一起跑到学校里,扒在教室的窗台上看着里面的小朋友们唱歌、读书,心中便冒出无限向往。
当时,一脸沧桑的扎西顿珠回忆起曾经的痛苦往事,就会冒出许多的感慨:“我们是一群被上苍遗忘的孩子,五、六代人一直都期盼着这样的苦难日子早日结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终于熬到头了。”
2001年,日喀则地区的官员来到吉隆县的吉隆沟走访后,将这里达曼人的情况进行了逐级上报。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184名达曼人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加入了藏族大家庭。当时,39岁的村民达娃激动地仰天大叫:“有家了!有家了!”
2004年,国家投入147万“兴边富民”项目资金,为全体达曼村民建造了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49套,总面积3846平方米;2005年,达曼人全部搬进了新居。
同时,政府给每家每户分配了耕地和牲畜,购置了卡垫、藏式木柜等生活用品,也装上了自来水,还给村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等。最让达曼人高兴的是,各家各户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了。
▲达曼村村民正在织布
2011年,由于当地受地震影响,国家又投入564万元,启动了达曼村灾后重建项目,硬化了道路,修建了牛棚、广场、道路等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
据该村干部拥忠讲,现在达曼村已由最初的47户扩展到59户,人口增至195人 ,每家房屋的建筑面积都有90多平方米,2017年村妇女主任达娃的长子达瓦多吉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成为200多年来第一个真正的达曼文化人。当时,到达娃家道贺的村民还看到达娃家的窗台上盛开着月季、海棠等植物,更是给温暖舒适的小家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情调。
如今,达曼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笑声也越来越爽朗,这都是加入中国国籍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
遗忘的“达曼人”, 后裔定居中国200年, 为何2003年才拿到国籍?
因为这批达曼人真的被“被遗忘”了,他们人数少又居无定所,社会地位低下,外界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可以说在包括清朝在内的200余年里,除了在当地与他们生活有交集的一小部分藏民外,外界几乎不知道这个族群的存在。
直到2001年,日喀则有关部门在吉隆沟走访时才偶然发现了这批生活在吉隆沟附近,靠打工为生又没有国籍的人。
这一情况立刻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只用了两年时间,达曼人就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国籍,结束了数代人漂泊无依的艰苦生活。
达曼人从何处来?生活在我国的这些达曼人普遍有着大大的蓝眼睛和深眉骨,从肤色看应该属于白种人,他们是怎么来到我国境内的呢?这还要从十八世纪末说起。
当时,擅长使用弯刀的廓尔喀族人统一了尼泊尔,创建了一个名叫沙阿的王朝。王朝初起,必然伴随着武力扩张。在野心的驱使下,廓尔喀人打起了西藏的主意。
在1788年,廓尔喀人与西藏发生纠纷,假借“西藏运往之食盐掺土”为由,入侵了当时的后藏地区,西藏聂拉木与济咙宗等地被占领,清军也迅速回击,这场战役以廓尔喀退兵结束。
短暂的和平后,廓尔喀人贼心不死,再次进军了后藏地区。因此,为了给尼泊尔廓尔喀人一次教训,乾隆在1792年派福康安与海兰察反进兵廓尔喀。经过热索桥、协布噜等多次大战,人数处于明显劣势的廓尔喀人首领终于承受不住巨大的人员伤亡,来到清军阵地诚心求和,进京朝觐了一回。
可朝觐归朝觐,但这也只是给双方停战找一个台阶下而已。战事结束后,西藏和尼泊尔的关系迅速降入冰点,联通两方的贸易线路自此衰落。
作为这条交通线上重要枢纽的重镇吉隆也顺势衰败了下来,跟着地区一起被其余人所遗忘的,还有一部分遗留在了边境地区的廓尔喀骑兵。他们在战争中与大部队失散,滞留在那片崇山峻岭之中,便干脆在当地住下与当地的原住民一起生活。
经过数代人的血脉融合,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达曼人。
说到这儿,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这个族群的名字叫做“达曼”了。“达曼”在藏语中合起来就是“骑兵”的意思,正好映射他们的廓尔喀骑兵起源。
人丁稀少,生活惨淡这批滞留的骑兵部队人数本来就少,再加上在当地没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也才堪堪保持着200来人的规模。
对这些达曼人来说,人丁稀少并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拿到国籍才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因为国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象征,是公民权利的来源。这些达曼人由于没有国籍,他们的生活没有安全感且不稳定。
首先是无法接受义务教育,所以大部分的中老年达曼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由于文化水平低,他们基本上只能从事最底层的体力劳动,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是没有最基本的领地与生活条件,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过着漂无定所的生活,或是只能住在逼仄暗沉的石块茅草屋里。他们像是完全与现代社会隔绝的“原始人”,获取生活必需品都得靠当地藏民接济。
这样尴尬的身份与生存条件,使得达曼人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可是比起吉普赛人,达曼人的人口更少,关注度与名气也没有前者大。达曼人生性吃苦耐劳,愿意为了生存而劳动,也不像一部分吉普赛人有偷盗的劣习。
不幸中的万幸好消息是,在2003年,为了生计一直勉励的达曼人最终获得了中国国籍。由于这群“骑兵的后裔”在两百年间一直生活在西藏藏族区域内,并且在数代的通婚中吸纳了藏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所以被正式确认为藏族的一个分支。
在确立了国籍后,2004年我国政府又正式确认达曼人为中国公民,并且拨款建起了达曼村。整个村子有184人口,40余户,大部分做着铁匠、木匠与背夫等工作。
只建立新村还不够,为了帮助达曼人解决饮水问题,吉隆县负责人员已经在2005年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并且让村内的所有人住上了土木房。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打从心眼里认同达曼人的身份,并且为达曼人做了许多支持工作。
如今再去达曼村参观,你会看到一群有着蓝眼睛高鼻子的人,他们完全接受着藏族的教育和信仰,并且各自过着美满安康的生活。他们就是曾经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达曼人的后裔。能够得到强大祖国的接纳,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遗忘的“达曼人”, 后裔定居中国200年, 为何2003年才拿到国籍?
在珠穆朗玛峰南侧的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长久以来生活着一群“无国籍的民族”——达曼人。
据记载,达曼人现有49户172人,很早就从尼泊尔迁徙到我国的西藏,并在吉隆镇繁衍了六七代人。他们与藏族混居,并衣着藏装,说着藏语和本民族的语言,所以只是根据这些特点来判断的话,一般人根本难以将他们分辨出来。
但是与在藏民不同的是,达曼人的眼睛是蓝色的,而且大而深,属于白色人种。但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其肤色也从原来的白色,逐渐变成了深棕色。因为达曼人长期生活在藏族地区,其宗教和习俗等都受到了藏族的影响。
在2004年以前,当地的很多达曼人都没有自己的房子,都是借住在当地的藏族人间简陋的窝棚里。因为没有床,所以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基本上都只能席地而躺。
此外,他们没有土地也没有多于的积蓄,平时都是以打铁,当背夫和打杂来维持生计。当然了,有时候也会给当地人打工,重地来赚取一点收入。
其实,他们的生活虽然比较苦,但是也还勉强过得去,最为重要的是,在2003年以前,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身份认同。典型的“离散群体”。直到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达曼人正式成为中国国籍,从此结束了他们的流浪生涯。
2004年的时候,西藏自治区和吉隆县政府投资147万元,建立了“达曼新村”,为达曼人修建了总面积为3664平方米的住房,总划拨土地共计86余亩,同时还建立起了蔬菜大棚和铁匠铺,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等等。
同时,日喀则地区民政局还投入18万元,为每户达曼人家庭购置家具和生活用品。
现在达曼同胞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福他们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