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财力在现在社会是什么样的水准?

说到近代的上海滩,很多人应该会对杜月笙印象深刻,他十四岁拜青帮的陈世昌为老大,而后进入了黄金荣公馆做事,跟着黄金荣混,在得到黄金荣认可后,逐步开始了他的风云人生。

当时在青帮中威望越来越高的杜月笙,涉足的生意很广,赌场、鸦片、银行等,他均有参与。

尤其是在鸦片方面,杜月笙可以说是完全垄断了,整个上海滩的鸦片行业以他的三鑫公司为尊,当时整个法租界都为他的三鑫公司提供鸦片。

而就在鸦片事业做的越来越大的时候,杜月笙开始进军金融界,创办了著名的中汇银行。

不仅如此,当年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也非常高,加在他身上的头衔非常之多,他不仅是法租界公董局华董(这个位置当时是华人在法租界的最高位置),还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得到了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的头衔。

而在生意和社会地位上双丰收的杜月笙,财富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在当年的上海滩,私人汽车并不多见,但杜月笙不仅有私人汽车,还足足有九辆之多。而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杜公馆一年大约要花费两百万大洋,再次见得,在生意和社会地位上双丰收的杜月笙是多么有钱。

当然了,生活在动乱年代,杜月笙也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财力还为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杜月笙曾向美国科蒂斯-莱特订购120架军用飞机,将其全部捐给国民政府,而要知道,算上这120架,蒋介石一共才150架飞机。

那么,杜月笙居然这么有钱,那他在当年的财富,放到现在来说是个什么情况呢?

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生活花费中推测出他的财富状况。

要说到车,这可是现在很多人衡量财富的一个指标,而汽车,在民国时期绝对是顶级的奢侈品,价格奇高。一辆汽车的价格在当时足足达到了4000块大洋。

从当年上海滩拉黄包车的车夫们来看吧,一年下来,能够赚上100块大洋就很不错了,一辆豪车4000大洋,相当于普通黄包车夫40年不吃不喝的辛苦钱,9辆豪车,等于1个黄包夫360年的辛苦钱。

如果将这些黄包车夫放到现在的话,按一个人10万年薪,这个数字在上海不算高,而这9辆豪车将折合成3600万人民币。用在买车上的钱就达到了这个数字,相比现在的王思聪,指不定要落王思聪几条街呢!

这还不算,杜月笙整整给蒋介石捐了120架战机,花在这些战机上的钱,根本不是九辆豪车可以比得了的,放到现在的话,少说几十个亿进去了。当然了,这些钱也并不可能会让杜月笙大伤元气。

所以总的来说,当年杜月笙的总财产放到现在,可以用百亿为单位来计算。

杜月笙的财力在现在社会是什么样的水准?

旧中国时期的上海有三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风云人物,他们分别是贪财的黄金荣、善打的张啸林以及会做人的杜月笙。

杜月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滩的传奇人物,最初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他,凭借着自己的狠劲与机灵一步步地往上爬,最后化身为上海最大黑帮(青帮)的帮主,人称“地下皇帝”。

巅峰时期的杜月笙不但富可敌国,而且权势滔天,就连那些国民政府的高级将领都要对其礼让三分,在地下世界更是说一不二的无上帝皇!那么问来了,这个白手起家的“小混混”究竟有多富有呢?

家大业大让人为之侧目

杜月笙的财力从他手底下的产业可见一斑。1925年杜月笙联合黑白道几股势力成立了三鑫公司,凭借强硬的后台他几乎垄断了烟馆、商场、码头、工厂等各大行业的生意,产业遍布整个上海滩。

不仅如此,他还掌控着暴利行业毒品的生意,其经营范围之广遍布上海、华东、华北等地区,每年鸦片的销售量占旧中国销售总量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杜月笙于1929年又成功进军金融业并创办中汇银行,一跃成为上海滩闻名遐迩的实业家。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当时上海利润可观的,无论是黑道还是白道的生意,杜月笙都有所涉及并且是行业翘楚,由此可见他的财力有多惊人。

生活极尽奢靡

杜月笙的富有还体现在他那奢靡的生活作风上。

1902年以前,那时的上海滩还没有一辆汽车,一直到1912年上海汽车总量才堪堪达到1400多辆,而单单杜月笙一个人拥有9辆汽车,并且有辆雪佛兰的车牌号为“7777”,这不但体现出他惊人的财力,还从侧面反映出杜月笙地位有多尊贵。

除此之外,杜月笙的住所杜公馆每年开支高达200万大洋!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上海一个工人拼死拼活地干活,每个月也赚不到十块大洋,寻常百姓一整年的开支顶多也就是一百大洋,也就是说杜公馆每年的开支是普通人两万倍,这笔财富放在当下起码相当于20亿元人民币!不要说我们普通人,就连一些商界大鳄也不敢这么做,杜月笙财富之巨大可见一斑!

为人慷慨大方

杜月笙的慷慨大方同样是以雄厚的财力作为基础。

淞沪会战之时,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经费不足,杜月笙便成立一个办事所,筹集了超过九百万的捐款,其中他个人出资超过捐款总额的一半。

淞沪会战后上海一片狼藉,各行各业萎靡不振,经济总损失高达14亿美元。于是杜月笙成立了上海维持会,对工人进行救助扶持,恢复工业生产。

日本人曾抛出三千万美元的利益,想要与杜月笙合资创办一个银行,可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1943年重庆物资紧缺,杜月笙用自己手头上的财力与人脉大力援助重庆,缓解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1946年,受战乱影响的江苏难民数不胜数,杜月笙二话不说便给国民政府拨款10亿用于救助,并且还大方地问道:“够不够”?

作为黑道领袖,杜月笙为人十分仗义,如果有朋友向他求助,他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帮忙并且分文不取;朋友向他借钱要是还不上,杜月笙不但不会派人追讨,反而会当众将借条烧坏一笔勾销对方的债务。

1951年,杜月笙病危,自知大限将至的他第一时间命其女儿杜美如从香港汇丰银行取回一包东西,里面装的全是别人向杜月笙借钱的证明。这些借条中,最低的数额也有5000美元,就连500根金条都只能算其中的少额借款,而且借钱的大多是国民政府军政界核心人物,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借条蕴含着多么大的价值。

拿到这些借条以后,杜月笙一张张仔细查看,每看完一张他便撕毁一张,让女儿杜美如看得目瞪口呆,对此他解释道:“我杜月笙从来只做雪中送炭之事,不干锦上添花之事。”在当时的杜月笙看来,金钱只是一串数字,对他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了,财富要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说出这般豪爽的话语?让人实在难以想象。

财散人聚,杜月笙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他的慷慨大方。

杜月笙能够统领上海地下势力数十年,让无数人心悦诚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那慷慨大方的性格,富可敌国却不吝啬惜才,坏事做尽却又爱国爱民,心狠手辣却又仗义豪爽,这或许就是杜月笙独特的人格魅力吧!

杜月笙的财力在现在社会是什么样的水准?

杜月笙一生散财无数,到了1951年在香港病逝的时候,遗产却只有寥寥的10万美金。

各房太太平摊下来其实也很少,著名的京剧名角,孟晓冬,曾经和梅兰芳有过一段感情,后来成为了杜月笙的姨太太,深得杜月笙宠爱。

却最终也只不过是,得了1万美金和一样杜月笙的遗物留作纪念,那是一条金钥匙链。

所以杜月笙这个人,虽然一辈子名震上海滩,生前家财万贯,但但着实没给家人留太多遗产,相比于杜巅峰期的来说,十万美金,真的是不值一提。

那么杜月笙巅峰期,到底有多么有钱呢?

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那就是在1947年,杜月笙和孟晓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暧昧期,为了追求美人,杜月笙很懂如何用财力满足女子虚荣,他的做法很是展现了自己钻石王老五的实力。

他首先是派专机,将孟小冬接到上海,然后立刻住进自己的豪宅别墅之中,孟小冬是文艺女孩,不爱通俗的脂粉珍珠,杜便送她各种各样珍贵的艺术品,个个价值连城,名贵之极。

专机,豪宅,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试问在今天又是什么水平……

当然对于这种上海滩枭雄来说,女人,不过只是人生的点缀,所以花在女人身上的的钱对于杜老板来说,也并不算是钱。

因为上面只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杜老板的身家……

1911年杜老板加入八股党,得到黄金荣的赏识,1925年与黄金荣及青帮名人张啸林开始三鑫公司垄断上海法租界的各种交易,并称上海滩三大亨。

1911年他还担任了上海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

由此发迹成为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

1912年上海滩的汽车数量达到1400辆,那个年代有汽车的人,要么是洋人,要么是贵人,要么是像杜月笙这样暴富起来的人。

那个时候他刚刚起势……

而杜月笙一个人就拥有汽车数辆,并且杜月笙的车牌是7777,取自七上八下之意,要知道车牌向来是身份的象征,好的车牌更是千金难换,不仅仅说明杜月笙有钱,还说明他确实是地方一霸。

到了30年代的时候,杜月笙的公馆里已经有了9辆豪车。

除了豪车出行之外,最出名的就是杜公馆的花费。

据说杜公馆的开销一年就高达200万大洋,要知道在当时的中产之家,一年的消费也不一定会超过100大洋。

为什么这么说?

鲁迅先生在北平,全家之力买了一套三进三出的大房子,也就是不到3000大洋,后来与周作人闹掰,又买了一套小户型,也不过才800大洋。

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有钱的人了。

而杜月笙在30年代竟然光一年的开销就高达200万大洋,这简直是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数字。

他的杜公馆是高价从法国请来的设计师,造价将近30万美元,奢华程度无与伦比。

一生有五位妻妾,其中不乏著名的当年戏曲界名伶,比如说孟晓东,姚玉兰,如果杜月笙不是一个财力足够雄厚之人,又怎么可能会得到这些女子的高看,并且愿意为妾呢?

所以说他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但是杜月笙向来信仰的是财散人聚……

晚年杜月笙去了香港养老,在香港的时候有人找他借钱做生意,他一声不吭就把200根金条借给了这位老朋友,他临终的时候让儿女拿出来的不是他的存款,而是他一摞又一摞的借款单据。

最终他命人把这些单据都给烧了,这些单据中也许有着庞大的资产,但是他说自己不希望儿女们依靠这些欠条度日,终日追债,绝非易事,也非好事,不如自食其力。

所以拢共给家人留下十万美元的遗产,一切就此泯灭……

杜月笙的财力在现在社会是什么样的水准?

杜月笙的财力有多少?先看几个数据:

  • 1935年,杜月笙向美国科蒂斯-莱特订购120架军用飞机,全部捐给国民政府。算上这120架,蒋介石一共才150架飞机
  • 杜月笙公馆一年花销两百万大洋,当时上海普通人一年花销不过100个大洋。做个简单的算法,杜月笙公馆一年的开支可以让近2万上海市民过的滋润。以1949年官方公布的1块大洋兑换200块算,就是4亿人民币!
  • 国民党军统香港区长王新衡从商,没有启动资金,杜月笙爽快答应借出200根大黄鱼,也就是金条。

种种事实表明,杜月笙真的是非常的有钱,富得流油。杜月笙的财力水平应该分为两部分:社会地位及单纯的金钱水平。

(杜月笙左一)

杜月笙原始财富积累,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为什么说财力水平还涉及社会地位呢?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点毫无疑问。他也正是因为有钱,才进入了上流社会。可以说杜月笙有着上海教父称号,完全是踩着鲜血上位。1902年,杜月笙踏进青帮,上海第一黑帮。很快他得到了黄金荣的赏识,看管赌场。随着自己的人脉不断扩大,1925年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鸦片运输,勾结军阀。这就是杜月笙发家,财富的原始积累的开始,就此平步青云。同年他能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评价他为:“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就此他的社会地位也是越来越高。

他也是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主要首脑之一,他杀害过共产党人,但他也是积极地抗日分子,他用着之前的金额财富购买飞机,药用物品,不得不说给抗战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很多人都说这是他洗白的一种手段,不可否认,当抗日战争结束后,满心想着蒋介石会给自己一官半职的杜月笙最后离开了上海,他自己都说像是蒋介石的夜壶,用完就算藏着都嫌臭。

所以杜月笙的财力给他的社会地位带来非常大的好处。哪怕在现在的社会,有钱人好办事,这点不过在哪都很行得通。

杜月笙的财力水平,在现在社会的金钱水平怎么样

可以从他的住、行、两点可以看出:他住的杜公馆是高价从法国请来的设计师,专门为杜月笙量身定做的,造价30万美元。他有汽车9辆,哪怕现在,有人有9辆车都觉得是打土豪,更何况在1912年整个上海滩才1000多辆。同时还有一个数据,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才几十个大洋就可以买到,如果杜月笙知道100多年后的北京房价,如果花一半的资产去买地契,那是不可想象的巨额财富。

虽然杜月笙很有钱,但是在他临死前却让家人将欠条烧掉了,因为他知道,他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远远不行了,如果他的子孙拿着欠条要债,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留给子孙的钱也只有十几万美金而已。但是他这种钱财散尽的行为,也确实报了子孙的平安。

如果从现在角度来估算杜月笙的财力水平应该是难算的明白,但从他的车、他的杜月笙公馆、他借出去200根金条来说,估计世界首富他是没跑了!

杜月笙的财力在现在社会是什么样的水准?

提起旧时代的上海滩,有一个人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上海滩三大亨之一,有着“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

作为一位白手起家、黑白通吃的商界、政界大佬,杜月笙的一生十分传奇。

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他与孟小冬的爱情故事,更是他坐拥的富可敌国的财富。那么,杜月笙究竟多有钱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

(杜月笙)

首先,杜月笙的财力,在今天绝对是顶级富豪级别。虽然不至于像马云、王健林那么有钱,但在放眼全国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了。

不过,口说无凭,咱们来看看杜月笙平时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就知道他得多有钱了。

1902年的时候,旧上海还没有汽车这种东西。直到十年后,上海的汽车数量才开始增加,不过总共也只有1400多辆。

当时,能乘坐汽车的,不是洋人,就是大富大贵之人。而杜月笙一个人就有九辆车。杜月笙本人坐的是一辆车牌号为7777的雪佛兰,后来又换成了凯迪拉克。

(杜月笙的汽车)

姑且不论这些车的价值,光是这一个7777的车牌,就价值不菲。

在那个年代,一个好的车牌,甚至能卖到二三十两黄金,而且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行。

就算是今天,车越来越便宜了,一般人也负担不起九辆豪车的开销。

杜月笙的富裕,可见一斑。

(旧上海的汽车)

杜月笙的宅邸名叫杜公馆。杜公馆一年的花销有多少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足足有200万大洋!

那可是在上世纪初的上海。

据数据显示,1920年,上海工厂的工人一个月收入只有九块大洋左右,普通的店员工资十几、二十块大洋。中学教师属于高收入群体,但每月也只有一两百大洋。

(杜公馆)

而那个年代的物价很低。1932年时,白米不过三元一石,鸡蛋一元可以买到120个。

一个普通人一年花销不过100元。

而杜家一家子开销是一个普通人的两万倍,换算成今天的物价,轻轻松松上亿。

看来杜月笙一家才是真正的奢侈啊!

不过虽然生活奢侈,但杜月笙在抗战中也从不吝啬,为救国筹措了一大笔资金。

八一三抗战开始后,杜月笙开始积极地筹措资金,支援前线,同时收容难民,为他们提供栖身之所,大大支持了抗战事业。

八一三抗战开始仅一个月左右,杜月笙就筹到了150多万元。

不仅如此,他还自己出了一万多元,购买了一辆装甲车送给淞沪战场的右翼军总司令。

得知谢晋元团缺乏食物,他大手一挥,便买了20万只光饼作为援助,还曾经向八路军捐赠防毒面具一千套,出手十分大方。

从这些援助,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杜月笙究竟有多富有。

和今天一些只顾自己赚钱的企业家不同,杜月笙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心怀天下的企业家。

尽管他身上有很多黑点,但是在爱国这一点上,杜月笙还是令人钦佩的。

不过,杜月笙临死时,只剩下了十多万美元。他的钱都去哪里了呢?

除了用掉的之外,还有很大一笔钱都借出去了。

清理欠条时,统计一下竟有数百万元之巨。善于做人的杜月笙,宁愿晚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也没有让子女去讨要这些钱,甚至将不许要债写进了遗嘱里,怕生出事端。

(杜月笙一家)

杜月笙剩下的钱,每个太太领到一万美元,长子也是一万,没出嫁的女儿拿六千,出嫁了的拿四千。

奢侈一生,挥霍无度的杜月笙,晚年财产却只剩寥寥,富不过三代,实在令人唏嘘!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微隌

杜月笙的财力在现在社会是什么样的水准?

“蒋介石拿我当作夜壶,用过之后,就要火速地藏到床底下去。”

这句话是上海黑帮大佬杜月笙,在描述自己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时说的话。

描绘“鸟尽弓藏”的无奈与凄凉有很多种意象,杜月笙偏偏用了“夜壶”,如此自嘲还不算,他还强调蒋介石用过之后,会“火速”地藏在床底下,生怕别人看见。

杜月笙之所以会落得如此地步,被当做“火速藏在床底下的夜壶”,恰与他“黑帮大佬”的身份有关。

黑帮之所以会被称作黑帮,离不开一个“黑”字。

这个“黑”字,可以理解为黑色产业、黑色收入、黑心辣手等等。总之,就是通过非正当竞争手段,或者涉足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牟取暴利。

杜月笙所做的营生,包括贩卖鸦片、开设赌场、组织卖批、欺行霸市等等。

那年月,挣钱的行当不多,杜月笙这些赚钱的营生一个个都上不得台面,能够将其做的风生水起,背地里,离不开国民党的支持。自然,这些“支持”也不能白支持,国军除了从中捞取好处,每当有棘手的事情,杜月笙就得倾力出面解决。

通常,杜月笙解决的方法,大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因为杜月笙除了有钱,他能拿出手的东西,国民党一样都不缺,而且还能比他做的更“完美”。

比如说,1929年上海法租界水电工人罢工。

本来这件事挺容易解决的,给工人加工资就行。可是,法租界的资本家一分钱都不想多出,上海市的官员更是一毛不拔,罢工就这么陷入僵局。一连几个月,法租界终于吃不住,威胁老蒋立马解决此事。

以老蒋过去的手段,定是派出武力强力镇压。可是,这次罢工是在法租界,老蒋纵有万般手段,也不敢管。

于是,老蒋将此事吩咐给戴笠,戴笠又找到杜月笙,并对他说:“杜大哥,国家现在刚刚步入正轨(东北易帜、全国统一),你的地盘就出了这么档子事,如果再这么闹下去,蒋先生估计会不高兴。”

话都说到这种地步,杜月笙要是敢装傻充愣,恐怕,明天的太阳就见不到了。因此,戴笠的话还没讲完,杜月笙就立刻表态,表示会尽快处理此事。

杜月笙回去之后,一边是威逼利诱,迫使工人复工;另一边,到法租界送了无数人情,请求他们给工人加一些工资。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工人复工,租界加薪。

但是,工人罢工这几个月的工资,全部算到了杜月笙的头上。

当时参与罢工的工人一共12000人,罢工一共持续了8个月。就算每人每月10块大洋,杜月笙这一次也得掏近百万大洋。不过,这钱也没白花,罢工事件结束之后,杜月笙得了个“大善人”的美誉。

很多人遇到困难时,都会去找杜月笙帮忙,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回。

两年之后,即1931年夏,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普降大雨,波及17省,全国总人口的25%受灾,国民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水灾救济委员会,联合各个慈善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募捐赈灾。

图为杜家祠堂落成

彼时,杜月笙主持建造的杜家祠堂刚刚落成,连盖房子加请客吃饭,杜月笙已经花了几十位大洋,算是刚刚破了财,手头正紧呢。

杜月笙还没从杜家祠堂的喜悦中缓过劲儿来,水灾救济委员会就下了一个通知,特聘杜月笙为常务委员(黄金荣、张啸林等黑帮大佬也在内),负责在全国各地募捐,而且还规定了额度。

这个常务委员,杜月笙是真的不想当!

捐钱可以,捐再多都无所谓,可是这么个高帽往头顶一扣,他们要多少,杜月笙就得掏多少呀!这谁顶得住?

从1931年7月,杜月笙“高高兴兴”地赴任,一直到九一八事变为止,杜月笙组织参加大大小小的募捐活动40多起,共募集资金261万,其中杜月笙个人捐了53万;国民政府还从美国赊了小麦45万吨,利息4厘,本金虽不用杜月笙掏,可利息“转让”给了几个黑帮大佬。

水灾平息之后,杜月笙因为在赈灾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国民政府特意为他颁布了三等采玉章(黄金荣也荣获此章)。从此以后,杜月笙成了民国时期有名的慈善家,但有灾难,都需他出面解决“困难”。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当这个慈善家,就得花钱。杜月笙想不想当这个慈善家呢?以杜月笙的情商,他不会告诉任何人。

事实上,杜月笙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虽然被人“戏称”上海皇帝,可戏称终究还是带了一个“戏”字;到头来,不过别人床底下的夜壶罢了。钱再多又有什么用,自己最后得了几个子儿?

1951年,杜月笙临终之际,只拿出11万美金分给5个妻子、10个儿子。虽然这11万美金在当时可以兑换73公斤黄金,可是对于散财无数的杜月笙来说,这笔钱还是太少太少,甚至不够一次“捐款”。

唉!有些人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揍。杜月笙若真的有很高的地位,蒋介石也不会拿他当夜壶了,至少得说他是一把“弓”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