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蒙古大汗蒙哥突然去世。在死之前,他并没有指定下任继承人。按理说,蒙哥的几位兄弟都有资格竞争大汗之位。
而从呼声来看,最有希望继承大汗之位的人是小弟阿不里哥。可实际上,最后成功的却是二哥忽必烈。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忽必烈在知道蒙哥去世的消息后,他没有丝毫犹豫,而是直接召开了忽里台大会,宣布继位,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对付阿不里哥。
他攻打阿不里哥的行动,从原来的互相争夺皇位,变成了讨伐贼人。虽然阿不里哥声称忽必烈的汗位不正统,但人们毕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忽必烈在这方面占到了很大的优势。
其次,忽必烈得到了三弟旭烈兀的帮助。阿不里哥虽然有先天优势,但是他面对哥哥们的联手,还是有些招架不住。
从局势上来看,蒙哥似乎是优势的一方,因为四大汗国当中,有三个都站在他的背后。
可实际上,在蒙哥统治的时期,几个汗国就已经是各自为政了。他们虽然嘴上喊着支持,但是能给到阿不里哥的帮助是非常少的。
接着,虽然蒙古没有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忽必烈的身份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加成,但他个人的能力非常强悍,这是他最大的优势。很多人都是看重了他的能力,这才坚定站在他的背后。
如果说他能坐上可汗的位置还有运气成分,那么他能守住这个位置,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无比卓越。那些怀有歹心的人,全部都被他铲除了。
蒙古人是非常彪悍的,阿不里哥和忽必烈最后肯定还是通过武力决胜负。
从士兵数量上来说,阿不里哥占上风。可是从士兵质量上来说,忽必烈这边是碾压对手。
阿不里哥这边的人只是凭借着本能作战,而忽必烈这边的士兵则是汲取中原大地的文化,对战略和战术非常精通。
而且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原冶炼武器的技术也是更加先进,所以忽必烈麾下的士兵无论是比拼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吊打对手。从这个角度来看,阿不里哥败得不冤。
两方当时并没有很快分出胜负,而是陷入了持久战,这对于忽必烈来说绝对算是个好消息。忽必烈占据着富饶的中原,他完成支撑得起金钱和资源方面的消耗。而阿不里哥这边就比较惨了,他的地盘本就不富裕,还被忽必烈实行了经济封锁,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在战略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阿不里哥最终败下阵来。
不过虽然忽必烈赢了,取得了胜利,但可惜的是蒙古帝国也因此而分裂,不复成吉思汗那时的荣光。
分裂蒙古的不是忽必烈和阿不里哥这两兄弟,而是传统与汉化的争斗,两人的战斗起的不过是导火索的作用罢了。
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忽必烈身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第四子,本无多少承嗣大汗帝王的希望。然而,在贵由汗猝然去世后,由于术赤家族和拖雷家族的联合,使得汗位转移到拖雷家族长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手里,自此,拖雷的几个儿子逐渐掌握了大蒙古国的兵权。
在此前,忽必烈几乎没有领军作战过,蒙哥成为大汗后,忽必烈得以开府金莲川,搜罗了大批各族精英为己用,成为其以后争横天下的重要资本。公元1252年,蒙哥汗认命忽必烈和名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为正副统帅,率大军绕道吐蕃、远征云南的大理国,以达到在战略上包抄南宋王朝的声势。由于部下英勇效命,忽必烈的这次处女远征大获成功,灭亡了大理政权,招抚了云南、吐蕃一带的番邦部落。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蒙哥汗之后却表现出了对忽必烈这个兄弟的明显不信任感,不但将征服领地全部交给副将的兀良合台镇守,并且在忽必烈率军班师途中就下令撤销了他的兵权,让其径自回归封地。
公元1256年,急于建立不世奇功的蒙哥汗下令三路大举伐宋,以幼弟阿里不哥和自己的长子玉龙答失留守和林,塔察儿王率左翼诸王及北方汉人世侯的军队进攻湖广;兀良合台率云南驻军配合进攻广西、湖南;自己率怯薛精锐及四川地区蒙、汉、探马赤军,直取四川。战事铺开后,塔察儿的左翼军进展缓慢,接连遭到了蒙哥汗的训斥,而恰好忽必烈又遣使前来请求从征,于是蒙哥汗顺水推舟,下诏让忽必烈代替塔察儿为左翼军统帅,务必控制湖广,以接应以后东出四川的大军。
1259年2月,忽必烈于邢州与军中诸王会面,并接受了手下谋士们稳扎稳打的建议。到7月12日,左翼军主力刚刚抵达淮河北岸,就传来了蒙哥汗死于合州钓鱼城下的消息。但忽必烈与心腹大将霸都鲁(木华黎国王之孙)商议后,认为是南宋军队散布的谣言,遂下令继续渡河南下,与南宋军激战于鄂州、江州一线。到9月1日,从蒙哥汗征战四川的穆哥,因与忽必烈交好,派来告知大汗死讯、并劝忽必烈赶紧北返以登汗位的使者到了军营,但忽必烈以为如果无功而返,将难以赢得汗位,于是依然坚持要进行鄂州会战,但直到11月,左翼诸军虽然在野战、水战中多次击溃宋军,却始终拿不下鄂州,且风闻宋军的援军正在集中前来,忽必烈的主要谋士郝经看出了危险,专门上了《班师议》,希望主公不要再顾忌太多,必须断然北返,这最终促成了忽必烈与宋军议和班师。
尽管忽必烈集团班师回到燕京的速度很快,但其竞争对手阿里不哥已经在和林做好了准备,不但漠北诸王及部落军队听命于他,连蒙哥的几个儿子及随征四川的多数将领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因此他邀请忽必烈等来和林奔丧,准备趁机拿获。忽必烈看出了端倪,遂于1260年3月,在拥护自己的东道诸王塔察儿、移相哥、呼剌忽儿、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穆哥等的要求下,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尽管参与的宗王人数远远不是全部),正式宣布登上汗位。
阿里不哥闻讯后愤怒不已,于四月在和林城西也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在拥护自己的宗王簇拥下,也宣布登上汗位,大蒙古国第一次出现了两位大汗公开对峙的局面,解决之道也唯有战争了。
当时散布于关中和四川的原蒙哥汗从征诸军中,本来支持阿里不哥的占多数,但由于各不统属,有的如四川的紐璘与乞带不花等还有矛盾,故而未能形成有利的态势。相反,在忽必烈派出的使者廉希宪的联络下,刘黑马、汪惟正、汪良臣等迅速行动,诛杀了乞带不花、刘太平等,控制了东川诸军,而后配合诸王合丹的讨伐军进入关中,九月间在甘州以东的耀碑谷进行的会战中,阿里不哥集团在关中地区的大将阿兰答儿、浑都海皆大败阵亡,这意味着阿里不哥在中原地区仅有的势力趋于消亡。
与此同时,在北方战场上,阿里不哥军的统帅出术哈儿(旭烈兀之子)、哈喇察儿的军队,也被支持忽必烈的东道诸王移相哥(哈撒儿之子)的军队打败。该年冬,忽必烈以中原驻诸军北征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不战西退,忽必烈大军夺取和林,自此似乎大局已定。
然阿里不哥之后施展缓兵之计,一面遣使悔罪,自称来年将亲自觐见忽必烈;一面加紧搜集军马。1261年秋,阿里不哥自认为羽翼已丰,遂突袭和林,留守的移相哥部毫无防备,被打得大败,阿里不哥重新夺回和林。到该年11月,忽必烈以诸王合丹为主将,于昔木土脑儿之地大败阿里不哥,斩杀其先锋合丹火儿赤。但在十天后的另一场会战中,双方激战一天均伤亡惨重、未分胜败。此后,因发生山东军阀李璮之乱,忽必烈不得不分军南下,北方战场遂陷入对峙、拉锯的局面。
由于阿里不哥统辖之地均贫瘠、苦寒,相持数年后渐渐不支,但其到处搜刮的恶行,最终使得原来的同盟者——察合台汗国统治者阿鲁忽决定背叛阿里不哥、投效忽必烈,于是阿里不哥被迫又展开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另一场战争。。。。到了公元1264年七月,面对众叛亲离、缺衣少食、东西受敌的绝望局面,阿里不哥只得承认争位失败、决定向忽必烈投降。
史书记载的两人见面时的景象十分有趣,忽必烈当时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我与你孰是孰非?”,阿里不哥也良久才回答道:“昔日我是,今日你是”。。。。最终,忽必烈宣布赦免阿里不哥争位的罪行,仅诛杀了其部下中最主要的十人,然阿里不哥仅仅一个月后即染病身亡,具体病因史书没有注明。
若有希望了解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内战详细过程的读者,可参阅李治安先生著《忽必烈传》。
忽必烈汗
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1259年七月,蒙哥汗去世于钓鱼城下。
大汗的争夺战由此拉开。
当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忽必烈都在竞争中居于劣势。
然而,忽必烈以其冷静的头脑,敏锐的嗅觉,惊人的才干,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最终成功上位。
形势极为不利的忽必烈蒙哥汗去世时,忽必烈正在主持东路攻宋作战。
忽必烈的弟弟派人来报告:蒙哥汗已经去世,蒙哥汗的一些臣僚正在展开活动,准备推举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继承汗位,请您尽快回来争夺汗位!
情况如此紧急,忽必烈自然要立刻北返!
然而,此时的忽必烈,却真的不能立刻北返!
当时的忽必烈,正在指挥东线对宋作战。而且,当时,自云南攻过来的兀良合台军也急需与忽必烈会合。
丢弃兀良合台军,忽必烈威信必然大减,即便北返,又哪能争夺汗位呢?
另一方面,忽必烈“行汉法”的主张,也为许多蒙古贵族所不喜,如果按照成吉思汗留下的选举之法,忽必烈机会也不大。
留在漠北“主场”的阿里不哥正在积极行动,得到众多支持,而忽必烈却不能立刻返回。
此时的形势,对忽必烈极为不利。
进退有方:从攻宋作战中全身而退忽必烈深知不能立刻回军,表示:我奉命来攻战,怎能无功而返呢?
于是,忽必烈继续南下,渡过长江围攻鄂州,并派人到岳州迎接兀良哈台军。
这段时间,阿里不哥当然没有闲着,他派人到忽必烈控制的开平、燕京调兵、募兵,试图侵吞、削弱忽必烈的力量。
迎接兀良哈台军的任务已完成,形势又已刻不容缓,忽必烈自然应及时退军了。
然而,作为进攻方,直接退军,实际上就是失败,对忽必烈的威信也是不利的。
忽必烈遂创造性的玩了一招虚招:明明拖不下去了,却加大对鄂州的围攻,并扬言要直攻临安。
南宋方面不知其详,派人求和,割地、送岁币。
和议既成,军功已立,忽必烈当日便北返!
如此,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忽必烈不但从攻宋作战中抽身而出,而且“加分”不少。
“擅自”称汗依成吉思汗《大扎撒》的规定:前任大汗去世后,需由忽里勒台(由黄金家族成员、万户长等高级贵族组成)在和林推举新汗。
依此规定,忽必烈必须回到和林去参加推举。
然而,由于忽必烈“行汉法”的主张,也为许多蒙古贵族所不喜,回去参加选举,忽必烈并无胜算。
况且,此时的和林,已是阿里不哥的“主场”。阿里不哥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忽必烈回去了。
回到和林去参加忽里勒台,本质上不过是去参加阿里不哥的庆典而已···
忽必烈做出了一个违背祖训的选择:直接在开平即位。
毫无疑问,按照《大扎撒》,忽必烈的继位是“非法”的。
然而,“非法”,反而使忽必烈有胜算。
忽必烈在漠北没有什么影响力,主张也没有得到多数贵族的支持。
然而,忽必烈的实力比较强。
蒙哥汗后期的攻宋作战中,蒙古军左翼诸千户,多归忽必烈指挥。
这些千户也都支持忽必烈。
如此,就军队力量而言,阿里不哥主要控制蒙古军右翼,忽必烈主要控制蒙古军左翼,在直属蒙古军的力量上基本相当。
而且,“行汉法”虽然不为蒙古贵族所喜,却得到了中原人士的支持。
因此,在财力、人力上,忽必烈反而还占据了优势!
“擅自”称汗,反而使忽必烈改变了被动局面!
充实力量随即,忽必烈又以一系列创造性的方式充实力量,使自己在力量上获得优势地位。
1、笼络东道蒙古宗王。
忽必烈、阿里不哥各自继承汗位。
当时,蒙古“诸王多附”于阿里不哥,支持忽必烈的,以东道蒙古宗王为主。
东道蒙古宗王,是忽必烈的主要盟友!
然而,由于宗王都拥有事实独立性,尽管他们“战队”在忽必烈方,但未必会在征战中与忽必烈并肩作战!
为此,忽必烈极力笼络东道蒙古宗王。
经济上,忽必烈除按照原定数额颁发岁赐外,还增加了岁赐份额;同时,又拿出大量钱财,用于犒赏各宗王的属民,从上到下都拉拢!
政治上,忽必烈默许东道宗王拥有对辽东和高丽地区的控制权!
由此,东道诸王与忽必烈结成紧密共同体,在与阿里不哥征战时,他们不但听从忽必烈调遣,各宗王还大多亲自率军参战!
2、扩大汉军。
由于“行汉法”,汉军将领大多都站在忽必烈一边。
通过承认汉人万户的利益,使各地汉万户“悉听其号令”。
同时,忽必烈又提拔了史天泽等汉人将领,委以重任,扩充自己的将领团队。
此外,为应付阿里不哥,忽必烈又在汉地“签军”,扩军!
3、创建精兵。
忽必烈不仅是扩军,还迅速创建自己的精兵。
他重建了以蒙古贵族为主的怯薛军,又从汉军中征召精锐,组成武卫军。
相比之下,当时的阿里不哥,虽然得到了众多蒙古诸王的支持。
但是,各王自成一派,并没有被充分整合,在此后的作战中,更是多采取观望态度。
由此,无论是军队规模,还是战斗力,忽必烈都取得了相当优势。
争夺蒙古军精锐当然,最重要的军队,自然还是原跟随蒙哥汗南下攻宋的蒙古军。
这支攻宋军,本是蒙哥从蒙古各部中抽调出来的精锐。
因此,争夺对这支军队的控制权,自然是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重点工作。
当时,这支征南军撤到六盘山驻扎。
阿里不哥、忽必烈,都各自派人来争夺控制权。
当时,这支军队的将领们意见不一,有支持忽必烈的,也有支持阿里不哥的。
最开始,这支军队总体上更倾向于阿里不哥,他们一度杀掉了忽必烈的招抚使臣。
然而,忽必烈再次展现了他的雷霆手段和冷静头脑。
忽必烈一开始就知道纯靠口舌之争难以争取到这支军队,便让东道宗王合必赤、窝阔台后王合丹率军靠近,以此为武力后盾。
随即,忽必烈的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掩捕了一些将领,控制了一些部队。
随后,忽必烈又抓住征南军众将彼此不一的特点,巧施妙计,进一步分化之。
当时,倾向于阿里不哥的军队,试图东出关中,直接进攻忽必烈。
一开始,忽必烈作势在关中虚张声势,使东进的征南军不敢前行。
随即,一部分征南军引军北去,一部分继续东出,彼此分化。
忽必烈的军队击败了分散的敌军,杀掉倒向阿里不哥的将领,控制了该军。
由此,蒙哥汗原先统帅的南下征宋精锐,除少数返回窝阔台汗国外,大多归属了忽必烈。
由此,忽必烈在实力上已获得绝对优势!
找准时机,泰山压顶阿里不哥以漠北为根据地。
漠北以游牧经济为主,虽然能培养出杰出的骑兵,但经济条件极不稳定。
1260年七月,漠北发生饥荒。
忽必烈亲率大军,开始了对阿里不哥的直接进攻。
和林运输中断,粮饷不继,阿里不哥集中的军队迅速溃散。
如此,忽必烈轻松占领了和林,逃到今叶尼塞河上游的阿里不哥只好求和。
忽必烈应允,留兵守和林,自率军凯旋。
虽然阿里不哥仍有反击之力,但这次溃散,使阿里不哥的威望大损,对各部的影响力大减!
果然,尽管阿里不哥后来又组织反扑,并夺回了和林,但是,已经得不到各部的响应了。
次年十月,阿里不哥集中精锐,冒险南下进攻忽必烈,结果,被忽必烈击败,部属多归顺了忽必烈。
此后,阿里不哥又不断派人到各地征召人马、筹措军粮,试图东山再起。
然而,阿鲁忽等人见阿里不哥大势已去,不愿再替阿里不哥卖命,举兵依附忽必烈。
随即,阿里不哥与阿鲁忽激战,忽必烈趁机再攻!
至此,阿里不哥在夹击中已无法立足,被迫投降了忽必烈。
由此,经过4年的斗争,忽必烈成为漠北、中原蒙古各部承认的大汉。
依照常理,忽必烈是没有胜算的。
然而,忽必烈以其雄才,跳出常规,创造性的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使自己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我认为说蒙古大汗的宝座落到忽必烈手里是不合理的,忽必烈称帝在先,北伐在后,而北伐的后果又是大蒙古帝国的分裂。忽必烈开元称制是为了在政治上站稳脚跟,毕竟漠北的弟弟还在守家产,随时有继承汗位的“风险”。事实上忽必烈称帝的合理性一直遭史学界诟病,但成王败寇,忽必烈主导的蒙古内战换来了蒙古帝国四大汗国的分裂,他也只是成为了统一中原的元朝皇帝!而忽必烈的成功夺位也可以说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汗位的派系转移蒙哥是成吉思汗嫡幼子拖雷的嫡长子,听着有些绕口,但这个身份非常关键,忽必烈则是拖雷的嫡次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这是拖雷系的嫡子顺序,蒙古民族是按照“幼子守灶”的规则进行父亲财产继承的,这与汉文化的“嫡长继承制”不太一样,所以这是蒙古汗位之争频繁不断的根源所在。
蒙古帝国在不断扩张下,一方面坚持“幼子守灶”,另一方面要对外征战,故而兄长是要出去建功立业的,所以“长子军”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组建起来的。长子军的统帅名叫拔都,他是成吉思汗嫡长子术赤的嫡幼子,继承了术赤的汗位后,在各系宗王中挑选年长者统兵西征,所以托雷的嫡长子蒙哥就参加了长子西征军。
蒙哥不光是托雷的嫡长子,还是窝阔台汗的养子,《元史》说窝阔台收养蒙哥是因为昂恢二皇后无子嗣,我个人觉得是政治斗争的手段。因为窝阔台是被成吉思汗亲自选定的汗位继承人,但拖雷又是蒙古旧制里的合法继承人,这里本身就是矛盾的。窝阔台随军西征时,拖雷还受命监摄国政,因此以托雷长子“为质”是最有效的制约手段。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顾虑是正确的,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部落宗王以“库里勒台制”拖延了窝阔台两年未继汗位,即位当天还有恪守旧制,力推托雷的呼声。但结果就是拖累系没有继承汗位,蒙古大汗的位置落到了窝阔台系。
太宗尝有旨以皇孙失烈门为嗣。太宗崩,皇后临朝,会诸王百官于答兰八思之地,遂议立帝。——《元史》窝阔台本来有意立三子阔出为汗位继承人,但阔出在1236年2月在征南宋时战死,于是窝阔台便要改立阔出的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但在贵由的生母乃马真后干涉下,汗位落到了窝阔台长子贵由头上。贵由戎马一生,也是立下不少军功,贵由继承并不是坏事,并且仍旧是窝阔台系掌握汗位。问题是贵由在1248年去世以后,并未指定由谁接班,其皇后海迷失后临朝称制,企图重新立失烈门为汗。这时候拔都又跳了出来,因为拔都与贵由一直不和,贵由的葬礼都拒绝参加,又因为自己术赤系建立了钦察汗国,且饱受争议(术赤的身世受质疑),无意大汗之位。于是插了一脚,凭借自己的威信,邀众宗王去其驻地举办“忽里台大会”,意在推举蒙哥为汗,此举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肯定不愿意,因此拖延许久。后由蒙哥母亲唆鲁禾帖尼从中周璇,再办大会,才推举了蒙哥为汗。从此蒙古汗位又回归到成吉思汗幼子托雷一系。但也体现了皇族内部的分裂,为后来大蒙古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伏笔。
正统之争蒙哥汗即位以后,对于几个亲弟弟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忽必烈因推崇汉制,被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也是攻伐南宋的计划;旭烈兀则是安排为西征统帅,1253年六月开始从漠北出征;阿里不哥作为拖雷嫡幼子,则留镇漠北哈拉和林祖业(蒙古帝国首都),这是托雷系权力架构的总体分配。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离奇死亡,《史集》和《元史》都记载为病逝,但蒙哥病逝前没有留下立汗的遗命,这一点也成为史学界争议的地方,这也造成了后来更加混乱的汗位之争。
蒙哥汗的死训传回漠北漠南时,就开启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权利之争。当然,在继承汗位的问题上,二者也是要遵守祖制的,前有长者窝阔台继承汗位的先例,所以阿里不哥虽然留守漠北,但也未必有心里踏实,所以他不断诱骗忽必烈回漠北召开选举大会,但忽必烈知道回去就意味着危险,因此以南征为由一直拖延不归,此间二人相互遣使博弈。
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据燕都,按图籍,号令诸道,行皇帝事矣。虽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独不见金世宗海陵之事乎?若彼果决,称受遗诏,便正位号,下诏中原,行赦江上,欲归得乎?《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在此期间二人也没闲着,阿里不哥不断从漠南蒙古、汉军中大量调兵,争夺各地军队的控制权。正围军鄂州的忽必烈在重臣郝经的《班师议》中看清局势,撤军北上。至开平,忽必烈近臣廉希宪、商挺陈明被阿里不哥抢先称汗后局面难以控制,因此忽必烈抢先一步在开平举办“库里台大会”,即位称帝。作为回应,阿里不哥“僭号于和林城西按坦河”,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里所说阿里不哥以“僭号”作为回应是有意贬低阿里不哥的正统性。毕竟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国政,蒙哥汗诸皇子以及大臣都支持他即位,阿里不哥举行的库里台会议是在首都和林附近,参与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更多,也是符合蒙古祖制的。而忽必烈称帝因为缺乏有力的理论和宗王支持,因而抢先“注册”,也只是为了在政治上站住脚。
所以在蒙古帝国庞大版图上出现了两位大汗相抗衡的局面。双方赢得的支持理应是阿里不哥更多,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中“双向投资”的不少,也许是为了在站队中获得投机的机会。公开支持忽必烈的旭烈兀在伊尔汗国形成对阿里不哥的制约,但其子药木忽儿依旧留在阿里不哥阵营作战,术赤系的拔都后王别儿哥也公开表示支持忽必烈,但钦察汗国的钱币却刻着阿里不哥的名字。名义支持与心里的归属的反差证明了阿里不哥在蒙古人心中的正统地位。
武力解决一山不容二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拉开序幕,历时四年之久。
1260年,阿里不哥先以“正义之师”兵分两路,挥师南下。旭烈兀之子药木忽儿、术赤后王合剌察儿走东路,由和林出发直下漠南;阿兰答儿走西路,兵向六盘山,意图整编蒙哥攻宋时退居此地的旧部。东路军由蒙古宗王挂帅,目标直指燕京,忽必烈御驾亲征,拜大将移相哥与合赤温之孙纳邻合丹为其前锋主动出击。移相哥一举击溃药木忽儿与合剌察儿,进军威胁和林,阿里不哥退至吉里吉思。忽必烈大军顺利挺进和林休整兵马,阿里不哥假意谢罪,忽必烈又以汉地政局为重,留移相哥镇守漠北,自己南返。
虽东路兵败,但西路方面阿兰答儿与正重装北归的浑都海相遇,合兵一处,两军整合之后向东进兵,一路招抚陇蜀诸将,兵锋盛极一时,致忽必烈朝政有议“捐弃两川、退守兴元”。但忽必烈毕竟久战汉地,他令合丹、哈必赤增兵驰援,整合汪惟良、八春等部,随后“合兵复战西凉,大败之,俘斩略尽”,阿兰答儿与浑都海也被擒杀,阿里不哥西路一线也宣告失败。此间内战稍有停息,忽必烈得以整改朝政,治理汉地,实力进一步提升,阿里不哥也于吉利吉思厉兵秣马,等待再战。
十一月壬戌,大兵与阿里不哥遇于昔木土脑儿之地,诸王合丹等斩其将合丹火儿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儿与合必赤等复分兵奋击,大破之,追北五十余里。帝亲率诸军以蹑其后,其部将阿脱等降,阿里不哥北遁”。——《元史·卷四·世祖纪一》1261年秋,阿里不哥再举兵回攻。他遣使向移相哥伪称投降,然后发动突袭,移相哥疏于防备而至兵败,和林城失手。随后,忽必烈再度北伐,与阿里不哥军相遇于昔木土脑儿之西,阿里不哥前军首战溃败,退军待援,阿速台所领后军赶到后,阿里不哥再次返攻,鏖战许久不分胜负,因此各自引军后退,对峙于大碛南缘。时至冬末,忽必烈搬师南还,并“诏撤所在戍兵,放民间新签军”。阿里不哥也城中因粮饷不继,故率众西去,忽必烈所部趁机兵不血刃的又拿回了和林城。
两位大汗真正的战争也接近尾声,忽必烈不断推行汉制,重用汉臣,发展经济民生,实力一天胜过一天。阿里不哥游战于漠北,1264年春,其军驻地阿力麻里遭遇饥荒,军心涣散,出于无奈,向忽必烈认怂,四年之久的汗位之争就此结束。蒙古也至此只有忽必烈这一位大汗,阿里不哥被幽禁后不久死去。
这次内战虽然确定了忽必烈的汗位,但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由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因此在阿里不哥失败后纷纷独立,并不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伊尔汗国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但随着三大汗国的独立,他也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旭烈兀虽然支持忽必烈,但也始终没有承认忽必烈对于阿里不哥定性为罪人的说辞。蒙古帝国版图虽大,却再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
忽必烈的夺汗之路其实很简单,就是政治上抢先称汗,取得理论支持,也可以说是形式上的支持,毕竟深受汉文化影响,在他心里“库里台”大会哪有枪杆子硬呢?其次就是他“经略漠南”以后,在汉地打下的军事经济基础,以武力做为最强硬的手段,特别是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后,就更有底气的向旧制发起挑战。继承权的合法性凭借武力能够弥补,这就是忽必烈的价值观。而忽必烈的成功也是先进汉文化对于蒙古保守贵族的成功。
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首先,忽必烈获得了大汗蒙哥的高度信任。当贵由汗去世以后,新的大汗选拔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有资格当大汗的,有三股势力:一是窝阔台选定的汗位继承人失烈门,二是贵由汗的儿子忽察等人,三是蒙哥。蒙哥得到了金帐汗国可汗拔都的强力支持,在忽里台大会上的呼声最高。但是蒙哥继位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窝阔台还是贵由,都没有说过让拖雷系的人来继承汗位。而且有人在会上直截了当地说,窝阔台是指定了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的,因此汗位应该给失烈门。这话谁也反驳不了,拔都派来的代表别儿哥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不过这时候,忽必烈站起来说道,窝阔台是说过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但是贵由早已把这个规矩破坏了,现在的汗位不是在窝阔台那里继承,是在贵由那里继承,因此不存在失烈门继位的问题。此话一出,如同拔云见日,蒙哥死而复生,最后如愿以偿获得汗位。
(忽必烈画像)
其次,蒙哥把整个经略南方的大事都交给了忽必烈,让忽必烈坐大。他先是派忽必烈拿下大理,作为从南向北攻击宋朝的一个跳板。接着又让忽必烈总管整个漠南事务。也正是在这里,忽必烈打出了一片天空,身边聚集了非常多的文臣武将,获得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整个南方甚至都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
忽必烈的风头盖过了蒙哥,也引起了蒙哥的猜疑和不满,他以调查忽必烈手下财务问题为由,想把忽必烈那些能干的部下一个个拿下。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忽必烈的那些部下非常忠心,就是宁死也要维护忽必烈的尊严。这件事,由于蒙哥最后顾念兄弟感情,又由于蒙哥急于亲自率兵攻打南宋,因此,最后不了了之。这样,在客观上进一步壮大了忽必烈的势力。
第三,忽必烈在南方具有超高的人气。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阿里不哥得到蒙古本土贵族的支持,本来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实,那些支持阿里不哥的本土贵族们,都没有什么实力。没有实力,也就没有话语权。而忽必烈在整个漠南具有超高的人气,蒙汉两族对忽必烈都充满期待,因此,从支持率来看,忽必烈是高于阿里不哥的。
(忽必烈的团队)
第四,忽必烈雄厚的军事实力是他成功的保证。当蒙哥发动全面战争的时候,他的军队分成了四部分,一部分给旭烈兀去西征,一部分给忽必烈从北向南进攻南宋,一部分给兀良合台由南向北进攻南宋,最后一部分他自己率领从西向东进攻南宋。留在国内给阿里不哥的,是非常少的。
最后,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战的时候,阿里不哥手里只有蒙哥战死后,回国的一小部分军队,而忽必烈具有他自己的和兀良合台的两支大军。而且,旭烈兀最后也表态支持他。虽然旭烈兀的大军并没有参与作战。但忽必烈的军队已经足够了。所以,忽必烈打阿里不哥,可以说打起来太轻松了。
(阿里不哥)
第五,忽必烈拉拢了最有实力的诸侯旭烈兀。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兄弟,阿里不哥的哥哥,忽必烈一开始就看出旭烈兀力量不可小视,所以积极地拉拢他,并向他许诺,一旦自己获得天下,将允许旭烈兀高度自治。旭烈兀因此同意支持他。虽然并不参战,忽必烈至少保证了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确实如此,当时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主要都是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但为什么忽必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击败阿里不哥呢?这其实就跟当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具体的实力对比有很大关系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当时忽必烈是凭什么嬴的。竞争始自20年前
许多朋友都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托雷的儿子,在蒙古灭金之后,今天的河北地区成为了托雷家族的土地。而作为托雷的嫡子,忽必烈也得到了一块1万户的封地。而跟他其它的兄弟不同的是,当时年龄并不大的忽必烈很快亲自来到了自己位于汉地的封地,开始亲自管理这块区域。
(庆寿寺地宫出土的海云和尚塑像,他和刘侃对忽必烈后来将元朝定位为中原王朝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为忽必烈从小由信仰藏传佛教的保姆带大,所以他与佛教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密,所以他也很快与大都庆寿寺的住持海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公元1242年,他曾把海云请到和林问道,而海云则很快给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刘侃(刘秉忠)的人做谋士。
这个刘侃本来在金朝做官。蒙古灭金之后,他感到怀才不遇,所以出家当了和尚,后来成了海云的徒弟。而他成为忽必烈的谋臣之后,开始帮助忽必烈广招天下贤士,将当时汉地的一些大儒全都招到忽必烈门下。为忽必烈建立起了一个高规格的谋士团,为忽必烈后来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哥使蒙古帝国权力核心转到了托雷家族)
而在公元1251年,蒙哥成为了蒙古大汗,汗位从窝阔台家族转到托雷家族。之后他让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而忽必烈马上就建立了一个被称为金莲川幕府的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招募汉族幕僚和儒士的规模。后来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张易、姚枢和郝经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当时的著名儒士元好问等人后来还给忽必烈上了“儒教大宗师”的称号。
所以从这时起,接受中原文化,以中原的方式统治中原,而不是站在蒙古本位,对于中原进行压制利用基本上就成了忽必烈的既定方针。在此之后,随着蒙古不断南下攻击宋朝和大理,忽必烈又将大量蒙金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汉军世侯予以收编,从而在文武两个层面,在汉地建立起了自己庞大的实力。
蒙哥死后双方的准备而阿里不哥所采取的策略则相对比较单纯,就是紧跟大哥蒙哥。所以在蒙哥南下亲自督战,希望加速灭宋步伐之时,就让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总理留守军队和蒙古本部事务。
而蒙哥在南征期间突然死了。在他死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但当时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都还很小,所以继承人只能从他的几个嫡弟中选。而他的三个同母弟弟中,旭烈兀已经西征到西亚,想往回赶都来不及。所以忽必烈当时确实已经成了热门人选。
(忽必烈身穿龙袍画像)
但问题是忽必烈当时也和南宋军队在湖北鄂州激战正酣,说实话也是抽不出身赶回和林去抢大汗宝座的。而且蒙哥死后,蒙哥的皇后忽都台以及他的三个儿子玉龙答失、阿速歹和昔里吉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希望他尽快即位。同时,因为忽必烈建立金莲川幕府,高度倚重汉人谋士和汉军世侯,所以在蒙古本部的许多保守派王公也对他比较反感,因此也都站到了阿里不哥的一边。
所以阿里不哥马上利用自己在蒙哥死后的监国身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虽然阿里不哥因为接收了许多蒙哥的军队,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忽必烈,但他仍然感到力量不足,因此很快派出两个部将分别在漠北和漠南地区扩充军队,而且其兵锋直指忽必烈的根据地燕京和陕西一带,希望抢在忽必烈北还之前就将忽必烈的老巢给控制住。
(阿里不哥画像)
而此时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从开平城给他写信,通报了阿里不哥的举动,忽必烈震惊之余马上召集各王公、将领和谋士开会,商讨对策。这时谋士张易、郝经和汉化畏兀儿谋士廉希宪都提出让忽必烈立即与南宋议和,然后以轻骑北返燕京,杀阿里不哥一个措手不及。
这两人的力鉴使忽必烈认识到了北返争夺汗位的紧迫性,因此立即决定与南宋议和。而也正好在此前后,南宋宰相贾似道也派人来议和,所以忽必烈顺势答应了贾似道的所有条件,之后以凯旋班师为名,骑轻骑以最快速度回到了燕京。
汗位争夺战的胜负手而忽必烈刚走到汴梁(今河南开封)时,就发现阿里不哥已经在派人从当地的蒙古和汉军中抽调兵士,等到了燕京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忽必烈马上质问阿里不哥派到燕京征调兵士的脱里赤为什么要这样做,脱里赤则回答说是蒙哥死前的遗训。但忽必烈哪会信他的鬼话,立即将他征集来的兵士全部遣散。
此后双方就开始在蒙古本部、各个汗国和汉地争取支持。阿里不哥曾以监国的身份,要求忽必烈回到和林参加选举新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但忽必烈对此置之不理。反而通知诸王公,要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自己称皇帝。在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率先开会称帝,此次大会得到了忽必烈的几位庶弟、窝阔台和察合台几个儿子,以及成吉思汗铁木真几个弟弟的后裔的支持。当然,此外还有众多的汉臣和汉军世侯。但相对来说,支持忽必烈的人在蒙古帝国地位较低。
(忽必烈发布的汉文登基诏书文字)
而阿里不哥听说忽必烈抢先开会选自己为皇帝之后,气急败坏,急忙在4月在和林附近也召开了自己主导的忽里勒台大会。而这次大会得到了蒙哥妻儿、蒙古本部王公、窝阔台和察合台两个家族以及少量汉族地主的支持。不久之后,当时在各汗国中实力最强的金帐汗别儿哥也表态支持阿里不哥,而旭烈兀虽然还没有公开表态,但他留守在蒙古本部的儿子主木忽儿则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边,所以当时阿里不哥可以说在军事实力和人和方面都占据了明显优势。
所以在此之后,阿里不哥迅速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旭烈兀的儿子主木忽儿率领,直扑忽必烈的大本营开平和燕京两地。当时忽必烈亲自领兵,对进攻燕京的阿里不哥军队迎头痛击,迅速逆转战局,而且还很快反攻占领了和林。忽必烈还许诺让旭烈兀自己统治他在第三次西征中刚刚打下的西亚地区,因此使旭烈兀家族开始公开支持忽必烈。
而阿里不哥的另一路军队则向甘肃、陕西和四川进军,同时他还派人前往当地争取当地尚未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蒙汉将领的支持。阿里不哥如此看重甘陕川地区是因为这些地区其实是他最大的软肋所在。在蒙古灭金之后,各种粮草等资源早已严重依赖漠南的汉地供应,而汉地的主要供应渠道之一就是川陕甘地区,所以可以说只有在夺取了甘陕川地区之后,阿里不哥才有可能在战争中获胜。
但阿里不哥派往川陕甘地区争取当地将领支持的刘太平和霍鲁怀等人则被忽必烈派去的廉希宪捕杀。之后这些军队在汪淮良、八春等人的率领下,与忽必烈派来的援军会师,击败了由阿兰答儿率领的阿里不哥军队,甘陕川地区被忽必烈完全控制,之后就对蒙古本部进行了物资禁运。
(阿里不哥击败阿鲁忽战役图)
而此时已露出败局的阿里不哥曾一度诈降,换取忽必烈退兵,但不久之后,他就偷袭和林,重新将其占领。但此后,忽必烈对阿里不哥占领下的蒙古本部所进行的经济制裁开始发挥作用,和林的军队粮晌匮乏,还出现饥荒,阿里不哥渐渐不支。而此时,他派到察合台汗国夺取汗位的阿鲁忽也反水了,拒绝为他再提供补给。陷入绝境的阿里不哥决定拼死一搏,暂时抛开与忽必烈之间的主战场,西进占领察合台汗国,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他的主力一走,忽必烈的军队马上重新占领了和林。阿里不哥虽然击败了阿鲁忽,将其位于今天新疆伊犁附近的大本营阿力麻里据为己有,但忽必烈的物资禁运很快又在阿力麻里造成严重饥荒,阿里不哥军心涣散,走投无路只能向忽必烈投降。所以虽然忽必烈在蒙古地区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但因为他早已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固了在汉地的统治,在经济上有绝对优势,握有物资禁运这一强力武器,所以很快就扭转了战局,最终也借此取得了胜利。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