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如今我们所说的民族主要指的是中国境内的包括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这是中国在长期发展之下的所形成的具有五十六个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的群体。而在民国时期,究竟有多少民族现在并没有具体的文论有所说明,甚至可以说,在民国时期,对于民族这个观念是没有明确的规定的,十分的混乱,唯一和民族有所关联的也就是“五族共和”这个政治话语之中的五族了。

开文便已经说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之中,大部分时间是汉族在统治,但也有不少的少数民族曾经统治过中国,而这样的状况之下,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是一种共存但是矛盾的状态。但纵观中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每个民族对于中国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不应存偏见,清末民初提出的“五族共和”口号可谓是将这个观点付诸了行动。

“五族共和本身是一种政治话语,出现在中国近代,是中国社会革命以及西方民族民主理念的一个结合,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展了中国“大一统”的思想。清朝的统治阶级是满族,在民国初年,满汉关系是否能够和谐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点,而“五族共和”将民族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实现了民族平等,尤其是为民族平等这一观点直接提供了合法依据。使得当时的各民族、政党乃至于各个阶层都一致支持,可以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那么五族共和究竟历经了那些过程呢?

一、历史背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洋枪洋炮打开,同时,长期以来“天朝上国”的梦也被无情的打破了,这个古老的国家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之中,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从此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屠宰场”,任其宰割。

外国的势力不断地渗透,中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之前的战争不过是中华民族内部民族的战争,但这次却是真正的亡国危机,每个民族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尤其在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这段时间中,列强对于中国的掠夺更是肆无忌惮。这样的情况之下,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有挽救的机会。

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内部的政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采用各种侵略手段,不断的在我国的边疆地区培植所谓的代理人,所示民族地区和中央形成政权分离的局面,想要从内部瓦解中国,武昌起义后,更是扶持原本的旧贵族发起叛乱。从新疆到西藏再到蒙古,中国的版图完整性在列强的恶意挑拨之下变得岌岌可危。

就在边疆民族危机发生的同时,立宪派和革命党人决定发起一场反帝运动,其中就有人提出了五族联合的想法。在《金铁主义说》中,这种想法真切的被表现在了文字之中:“以今日之中国国家论之,其土地乃合二十一行省......其人民乃合汉满蒙回藏五族而为其人民.....个人之视汉人,与满、蒙、回、藏地无别焉,但知为中国之土地而已。”在中国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之中,各族人民便已经认识到了,只有团结一心一致对外,而并不是搞什么内斗,才能够真正的从列强的手下获得解放,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尤其在被侵略的阶段是,更是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这是没有任何可商量余地的真命题。

二、“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

“五族共和”思想是孕育在辛亥革命之前的,但是其真正形成口号被正式提出却是在辛亥革命过程之中的,在武昌起义的过程中,有识之士们就已经提出“改政体为五族共和”的理念,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现在最早的能够找到的关于“五族共和”的文本,并且在此时,他们还提出了“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的政治思想。

北军政府的关于“五族共和”的思想是真正的体现了民族平等以及国家领土主权不可分割这一原则的,之后,这个思想又再次被南京临时政府所采纳,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说民国政府的“五族共和”思想和民国政府那代表着五族共和的“五色旗”。

三、“五族共和”思想的再度发展

说到“五族共和”思想的再度发展就不得不提到孙中山先生,时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就表达了他对于“五族共和”的支持,而之后他所主持修订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更是清晰地表达出来其对于“五族共和”的强烈赞成。在其1912年元旦时便说:“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位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而作为南京临时政府宪法存在的临时约法中更是将“五族共和”这一观念进行了细化,比如说在第三章中就规定了少数民族所在的聚居地,也就是蒙古、西藏、青海等地是有权利推举参议员的,这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让少数民族同胞进入中国的政治体系之中的一个实证。这是中国历史之上第一次真正的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民族平等统一。

四、“五族共和”的本质其实就是多民族共和

虽然每个民族都没有真正被提到,看似只有汉、满、蒙、回、藏这五个人口数目以及历史影响力比较大的民族的名字,但是其临时约法的规定就是“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在另一个角度上而言,这五个民族看似只有五个,但是它背后所代表的正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56个民族。

但是究其本源,这“五族”所代表的也并不只是五个民族,而是地域和宗教。比方说满、蒙、回、藏最初指的不是民族而是中国藩属的名称,而除此之外,“回”除了“回疆”的意思在之外,还有“回教”的意思在,由此可见,这个“回”其实也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一个统称而已,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存疑的说,这五族其实指的就是各民族,而提出的这个“五族共和”的口号其实就是“各民族共和”。

总结

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思潮的过程中,仍有满人贵族在叫嚣着民族分裂,甚至于说出“亡于汉人,吾族无噍类;亡于外人,尚得为小朝廷”这样的荒谬话语,正是这样的思想存在,中华民族在那段黑暗的时间中才越来越沦落,甚至陷入到了任由他国宰割的悲惨命运之中。对外对列强奴颜婢膝,而面对中国本民族的中国众多国家却是实施民族压迫和剥削,尤其是对汉族,更是实施严酷的民族区分,而这其实也是之前中国各民族为何有不团结现象的一大原因。

但是在清末民初的20年间,曾经有过的“严满汉之别”的嫉妒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终究是在“五族共和”的思想和社会转型的剧烈冲击之下逐渐粉碎,取而代之的是个民族统一思想,而这种思想逐渐占领了原本被狭隘民族思想禁锢的中国人民思想,成为了历史主流,民族分裂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逐渐沉没了下去,成为了历史,留给后人的却是深刻的教育。

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不仅国内军阀混战,还要抵抗外国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没有谁会有这个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都忙着打仗去了。

因此,民国时期的民族划分也非常的简单:汉、满、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当时北洋政府的国旗就是五色旗。

五族之说,源自于清末光绪时期一批满族的留日学生提出的说法:

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

自此以后,五族之说便成了一种比较通用的说法,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也采用了该说法,提出了五族共和。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和现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

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壮族。

汉地十八省: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

满,不用多说,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东北一带(也就是满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人群。

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主要是民国时期大家都忙着打仗去了,谁会花这个闲工夫去识别。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 这才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

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目前中国官方认证的民族一共有56个。这其中汉族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而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而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混合杂居的,但在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则呈现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全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民族如今都不在56个民族之内。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就是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大燕国皇族后裔,然而慕容复这一辈人其实早已和中原汉人并无太大的差异。《天龙八部》尽管是一部武侠小说,不过鲜卑慕容部的汉化却是真实的历史。时至今日汉族人口中仍有一部分姓慕容、姓宇文的人祖上是可能有鲜卑血统的。

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不仅在汉族中存在,事实上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蒙古族就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满族是以建州女真部族为核心融合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以及部分被编入八旗的蒙古人、朝鲜人、汉人而形成的。在漫长而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就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起中国的历代王朝构建起了一种二元制结构的帝国形态: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中原地区实行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则设置都护府、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因俗而治。到了清代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比起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已变得更为稳固:清朝的皇帝在中原是天子,在满洲是部族首领和家长,在蒙古地区是大汗,在藏地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清朝皇帝利用这种多元化的身份构建起了一个同时涵盖国内各大族系的多元帝国。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开始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内部的各族系之间还能有你我之争吗?这时无论是什么民族都都必须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时就有了中国和西洋、东洋的区别了。到了1901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

梁启超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了三个时代:先秦时代是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的时代;汉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国和亚洲各国竞争交流的时代;清朝后期以来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对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时代。1902年梁启超将中国民族改为中华民族。中国的民族观念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全新的阶段。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2133年的皇帝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清帝退位诏书》在结尾写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早在汉唐时期中华先民就曾开拓过西域地区,遗憾的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领土不断出现变更。

在清代之前还没哪个王朝能完完全全同时控制今天中国版图之内的所有领土:汉唐时期开拓了西域,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国却不在其控制之下;明代治理东北、西藏,却又失之西域。清代因为其少数民族出身,可能对治理边疆少数民族更有经验吧。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终于第一次完完全全被置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控制之下。然而清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和中原内地截然不同的。

在当时的蒙古王公、西藏活佛、回部穆斯林宗教领袖看来他们臣服的是满清爱新觉罗家族。在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构想中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将满清王朝赶出山海关,恢复明末的汉地十八省。不过最终南方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和谈结果却是清帝退位后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就从法理上明确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之部分。

从此这些地区由满清皇室的私产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神圣疆域。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实际上使民族的识别认定工作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系统工作。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在这种形势下谁也没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工作。民国成立后的民族划分其实相当简单:汉、满、蒙、回、藏。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也就是因此诞生的。

北洋政府时代的国旗是五色旗: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其实并不是与今天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对应的。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汉地十八省、满洲、蒙古、回部、藏区五部分,所以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其实是与这五大地域所对应的。

清代在中原汉地设有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个行省(合称“内地十八省”)。除此之外清王朝在东北设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外蒙古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在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有伊犁将军辖区;在西藏和青海分别设有办事大臣辖区。

生活在汉地十八省的西南、华南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在民国时期基本被当成是汉族的分支。如今生活在西南、华南的壮、苗、黎、白、彝等少数民族在民国时期是被统归于汉族系的。民国时期的满族系也不只包括今天的满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在民国时期都被统归于满族系。如今的鄂温克族、土族等民族在当时则被视为蒙古族的分支。

民国时期的回族系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泛指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民国时期的藏族系指的是居住在藏区的民族:如今的藏族以及生活在西藏的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在当时都属于这一族系。由此可见当时的五族划分其实是相当笼统的概念。在五大族系之下其实各自存在着若干语言文字各异、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只不过这些民族在当时并没被精确划分而已。

还有一些如今已被认定的民族在民国时期不被视为中国的固有民族: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在当时就不被民国政府承认是中国公民,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中国的朝鲜族才正式获得中国国籍。土改之后朝鲜族公民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朝鲜族人民由此切身感受到中国政府的民族平等政策,同时也获得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从这一刻起他们由之前的无国籍人士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之一。

如今中国56个民族中的俄罗斯族主要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从俄罗斯迁徙到我国新疆、东北等地的。一开始他们并不被视为中国的民族之一,直到1934年盛世才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时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1935年新疆召开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加入了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被冠以“归化族”的名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归化族”改称俄罗斯族。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始进行较为细致系统的民族识别工作。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轮统计中一共登记了400多个民族名称。这其中云南省登记了260多个民族名称,紧随其后的贵州省也登记了80多个。这并不是说中国有400多个民族,而是由于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导致各民族内部均存在若干分支。各地在申报登记时往往难以区分某一族群究竟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分支。

报上来的民族名称中多有重复的:有的是自称不同,有的是他称不同,有的是汉语翻译的不同。有些受调查者甚至不明白民族的含义,于是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报民族,这就导致400多个民族名称被报了上来。这400多个民族名称都经过了复杂细致的识别认定。当时的甄别任务主要有三: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确定每个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在经过复杂细致的识别认定工作之后于1954年确认了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傈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中国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对少数民族的支系进行归并。

如今云南丽江泸沽湖畔因走婚习俗而为人所知的摩梭人就被认定为是纳西族的一支。这一阶段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又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82年中国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进入到第三阶段:1965年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被确认为是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1979年又确认了云南攸乐山区的基诺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地方建立了民族识别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继续进行各地未了的识别工作。到1982年7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一共确认了55个法定的少数民族,再加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就是56个民族。1982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族识别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尚未归并入56个民族中的族体的民族成分进行划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已基本完成。

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民国时期对民族的很划分很笼统,中国人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国家到底有多少个民族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但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建国后统计的,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尚且没有对国内的民族进行十分详细的识别。

在清末时期,革命党最初的革命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时的革命者只想将满人赶回东北老家,光复关内的汉地十八省。

不过在革命获得胜利后,革命者的目标迅速变成了接管整个帝国,革命口号也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改为“五族共和”。而由于清朝皇族在东北的根基早已荡然无存,因此清室也同意将整个国家交给民国。

在清室与中华民国签署的优待皇室条件》中明确将整个国家主权交给民国政府,但是民国政府要保证满、蒙、回、藏四个民族的宗教和政治权力,这四个民族享有与汉族相同的权力,地位与汉人平等。

在隆裕皇太后懿旨中明确写道: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里面虽然只提到了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只有这五个民族,因为清末时期人们并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民族,这里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是个泛指,代表整个中华民族。

(印在火柴盒上的五族共和的宣传画)

民国成立之后,中国很快便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谁都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民族识别和调查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对此国民政府在对外辞令上统一使用中华民族进行概括,而实际上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民国时期是不知道的。

(北洋政府的国旗五色旗就是代之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泛指整个中华民族)

指导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民族普查工作才正式展开。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轮统计中,共计登记了400多个民族。其中云南省最多,有260多个民族,其次是贵州省,有80多个民族。

不过中国并非有400多个民族,这其中很多民族的称谓是重复的,有的是自称不同,有的是他称不同,有的是汉语翻译的不同。甚至有部分受调查者不明白民族的含义,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报民族,这才导致统计了400多个民族。

由于统计的民族数量众多,甄别民族身份就成为一个繁重的工作。当时的甄别任务主要有三:

第一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第二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第三确定每一个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甄别各个民族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长,总共尽力了三个时期,其中:

1954年的首轮统计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先明确了较大的38个民族。

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基本明确了剩余的民族数量和名称。

1964年到80年代末为第三阶段,对各民族进行详细的划分,归并。

整个民族识别工作跨度达近30多年,直到80年代末咱们才完成了对56个民族的全部甄别工作,也就是说直到90年代初,中国才有了56个民族的说法,由此可见民族甄别的工作量之大。(西南地区大多数兄弟民族的甄别工作都是在建国后完成的)

在进行民族甄别的时候,咱们也是主要以血缘为参照,其次是文化,同时也尊重当事人意愿。例如清代一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他们在血缘上是汉族和蒙古族,但是在文化上,他们更加认同满族,毕竟在清代他们与八旗满洲统称为“旗人”,同为统治阶级。虽然他们在地位上也是有区别的,但是到清末时已经形成了共有的民族认同感,因此这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都被划为满族当中。例如清初重臣尚可喜的后代就选择加入了满族。

当然也有一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恢复了自己的本民族身份,这个就要尊重当事者本人意愿了。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56个民族是改革开放时期才确定的,在民国时期中国人压根不知道本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只能用满、汉、蒙、回、藏五个大民族或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进行代替。

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1912年为民国元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退出历史舞台,总计38年。

民国共有5个民族。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诏书明确提出: "仍合满、汉蒙、回、臧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由此可知,民国只有5个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民族的划分是以明显的文化和人种差异来区分的。称汉族为"国族",把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称为"宗族",认为它们是汉族的"大小宗支"。包括西南、华南的少数民族如苗族、白族、壮族等,过去一般都把西南的少数民族当成汉族的分支。只把蒙、满、回、臧与汉族区别开来,成为另4个民族,与汉族一起合称民国5族。

秦灭六国,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奠定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基础。直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根椐普查结果,中国正式确认56个民族。和民国相比,整整增加了51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又融汇成为我们伟大的一一中华民族!

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实话实说,当初的中华民国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民族划分。

由于汉人的辛亥革命,不仅仅是要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而且还要对其为祸三百来年的罪恶进行彻底的清算,在这种特定历史情况下,满清统治者出于自保,整出了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其意是告诉世人,不要"驱逐鞑虏"了,咱们都是一家人。孙中山等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认可并接受了这种划分。

后来清庭迫于形势,在袁世凯的干预下,下诏退位,其中诏书言及:"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庭的民族划分,大致是以分布的地域为标准的粗线条的归类。汉主要指的是内地十八省,蒙是今内外蒙古所在地,回是新疆,藏即现在的西藏。

其实孙中山包括后来的蒋介石一直禀承国族这一宗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族无非是三大块。一是汉,即国族。二是北方的游牧和渔猎组成的民族,即满丶蒙。三是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

其中回族当时并不包括散居在内地的回民。散居内地的回民时称汉穆,由于历史原因,与汉族有血亲,当年很多地方的回民称汉人为老表,老表即表亲的意思。蒋介石也曾私下称呼西北的马步芳为表弟,所以民国政府一直视内地回民为自己人。

至于藏族,在民国高层人士眼里就是汉族的一个大的分支,别的民族,如建国后来划分出来的苗族、瑶族丶侗族丶土家族等等吧,就是汉族。因为这些民族完全不同于新疆的民族,之所以民国把新疆的民族单列为一族,原因是长相明显有别于汉人。用现代话讲属于欧罗巴人种,而且语言、风俗等完全不同,肯定不是汉族。但是南方的这些民族除习俗与汉人略有不同外,别的完全一样,所以民国政府更是不把他们当外人看待。

因此,民国时期不可能详细划分民族,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战乱局面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丶国内原因,为了充分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国家专门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民族识别认定委员会,在经过了大量的艰辛细致的调查统计工作后,最终确定了56个民族。后来随着民族政策的调整,因为待遇问题,使得一些原本属于汉族的族群,脱离了汉族,被认定为未识别民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