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妇女在国家的地位到底有何种变化?

不论中外,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女性的地位仿佛都受到了诅咒,十分的低下,在中国,这样的改变是在大约民国初年,女性的地位才得以改善——逐渐从一个附属品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种妇女身份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在20年代末期一直到二战时期,美国妇女的地位可谓是十分低下,妇女在就业之上是遭到歧视的,不仅如此,她们的家庭地位也十分堪忧,基本上都是男性的附庸。但是二战的爆发,虽然带来了相当程度大的危害,但同时也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妇女在就业和家庭地位之上比起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说是一场对于妇女地位的革命也不为过。

当然了,相信这样虚无缥缈的说,还是过于简单了,很多人可能感受不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接着我们就来深入二战那段历史,通过分别看二战前与二战后的表现来更为直观看待这一变化。

二战前的地位的低下,表现是全方位的

一、二战前妇女的就业

美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是以殖民地的形式存在的,而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美国的妇女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之中做家庭主妇的,几乎没有什么人会选择外出工作,直到工业革命开始,妇女的外出工作的人数才开始增多。到了1910年,女性从业人员也不再仅仅从事于工厂纺织业,而是有着各个不同的就业方向,其中以文职较多,但即使说这个时期的妇女就业人数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其比例也还是不到30%。

而在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得其经济一下跌入低估,原本的泡沫化为了虚无。大萧条促使不少的男性失业,导致他们进入原本的女性行业,这在一个程度上而言,使得工业革命后本来开始加大的妇女就业率急剧下降。毕竟当时对于女性的歧视依旧存在,若男性霸占女性岗位,很多用人单位定是优先男性。女性对男性毫无竞争力,一般只能与同是女性的劳动者互相竞争。

不仅如此,就连当时的美国政府也曾专门颁布了限制已婚妇女就业的条例,妇女的就业权利甚至被法律限制。当时的社会舆论统一认为,如果说工作男性可以胜任的话,女性就没有担任这项工作的必要了,如果说男性被雇用完了,女性才有资格担任工作,这样的环境可谓是对女性十分的严苛。

二、二战前女性的婚姻

现在我们说如果说要有婚姻的话,那么必须是两个人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是在二战前的美国,这样的美好状况却是十分稀少的,当时的婚姻和中国古代的婚姻一样,是夹杂着利益的,家庭、宗教、社会背景甚至于繁衍成为了当时人的婚姻的最主要因素。

而在这样的婚姻之中,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男性因为能够获得金钱用以为养家而成为了家中话语权的绝对掌握者,女性则相反。直到二十世纪后,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能够获取报酬,其家庭地位才有所上升。

而随着女性地位在家庭地位之中的上升,婚姻才逐渐开始有了自主权,而非是所谓的包办。但是这种婚姻状况也并不是真正平等的,女性虽然开始了走出家门,但是其薪酬还是远远低于男性,所以其地位其实也并没有特别的高。当时的男性甚至于会把家庭的破裂全部归根于女性,即使是自己的出轨导致的婚姻破裂,也能够找出是因为妻子没有魅力的荒诞理由。

三、二战前女性的教育情况

中国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语,美国虽然没有这种俗语,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女性是没有男性聪明的,因此也没有加强对其的教育。斯托克就曾经将美国的妇女教育分为六类,其中只有一类是真正通过学校来完成的正常教育,剩下的几类,包括像非正式道德教育、正式道德教育等等,都是带着特殊目的的,即将女性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家庭妇女,他们将女性放在了一个家庭的层面,而非社会的层面。

早在独立战争前,平民家的女性甚至没有办法接受正式的教育,只有贵族家的小姐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这种教育也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而只是绣花。音乐这种取悦男主人,维持上流社会脸面的所谓贵族教育,是局限在艺术层面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女性是不少上流社会男子择偶的对象,但是却是死板的。

直到19世纪,美国的第一所女子中学才正式向公众开放,美国的女子学校才逐渐的建立,在十九世纪末期,基本上所有的学校,包括大部分的高校都向女子开放。但是教育依旧是倾斜的,女子的教育还是局限在文科和师范教育这种辅助型学科之上,而且能够获得录取机会的依旧很少,大部分是被上流社会所垄断。

那二战前女性的境况并不算好,那么二战究竟带给了她们怎样的变化呢?

一、社会舆论(就业环境)的变化

在二战中,青壮年男子们纷纷应征入伍,失业问题因此得到解决,但是与此相关的是慢慢的产生了严峻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个时候,美国的女性就纷纷步上劳动岗位,用以补充原本的男子的劳动岗位。

而社会舆论也从女性不能够进入劳动岗位,应该限制女性变成了鼓励女性进入劳动岗位,甚至于告诫女性要勤劳的劳动。由此可见,之前所谓的限制不过是男性社会要巩固住自己的地位而有的说辞罢了。

女性的特殊的生理现象注定了其肯定是不如男性的,于是不少的女性要求改善其工作条件,社会之上的劳动岗位大多数也只有女性在了,如果她们罢工,那么美国的社会一定会陷入瘫痪,于是政府只能够被迫答应这些妇女的提议。

除了社会舆论有了变化之外,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其实对于女性就业也有了新的看法。就比如很多公司就率先雇佣女性,甚至是已婚女性,包括一些原本认为女性进入工作会破坏原本的工作环境的公司也不例外。而这些女性并没有让雇主失望,以至于雇主们十分兴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女性劳动力比男性劳动力更加的细致,也更加的容易控制。

二、实际就业岗位与方向变得不再单一

美国的女性在二战的过程中的就业数量增长的十分快,上文已经说到,美国的女性在二战前进入工作的也不过是女性比例的不到百分之三十,但是在二战的过程中,女性劳动力的增长速度飞快,到了1945年,就已经占了全社会的劳动力的百分之三十六!从这里,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原本被鄙视的已婚妇女慢慢的受到雇主的喜欢,而在之前,已婚女性就业甚至是社会的大忌!

除此之外,在二战的过程中,不少的女性因为男性劳动力的不足而进入了原本只有男性才能够进入的岗位,比如说军工厂,在此之前,进入军工厂是男性的“殊荣”。除此之外,原本文职就是不少女性的主要工作岗位,现在则更是,美国女性中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女性从事文职,甚至是能够进入政府。

三、就业不会那么局限于种族(虽仍旧有偏见)

都知道美国是多种族、多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白人人群,白人鄙视其余的印第安人和非洲裔,觉得这些人是低白人一等的,这些人的生活本身就十分的困难,更不用说妇女了。

而二战的爆发却打破了这种隔阂,将原本只能够从事最底层最脏累的活的黑人以及印第安妇女能够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可以说二战也带给这些受歧视种族妇女重新生活的希望。她们的工作从原本的以家佣为主变成了可以自由择业,虽然说歧视依旧存在,但是比之前的现象已经好很多了。

总结

凡事都有利弊,二战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场灾难的诞生,让人们学会了反思,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反思自己原本的不足;当然也学会了站在团结与平等对待的情况下看待问题——不止是男性之间的团结与平等,更是男女两个性别之间的。

在二战中,更多的男性死于战场,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大规模的启用了女性。而在战争之下,全国人们众志成城,男性拿下了原有的执拗与偏见,放下了包袱与女性一起共同为国效力,抵御法西斯。在此过程中,男性们也见识到了女性的作用,认识到男性很多能够担当的,女性也能——而这种观念的改善,也是女性地位能够得到变革式提升最为直接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妇女在国家的地位到底有何种变化?

摘 要 二战使美国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为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 就业范围及

就业结构的变化; 二战使美国妇女的女性意识得以提高, 从而为 20 世纪 60 年代的女权运动埋下

了革命的种子; 二战对人们的妇女观有较大冲击, 但传统的妇女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自

从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当代妇女运动兴起以来, 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妇女史研究的广度、深度都

在加强。客观地分析美国妇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的作用, 着重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

妇女的影响, 是个具体的历史研究问题。 同时, 把性别作为研究历史的新视角, 亦可为传统的史

学研究拓宽一个新领域。

关键词 二战 美国妇女 妇女地位 女性意识 妇女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经济、 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对于妇女而言, 意义则

更为深远。二战对美国妇女的地位、女性意识以及人们的妇女观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和冲击,诚如美国著名史学家威廉?1 查夫所言: ‚二战及其随后的岁月构成了美国妇女发展的里程 H

? 碑。‛本文试对这影响做一略论。

‚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各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而异, 美国

? 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就不尽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紧急时期, 把妇女推到‚光天化日‛ 之下, 战争的全面爆发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美国妇女和男子的生活, 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了 政治意义。‚随着战争总体性的加强, 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在扩大, 更多的社会领域希望妇

女去接管男子的工作, 去军工厂, 为军队提供辅助性服务, 在野战医院护理伤病员, 甚至有

? 时候在保卫国家的最后奋战中要求妇女参加军队作战。‛这样, 美国妇女作为一支浩大的生 力军, 以其特殊的爱国热诚响应着国家的号召, 活跃在国内生产的各个领域, 投身到武装部 队

? 的各条战线上, ‚在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上为其国家做着贡献‛, 为美国妇女史谱写了一曲 曲极为辉煌的乐章。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 使妇女的某些方面得到了改善, 尽管有些方面 仍然保持不断的歧视, 但 ‚与前半世纪的改革和舆论所取得的成果相比, 战争给妇女的经济

? 地位和前景带来了巨大变化。‛

?‚妇女实现其社会解放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妇女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第 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妇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战争期间有 600 万以上的妇女—— 相

? 当于过去的两倍—— 涌进劳动力市场, 首次参加工作, 在劳动大军中的比例从 1940 年的

?51?

1/5页

?25% 增加到 1944 年 7 月的 35% , 以至于 1945 年已高达 38% 。

由于成千上万的男子参加了军队, 妇女便成为最大的人力资源。‚为了进一步吸引妇女进 入工厂, 同时又能排除人们对这种变化的忧虑, 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宣传运动, 新闻媒体和

? 广告商积极配合, 给予支持和帮助。‛美国妇女们以其前所未有的技术和智慧对这场空前的

战争做出反应。在国防危机的头几个月中, 女性劳工的最大流量是民用需要部门。‚妇女局发 现妇女们在大大小小的地方工作 宾馆, 商店以及办公楼中电梯操作人员, 电报员, 传递

β κ员之类的服务。‛此外, 办公室中工作的妇女增加了 200 万。但对‚妇女力量‛的最大需求是 战争工厂。 国防工业吸引了 200 万的妇女。 战争也使国家的商业、 专业方面的人员短缺, 打 破了雇佣妇女的一些障碍。 仅华盛顿妇女新闻工作者的人数就增长了 3 倍。 更引人瞩目的则

是在各兵种中服役的 35 万女兵。她们从事护理、通讯、行政工作; 做驾驶员、无线电操作人员、人事专家、技师、教练员等非战斗性的工作; 还有许多在海外服役, 其足迹遍及欧洲、非 洲以及太平洋战场。 美国的女兵们以其勇气、 耐力克服重重困难, 在战时部队中发挥着她们 的巨大作用。

历史学家苏丽?1 哈特曼认为, ‚二战对美国妇女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战争对不 M

同的妇女有不同的影响。‛美国妇女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成为社会公众生活的焦点, 但种族和阶 级差别依然存在着, 而且即便取得成果, 也常常是在不改变妇女在观念、 行为上所承受的根 本不平等结构情况下发生的, 但这并不妨碍承认战争给美国妇女经济地位带来的变化。

美国妇女的广泛就业, 在战争中发挥了其巨大作用, 为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这是不容置疑的。 更重要的是, 美国妇女本身的地位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 尤其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妇女就业结构的变化—— 从传统的女性职业如服务性行业、 纺 织、 食品之类的非耐用品制造业向男性职业如飞机制造业、 造船业的移动; 另外, 妇女劳动 力大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已婚妇女的增加, 继续持续了整个战后历史时期 ‛那么, ‚这

β λ远不是一个暂时的偏离, 战争是妇女与工作关系永久变化的分水岭。‛因此, 我们可以说这种 战争行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仅仅意味着就业上的解放, 也标志着整 个社会的重大变革; 妇女参加工作, 不仅仅使其在经济上赢得了独立, 更为重要的是其构成 一股强大的力量, 影响着妇女自身意识的觉醒, 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妇女观。

‚当战争结束的时候, 妇女们知道是她们和男人一道使胜利成为了可能, 她们表现出的精

βµ 神力量和爱国热情给公民身份和自我意识赋予了新的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她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 以全副的精力投入了战争, 使 其对待婚姻、家庭以及工作的态度因战争的冲击, 因工作的经历都有所变化。例如 1944 年进

行的一次关于妇女登记注册的民意测验发现, 被调查的妇女中 36% 的人反对登记注册, 只有27% 的人把 ‚妇女的位置是在家中‛作为理由, 没有更多的妇女还相信 ‚她们的位置是在家

β ν中‛这样的看法了。同年, 战争人力委员会的官方调查发现, 许多妇女并不想回到家务中去。

ο β从妇女们那里听到的典型回答是:‚如果不夺走男人的工作, 他们需要我, 我愿留在工作中。‛尽管她们不愿夺走退伍军人的工作, 但她们要继续工作。 而对工厂中女工的调查表明, 所有 战时女工中的 61%, 85% 要在和平时期继续就业, 而所有已婚妇女一半以上要继续坚持她们

?52?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5页

的工作。 她们喜欢工作, 喜欢从工作中得到的满足感、 成功感。 正如巴尔的摩的一位家庭主 妇所说: ‚妇女们喜欢走出去, 参与世界, 她们感受到一种令人愉快的自由、活力、个人的满

β π足感, 她们忘掉了自己的小家庭。‛‚妇女们不完全一样了, 许多人不安于家务工作, 战争第 一次带给她们解放的机会, 而对她们而言, 洗盘子、 看孩子同战争工厂有趣的, 且令人激动 θβ 的具有社会性的工作相比, 是令人厌倦的、单调乏味的。‛妇女们对工作的这种看法, 自我意 识的提高都有助于战后妇女就业趋势的发展。

此外, 妇女们在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是对其自身能力的证 实, 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她们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的发展。

一位妇女工人在解释其渴望就业时谈到: ‚战时工作表明了美国妇女毫不令人怀疑的能 力, 为什么要浪费这些能力? 那就是因为一个信条——‘妇女的位置在家里’或其他什么吗? ‛

关于妇女的 一位女钢铁工人宣称 ‚如果妇女有能力做, 为什么她们应该放弃职位给男子

β ρ位置在家里的传统说法不再存在, 永远不再存在。‛安妮?菲罗尔?斯科特在战争期间, 得到 了研究生奖学金, 并获得了几乎理所当然地全部给男性的政治学方面的硕士学位, 最后她得 出了一个结论: ‚当一个人在年轻且什么都不稳定时, 没有什么比被社会需要更能培养其自信

心了。‛一位曾经在国防工业中工作的妇女 1984 年回忆说: ‚对我而言, 国防工业中的工作经历是我作为一名妇女解放的开始, 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 我除了能在烤盘旁烘烤面包外, 还 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干些别的工作。 我有和男子一样敏捷的头脑和智力看懂、 设计图纸, 使用 测量工具。 我也遇事好问, 但这是用以提高我的技术, 不是用来发展我的传统角色。 我意识 到自己是金工车间里唯一的一名女工, 而且面临男子所设下的种种挑战和刁难。正因为如此, 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 并努力证明自己才能不比男子差。这一切, 再加上我在工会的工作, 给

σβ 了我极大的自信心。‛这一系列事实不仅体现了妇女们对其自身能力、自身价值的认同, 同时 也使人感受到了妇女们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反过来更有助于妇女们日趋 走向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妇女们的战争行为的重大意义在于, 惊人的就业大军使她们汇 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向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 向社会上歧视妇女的观念及行为宣战。 澳大利亚学者雅纳?汤普森在其《妇女与战争》一文中谈到: ‚战争后果本身, 不仅把大批妇 女带

β τ进政治和社会组织中, 而且改变了妇女们所关心的地方。‛她们不仅要求就业与训练机 会平等, 而且要求同工同酬及增加社会福利, 并懂得了联合起来争取达到要求的重要性。1940 年美国工会中的妇女人数不足 8 万人, 代表了不足 10% 的工会会员, 1944 年后达到了 300 万, 代表了工会会员的 22% 。妇女工会会员们联合起来争取同工同酬。1945 年, 无线电和机械工 人联合会取消了性别歧视和同工不同酬的规定; 橡胶工人联合会为工会妇女提供了同酬条款。

战争期间, 美国的两大党都批准了‚平等权利修正案‛。国家也采取了一些社会福利措施,如建日托中心、 公共食堂、 临时住房等等, 从而为工作的妇女解决了一些困难。 尽管美国妇

女所争取到的这些权利和待遇离男女真正平等还有一段距离, 但这些努力和

斗争的长期且深远的影响则是不可低估的。 二战中妇女争取同工同酬的斗争, 争取其自身权益的努力, 为 60 年代的女权运动积累了经验。诚如有的学者所说, 战后‚男子确实返回到他 们原来的工作中, 而妇女们则大批地返回家庭, 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对妇女们的自我意识和 自

κχ我能力的思考方式没有永恒的影响。‛

二战中, 美国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自我能力、 自我价值判断的提高以及斗争自觉性的

?53?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5页

加强等都为战后美国女权运动得以重新高涨奠定了基础。 二战动员了相当数量的妇女, 给社 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大转变, 已埋下了性别革命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二战中萌芽, 在战后的岁 月里成长, 在 60 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而言, 以二战为契机, 随着妇

女就业人数的增长, 美国女权运动也日臻成熟起来。

‚如果说, 战时的紧急状态促使妇女可以进入各种行业, 那么战争年代也是改变国民对事

χ λ务看法的催化剂。‛美国社会中传统的妇女观认为妇女的位置和职责是在家里。 这种观念由 来已久, 影响广泛且根深蒂固, 甚至赋予了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 战争使成千上万的妇女就 业, 家庭也因此受到了冲击。‚公众对妇女去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至少暂时地从直接的

µχ 谴责到容忍的认可。‛决定这种改变的因素: 一是战争的危急形势, 二是妇女们在各行各业中 的出色表现, 三是广播、 报纸、 杂志的宣传。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 美国官方和公众舆论一致看到妇女作为人力资源的具大潜力, 战争 人力委员会成立, 其附属的妇女顾问委员会专门负责动员妇女参加工作。妇女应该走出家门、 参加工作已成为当时美国人的共识。

其次, 妇女们的战时成绩使一些工厂, 一些男人开始平等地对待她们。 尽管性别歧视仍 然限制着妇女们就业及成功的机会, 但工作场所、 劳动环境的变化确实使过去的性别歧视失 去了其权威性, 妇女们正是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征服美国人们改变其传统的妇女观。 广

播、 报纸、 杂志在战时动员妇女为战争做贡献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 它 们也以其巨大的舆论力量来征服美国公民, 特别是那些工作着的已婚妇女的丈夫们。 如当时 一幅动员妇女参加工作的广告画上写到: ‚我骄傲 我的丈夫让我去承担我的那份责任。‛

战争期间, 人们的妇女观确实发生了某种变化, 但这种变化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 对平

等的妇女地位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

战争刚刚结束时, 美国妇女就出现了大批失业者。 伴随失业的出现, 许多美国人认为妇 女们返回家里的时刻来到了。 一些观察家认为妻子和母亲继续工作将直接威胁社会制度的稳 定。‚如果说妇女因在战争年代承担了男人的工作, 并在自己的国土上帮助军队在前线继续作

νχ战而受到表扬的话, 那么她们却因为没有很好地养育儿子而受到批评‛。 取代玛丽?埃德森 的妇女部部长弗雷德?米勒评论说:‚公众的意见已从过分地认同妇女能做任何事情的时代转 向妇女们应该高高兴兴地放弃工作, 回到她们最适合的地方—— 厨房这种观念上去了。‛一些 民意测验也表明相当一部分的美国人反对妇女参加工作。 因此, 战争尽管引起人们妇女观的 某些变化, 但传统的关于 ‚妇女的位置‛的观念并没有彻底改变。 之所以如此, 部分地 ‚由 于对战后经济衰退的恐惧‛, ‚更主要的是由于对待妇女平等地参与经济世界的敌视观念的连

οχ 续性。‛

因此, 战争对人们妇女观有所冲击,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无论如何, 宣传鼓励妇女 从事战争工作, 使公众形象适合于战时形势, 但并没有对社会现存的妇女观提出根本性的挑

πχ 战。‛此外, ‚在平等工资、 职业隔离、 公共服务以及妇女领导的认同上缺乏巨大进步, 也使

θχ人们就战争对妇女观的永久影响提出怀疑。‛战争期间, 妇女们尽管受到了高工资的待遇, 但 依然存在工资上的不平等以及同工不能同酬的问题。1945 年同 1940 年时一样, 在制造业工作

?54?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5页

的妇女平均只能挣到男子工资的 65% , 而国家战时劳工委员会的努力也只是缩小工资上的性 别差异, 但并不能消灭; 即便是做同样的工作, 妇女的薪水也常常比男子少。 妇女们确实大 批地进入重工业部门, 但无论情况如何变化, 雇主们都能很快地为某些工作可集中使用妇女, 某些工作排斥妇女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 许多战争工作不清楚地被雇主们标上了‚妇女的‛或

‚男子的‛标签, 至于较高的商业和政府职位, 妇女们则就更难问津了。

因此, 二战中, 人们的妇女观受到了冲击, 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但这种转变只是使妇女 的公众形象适应于战时特征, 而传统的妇女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 中, 以其文化上的滞后为特征, 也表明了深深扎根的思想观念是很难在短时期内就能改变的。

总之, 尽管人们的妇女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妇女们没有达到与男子完全平等 的地位, 尽管美国妇女的女性意识中还有许多滞后的表现, 尽管‚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 不 会简单地随着参加社会劳动而改变, 因为经济不是决定她们社会地位的唯一因素, 传统文化 及

χ ρ其他的社会因素, 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无论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妇女所 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为妇女们长期就业趋势的社会化提供了有意义的杠杆作用, 对已婚 妇女就业的合理化提供了决定性的推动, 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性别角色的整体架构, 使性 别不平等的价值观, 现存社会秩序的永久性受到挑战。 因此, 我们可以说二战在美国妇女史 中代表了一个关键性的时刻。

??β χ χ 威廉?H 1 查夫: 《二十世纪的美国妇女: 变化的矛盾性》,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74、121、158、 ρµθ133、 152 页。

? 富士谷笃子著, 张萍译: 《女性学入门》, 中国妇女出版社, 第 144 页。

?βτ κχ 参见 《国际妇女研究论坛》1991, 14—1ƒ2。

? 安杰拉?霍华德?索菲: 《美国妇女史手册》1990 年版, 第 700 页。

?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妇女》, 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152 页。

?χλ 卡多尔?卡尔金斯主编, 王岱等译: 《美国社会史话》,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210 页。

? 南希?沃洛克: 《妇女和美国历程》, 纽约 1984 年版, 第 461 页。

?βµ νχ 埃文斯著, 杨俊峰等译: 《为自由而生—— 美国妇女历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250、259、265 页。

βκοβ θβ 《战争的洗礼—— 二战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和性别观念的》, 波士顿 1985 年版, 第 179 页。

λβ 克伯尔和德哈特: 《现代美国, 1920—1990 —— 重新审视过去》,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442 页。

βν πβ 伯金和诺顿: 《美国妇女史》, 波士顿 1979 年版, 第 350、 353 页。

σβ 贝利和肯尼迪: 《美国精神》第 2 卷, 莱克星顿 1987 年英文版, 第 338 页。

χ χ 利拉?1 鲁普: 《为战争动员妇女: 1939 年—1945 年美国和德国的宣传》,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οπJ

174 页。

鲍晓兰主编: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 三联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75 页。 χρ

〔责任编辑 董铁松〕

?55?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