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中原地区这四个字我们一直都可以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但是究竟哪里才属于中原呢?中原到底有多大呢?这估计是所有看见这个词语的人们的心声吧!

在词语释义之中,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是指现今的河南地区一带。在《出师表》、《诗经》等许多的文献之中都有关于这一词语的表述,其中在《盛世危言·议院》中,中原又泛指中国,所以有的时候会用“中国”一词代替“中原”,当然,自古以来中原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领土。

中原又被称之为华夏、中土等,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的本来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是天下的中心。

中原地区的重要性是不用过多的提及的,毕竟作为中心地区,这里曾经是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从夏商开始共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有“逐鹿中原”的说法,给人们的思想就是得到了中原地区就可以轻易地在天下立足,成为天下之主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中原地区是指洛阳到河南的一片土地,在中华文明伊始的时候,“天下之中”的地域称号就是指的如今的洛阳一带,这里经过了几代朝廷的积累,已经衍生出了最新进的文化技术,用这里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养育出了最多的人口,一直到了先秦时期,这里开始有了天下中心的说法,并且得到了绝大多人的认同,这里的政治地位得到了认可。

而中原这个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比如:“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是能够查到的有关中原一词最早的记载,但是这里的中原指的并不是某一具体的地区,而是地区中心的含义。

这里能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有原因的,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是非常优越的,这里土地肥沃,人类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的,这里的土地对于早期农耕技术落后的人们来说就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可以得到满足。

同时,这里的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出现旱灾和雪灾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大多数的人们都会选择在此定居,人口到达一定数量之后,政权就随之诞生。

其实中原地区最常出现在华夏民族人民的口中,外族或是其他国家基本不会这样称呼我们,所以中原代表的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区的别称,更多的是无法宣之出口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自称为华夏儿女,那么作为华夏别称的中原地区就是我们生活的故土,是历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有一个成语叫逐鹿中原,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常说的这个中原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中原有多种含义,大体如下:

一: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中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主要包括河南大部、山东西部、陕西东部及河北、山西的南部地区。

二、相对于广义的中原来说,狭义的中原主要指河南一带。河南位于黄河下游,人类很早就在此活动、繁衍,后来又有多家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历史比较长的地方有洛阳和开封。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河南一带沃野千里,土地肥沃,适合耕作;再者隋唐以后运河开通,水运方便,中央政府所需粮米、财物大多来自江南一带,这也是后世经营中原的原因之一。 北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开封一带中原风光

河南自古有中原之称,这个称呼沿用至今,现在河南省许多高校、企业、街道等还经常以中原命名,比如中原工学院、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三、在古代,相对于外族,中原还是中国或者汉族正统政权的别称。比如两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辽金入侵,中原指的就是以农耕为主的宋代汉族政权。中原的这个含义,我们原来常常在评书或戏曲中看到,在此就不再展开了。

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在狭义上中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在广义上中原又是中国的代名词。中原又名中州,中土,华夏,是以洛阳和开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的中心。在古代中原地区是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在两千年的古代历史中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立,300多位帝王建都或是迁都中原。

在古代中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因此才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说,定鼎中原,才可鼎立天下。在全国八大古都中中原就占据了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六朝古都商丘,此外还有南阳,许昌,夏邑,濮阳,登封,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可以说在中原地区大大小小得城市或是县城在古代历史上都曾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存在。在一个地区有如此密集的古都存在无论是在我国历史中还是世界历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古代中原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到扬州淮南,中至新蔡,安丰。具体就是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这个范围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省,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以及安徽西北部的少数地区。现在的中原地区包括河南省全部以郑州为中心的山西,山东,河北,安徽等局部地区,面积大约为26万平方公里,也是现在的中原经济区。

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中原这个地方应该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势优越,宜居,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好地方,要不为何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呢?

所以咱们今天历史上所提到的中原,主要指的是在黄河中游和下游的一代区域,我们都知道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方之一就有黄河。而黄河中下游这一带区域也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域。

其大概包括现如今的河南、山东,安徽,山西,河北、陕西等的区域,大致就是华北平原!

事实上所谓“中原”,我们不一定要用“地理”角度去解读!

可以将其认为是“中华文明之源流”,其区域是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最初的中原在河南,因为那里周王室的所在地,有着古都洛邑,是天下之中心。于之对应的则是所谓的西戎、北狄、东夷、南蛮。而后来,中原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而逐渐扩张。比如秦汉时期,关中也被纳入其内,因为那里是天子所在,天下中心。

总而言之,越靠近都城,其就越是中原核心地带!比如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五代北宋时期的汴京。后来的南宋虽然偏安江左,天子居于杭州,但杭州一直只是临时首都,汴京以及北方到大片沦陷地被认为是故土。所以这才有了陆游那首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懂“中原”二字,不仅让我们重新了解了华夏文明的由来,还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印证了文明二字并非写起来这么简单,现在一切的景象若没有几千年前我们未知的的中原的崛起,文明的创造,这一切将根本不会出现,中原不仅是活跃在武侠小说的中的文字,而是更应深刻烙印在我们心中的文明。

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都说夜郎自大,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国家。其实早年间的国人也很自高自大,觉得自己就是天底下的一哥,是当仁不让的中心。

所以我们祖先才给自己取名中国,把中国的中心叫中州,中原;对周边地区成为边陲、边塞、边疆和蛮夷。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科技不发达,中国人认为世界很小,中国很大,有这样的错觉也很正常,因为放眼四海,中原地区的文明的确最发达。

而中原这个名称古已有之,中原这个词早在周朝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的《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篇首次提到了"中原":

"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这是关于中原的最早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把自己当成天下的老大,自我陶醉起来。

不过,我们祖先的自恋也并非都是盲目的,因为中原地区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交通发达、风光秀丽。从历史角度讲,黄河是母亲河,而中原是黄河流经的地方。所以,黄河母亲哺育了我们,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而华夏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可见,我们祖先的骄傲还是有资本的。

狭义上的中原范围很小,一般是指郑州周边地区,山西以东,山东以西,从洛阳到开封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大部。

所以说河南人非常骄傲,他们觉得河南才是中国的心脏,是最牛气的地方。河南人说起中原地区的历史,都会如数家珍。比如开封是六朝古都,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而袁世凯的第二故乡安阳,则是七朝古都,河南省会郑州,曾经是夏商的都城。更具体地说,历史上有20几个朝代建都中原、300多个帝王在中原这片土地上运筹帷幄,书写历史。

因此说,中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是中国三千年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所以中国政治家把中原看做打江山的必争之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说。那些风云人物把中原当做权斗的政治舞台,把称雄天下叫"逐鹿中原";把夺取天下,赢得政权叫"问鼎中原"。

说到“问鼎中原”,里面还有个故事。

春秋时候,周朝已经衰败,中央政府没有权威,诸侯各自为政,战乱频仍,百姓苦不堪言。

那时候楚国非常强大,到处搞侵略扩张、野心勃勃。楚庄王出师北伐,得胜后把大军开到了周天子的都城洛阳郊外,举行阅兵仪式耀武扬威。

周天子见状惊恐万分,唯恐楚庄王大军打进首都,于是赶忙派使者前去慰劳。

楚庄王叫到周天子的使者,毫不掩饰地问,你们家主人的九鼎有多重啊。

那时候九鼎代表着天下九州,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楚庄王的意思是周天子不得人心,我要取而代之了。使者劝告楚庄王说:"一个政权能不能受到拥护,一个诸侯能不能让大家服你,不能单纯靠武力,要以德服人。"

使者软中带硬说:我们老板周天子虽然眼下遇到点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可人家还是天下的老大,这是大家都公认的现实,你不可以这么早就问鼎中原啊。

中原人士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也相当重要。

河南新乡是牧野之战的古战场,牧野之战是周和商的世纪之战。封神榜里被纣王剖腹挖心的比干,老家就是辉县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发生在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李世民跟王世充发生冲突的时候,是河南少林寺的18棍僧出手相救。

而《七侠五义》侠客们的主战场就是在河南,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不畏权贵的包青天包黑子、敢向皇亲国戚开刀的包拯就是开封府尹。

三国时期的建安七子,就是今天的焦作修武县云台山吟诗作赋、指点江山的。而那个能摆平诸葛亮,孔明的终结者司马懿,老家就是河南温县的;而那个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老家是河南洛阳的。精忠报国、壮怀激烈、被赵构和秦桧陷害的民族英雄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和其它民族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加快,中原的范围也渐渐扩大。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安徽北部,连同整个河南,都被统称为中原。

直到现在,河南人还把自己生活的这个地区叫中原、中州。焦作有中州机械厂,新乡有中原啤酒,郑州有中州肥皂,安阳有中原技术学校。

2012年,国家以郑州为中心设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区,命名为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东、安徽、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涵盖5省30个地级市及3个市辖区、县,总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一亿六千万人。

如今是中原地区,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高歌猛进、前程似锦。

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中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中原就是指河南,而广义上的中原则可以代之华北的五省两市,甚至可以用中原代指中国

古代中国人是非常自恋的一个民族,认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因此有了中国、中华、中夏、中原等自称。而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古代汉人则用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进行蔑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例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中原一词的“中”字不用多解释,就是天下中心的意思,而“原”是指大平原,也就是指华北平原,中原的本意就是“天下至中之原野”。

(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仅次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在黄河、淮河、海河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冲积平原。这里地势极为平坦,土地肥沃,气候也比较适宜,是我们古代先民理想的家园。

在最早的时候,中原仅仅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从夏商周时期,汉人就开始以河南地区为根基,发展自己的农耕文明。夏朝的都城、商朝的都城、周朝的都城全部都是建在河南省。如果你经常去河南旅行,你可以看到许多以中原开头的企业和公司。而自周朝以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北宋都是在河南地区建都。而西汉、盛唐虽然建都在西安,属于关中地区,但西安也是广义上的中原城市。

从周朝,随着汉民族的扩张,中原的涵盖范围也开始扩大,从最初的河南地区扩大到了今天华北五省两市,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里的中原就是指包含陕西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而不单单指代河南。(广义上的中原地区)

不过不论指代的范围有多大,中原原本只是一个地理性质的词汇,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汉民族的龙兴之地,中原除了代之华北一带,也有代之中国的意思。

例如明末抗清英雄郑成功曾经作诗: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这首诗中的中原就是代指天下,代指整个中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