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为什么南方还能崛起,楚国、吴国、越国等强权邦国?
在历史上,由于北方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良好,使得北方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因此当时的经济重心一直都是在北方,南方在人们看来更像是蛮夷之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北方更利于经济发展,所以北方像夏商周这样的奴隶制王朝也都无一例外的形成于北方。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方诞生强国的概率肯定更高些。但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先秦时期,重心从未南移,一直在北方,南方依旧诞生了楚、吴、越这三个强国,它们在春秋时期甚至都成为过霸主,一度风光无限。按理来说,当时的南方并无成长为大国的沃土,是何种原因导致他们变强的呢?这里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三个南方大国能够崛起的原因。其实总的来说这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勾心斗角有关。
楚国楚国这个国家,其实与当时的华夏族并不是同族,它一直被北方国家视为蛮夷。这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之前商朝的时候,还没有楚国之时,他们的确是作为蛮夷被征讨过。而在灭商之战当中,他们由于支持周,所以被周王室所分封。 不过实际上周王室对楚的分封,非常的流于表面,毕竟楚在中原看来依旧是蛮夷,而立的功劳也远没有太公望的大,加上楚本身就地域辽阔(虽然荒凉)。因此,分封时,周王并没有多给他什么,只给了其一个轻飘飘的子爵。
一个子爵在楚国看来显然是在侮辱它,毕竟当时的楚国面积很大,绝对不能用一个区区的子爵来打发,于是楚国对以周王室为代表的中原诸侯们极为不满,之后楚国就直接称王了,打算与周平起平坐,而周天子拿楚王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楚国的国力为何如此强大?楚国,地理位置是在百越群蛮之地,因此,当地人非常的凶悍勇武,这就是绝佳的兵员,楚国缺的只是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而春秋战国之前,青铜器的演练当属商朝最为成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周灭商之战,在中原各国眼里都属于蛮夷的楚国,要积极参与的原因。楚国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夺取到了大量青铜器冶炼的技术,此后就开启了他们的文明时代。
有了其本身自己的剽悍文明,再加上先进的科技,这样的楚国很快就成为了南方的霸主。成为了南方霸主的楚国,又对四周一些部落或者小国进行了吞并战争,甚至染指到了中原的一些有先进文明的小国,将其演变为附属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而其在与中原大国彼此之间不断交手,同样也磨练了自身战斗素质和作战战术。实力一日千里。在当时来说,虽然没有经济中心难移,但楚国靠着这样的方式的确走向了强大。
吴国吴国在楚国的东边,但与楚国不同的是,虽然地处南边,但它并不是所谓的蛮夷,它是一个姬姓诸侯国,是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父)的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逃到江南所建立的。而由于是周王朝的姬姓血脉,这就决定了它即便与楚国同处南方,两国势必也是不可能走到一起去的。
而这个吴国与楚国不同,楚国是自春秋初期(商末)就开始强大,上文也提到过。而吴国却是到了春秋后期突然强大起来的,在鼎盛时期(阖闾、夫差时期)它曾与楚交战,七战七捷,一度攻入其国都,逼迫其迁都,并将楚国众多附属小国全部纳入自己麾下。
它的强大来的很突然,里面有何原因呢?这则和楚国有关。楚国的强大贯穿整个春秋时期,北边的齐、晋两国都是有野心的,恨不得把他们眼中的这个“南蛮子”除之而后快。尤其是晋,它与楚更是世仇,两国之间交战无数,虽然晋稍微占上风,但其始终无法让楚给彻底瘫痪,楚国即使败了总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强大。
于是他们为了实现长久削弱楚国的战略目的,把目标投向了楚国的邻国吴国,提出了一个“联吴疲楚”战略。打败对手的最佳方式,就是给对手培养一个对手,他们打算扶持吴国来对付楚国。而之所以选中吴国,其与晋国血脉同宗应该也是原因。 晋国的“联吴疲楚”战略提出后,晋公立即派申公巫臣前往吴地向吴国陈说利害,吴国十分爽快的就答应了。而在联吴成功后,晋国开始来助力吴国的成长,教吴国的军队射箭、骑马等等,总之将中原的先进生产力悉数教给吴国。
《左传》记载:“巫臣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晋国助吴后,靠近吴国的齐国也开始拉拢吴国。由于离得近,齐国更是直接给吴国灌输大量的先进武器和先进战术,齐国与吴国的来往密切,间接促使了不少齐国人前往吴国定居,而这为著名的兵圣孙武(齐国人)后来致吴、仕吴提供了条件。
总之,在有了晋、齐的战略性相助后,吴国学习到了大量先进技术和先进文明,此时加上又有贤臣(孙武、伍子胥)的辅佐,很快经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实力就突飞猛进了,这才有了后来能够打的楚国国都丧失,然后称霸的事迹。
越国越国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任霸主,它的强盛和吴国类似,也是突然性质的崛起。越国国君是大禹直系后裔,就是靠着这层关系,越才得以建国。越国在勾践时期,它消灭了曾经打的楚国落荒而逃的吴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大地,取代了上一代霸主吴国。
而越国又是怎么样的突然性质崛起呢?这与楚有关,与吴也有关。其实早在晋、齐刻意扶持姬姓吴国之时,楚国就已经注意到了,看到吴国逐渐强大,楚国的内心越来越不安。 于是对吴国附近不是姬姓诸侯国的越国也进行了培植,培植的方式也非常的类似,无非是向越国提供楚国的先进装备、先进科技文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牵制吴国。
越国在当时同样与楚国一样被人看做是蛮夷,仇视中原国家对自己的歧视,所以越国与楚国两者一拍即合。所以,我们在当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局面,那就是吴国骚扰楚国,而越国就在吴国后方骚扰吴国。
不过越国当时还在崛起之初,比起吴国来说远没有那么成熟。而在吴国在孙武、伍子胥的带领下,楚国内部混乱后,楚国对越国的一些资源供给陷入停滞状态,导致而军事上没了以前那样突飞猛进的趋势。 而吴国在收拾了楚国后,后来回过头来收拾越国,并在夫差的带领下于会稽之战中一举击溃了越王勾践,迫使越国投降。不过夫差的一时失察,放过了勾践,给了勾践可乘之机,而勾践在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等待时机(即吴国犯错)。
果然机会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夫差为了争夺霸主之位,与曾经的盟友齐、晋闹僵了,结果就是于是后来楚、越、秦(秦为楚国请求的救兵)、齐、晋联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打击吴国,最终吴国慢慢衰弱,最终被越国给抓住机会消灭。而越国则继承了吴国的一切。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当时经济重心没有南移,但依旧能出现楚国吴国越国这样与北方大国对峙的诸侯国,主要原因还在于北方大国他们自身的技术和文化,在主动或被动的过程中传给了南方。
而之所以主动,又或者说被动的缘由,还是出于自身限制对手的考量。比如由于楚国的强大,引起中原国家不安,于是齐、晋助吴,而吴国的强大同样让楚不安,于是楚助越。而后来由于吴国的傲慢无礼,使得其失去了曾经的助手,最终被越国给捡漏。勾心斗角,自古便有之。
参考史料《左传》、《史记》
先秦时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为什么南方还能崛起,楚国、吴国、越国等强权邦国?
先秦时期,主要是指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一统,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但是作为南方的楚,吴,越等国也依次以霸主的身份登上过历史舞台,丝毫不弱于中原的齐,晋等国,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楚,吴,越三国依托长江流域,且地广人稀,底子本来就不差。中国的北方相较于南方先发展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它依托着黄河流域,也是因为北方主要以平原为主,便于开垦。而南方多以山地,丘陵,沼泽为主,所以人们不愿意到南方居住,因此南方在先秦时期就是“蛮荒之地”,南方人也被称为“蛮人”。
但是别忘了,南方同样有一条母亲河“长江”,长江流域湖泊众多,阳光充足,在农耕时代可是天然的优势,当今的鱼米之乡基本上都分布在长江流域。所以在农耕时代的先秦时期,南方的底子并不差,只是缺一个善于开发的人。
北方诸侯无视南方,给了南方诸国发展机会上面提到南方发展的底子并不差,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好底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先说说楚国,楚国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成型:老早之前,楚国就出了一个牛人,他叫鬻熊,是一个部落的酋长。他这个人很聪明,看出了商将衰,周将兴的形势,于是率领部族投靠了周文王。商灭之后,受封“子”,臣属于周,后来周王室又将鬻熊的儿子熊绎封于楚蛮之地,这个熊绎比他爹还厉害,带领国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这就是楚国成型;
发展:楚国建国之初可谓是积贫积弱,诸侯盟会什么的都不带他玩,于是楚国一方面臣属于周,一方面辛勤开发,慢慢地楚国发展起来了,紧接着,机会就来了。周王朝一看不对劲,不能再不管不问了,于是起兵讨伐,结果大败,史称“昭王南征而不复”,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国开始与周王朝分庭抗礼;
- 韬光养晦:周厉王时期,周王室不断攻伐周边“荒服”之地。当时的楚国国君叫熊渠,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自去其王位,自称“蛮夷”,并说自己不配和中原诸国享受一样的称号,开始了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的道路,熊渠也成为了楚国历史上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 问鼎天下:楚国的发展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城濮之战楚就曾大败于晋。越来越多的眼睛开始盯向它,于是它觉得反击的时候到了。楚庄王熊侣来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货),先是改革朝政,增强国力,然后开始了他的争霸战争,曾一度问九鼎(天子权利的标志)之大小,后又于“邲之战”中大胜老对头晋,遂称霸中原。
吴越两国(今江浙一带)的成型和楚国其实很像,都是在默默耕耘,当中原诸国注意起他们时,他们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了。同时晋楚争霸的时候,晋国扶植吴国牵制楚国,楚国扶植越国对抗吴国,结果晋国楚国相继在争斗中衰退,吴越两国倒是登上了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吴越春秋”。
仔细研究这三个国家的崛起之路其实可以发现,正是中原国家的无视给了这三个国家长足的发展机会,再加上自身的“韬光养晦”,最终才能发挥天然的优势,一度成为霸主。
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熏陶下能人辈出,足以和中原文化相抗衡楚人的艰苦奋斗,厚积薄发逐渐形成了荆楚地区特有的“荆楚文化”,同样的,吴越地区也逐渐形成了“吴越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涌现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不断推进者南方的发展。
楚国之令尹子文,孙叔熬,黄歇,屈原;吴国之孙武,伍子胥;越国之文种,范蠡,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总结之所以楚、吴、越三国能成为春秋霸主,一方面南方的农耕底子并不差,再加上北方人的无暇顾及,给了南方人充分的发展时间,最终依次成为春秋霸主,同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喜欢的点赞加关注哦,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先秦时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为什么南方还能崛起,楚国、吴国、越国等强权邦国?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1、楚国最初并非华夏
一般认为,楚国源出苗蛮,但也有认为楚国是祝融之后,但不管怎样,商周之际,楚国本是南方荆楚一带的部落联盟,史称“大启群蛮”。在武王伐纣之时楚国率族参与了灭商的战争,周朝建立后,给予其“子”的爵位,从此楚国臣属于周。
所以,楚国与北方的诸侯国不同,它并非周朝分封而来。西周之时楚国需要定期朝贡,但并无资格参加诸侯会盟,其最初的地位与游牧民族类似。
公元前704年,熊通不满自己爵位太低,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从此与周朝南北并立。
东周时期的中国,南方大部分尚未进入文明时代,但有三个文明中心已经开始形成,即荆楚、吴越、巴蜀,分别有楚国、吴国、越国、巴蜀存在。
而与之相对的北方,则有140多个诸侯国,南北文明差距相当大,楚国正是一次次的挑战周朝(后来是晋国),经济文化水平逐渐发展了起来。
如果做一个对比的话,楚国之于中原犹如俄罗斯之于欧洲,幅员辽阔,一旦进入文明时代便潜力无穷。
2、吴国系出周太王
与楚国不同,吴国的国君本就出自周王室。
太伯、仲雍是周太王的两个儿子,周太王的孙子便是周文王。太伯、仲雍在周太王传位给小儿子季历后逃至江东,之后“断发文身”,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泰伯奔吴”标志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3、越国属于百越
越国系出百越的于越,相传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但周朝之时在中原各国眼中这里依然是断发文身的蛮族。
4、吴国的强大得益于晋国的扶植,越国的强大得益于楚国的扶植
至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楚齐秦——春秋四极。
晋楚争霸贯穿了整个春秋时期,为了打垮楚国,晋国开始在江东扶植吴国。晋国教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吴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强大起来的吴国在公元前512年,由伍子胥和孙武率领一度攻破楚国首都郢。为了压制吴国,楚国开始扶植吴国后方的越国,之后便是著名的“吴越争霸”。
吴越争霸的结局是越国灭吴,但越国也变成了强弩之末,当时间进入战国时期后,越国被楚国所灭。
战国时代的南方,巴蜀之地被秦国占据,长江中下游只剩楚国,所以当时的局势是秦国对阵东方六国,南方尚不足以对抗北方,吴越争霸也只是一时强盛。
百越的征服和纳入华夏,要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而南方的崛起则要等到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南北对抗。
先秦时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为什么南方还能崛起,楚国、吴国、越国等强权邦国?
上古时代,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国家,而农业对气候和土壤的依赖非常大。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人的迁徙和定居肯定会优先选择气候适宜的地方。中原地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除了短暂的寒暑,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让人感觉很舒服。不仅气候适宜,而且土壤还肥沃,可种的庄稼种类很多,产量也大,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中原安居乐业。那时候严寒酷暑的地方,往往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也是被迫逃亡的地方。历史上有流放共工于东北,流放三苗于西南,淳维逃亡北方草原的记载。吴国、越国、楚国的君主都是被迫前往南方建立国家的。吴太伯是为了逃避世子之争而迁入江东,越国的开国君主是被派到会稽为大禹奉守祭祀,楚君也是去了最后仅剩的其他宗室子弟和功臣都不愿去的地方。
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发达,手工业商业才会跟着发达起来。蚕丝和棉花的产量越多,纺织业就会越兴盛。农具的需求量越大,金属冶炼锻造的行业就越发达。粮食棉丝的产量大,温饱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解决,吃饱穿暖,粮食还有剩余,就会把剩余的粮食去换成其他的生活用品。有需求就有市场,此时手工业者会制造出很多的产品,商人会进行更多的流通。这样一来,经济就会发达起来。
楚君一开始虽封于荆州蛮荒之地,但是并没有泄气,也没有抱怨,因为自己本身对周朝并没有一丝贡献,能封这么块土地也还是靠祖上的功德,和朝廷的眷顾。所以来到楚地后,楚君发奋图强,艰苦创业,正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事天子”。几百年间,凭着楚国十几代人连续不断地创业与开拓,财富和土地渐渐的超越了很多安逸的中原诸侯国。中原各国富有是因为条件优越,而楚国后来的富有是几百年奋斗的结果。春秋时期,楚国已是大国,但楚国依然在不断地开拓进取,提升人口数量,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各种人才,有不足之处就向中原虚心学习,特别是跟齐国学到了很多东西。到楚庄王时期,楚国的国力已经到了可以与中原超级大国晋国抗衡的地步。
吴国、越国的崛起有赖于晋国和楚国的直接资源输出。楚国的崛起威胁到了晋国多年的霸主地位,所以晋国采取了一个比较狠的措施,就是扶持吴国来牵制楚国。晋君和吴君都是周朝宗室,富亲戚主动帮穷亲戚,接触起来非常容易,有事非常好商量。晋国后来直接向吴国输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吴国跨越式发展。由于援助的力度太大,吴国不久后就从穷乡僻壤发展成了南方的强国,俨然晋国在南方的飞地。后来晋国又与吴国谈起了历史,提起了周昭王惨死楚国汉江的往事,吴人听后感慨悲愤,义愤填膺,誓要伐楚以为周室报仇。此后,晋国专家撤走,吴国在晋国留下的基础上,为了报仇发愤图强,不断地积蓄国力,慢慢地赶上了楚国。而且吴国由于在手工业方面人杰地灵,制造业发展迅速,渐渐的超越了所有诸侯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工吴。后来甚至制造出了大型军舰,组建了攻打齐国的海军。
吴国的快速发展,威胁到了南面紧邻的越国。越国感到了威胁,也在想办法提升自己。这时楚国也感到了吴国的威胁,就开始谋划起了对策。大臣提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晋国扶持吴国来对付楚国,那我们就扶持越国来对付吴国。计划很快就实施了,楚国仿效晋国的那一套,向越国进行了资源输出,使越国也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后来楚国开始出现昏君,安逸好色,虐待忠良,又奸臣当道,致使楚国的人才大量流失。有的直接跑到了楚国的敌国晋国,成就了“楚才晋用”的典故。有的就逃到了吴国和越国,此后,吴、越两国在江南才子的辅佐下,经济越来越发达,国力越来越强盛。
中原经济的发达有浑然天成的条件,而南方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形势和人为所致。
先秦时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为什么南方还能崛起,楚国、吴国、越国等强权邦国?
楚国贵族发源于河南淅川一带,由于无法和北方的晋、齐抗衡,不得已才南下开拓疆域,历史上有“楚武王大启群蛮”,群蛮才是南方人。
而吴国国君姬姓诸侯,和晋国同属周天子宗亲,更不算是南方崛起了,你可以说是被分封到南方或者被压缩到南方一带的北方诸侯分支。
先秦时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为什么南方还能崛起,楚国、吴国、越国等强权邦国?
历史记载先秦时期南方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可见南方地区还在广泛过着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南方地区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北方地区。先秦时代的经济重心虽然在北方,但并不是就代表南方地区的政权就没有与北方政权争雄的机会了。因为一个强权的崛起不会被地理位置所限制,而是需要一个国家整体国力的提升。南方地区的楚、吴、越三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崛起,并和北方政权进行争霸战争。
楚国早在商末周初时期就已经活跃在江汉地区,在经历数代人的努力下楚国疆域不断增加。到楚武王正式称王起,楚国就有了与北方地区抗衡的实力,江汉地区的小国或是被楚国兼并、或是成为楚国的附庸。在楚成王和楚庄王时期,楚国凭借庞大的疆域聚集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于与称霸。楚国的数次北上,唯有北方大国晋国有与之一战的能力,晋国凭借其实力最终压制住了楚国。但随着北方兼并战争的持续,越来越多的小国弱国被灭,大国强国的崛起,楚国在战国时期受限于经济实力,只能自守而已,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只能有北方国家完成。
吴国和越国崛起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在先进思想和杰出的人才帮助下提升了国力。吴国有伍子胥、孙武等人,越国有范蠡、文种等人,在有力国家政策和领导人的统治下开始了争霸。吴国西伐楚国入郢都,南破越国于会稽,多次北上攻打齐国,在黄池之会上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国家达到了鼎盛时期。越国在被吴国打击后,成为了附庸国,但越王勾践决心奋发图强血洗战败的耻辱,在多年积蓄国力后,越国国富民强有了与吴国一战之力。由于吴国的征伐无度,使得吴国士卒尽丧,民众疲敝,趁此机会越国经过多年战争最终灭亡了吴国,成为继吴国后的了另一霸主。
经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三国成为霸主的结论,楚国因其国土面积庞大而弥补了经济实力的不足,以量取胜;吴越两国在整合了国内各种力量后,在明君能臣的治理下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