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正一品和从一品都是古代封建社会官员品级中的两个官品名称,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把从一品的从字读错,认为从一品的从字读“cóng”,其实不然,在古音中它读“zònɡ”,这才是这个古代官品的正确读法。
关于正一品和从一品的概念,他们虽然表面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他们在许多方面方面却千差万别,那么,古代的正一品和从一品到底是什么区别呢?
一、地位上在古代,正一品相较于从一品来说出现的更早。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正式的正一品等级官品,在当时三国时期的魏国,三公和大将军都是正一品的官职,并且都是官方所明确承认的。而从一品官品的正式出现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的北魏才正式确立为封建社会后世所一直延用的九品十八级官制等级制度,北魏时期的仪同三司,开国县公,都督诸军事都属于从一品的官职。
当然了,不同的朝代对于不同官职的赋予官品等级可能有些差别,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正一品永远是封建社会中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也可以用古代常用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它的地位。
而从一品官品虽然也高贵荣耀,但是它也只是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二等级,当一位从一品官品的人遇见一位正一品官品的人,从一品官品的人是要讲究礼法,对正一品官品的人行礼作揖的,从这里也能看出两个官品的地位差距。所以说,从一品与正一品的官品无论是在政治地位上还是官职尊荣上都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二、权力上正一品和从一品虽然都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高品级官品,但是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社会不仅仅是光看官品,官职的实际权力大小也同样重要。在权力上,正一品和从一品所赋予的官职实际权力也差别很大,就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所当的丞相就是所谓的正一品官职,他的权力就不用多说了,他能够权势滔天,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得以开创曹魏的基业,与他的正一品丞相官职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不仅仅只有曹操,像利用正一品官职权力成就霸业的英雄也有许多,像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是一个,他在谋朝篡位前就是北周政权的大司马,大司马这个官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官方认证的正一品官职。
而从一品所对应的官职权力就相对弱了一些,虽然也是一些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的重要官职,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它始终被正一品压了一头,在权力上也有不少的局限性。所以,上述综合分析,正一品和从一品官品在权力上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这时候很多人就会有个疑惑,因为古代官品的正从之分和现代官品的正副之分有些相似,那么两者是否是一个意思呢?
其实这两者也还是有区别的,古代实行的是九品十八级官制,正从表面上看和正副差不多,但在古代,它可没有正副的意义,它代表的真正意思是上阶和下阶,之所以用正从,可能是因为十八级官品太过繁琐,正从相对于更简洁,这与现代的正副职称在根本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正一品和从一品,别看差了小小的半级,区别大了去了,从官职、权力、俸禄、服饰等都有明显区别。隋朝开始,以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和从一品从官职上,大概是正、副的关系,从荣誉和待遇上,正一品都优越于从一品。
图为清朝一品文官服饰,补服绣仙鹤,顶戴红宝石,另外那一撮孔雀花翎,除宗室外,外臣需皇帝赏赐才可拥有。从官制上,大多数朝代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绝对是最高级,正一品,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从一品,由于三公太金贵,统治者很鸡贼,一般情况下做到宰相级别的只授到三孤,三公是授给死人的,当然也有许多例外,比如南宋贾似道为宰相时,加官到太师,比较少见,明朝的张居正也是特例。
雍正宠臣,鄂尔泰,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乾隆时加衔太傅,正一品。从勋阶上,也有明显区别,以明朝为例,《明史·职官志》记载,文官散阶的正一品为特进荣禄大夫,可升到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可升到光禄大夫,区别在于“特进”二字;文武官员的勋级,正一品为左右柱国,从一品为柱国,区别在于“左右”二字;官员的俸禄更有着明显的差别,以洪武25年修订的岁给俸禄制度来看,正一品俸禄为1044石,从一品为888石,相差156石。
雍正宠臣,田文镜,官至鲁豫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从一品。中国古代官制,我们熟悉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十八级就是从九品中正制演变过来的,北魏时就在变,北周继承,隋统一后沿袭确定了九品十八级,同一时期的南朝也在变,南朝各国从九品中正制改为“十八班官制”,班就是品,十八班最高,一班最低;还有一个辽国官制也有特点,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两个系统,南面官和咱们一样,九品十八级,北面官依然延续契丹宫帐部族管理办法,没有品级,最大的官叫“大于越”,类似于三公,下面有总知军国事、大王院事,类似于从一品,夷离毕左右、敌烈麻都等类似于正二品。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正所谓官有品名等级,品有上下之阶,官员的等级划分在我国秦朝时便已成定制,至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制度产生,官员逐步形成九等品级,且品内有上中下之别,这便是正从等阶品级制度的雏形,一直被历代沿用革新。正从一品当然属于封建官吏金字塔的顶层,既然有正从之分,说明二者是有区别的,从历代官员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不同时期亦表现出不同态势,下面以几大封建王朝为例一一探讨分析。
古代官吏制度的整体演变古代官吏制度相当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官这四大类,其中散官又有文武之分。从字面上看,职事官当然是指所任职务的实际官别,通俗的讲就是有实权;散官则是与职事官相对而言的“虚职”,我国古代从隋开始制定散官名称,当时是给文武重臣增加的虚衔,皆无实际职务,从而也被历朝历代用以“任命”宗室成员,或是精简、退休下来的官员,成为封建政府平衡官僚体系的工具,至明、清官员级别和待遇皆依照实际所授职官品级而定,散官便仅存名号。勋官、爵官其实是散官的延伸,勋官类似于勋章,是一种褒奖的官制,爵官则更多用于皇室宗族的安抚,也不乏对特殊功劳者的奖励,特别是正一品高官无法再加官者,多通过晋爵的方式褒奖。
由上述四大类官别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官制其实就是两种,一种为实权者,另一种为挂虚衔者。这种传统影响深远,相信现在很多朋友也深有体会,政企各界都会有虚实领导之分,或者说级别与实权是有差异的,如机关内的公会领导在级别上与常务副职平起平坐,但实际权力差距甚远;再到企业里,常务副总与各大总监级别相同,权力亦是天壤之别。古代官制也是如此,无论是职事官还是散官,他们都有特定的品阶划分,上至一品,下到九品,皆有虚实任之,所以说正从一品的区别也要从官员的虚实情况分开来看。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国时期名仕陈群提出,魏文帝曹丕定制,这种官员选拔首先是设立中正,类似于汉朝的“察举”,他们负责将人才评为九等,而又由于士族门阀的影响,这种制度下的寒门子弟即使评价再高,也做不了上品,所以也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至隋朝时门阀衰落,这种制度逐步被“科举”取而代之,但它产生的品阶影响却流传下来。
至唐宋时期,品阶与散官制度结合的较为紧密,当时的散官制度在官员的考察中起到很大作用,官员选拔入仕之后是有实习期的,这就是为何许多官职前以“行”、“权知”为开端,这是以散官定品阶,令官员行实职以考察,考察期满合格后,再根据散官品阶授相应的职事官官职。这种至下而上的考察取得良好效果之后,散官制度便在上层官员的平衡手段,如秦汉时期的武职“将军”,在唐朝时逐步成为散官虚挂的军衔。
由唐宋至明清,散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唐据门荫而授阶,据阶而授官,官以阶定。而明朝则是据官授阶,无官则无阶,散阶通过入流和考满来授予,并依据职事变动相信调整,所以明朝的散阶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清朝的官员等级则比明朝更注重实职,散阶逐步淡化,以至于发展成为封赠无异。所以要分清正从一品的区别,当从各朝代的官员制度分别来看。
历代正从一品的区别- 唐宋时期
由上述可知,唐朝是以“散官以定班位,职事官以定职守”。唐朝是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相对应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以右相中书令为尊,这是唐朝最高权利机构的官员体系,但即便是中书令也只是正三品。也就是说唐朝中枢职事官的品阶不高,但皆实权在握。
而唐朝的正一品无职事与散阶之分,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皆为正一品官阶,一般来说,宰相无过者死后追授正一品者居多,诸如李林甫之类。从一品职事官则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此类亦为追授荣誉,执太子老师一实职者多为太子少师、少保之类,因是从二品,多由尚书左右仆射兼任。从一品里有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则有骠骑大将军,爵官则有嗣王、郡王和国公。所以生时能授国公者,已经算是“位列仙班”,如房玄龄的梁国公,以爵定职,授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后又加授正一品司空。同样的长孙无忌,生时历任司徒、司空、后又加封太尉。
所以唐朝的正从一品存在明显差异,能活着做到从一品的官员,一般都是有特殊功绩,如宣武门之变的功臣尉迟敬德,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授爵鄂国公,六年后想回家养老,朝廷才授开府仪同三司加以挽留,死后才得以追授司徒。再如李靖职事正三品兵部尚书,后提拔为尚书右仆射,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又虚封从一品卫国公爵位,死后才得以司徒追曾。由此可见,唐朝的正一品是留给死人的,活人能获此荣耀者,必是功勋最为卓著者,虽与从一品只有一级之差,但话语权却有明显差别。
宋朝的官员虽在称谓上分为差遣官和寄禄官,但在性质上与职事、散官无异。而宋朝开国为树立柴氏禅让的光辉形象,于是对五代时期的臃肿官员多以留用,又因君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而设立众多虚职来平衡政治集团,所以宋朝的闲散官员队伍比较庞大,但有实权者却少之甚少。宋朝在官员体制上是加强中央集权,分解百官权力、重文抑武。北宋初设立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相权得以分解,对应的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宋史.职官志》宋初官制与唐朝几乎无差,稍有增加于散官官阶,如太祖将武散官阶增加至三十一级,并在名称上更改较多,常见“大夫”之类。后至宋神宗“元封改制”,官制中的散官官阶更改为唐时名称,随着徽宗以及南宋高宗改制,官阶级别与名称变化趋于频繁,但整体上仍是唐朝时的骨架。宋朝正一品职官有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只有王;从一品职官有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为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为骠骑大将军,爵有嗣王、郡王、国公。
反看执掌实权者为正二品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御史大夫。这里的知、同知皆为考察性质,也和宋朝不常设枢密使有关,这同时是一种上挂的官员任命,意思是官阶正二品,考察合格后可迁从一品,或加从一品爵。这种考察在宋朝最为普遍,宋朝许多官职皆是以官员上挂、平兼、下领,这种官员任命可增加官员收入(挂领何职,另领何职的岁俸,与本职不冲突),也有利于官僚队伍的精简。但考察期内的正从二品大员一般为朝内骨干,掌权办事的核心力量,而升至从一品或是正一品者多已步入晚年,属于临退休老干部的特殊荣耀。
北宋开国名臣赵普于乾德二年(964年)就已拜相,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才由太宗授从一品梁国公爵,淳化三年(992年)去世后才累追至正一品韩王爵。这个时间跨度甚大,也说明了宋与唐相仿,任用职官以年富力强者居多,正从一品皆属虚衔赏赐。但宋朝没有唐朝那么吝啬,对老臣的嘉奖往往不会等到入土为安以后,如熟知的蔡京生前为太师,高俅生前为开府仪同三司。从唐宋可以看出,散官多以资历升级,职事官又是君主任命的“年轻人”,因此往往出现职事官阶较高者,其散官的品级却较低,而正一品的资历又要高于从一品,资历的背后是功勋、门生故吏、君主交情,因而官差一级,道行却相差甚远。
- 明清时期
明朝与唐宋不同,以按官授阶为特点,因此散官的地位和作用下降。明散官亦有九品十八级,同时又分初授、升授、加授,也就是初授者经考核再进行升授、加授,但与实职、俸禄已无相关联系,只是作为附加性官衔,勋官也是如此。
明朝文散正一品为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荣禄大夫;从一品为初授荣禄大夫,升授荣禄大夫。武散正一品为初授特进光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为初授光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文勋和武勋正一品都为左、右柱国;从一品为柱国。爵位以公、侯、伯为超品秩,一般为功臣、外戚、宗室封之。
明朝首设宗人府,设正一品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各一人,首任宗人令为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此后由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负责事务也转移至礼部。明朝同样有太师、太傅、太保,在洪武三年分别授以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至建文时期撤掉该官职,虽有朱棣恢复三公职位,但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明朝的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在洪武时期无人兼领,之后与三公的情况一样成为虚职。太子三少虽为从一品,但至始至终都有位高权重者授任,如明初的李景隆、傅友德、冯胜、蓝玉,朱棣时的姚广孝等。
明朝的中枢机构起初是设有正一品左、右丞相,从一品平章政事,后皆被朱元璋废除,并在胡惟庸案之后,中书省被罢,权归六部,但六部尚书皆只是正二品。后来明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以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组阁,此类大学士皆为正五品,当初的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才是最终的决策者。至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少的身份,地位才日益受尊崇。特别是明宣宗时期,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明朝还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即五军都督府,这是由朱元璋亲设的掌管天下兵马大权的机构,所设正一品左、右都督各一人,从一品都督同知不定额辅助。这个部门的规格很高,所以也成为明朝除开国中书省所设之外品阶最高的部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部门与兵部的实际权力有所变化,如土木堡之变以后,由于谦提领的兵部才是天下兵马的实际掌控者,而到了明末,它又成为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的官职授予决定了品阶高低,掌实权者的品阶自然就高,如六部之长官为正二品,朝廷会以授虚职衔来提升其品阶,到了内阁主导行政中枢时亦是如此,如严嵩初为吏部尚书,后为内阁首辅,则同授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等,加授之官阶代表着他的实际权力有多大,所以在明朝的正一品往往是有绝对实权的人物,从一品则是有实权且又有希望继续高升者,如同时期的潜力股张居正任吏部左侍郎时兼授东阁大学士。
到了清朝,这种加官的情况更为寻常,也反应出虚位显得愈发不重要,如顺治时期,文职正从一品皆授光禄大夫,成了加官的硬性指标。而除了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超品,其余九品十八级又有京外之别。
大体来看,清朝的文职一品京官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文职一品外官则为大学士兼直省总督;武职一品京官有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一品外官有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文职从一品京官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文职从一品外官有各直省总督(兵部尚书衔)、驻藏办事大臣(加尚书衔),吉林巡抚(头品顶戴) ;武职从一品京官有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武职从一品外官有驻防将军、都统、提督、提督衔巡抚。
从这些官员分类中可以看出,京外之分虽有品阶上的差异,但外官从一品者并不比京官正一品差多少,特别是“养廉银”的推行,地方官员的肥差远远超过京官,这非级别能判定。又如清末“东南互保”这种现象,地方督抚公然叫板中央朝廷的事情也极为尴尬。再者清朝有满汉之分,汉人做不了军机大臣,但又在特定历史时期里,军机大臣也未必有外放的督抚重要。
综上,所谓正从一品,在历史上多数为虚加的头衔,历朝历代的中枢机构都在加强皇权的进程中逐渐削弱,但又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中的品阶并不高的官员,皆会虚加各种高品阶头衔。若论二者的区别,无非是与皇帝的亲疏远近不同,所立功劳大小不同,历仕资历不同罢了,能够做到一品官员者,皆非等闲之辈。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我们需要知道中国古代并非是一开始就以品级来对官员的等级进行区别的,夏商周是靠玉圭来区别官员的等级,包括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其中大圭和镇圭为天子专有,而桓圭是公爵持有,信圭就是侯爵持有,以此轮推也就说在当时谁持有的玉圭等级高,谁的地位就高。秦朝则主要是以爵位来决定官员的等级,包括列侯、伦侯、丞相、卿、五大夫这几个等级,获得爵位越高就等级越高。而汉朝则以禄秩来决定官员的等级,比如秩俸万石的肯定就是丞相或太尉这其中一个,而秩俸中二千石就是御史大夫、太常卿、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等官员,简单的说就是你拿的俸禄越多你的地位和官职就越高。
而古代官员分品级始于魏文帝曹丕时期所实施的“九品中正制”,即将官员的等级分为九个等级,分别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评来确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这九个品级。当然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分什么正一品和从一品,而真正开始有了正一品和从一品概念的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在北魏在九品的基础上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两种,成为十八等,同时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阶,这样总共三十等,当然这个时候官员的品级还是十分的繁琐,所以到了隋文帝时期并废除了这个官阶制度,并实施了全新的“九品十八级官制”,即每个品级就只分正和从两个等级,比如一品,就分正一品和从一品。自此“九品十八级官制”正式被确立,之后的王朝也都沿用了这个制度来区别官员的等级。
那么在介绍了官员以品级来区别等级的历史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在讨论这个区别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清朝与其他王朝区分开来说,为什么呢?很简单在清朝之前,隋至明朝时期能拥有正一品和从一品品级的基本上都是皇室中人,很多有异姓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或者说是还在当官的时候做到这个位置,比如唐朝的狄仁杰贵为一代宰相也只是正三品的品级,明朝的张居正贵为一代首辅也只是正二品的品级。所以在清朝之前,正一品和从一品对于官员们的区别就只是荣誉和地位的高低罢了,对于职权的大小说实话不能比较,因为在清之前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都是虚衔,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等这些哪个是有实权的呢。
在清朝正一品的官职除了太师、太傅、太保这些虚衔之外,还有着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掌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等实权的官职,而从一品在清朝更是“烂大街”的品级,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加兵部尚书等虚衔的总督、驻防将军、都统和提督等等都是从一品。所以这里我们就具体的来比较一下清朝时期正一品和从一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这个区别可不是题主所说的简简单单的正与副的区别。
一、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地位的高低,正一品的官员肯定要比从一品的官员的地位要高,当然你不要以为这个地位只是高一点点,差距可是蛮大的,从从一品的官职可以由汉人担任,但是正一品的官职只能由满人担任,而且最重要的正一品的官职所掌控的都是满清最为重要的地方,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的是紫禁城的安全和保卫工作;掌卫事大臣是负责皇帝和皇后出行的依仗和防卫工作的;伊犁将军和绥远将军可是负责整个新疆和蒙古的政务和军事,等于是土皇帝,看看这些职务哪个不是需要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的,所以显然在清朝正一品的地位要比从一品的地位高出很多。
二、所能担任的职务的不同,在清朝可是以品级来决定你所能担任的职务的,也就是说你如果是正二品的官阶,就只能担任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和总督这些职务,你永远都不可能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和掌卫事大臣这些需要正一品官阶才能担任的职务,而如果你是正一品官阶,那么你就可以兼任正一品之下的所有职务,比如乾隆时期的和珅,他就是以正一品文华殿大学士的官阶同时兼任了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务,其中吏部尚书是从一品,内务府总管是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从二品。简单的说就是正一品可以兼任从一品的官职,而从一品是绝对不可能兼任正一品的官职的。
三、权利的大小,虽然从一品的官职比如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和加兵部尚书等虚衔的总督等官职的权利都很大,但远远不如正一品的权利大,但是这里说的不是这个职务所带来的权利,其实如果单单看职务本身的权利,其中正一品和从一品的权利差不多,六部尚书、总督这些官职的权利可不比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这些官职的权利小。其实我说的是担任正一品职务的人的权利肯定是要比担任从一品职务的人大,首先刚才也说了正一品所能担任的实权官职都是满清最重要的地方,而能担任这些官职的这些可以说都是满清的贵族,比如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鳌拜、索额图、明珠、胤祥、傅恒、兆惠、阿桂、和珅、福康安等等哪个不是满清的贵胄,他们手中的权利可不是单单就只有这个职务本身所带来的权利。总之就是一句话正一品的权利远远要大于从一品的权利。
当然以上的解答在清末期是不存在的,清末由于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地方督抚都握有自己的军队和地方的财政大权,所以那个时候的正一品和从一品可就不知道谁大谁小了,地位也就不知道谁高谁低了。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正一品和从一品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这丝毫也不夸张,这一字之差决定了你享受怎样的待遇,而且是涉及各个方面的。小部分的分别累计起来就将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一点细微的差别,最终产生质的差距。
因此,用“天上地下”来解释正一品和从一品之间的关系是颇有道理的。或许也会有人觉得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关系就像现在的正副级,其实不然,这二者间的差别并不如此简单,且听笔者慢慢细说。
题外话,补充一个小知识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不念“cóng”,而是“zònɡ”。这一点是现今的人常常忽略的。由此可见,古代读音演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言归正传,笔者这就将视野转回到正一品和从一品两者的区别上来。
这两者的官阶等级有所区别,呈依次递减趋势。正一品和从一品最初都出现在北魏年间,之后的朝代一直延续这样的官阶划分。正一品是官员等级中的最高点,次之便是从一品。这样的两个层次的不同,就体现在许多方面。
皇帝会给予正一品官员一定的特权,例如在进行朝廷例会时可以坐着听,而从一品就不会拥有这样特殊的待遇。正一品官员每月的俸禄也和从一品有较大的差距,几乎相差一半。正一品官员可以自行在朝廷下属的一些行政机构中走动,但是从一品官员却没有这样的权利。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正一品官员在收获的工资、允许走动的国家机构范围等处都要优于从一品官员。
正一品官员已经到达了官职等级金字塔的顶尖,没有可以继续进步和升华的地方了,而从一品官员虽然位于正一品官员之下,但是随时有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一点也巧妙地成为了皇帝掣肘某些位高权重的正一品官员的利器。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官员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梯级部队,姑且称之为老臣阵营,他们代表的是朝廷中的旧官员势力。而新皇帝上任后,这部分人就会成为他着重关注的对象,因此扶持从一品官员就成了重头戏。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扶持更低等级的人呢,这样会不会更方便?假设扶持更低等级的官员,他没有在高位官员圈混的经历,很有可能欠缺经验,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到对原来的正一品官员的制约效果。也不会更加方便,皇帝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来培养他们成为经验老到、有望成为正一品官员的那么一批“心头大患”。这样也很可能造成“人财两空”的悲惨局面。
那么如此说来,正一品官员是不是就真正无时无刻凌驾于从一品官员之上呢?其实不然,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正一品官员在现实中所拥有的实权并不像官阶等级规定的如此之大。
正一品的职务若单和从一品比,前者高于后者它。但是如果有辅助工具呢,这情况就将大有不同。当从一品官员身上兼有其他的职务类型或者负责某一事宜,这样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就将远胜于正一品官员。当然这也不是说正一品官员就超不过从一品,若正一品官员同时兼有从一品职务,这时候就将成为“王炸”一般的存在。而且地方上的某些从一品官员权力会胜过在朝廷中的正一品官员。
举个例子,或许会生动形象些。封疆大臣是中央派遣到地方上去的从一品官员,但是在当地实际掌握的权力决非朝廷中一个正一品官员可以匹敌的。分析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知:在官阶上可以确信无疑的是,正一品高于从一品。
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这二者的权力比较会出现复杂的局面,这和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都有所关联。不能轻易地对这二者下什么哪者必定比另一者权力大的结论,这种说话过于绝对、也不够客观。
因此,从这里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道理:古代的官阶和官员实权并不是对等的。在探究不同官职时,需要谨慎对待,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实际状况。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无论在任何一个朝代,古代官员的官阶都是要明确划分的,因为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中国古代的官员,一般来说都被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被分为正从两级,所以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一共有十八级之多。
只是有些人仍然不解正一品和从一品,明明同属于同一品,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非要分正从?难道仅仅是正副关系之分?
清代正一品画像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了解“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古代官员的级别高低,都是用“品”来表示的,这源于曹魏时期所采用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当时将有才之人评定为9个等级,就称之为“九品”。
这种等级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到清末都在使用,不过经过这千百年的发展,各个朝代之间虽然都有差异,但是总体的官员级别没有发生变化。每个官员的品级,与他们的所担任的实质性的官职是相互对应的。
古代官员画像
为何又会在九品里面分出正从?其实这就是为了细化官员的品级,这样一来,每个官员就有着更多的升迁机会。如果只分出九等,朝廷在封官的时候压根不够用,官员的升迁空间狭小,无论是升职太快,又或者是升职太慢,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当品级被细化以后,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正从并不是品级的正副之分,而是官位的高低之分。
清朝官员影视剧照
就拿正一品和从一品来举例,他们看似都是一品官员,其实正一品要比从一品高的多,这可是整整高出了一级的差距。而且只有做到正一品官,才代表着走到了朝廷中权力的巅峰。
清朝时期,正一品的官职大多为太傅、太保、大学士等,从一品的官职,这就是少师、少傅、少保之类的官,正一品相当于正国级的官,从一品就相当于副国级的官,这样就能够看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古代官员
其实在影视剧中也能看出这一现象,做到正一品的官员,一定是朝堂之上极有资历和地位之人,俸禄也比一般的官员要高很多。而且这些正一品的官员,所封的官职都是一些荣誉职衔,说明他们曾经对国家朝廷有着重大贡献。
但是这些人手中,却很少拥有实权,地位的提高说明他们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威胁越大,因此当荣誉加身以后,反而不像以前那么有权势。
古代官员
从一品的官员,虽然听起来没有正一品官员职位高,可是相对正一品来说,他们的实权要更大一些。当时一些地方行政区的将军,基本所担任的都是从一品官员,当然这些人都是皇帝极为信任之人。这两个官职,在朝堂之上会非常敏感。
因为南北朝的很多大臣谋权篡位,都是坐上一品之后开始的,所以在明清之后,正一品更像是一个虚职,虽然听起来是古代官员的最高级别,其实他们的实权早已经被统治者所架空,尤其到了清朝,能够担任正一品的武官寥寥无几,更没有过汉人担任正一品武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