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是否应担责?
都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都希望子女以后能过的好,但对于父母而言如果没有摆好自己位置,调节好子女之间的关系,往往会致使悲剧发生。现在一些豪门贵族的子弟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事例比比皆是,古代也不例外,最为人所熟知便是皇子为争夺皇位的夺嫡之战,那结局一般来说都是惨不忍睹,而作为他们的父亲(皇帝)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如同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一样不忍心“伤害”自己孩子,却不知道这是对他们更大的伤害。
李渊出生名门贵族,受到祖先的庇荫,年仅七岁就担任袭封唐国公,《新唐书·高祖本纪》就有记载: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昺(李渊的父亲),袭封唐公,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李渊是一个有能力,情商极高的人,因此为隋文帝杨坚所看重。
后来李渊就任荥阳,楼烦两地太守,先后多次击败敌人,为隋朝为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因此做了太原太守,而在此期间李渊可没有白白浪费,而是广结天下好友并且巩固太原,暗地里招兵买马,伺机而动,而太原也是李渊发源之地。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纷揭竿而起,李渊见无法阻止反隋大势,也大举反旗,一路势如破竹,无人能敌,仅仅六个月就占据隋朝都城(长安),之后建立唐朝,立李建成(李渊长子)为太子。李渊随后又陆续将其他起义军打败,一统天下,而在此期间,秦王李世民(李渊次子)战功卓越,倍受诸多大臣认可,可皇帝的位子只有一个,李建成的地位也因此受到冲击,自此两人从昔日的好兄弟变成现在的死敌。最后李世民棋高一着,趁李建成大意一时,毅然决然的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杀死。控制长安内外,并让李渊退位,自己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
虽然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皇位,而杀害李建成的政变,但是身为他们的父亲应担负相应的责任。毕竟李渊不可能不知道这两个儿子有因继承人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可是李渊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重视感情而忽视自己的身份
在已经立李建成为太子之后,面对日渐强势的李世民,李渊没有剥夺李世民的兵权,只是口头上说什么两兄弟要好好相处,没有约束力。李渊是以父亲的身份来对待子女,不忍子女互相残杀。可是如今身份不同了,在走向皇位的路上往往是充满着血与火,谁不想做皇帝呢?李渊如此做只是如同默认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会使李世民以为可以和他大哥争一争皇位?结果可想而知李渊白发人送黑发人,甚至自己也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二、立场不坚定,优柔寡断
李渊即想遵循祖训立长不利幼却又不忍心打压李世民。李渊对更换太子是有阴影的,怕重蹈隋朝覆辙,毕竟隋朝的结局可是历历在目,正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废除太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朝政不稳,最终导致隋朝灭亡。况且自古以来就立长不利幼,不能违反祖训,又因为太子李建成没有什么过错,让李建成继承皇位没有任何问题。可如何对待李世民呢?李渊确实是无法忍下心对李世民下手,毕竟他也是自己的孩子,甚至李渊还想把天下分给李世民一半,让李世民和李建成不要再为此争夺,可到头来还是无法解决这个明知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观李渊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李渊是一个比较好的父亲,如果李渊没有当皇帝,李世民应给和李建成应该会很要好,也许他们结局就不一样了。
玄武门之变李渊是否应担责?
自古以来,哪个皇子对那个至尊之位怎么可能没有想法?生于帝王之家,争,说明你有野心,要争,你需要手腕,需要成长和学习;不争,就和大多数平民百姓一样,碌碌无为了此一生,有背于皇家血脉!
玄武门之变,李渊责任虽大,但并非担全责!李渊是促成玄武门之变的一个关键因素,玄武门之变也是政权争夺战的一种历史体现罢了!
自古以来,皇帝都希望朝局保持平衡,所以对于自己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稳坐帝王之位到寿终正寝,另一方面也是给予皇儿们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好让自己作为第三者慢慢观察谁更适合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如果哪位皇子一家独大,哪天和皇帝闹别扭了,突然间来个兵变,那皇帝岂不是死翘翘?
所以,李渊这点就做得好!秦王李世民在推倒隋朝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战功赫赫,深得元老大臣的欣赏,可以说已经稳坐半个江山了!而此时,李渊觉得自古以来长子为大,要是立李世民为太子,不符合规矩,再说,李建国这个大哥摆在那呢,李世民要是现在当上太子,这个大哥多没面子!所以便以嫡长子为大立李建国为太子,这样比较战功赫赫的李世民而言,李建国虽战功不咋滴,好歹有个身份,这样平衡一下!
玄武门之变,虽是李世民一手策划,但也可以说是趋势!太子被杀,而帮助自己大哥的李家三公子李元吉也被李世民流放,李渊无奈,三个儿子就只剩一个了,便在玄武门之变后立李世民为太子!
玄武门之变李渊是否应担责?
李渊的责任是立长不立贤。
玄武门之变李渊是否应担责?
李渊对于后来的玄武门之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简单,既然决定了立长子为太子?就应该逐步消减掉唐王李世民手中的兵力,李世民要是没有了他的天策府和天策军,他还能搞出来玄武门之变么?放手让李世民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部队,才是,造成玄武门之变真正的原因。为什么不提早就削掉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呢?没有了天策府和天策军的支持?李老二还有多大能量。明朝不也一样吗?朱元璋也没有提前拿掉朱棣手里的兵权,后来才造成靖难之役的。既然是决定了不让他当太子,那么就应该拿掉他手里的军权,皇帝不到死时,军权不可假手于人的。让李世民独自组建天策府和天策军本身就是分权,尤其还是具有军权的天策府,这个很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和举兵反叛。政权和军权必须分割开来,军政府军政合一很容易让他做大,做大以后就只有造反作乱一条路走到黑了,因为他手下的人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推动着他走下去的。毕竟实力有了,谁会甘心情愿的居于人下,手里的权利可以为自己某到更好的未来的。后来,侯君集力保李世民的儿子准备造李世民的反,也是同样的道理。
玄武门之变李渊是否应担责?
李渊应该算是导火索。
李渊听信太子李建成,四殿下李元吉的谗言,将秦王二殿下李世民的亲信,将军发落外面,最终只剩长孙无忌留在秦王李世民身边。这一行为触怒了秦王府的人,长孙无忌和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车骑将军三水人侯君集以及尉迟恭等人,日以继夜地劝说世民诛杀建成和元吉,最终发动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李渊是否应担责?
谢邀。
这个问题我们一点一点切入。
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初期,唐高祖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因李世民战功赫赫,在民间威望甚高,身边人才济济,形成一股势力,史称秦王党,李建成身边也有诸多兵力和拥护者,史称太子党,两个党派明争暗斗,经常发生摩擦,李建成因为惧怕李世民在民间的威望,多次借后宫嫔妃之嘴加以陷害,两派斗争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李世民亦被对方逼得不得不反抗,终于,在手下诸将的献策请求下,李世民决定诛杀自己的亲兄弟,于是,率领手下得力猛将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来李渊不得已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才得以当上皇帝,史称“玄武门之变”。
亲兄弟相残,人间悲剧呀,这里再介绍一下,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把他俩的几个儿子都除掉了,并且从宗谱里除名,俩人的府中女眷也被李世民纳入后宫,这也是李世民被后世所诟病的地方。
那么李渊在这场斗争政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李渊身为他们的父亲,又是当时的皇帝,既然已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对于李世民逐渐壮大的势力也不加管束,这也是造成后来政变的主要原因,因为李世民更有能力,李渊也考虑过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惜又听信身边谗言,可见李渊此人摇摆不定,优柔寡断,中国有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在两方势力争执的时候,李渊不仅没有想办法平息潜在的隐患,还因为身边人的谗言,让事情愈演愈烈,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他才造成了这种局面。
感谢阅读,新话趣历史,欢迎关注新话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