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天下兴亡,朝代更替,史之必然。一代代君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王朝。有的君王通过反叛起义开国,有的君王通过为人臣而篡其位开国,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我们今天所说的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众所周知,杨坚就是通过谋朝篡位而建立霸业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他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轻易地成功拿下了当时宇文家族的北周政权,据说,他还是西方人最为敬佩的中国皇帝之一。我们都知道建立霸业的困难程度,那么为何杨坚就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呢,其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杨坚,出身贵族,他的父亲杨忠曾历经两朝,手握重权。因协助北周开国而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为隋国公,而古代讲究父爵子承,所以在杨忠死后,杨坚继承父亲的爵位,为隋国公。
杨坚继承父亲隋国公爵位后,因为当时权臣宇文护专权独断,所以杨坚不得不形式低调,他也因此避过了许多杀生之祸。
在宇文护势力被铲除后,当时的周武帝宇文邕为了表彰杨坚的功劳,聘请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这为杨坚之后的外戚干政奠定了基础。周武帝宇文邕是个作为,有野心的皇帝,他年轻时南征北战,他曾带着杨坚亲征平齐,当时的杨坚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统兵才能,立下了许多大功。
之后,周武帝又封杨坚为上柱国,且将许多朝政大权与兵权交予杨坚,就连自己也对杨坚礼敬有加,这时的杨坚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杨坚深知周武帝的英明神武,一定会对自己也有所防备,所以周武帝在世时,杨坚可以说是表面上老实本分,勤勤恳恳,只能在暗地里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宣政元年六月,周武帝宇文邕因病去世,当时的太子宇文赟即位,史称周宣帝,而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后,杨坚也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成为了当时权侵朝野的外戚。
因为杨坚手中掌握大权,与皇帝的皇权产生了冲突,所以宇文赟十分的不爽,但是对杨坚也深加忌惮,所以并没有与杨坚有过多的冲突。杨坚深知宇文家依然根基颇深,依旧拥有民心,但是他同样知道宇文赟是个无能昏庸的皇帝,所以他利用了宇文赟的残暴无能,借机让北周天下失心,他同样也开始了自己谋朝篡位的计划。
经过漫长的等待,周宣帝宇文赟因为沉迷酒色,荒淫无度,最终早逝,这时的杨坚开始锋芒毕露,他迅速篡夺北周大权,他当时官至大丞相,为百官之首。
再加上继位的周静帝懦弱无能,所以朝堂之上基本由杨坚主政,周静帝已经形同傀儡一般。杨坚知道因为宇文赟的荒淫无道,宇文家已经失去了民心,所以他以自己的名义,广施恩德,施政宽和,他自己也以身作则,躬行节俭。
天下百姓看见了杨坚的所作所为,没有不钦佩爱戴的,很快,天下民心归附。后北周内部皇族子弟叛乱,使杨坚意识到了篡位的必要性,在平定叛乱后,杨坚操控周静帝禅让帝位,杨坚也表面上三让而受天命,兵不血刃的轻易继位为帝,并改国号为隋,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帝王人生。
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杨坚可以说是最被忽视的大一统王朝皇帝,而英国《剑桥中国古代历史》把杨坚评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三个最伟大君主(另外两个是秦始皇与李世民)。而杨坚之所以被忽视原因在于隋朝立国时间太短。丧失话语权,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印记。第二就是杨坚得天下太速太易。用《大唐双龙传》里,黄易借宋缺之口所说:自古得天下最易者莫过于杨坚,寇仲则大拍岳父马屁,大概是时运到了。杨坚,即隋文帝。鲜卑姓氏普六茹。是汉化鲜卑人。出身关陇集团。是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应该是瞎认祖宗)大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3年。最大的功绩就在于结束了长达265年的南北朝分裂。确立三省六部制,但杨坚是如此发家篡位的呢?
北周实际开国皇帝是宇文泰。杨坚的父亲杨忠关陇集团。而当时5岁的杨坚就被加封为县公,16岁晋封为骠骑大将军,一代权臣宇文泰对于同殿称臣的杨虎的儿子也是十分感慨,此子日后绝非池中物。
公元578年,周武帝驾崩,周武帝在位19年,死时39岁。可以说,如果周武帝宇文邕不死,一定是统一天下的皇帝,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杨坚,这是杨坚运气。周武帝驾崩以后,宇文赟登基做皇帝,时年20岁的宇文赟当皇帝以后,让自己的死党郑译为大将军,也就是此人日后投靠杨坚,矫诏辅政。帮助杨坚篡位,成为新朝功臣。当了皇帝的宇文赟天天是胡做非为,国家法令朝令夕改,弄的朝臣无所适从。由于宇文赟作的太厉害。公元579年22岁的太上皇宇文赟驾崩。8岁的皇帝宇文衍与太后孤儿寡母惶惶不可终日,就在此时,宇文赟的第一宠臣郑义假传圣旨,让宇文赟的岳父杨坚辅政。为宰相。这一决定得到了皇后的支持,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实际上杨皇后和杨坚是名义上的父女,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北周隋唐一脉相承,三朝皇室皆出自于关陇贵族。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层。而皇帝本身很弱。只要杨坚控制了关陇集团基本上当皇帝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可以说,杨坚当上丞相以后,就立即展开就开始了篡位计划,当时的周静帝拜杨坚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皆听命于他。以郑译为长史,刘昉为司马,设置丞相府官僚。可以开衙建府。杨坚当大丞相后,减轻律法,为政宽和,崇尚节俭(杨坚真是节俭了一辈子),一个八岁的孩子又如何掌管江山,宇文赟在位 的时候,为了防止宗室造反,基本上不授予宗室实权,而几个有能力的宗室也被杨坚给杀了,(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都死于杨坚之手)。南北朝时期篡位比比皆是,北周自己也是篡位登基,别人也是有样学样,而朝中各个势力,和天下之人心无不归附于杨坚了。在581年,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 同月,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为帝。时年40岁。杨坚生性残忍,在登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把北周宇文氏皇室宗亲诛杀的干干净净。节闵帝后裔子孙6家,周武帝后裔子孙12家,北周末帝自己的外孙宇文衍被杀时候才9岁。北周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而且留下统一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杨坚篡位控制了北周的庞大疆域,随后完成了统一。杨坚本身功绩不大。自公元581年。杨坚篡位登基。代周建隋。公元582年杨坚伐陈成功。天下重归一统。大隋经三帝,历时38年,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但杨坚的功绩无疑是巨大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杨坚家族十三世为官,并非是暴发户;宇文氏虽然是皇族,但实际上关陇贵族对其的支持度很低。杨坚篡位时,并非是以杨氏一家之力单挑整个北周政权。而是杨家和宇文家单挑,外公赢了外孙。
也就是说,杨坚是运气和实力并存。一切有利于篡位的条件,全让他赶上了。所以他的篡位才会那么成功。
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最初只是大将军贺拔岳的行台左丞,平时替贺拔岳处理一些政务上的事情。后来因为高欢使离间计,唆使侯莫陈岳刺杀了贺拔岳,而贺拔岳的残部又推举宇文泰为新元帅,他这才上位。
后来宇文泰凭借高超的个人能力,以及比较合理的政治平衡,让贺拔岳残部以及关陇当地的贵族对他是俯首帖耳,他才得以稳坐西魏八柱国之首的位置。
注意了,当时宇文泰和其他柱国大将军,不是君臣关系,而是盟主与盟友的关系。他能当上西魏相国,一是因为他能力强,二是大家抬举他。并不是说他当了老大,他就是大家伙的君主。不是这样的。
宇文泰病死前,让侄子宇文护监国摄政,辅佐宇文觉。因为宇文觉年纪太小了,需要宇文护帮他,否则他根本镇不住场子。
后来,宇文护连杀宇文觉和宇文毓,发动宇文氏的家族内战。在此期间,关陇贵族的权益并未受影响,只是有个别支持宇文觉的贵族受到了牵连而已。(比如独孤信)
再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清洗宇文护后,也没有搞清洗并未扩大化,被清洗的只有宇文护诸子及少数亲信,依然只是家族内斗,没有牵涉到关陇贵族的头上。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关陇集团的各大门阀贵族在北周一朝,是真心的牛掰。对于两位先帝和宇文护被杀事件,这些人基本上抱着作壁上观的态度,极少有人受到牵连。皇帝死了就死了,大家仍然是高官厚禄。皇帝的幸福感还不如臣子。
颇有一种“皇帝死了关我鸟事?我只关心我自己的利益”的感觉。
武帝驾崩,宣帝宇文赟继位后,宇文氏内部继续内斗。宣帝接连清洗了齐王宇文宪、宇文孝伯、宇文神举和,弄出五个皇后,然后再禅位给儿子自己做太上皇。而关陇贵族则继续不受影响。
宇文赟发动这一系列皇族内斗,目的可能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很可惜,他命短,才当了两年皇帝就驾崩了。残酷的权力结构重组才刚刚开了个头,就悲剧的死去了。最后等于是给老丈人杨坚做了嫁衣。
因为,从后来杨坚可以轻易杀尽宇文氏诸王就可以看出,宇文氏因为宇文赟的内斗,已经是毫无还手之力。杨坚摊上这样一个能折腾,又无福享受,净给别人做好事的主,也算是他命中有篡位的“运”。
周宣帝死后,门阀们投了宇文氏反对票,认为宇文氏不再具有统帅关陇贵族的资格,便对杨坚篡位一事予以默认。
当杨坚干下篡位之事后,公开反对的贵族只有十二大将军王雄之子王谦以及尉迟迥和北齐投降过来的司马消难。除了这些人外,再没有豪门贵族的响应。
这就足以可见,关陇贵族集团是打心眼里抛弃了宇文氏。
最后做了总结。
首先,北周宇文氏本来就是一个统治力很弱的皇族。当年宇文觉能称帝,全靠关陇贵族的抬举。皇帝在贵族眼里,就像是职业经理人,有用就抬举,无用则弃之。
其次,宇文氏长年内斗,皇族内讧从不牵涉到关陇贵族。这就导致统治力本来就不强的宇文氏更加的虚弱不堪。而杨坚家族则几乎不受影响,这让杨坚捡了便宜。
第三,杨坚家族实力强大。他父亲是北周随国公,爷爷北魏建远将军,太爷爷是北魏龙骧将军、太守,高祖父是北魏太守,五世祖是北魏司马,六世祖后燕太守。
结合以上三点,杨坚篡位时,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关陇贵族无所谓谁当皇帝,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谁当皇帝都可以;宇文氏因为长年内讧,实力被削严重;杨坚家族累世为官,实力并不弱。最后,厚积薄发的杨家和只剩孤儿寡母的宇文家单挑。宇文家没有能力反制,关陇贵族选择冷眼旁观,几乎没人出兵勤王。于是杨坚就顺顺利利的篡了外孙的皇位,并血屠了宇文氏。
后来隋朝的灭亡,也是同样的情况。隋炀帝清洗了不少人,导致贵族后裔杨玄感、李密先后起兵。当隋炀帝迁都江都,抛弃关中之后,关陇贵族实际上也抛弃了他。李渊趁虚起兵,杀入关中接替杨氏,成为天下公认的正统。实际上就是关陇贵族对杨氏的否认和对他的承认。
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杨坚用一年的时间就成功的建立了隋朝,如果和其他征战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开国皇帝相比,看起来确实很容易。
可是如果将杨坚所经历过的种种列举出来的话则会发现,每个能够成功的人都不容易,包括得国相对容易的赵匡胤也同样如此,而杨坚在开始争夺时,甚至还不如赵匡胤,赵匡胤依靠兵将做到兵不血刃,杨坚手里却没什么兵。
那么杨坚是如何一步步获得天下的?
众所周知,杨坚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父亲杨忠是十二将军之一,妻子独孤伽罗是八大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他本人十四岁就进入了仕途,十六岁便官任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北周文帝宇文泰见面直夸,“此儿风骨,非世间人。”待到20岁时,逢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再次加封为大兴郡公。
杨坚身上的标签一个赛过一个,自己却是无尺寸之功,全凭父亲杨忠的功劳而获得的。
这种倚仗福荫得到的官职在他父亲去世之后,就失去了保障。可是,此时确实要赞叹杨坚的运气。
后周的朝政大权在宇文泰之后,全部掌握在侄子宇文护的手中,直到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亲自出手打死宇文护,才算是真正掌控了军政大权。宇文邕是一位雄主,一心想一统天下。
杨坚倚仗父亲遗留下来的福荫,跟随周武帝东征西讨,建立下功勋,逐渐在北周一朝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一方实权人物。
也就是在此期间,由周武帝做主,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聘为皇太子妃,日后成为了皇后,杨坚一跃成为北周朝中的新贵。
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杨坚可能就不会生出篡夺的心思来。然而,在578年,也就是杨坚38岁时,宇文邕病逝,时年36岁。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宇文赟即位了。
周宣帝宇文赟,确实荒淫无道。在与杨丽华大婚的前后,已经与宫中的朱满月生下了后来的周静帝宇文阐,而朱满月还比宇文赟大上十多岁,而当时的宇文赟不过是十五岁的少年。之前还有他父亲周武帝宇文邕约束,不过比较简单粗暴,犯错就打,犯错就罚,使得宇文赟性格过于叛逆。
宇文赟即位之后,没有了父亲的管束,开始由着性子折腾,父亲严禁他喝酒,他即位之后天天烂醉如泥,清醒的时候也不处理什么政务,天天琢磨这个有没有反心,那个有没有反相,即位没几天随便安了个谋反的罪名就将亲叔大将宇文宪勒死。空余下来的时间,基本是拉后宫佳丽来打板子,要不就是大被同床,淫乱后宫。就这样折腾了一年多就病倒在床。口不能言,只能以目示意。
宇文赟在病倒之前的所作所为,已经将朝中有些名气的大将一扫而空,可谓人人切齿。
可是如果真把宇文赟当做一个十足的败家子,也确实不合适。毕竟,对于北周驻扎在各地的王室成员他却极少触碰,使得宇文泰留下的大根基,还在。
所以,杨坚如果想要据扬州而起兵谋反,可能瞬间处于王室大军的铁骑之下。
然而,杨坚此时却在长安,原本他是要离开长安去扬州赴任,恰巧宇文赟病倒,杨坚托辞脚病,并未离开长安。
此时的杨坚的确有了篡夺北周的心思,而这个心思早就生出,而且早已开始实施。
按照史书记载的话,杨坚被认为有人君之相,可以追溯到十六时,在周文帝宇文泰夸奖之后,周明帝宇文觉即位之时。
作为十六岁的少年被人认为有帝王之相,听起来如同笑话一般,可是这或许奠定了杨坚篡位的心理基础。
然而,当时的杨坚只不过是一个有着虚衔的官宦子弟,并没有可以倚仗的筹码,即便有篡位的心思,也无能为力,他还需要多方的帮手。
关陇贵族集团是由宇文泰一手培育起来,在这个基础之上又形成了八柱国制度,上马管兵,下马管民。
自534年宇文泰接替贺拔岳统率关中部队之后,一直与东魏高欢互攻,八柱国制度也因此日益成长成熟。其中的人际关系也越发复杂。
杨坚的父亲一直追随在独孤信左右,以能征惯战,勇略过人获得独孤信宠爱,遂结成了儿女亲家。杨坚就是在如此的关系网之中慢慢成长起来,所结识的人多是与他身份差不多的人。在他十六时已经被人多次提醒暗示,日后将成为一国之君,杨坚便着手开始拉拢各方面的人才,但是杨坚有个缺点,目光外射……,沈深严重,初入太学,虽至亲昵,不敢狎也。
那么杨坚是如何聚拢人心的呢?
在《隋书▪食货志》里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开皇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帝(杨坚)曰:"朕既薄赋于人,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于是乃更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
如果仅是这种手段的话,也的确低劣了一点。杨坚便以自己的才能和智谋征服对方。
上(杨坚)潜龙时,尝从容与(宇文)庆言及天下事,上谓庆曰:“天元(宇文赟)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又复诸侯微弱,各令就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计。……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庸、蜀险隘,易生艰阻,王谦愚蠢,素无筹略,但恐为人所误,不足为虞。”未几,上言皆验。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可以说天下大事已经汇于杨坚胸中。所以,在宇文赟病重之时,前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帝皇后之父(杨坚),众望所集,遂矫诏引帝入侍疾。
而后,杨坚仿照宇文泰都督内外军事,掌控了军权。之后,平叛,灭宇文氏五王,完全掌控住了局面。
当然,杨坚也是人不是神,在他平定尉迟迥和司马消难期间,也是惶惶不可终日,惧怕失败;遂四处拜访相师,以求心安。
独孤伽罗一句话便坚定了杨坚继续谋反的决心。
"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高祖受禅,立为皇后。
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史载,杨坚是东汉太尉杨震的直系后代。他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杨坚之父杨忠跟随独孤信归附了在西魏专权的宇文泰。杨忠很有本事,因在宇文泰执政和宇文觉创建北周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被宇文氏赐鲜卑贵姓普六茹,从此飞黄腾达,位至上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隋书·高祖纪》载,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杨坚出生在冯翔(今陕西大荔)般若寺。虽然古代文献有诸多杨坚与生俱来就有天子气象的记载,却不见他青少年时期有何异于常儿、聪慧过人的表现。杨坚的父亲杨忠在西魏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依靠显赫的家庭背景,他曾在专门给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学校里学习过。至于学习成绩,他自谦为“不晓书语”,意思是不用功,学业平平,后世史家也讥讽他不学无术,大概属于不爱读书的哪一类学生吧。总之,青少年时期的杨坚,并无过人之处,除了家世高贵,其他也就是一般人吧。
因特殊家庭背景,杨坚14岁就开始了其官宦生涯。15岁时,他靠父亲的功勋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荣誉职位。此时的杨坚,少年得志,也很受当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的青睐,次年,西魏变成北周,功勋卓著的杨忠为开国功臣,子因父贵,杨坚又被攫升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泰死后,周明帝宇文毓继位,杨忠仍是柱石臣,杨坚被封为大兴郡公。武成二年(560),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杨家仍荣宠不衰,杨坚被任为随州刺史,从此有了实权,这年他刚19岁。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鲜卑世袭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意识到杨坚前途无量,加上他人也长得很精神,便把自己14岁的7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成了权臣独孤信的女婿,杨坚的地位更加稳固,其一路开挂的人生犹如鲜花著锦、烈火烹油。
天和三年(568),杨忠病逝,杨坚继承了其父随国公的爵位。建德七年(577),北周灭掉北齐,杨坚立下战功,被封为柱国,次年即升任定州总管,不久转为毫州总管。
杨坚不像他爹杨忠那样立有显赫功勋,也无突出业绩,却屡获升迁,以坐火箭般的速度扶摇直上,逐渐引起了一些朝臣和鲜卑贵族的嫉恨。北周初年,宇文护独揽朝政,多次想除掉杨坚,都因忌惮其岳丈独孤氏的势力以及旁人劝阻而未能得逞。周武帝宇文邕执政后,宗室宇文宪、内史王轨都认为杨坚有不臣之心,有反骨,劝周武帝趁早除掉这个隐患,但并没引起周武帝足够的警觉与重视,而且他还和杨坚结成了姻亲,以杨坚长女作太子妃,进一步夯实了杨坚的权位。
杨坚也积极利用自己已有的社会影响力,借祖荫,织关系,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杨坚骠骑将军庞晃是莫逆之交。杨坚作定州总管时,庞晃是常山太守,二人惺惺相惜,往来密切。杨坚即将调任毫州总管时,庞晃劝他不如立即起兵,反他娘的,建立自己的王霸之业,杨坚很感动,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还未到啊”。话语间,杨坚取代北周自立的愿景已经溢于言表。
宣政元年(578)六月,周武帝死,周宣帝继位。周宣帝宇文赟是杨坚的女婿,这人胸无大志,骄奢淫逸,而且异常残暴。他上位不到一年,就禅位给年方7岁的儿子宇文阐,即周静帝,封自己为天元皇帝(太上皇)并继续执政。他耽于淫乐,不理朝政,大臣们长期见不着他,有事只能托宦官转达。长此以往,君臣之间猜忌日渐加深,周宣帝生性凶暴,大臣稍有冒犯,动辄诛杀、杖责,甚至有当场被杖死者,弄得朝堂内外一片恐慌,北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愈发尖锐。
大象二年(582)三月,周宣帝病殁,宇文阐正式临朝亲政,任外公杨坚为左大丞相,都督军事,晋封随(后改“隋”)王。
之后,杨坚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总揽朝政,辅佐8岁的周静帝。杨坚以静帝诏书的名义掌控了京师的卫戍禁军,基本控制了朝政。
周静帝以杨坚为假节钺、左大丞相,总揽天下军政大权。杨坚大权在握,仍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自己的地位并没到不可撼动的程度,还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统治核心。杨坚设丞相府,极力笼络高颖等一批具备政治才能的人做羽翼。之后,他遍植党羽,相府实际已取代朝廷成为北周真正的决策机构。杨坚利用掌握军权的司武上卿卢贲,借助军队的力量压服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的文武百官。
接着他着手清除宗室宇文氏的势力。他先将皇叔、右大丞相、上柱国宇文赞排挤出权力核心,使其不能过问朝政。但彼时对杨坚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宇文泰的五个儿子: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越王宇文盛、滕王宇文遒。这几人均已成年,并各有藩国,麾下兵多将广,实力雄厚,且很有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一旦联手起兵反对自己,局势根本无法控制。
杨坚来了个先发制人。在还没有对外公布宣帝死讯时,杨坚找借口将五王召回长安,一到就收缴他们的调兵虎符。五王不服,暗中与雍州牧宇文贤联系,请他出兵攻伐杨坚,但宇文贤的兵马很快就被杨坚击灭了。杨坚明知道宇文贤之乱是五王从中挑唆、捣乱,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假装不知,并允许五王可以佩剑上朝,入朝毋须跪拜,以此来麻痹、安定他们。五王见宗室的力量已指望不上,便密谋找机会刺杀杨坚。杨坚对此心知肚明,并暗做准备 。五王谋刺杨坚未遂,杨坚有了口实,遂将其一一诛戮。
剿除了宇文氏势力后,杨坚宣布废除周宣帝制定的严刑峻法,并叫停洛阳宫的营造,以此取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就这样,他在京师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固了。
接下来,杨坚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政治优势极力拉拢统兵在外的将领,对反对者进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掌控的所有军队,对地方反抗力量进行铁血镇压,经过半年血战,宇文氏皇族以及地方武装反抗势力基本被剿杀殆尽,杨坚牢牢地控制了北周政局。
从辅佐周静帝时起,杨坚要做天子就已是公开的秘密。条件成熟后,杨坚又为取代北周自立为帝铺平道路而采取了如下措施:废除左、右丞相,自己任大丞相,后改称相国;任长子杨勇为洛阳总管,以监督东部的地方势力;接着他把随国公改作随王,封独孤氏为王后,杨勇为世子,随王地位凌驾于各诸侯王之上;为进一步弱化宇文氏的影响,他废黜了自家普六茹氏的鲜卑贵姓,恢复本姓杨,并废除所有鲜卑人对汉官的赐姓,令其各复本姓,这一措施获得了汉族士大夫们的普遍拥护。
大象二年(580)年底,杨坚称帝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次年正月,杨坚逼周静帝退位,并命人拟好了退位诏书,正式代周自立。
581年正月,杨坚假意推托一番后,在百官的簇拥下登基称帝。杨坚继承父亲杨忠的爵位,以随国公的身份起家发迹,后称随王,代周称帝后,他嫌随字有“辶” ,和走同义,有些不吉利,便改“随”为“隋”。改年号开皇,仍以长安为国都。
隋文帝杨坚是隋王朝的开基帝王,他结束了自南北朝以来割据对立、兵燹不休的混乱局面,再次统一了中国。杨坚算得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开朝皇帝。 他不仅结束了自东汉以后长达360多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实现了自秦始皇以后第二次大一统的局面。他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首开科举,采取荐举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官员,奠定了千余年的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基础,防止了阶层固化,也让广大寒门子弟有了上升的机会。这是杨坚比较重大的历史功绩。杨坚还倡导文教,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使整个隋代国家的仓库里贯朽粟陈,大隋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海晏河清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皇后独孤伽罗驭夫有术,隋文帝杨坚有些惧内,他是一夫一妻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他的所有子女都是独孤氏一人所生,这在古今24姓帝王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杨坚本是外戚,是皇后杨丽华的父亲。杨丽华的丈夫、北周皇帝宇文赟早就看杨坚不顺眼,多次起念杀杨坚。杨坚心头也十分惧怕,便请求到外地去做官,远离皇帝。可动身之前,宇文赟突然死了,宇文赟死的时候22岁,史书记载宇文赟沉溺女色,荒淫过度。杨坚矫诏,做了总知中外兵马事,也就是全国兵马总司令啦,辅佐宇文赟长子宇文阐做皇帝,宇文阐只有八岁。
杨坚要坐稳摄政的位置可不容易,因为宇文皇族树大根深,哪会容他踏实安宁。北周开国者宇文泰有13个儿子,老四武帝宇文邕就是宇文赟的父亲,此时在世的儿子尚有五位,都是分封在各地的亲王,是宇文皇族的梁柱子,如果这些亲王得知杨坚摄政,肯定是不会答应的。于是杨坚隐瞒宇文赟的死讯,召五位亲王入京朝见。说是千金公主要外嫁到突厥了,你们呢都到京城来庆贺这件大事吧,也顺便给千金公主送行什么的。千金公主是老七宇文招的女儿,那老七自然是要来了,其他亲戚嘛,老九,老十,老11,老13也就都来了。五位皇族的大佬来了,来了自然就再也走不了啦。在京城,杨坚给宇文家的人官做,还让宇文阐的叔父宇文赞当右丞相,宇文贽当上柱国,只不过都是些有名无实的虚职罢了,旨在把他们稳住。
困住了五位大佬,他们留在封地的儿子们也就翻不起什么浪来。只有宇文泰外甥、相州总管尉迟迥闹了一闹,折腾了两个月兵败自杀,尉迟迥闹腾的时候,尊奉宇文招的小儿子为皇帝,并以这个小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到了这一步,宇文皇族基本上没什么后劲了,杨坚呢自然就开始动手杀人啦。半年之内,五位亲王以及他们所有的儿子以谋逆等罪名诛杀。
拔除了锋利的钉子,杨坚自导自演一出禅让大戏,做了大隋的开国皇帝。将宇文阐降封为介公。
可这并没有完。宇文泰有13个儿子,在世的五位以及他们的儿子都被杨坚杀了,可早先已经去世的八个儿子还育有许多儿子,这些儿子是隋国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万一某个野心家拥立一个出来作对也是未可知的,于是杨坚就用这许多的宇文家儿子们的人头来祭祀大隋开国,尽管这些儿子们许多尚且年幼,最后将宇文阐也毒杀了。
这是宿命,是君主专制时代每逢改朝换代帝王家的宿命。
杨坚共屠灭宇文皇族男丁六十多口。38年后,这宿命也落到了杨坚的头上,他的子孙合计三十多口也被后来的帝王屠灭。不过这是后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